教案應當具備邏輯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師實施并促進學生學習。教案的編寫需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啟發(fā)思維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圖片、背景音樂
一、直接導入
二、欣賞古詩《登樂游原》,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誦讀古詩
師:小朋友,老師念的這首古詩好聽嗎?我再來念一遍,說說你最喜歡的那一句,好嗎?
2.教師再次朗誦
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詩句
3.教師解釋古詩大意這首古詩寫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讓我來告訴你!
傍晚時侯,詩人覺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駕著馬車車去登樂游原。等她登上樂游原的時候,他看到了夕陽,夕陽多么美麗啊,只是黃昏將近了,太陽馬上就要落下了。三、品讀感悟,分段理解詩意1.品讀詩人心,理解前兩句古詩。詩人何時駕著馬車去登古原?心情怎樣?你心情不好時會怎么做呢?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么做的?我們一起來讀讀前面兩句古詩吧。
出示圖片,師幼共讀。2.感詩景美,理解古詩第三句。介紹樂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詩人登上樂游原的時候已經(jīng)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麗的`太陽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請幼兒閉上眼睛想象夕陽美景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三句古詩。
師小結:原來因為黃昏將近了,太陽馬上就要落下了,美麗的景色馬上就看不到了。
我們一起讀一讀第四句古詩。
出示圖片,師幼共讀四、讀詩韻。深入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幼兒模仿朗讀。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二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理解古詩中有關詞的含義,如:出塞、擒賊。
通過學習古詩,初步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相關的音樂;板書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四幅特別美的畫,請小朋友們仔細的觀察,并試著講講上面都畫有什么?
請幼兒說說畫上都有什么?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講述不斷引導啟發(fā)。提問:圖上有什么?箭長嗎?人怎么樣?戰(zhàn)馬怎么樣?用一句話把內(nèi)容講出來。
教師在幼兒充分講述的基礎上加以小結并引出古詩的含義。(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用箭就應當選用長箭。要射敵人,先得射中敵人騎的戰(zhàn)馬:馬射中了敵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敵人,先要捉敵人的頭兒:頭頭被捉住,敵人就會潰退、投降。)
二、欣賞古詩
古人把這四幅畫按意思寫出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一直流傳至今,下面就請小朋友聽這首詩。
三、放錄音
提問:首古詩共有幾句?
古詩的每句話寫了些什么?
四、幼兒和教師一起朗誦
五、跟隨伴奏唱古詩
聽一些歷史故事。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nèi)蘊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nèi)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了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jīng)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采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里,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他是怎么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采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詩里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后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shù)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四
1.激發(fā)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學會整首吟誦。
3.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nèi)容的猜測與想象。
5.理解故事內(nèi)容,豐富相關詞匯。
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nèi)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jīng)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jīng)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于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采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nèi)容。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這兩句的意思,并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后兩句采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nèi)容。
(1)“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老師示范朗誦并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你是
從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本教案目標制定較好,能夠反應幼兒教育所提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對教材的理解透徹,制定的目標符合幼兒認知規(guī)律,難度適合。
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在活動中,借助圖片、身體動作等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圖片的出示,形象生動的再現(xiàn)了詩歌的內(nèi)容,幫助幼兒從直觀的視覺上感知詩歌的美,還幫助幼兒進行詩歌內(nèi)容的記憶。幼兒模仿詩中所及動物叫聲,使幼兒借助直觀經(jīng)驗加深對詩歌意境理解。
分析詩歌特點,引導幼兒歸納總結。在學習詩歌的同時,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幼兒明確詩中的景物及動物,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結構,為學習仿編詩歌做鋪墊。很多的幼兒能夠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朗誦詩歌較為連貫,詩歌內(nèi)容掌握較好。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五
1、欣賞古詩,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
欣賞古詩,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
幼兒用書、幼兒用書畫面。
一、活動開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聽過古詩嗎?誰會念的?
(幼兒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談論自己的感受。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這張圖片上有什么?從上往下觀察。(觀察后回答)。
(2)教師小結:山上被白雪覆蓋,樹葉落光了,一位老爺爺坐在船上,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在釣魚。
(3)教師:你們看了這張圖后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并用比較慢的速度朗誦古詩。
教師:現(xiàn)在我來說說我的感覺吧,我感覺到這個畫面是很安靜,很悠閑自得的感覺。
教師:這張圖描述的是一首詩。我們念一念吧。
(教師用比較慢的速度念一遍古詩)。
教師:你們聽了以后,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嗎?(如果幼兒已經(jīng)不太能記得古詩的內(nèi)容,教師要反復念,加深幼兒記憶)。
(2)幼兒談論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教師: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幼兒自由回答)。
4、引導幼兒學習幼兒用書,了解古詩的特點。
(1)遷移幼兒已有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古詩和現(xiàn)代詩歌的相同與不同。
教師:這首詩歌和我們以前念過的詩歌一樣嗎?哪些地方一樣?又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幼兒回答)。
(2)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特點。
教師:每句話的字一樣多,有時是五個字的五言律詩,有時是七個字的七言絕句。
教師:我們一起來大聲的學念這首古詩吧。
(教師帶領幼兒念1—2遍,再幼兒單獨念)。
三、活動結束。
教師:我們學會了念古詩,小朋友們回到家里念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六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了解端午節(jié)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
4、知道節(jié)日時人們主要的慶?;顒?。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jié)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顒咏榻B: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fā)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jié)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jié),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七
2、激發(fā)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jié)律吟誦。
3、培養(yǎng)幼兒的欣賞能力。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畫有古詩情節(jié)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jié)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幼兒討論。
(二)。幼兒觀看vcd教材,引起興趣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jié),你們說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干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jié)。
(三)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nèi)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
(四)結束部分。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蛘咴谟變褐g進行交流。
教師參考資料: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八
2、激發(fā)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jié)律吟誦。
:課件
一、開始部分
導入:清明節(jié)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節(jié)幼兒園都會組織小朋友們?nèi)ジ锩沂苛陥@掃墓,悼念我們那些未曾謀面的英雄前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沒有他們的珍貴付出,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了解清明節(jié)的重大意義,讓孩子們記住清明節(jié)的具體時間。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圖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jié)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幼兒討論。
(二)幼兒看圖片,引起興趣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干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播放課件,請幼兒觀看。
4、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jié)。
(三)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nèi)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蛘咴谟變褐g進行交流。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九
1、會說"端午節(jié)"的名稱,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樂于參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動,體驗節(jié)日的快樂。
3、知道節(jié)日時人們主要的慶?;顒?。
4、了解節(jié)日的來歷,知道節(jié)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jié)日的活動。
端午節(jié)的故事;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包粽子的糯米、葦葉;
一、主持人出示圖片,講述端午節(jié)和來歷的故事,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關物品。
1、吃粽子。用黍米(黃米)或糯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據(jù)說屈原投江后,人們?yōu)椴蛔岕~類吃掉其尸體,故向江內(nèi)投之以粽子。習俗相沿,變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帶上了時令色彩。
2、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藥面,裝在小布袋里縫嚴。戴在小孩或老年婦女身上,驅(qū)邪避瘟。
3、給孩子戴五絲。"五絲"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配成,古代沒有棉花而用五色絲,所以叫"五絲"。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線代絲,而名稱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陽時,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絲"。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時,解下來扔在水流里,使其順水漂走。傳說這"五絲"能變成蚯蚓。習俗認為戴"五絲",能去災、辟邪、保護兒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節(jié)的食品三、親子共制香包1、幼兒與家長一起制作香包2、幼兒相互贈送香包,大膽向同伴說一句祝福的話。
四、活動結束。
在此,僅代表幼兒園的全體教師祝各位家長及小朋友們節(jié)日快樂,合家幸福!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
1.同學們,喜歡聽歌曲嗎?請欣賞歌曲《月滿西樓》!歌曲聽完了,說一說你的感受。
2.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詞是誰寫的嗎?
教師提示: 這首詞的作者就是堪稱“婉約詞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1.李清照簡介。
2.了解寫作背景:
《夏日絕句》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寫,當時,金兵入關,其丈夫趙明誠偷偷逃跑,兩人行至烏江所作。
3.初讀感悟,注意斷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2)生自由練讀,指生展示讀,注意停頓。
(3)學生讀詩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
(4)學生按照這種節(jié)奏,有感情地齊讀《夏日絕句》。
4.請同學們根據(jù)注釋,想一想《夏日絕句》這首詩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書中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亦】也。
【思】懷念。
5.【解詩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是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從生作“人杰”,死為“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即不論是生是死,都應有浩然正氣、錚錚鐵骨的精神。)
2.品讀第三、四句詩。
(1)詩人認為誰是人中豪杰,死后又變成鬼中英雄?你從哪句詩中可以看出?
(項羽,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保?BR> (2)引導:那從哪一個字可以看出詩人對項羽深深的懷念?
重點理解“思”字后,指名讀第三、四句詩。
3.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詩人所敬佩的人――項羽。
5.指導朗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請用你們的聲音表現(xiàn)出對項羽這個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請你們聲情并茂地傳遞對他的崇敬。
6.感悟詩人感情。
(寧死不屈、悲傷、借項羽來諷刺自己的丈夫的'逃跑行為。)
(2)借古代的事情來諷刺今天的事,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借古諷今)
(3)這首詩,除了諷刺了自己的丈夫,還諷刺了誰?
(那些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tǒng)治者。)
(3)這份寧死不屈的愛國熱情真是令人蕩氣回腸呀!讓我們再次來讀一讀,感受這份濃烈的情感吧!
《明日歌》古詩原文。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一
一、欣賞并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jù)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詩中的意境是難點。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里》。
三、視頻圖片一套。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shù)數(shù)嗎?我們先來個數(shù)數(shù)比賽吧。從一數(shù)到十看誰數(shù)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shù)字寫在一首詩里,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里》。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里》。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么?請你把聽到的說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里》。
1.圖文結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視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四五戶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說的是路邊、房前屋后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
2.結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shù)字小兄弟,從家里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著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里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后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啊!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圖讀韻文識字。課文是一首古詩,讀來瑯瑯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xiāng)村田野畫面。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效果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了解畫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借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發(fā)言較熱烈,當學生說到看到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時,我就馬上進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學的人文性??墒?,在學生說話時,我沒有及時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點,如:()的小橋,()的桃花,()的房子等等??梢娬f話訓練不到位。
二、誦讀課文理解字義。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是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努力營造著一種讓學生想讀,要讀的氛圍,然后我再范讀,讓學生模仿老師邊讀邊想像,學生讀完后,我就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熱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導到學習生字上。但如果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能及時地讓學生把朗讀與圖片結合起來理解古詩,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問:當你讀了這首古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會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認識筆畫,指導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整個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我首先教給學生筆畫名稱,接著就指導書寫“一、二、三”三個字。我本以為這三個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一“橫”就什么都會了,卻忽略了剛開始學習寫字的一年級小朋友,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何況要寫好一“橫”談何容易。我在教學時沒有范寫一個,書空一個,再臨摹一個,而是三個字一塊兒范寫、書空、再臨摹。這是我這節(jié)課最不成功的地方。
總之,這節(jié)課對我來說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fā)。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二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感受詩歌所展現(xiàn)的想象意境,能大膽用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對詩歌的理解。
3、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愿意欣賞詩歌,通過欣賞詩歌,感受生活的美好。
難點:大膽用語言和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配樂詩歌朗誦的磁帶,舒緩的輕音樂,教學掛圖,森林背景圖,水彩筆、油畫棒、畫紙人手一份。
一、激發(fā)導入:
1、教師出示大森林中有一間草房子的圖片(同時播放輕音樂),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對森林的.美好感覺:“你們喜歡大森林嗎?為什么?”
2、教師提問,幼兒想象交流。
“在這個大森林里有一間什么?它跟你見過的小屋一樣嗎?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3、過渡語:老師搭建了一間非常漂亮的小屋,現(xiàn)在咱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吧!
二、欣賞理解
1、出示掛圖,幼兒邊聽錄音邊看掛圖,欣賞詩歌。
2、引導幼兒回顧詩歌內(nèi)容,并提問:
“這間小屋是什么樣的呢?”
“這間小屋是由那些小動物來裝扮的?它們是怎樣做的?”
“這間小屋快樂嗎?你認為小屋快樂在哪里呢?”
3、幼兒再次欣賞詩歌內(nèi)容,幼兒可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快樂的小屋,并對自己所想的進行講述。
4、嘗試和著音樂朗誦詩歌。
三、想象表達
1、啟發(fā)幼兒想象,大膽交流。引導語:快樂的小屋還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呢?
四、分享快樂
1、介紹自己的作品,引導幼兒向同伴、老師介紹。(重點圍繞小屋快樂的事介紹)
2、唱《幸福拍手歌》慶祝。引導語:小朋友的快樂小屋都制造好啦!讓我們一起在快樂的小屋前唱一首好聽的歌吧!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三
古詩作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她朗朗上口,韻律優(yōu)美,寥寥數(shù)字便能描繪出或情或景的畫面,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婉轉(zhuǎn)靈動。但是在幼兒園活動中學習古詩的現(xiàn)狀大多是機械的記憶和簡白的表述,并以此作為評判幼兒“聰明”與否的標志,難以讓幼兒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表達的情感,針對日常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的此類現(xiàn)象,特設計本節(jié)微課,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古詩欣賞有一種新的教授方法或作為平時古詩學習的輔助手段,便于幼兒接受和理解使古詩文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1.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簡單的了解作者。
3.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4.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jù)畫面展開想象并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內(nèi)容,知道做事要認真、要有耐心。
重點:
感受古詩句子的韻律,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誦讀古詩。
難點:
體會古詩句子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感。
1.介紹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讓幼兒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的心情狀態(tài)。以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滲透古詩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教師小結,古詩節(jié)奏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4.播放幼兒朗誦視頻,讓幼兒再次感受節(jié)奏,并提出問題,詩中描繪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太陽山黃河海)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
5、詩人通過描寫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積極向上
6.教師總結,詩中的情和景。
7.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節(jié)奏和韻律,現(xiàn)代人把它演繹成了很多不同的樣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詩帶來的其他魅力!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BR>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爸挥姓镜酶卟拍芸吹酶h”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情感,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四
1、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課文,并流利地背誦。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課文所營造的高遠意境,并培養(yǎng)幼兒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熱愛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3、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
1、能用標準普通話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流利背誦。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
1、感悟課文營造的高遠意境。
2、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3、仿編兒歌,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
1、掛圖2、圖片3、生字卡片。
一、導入,激趣。
(一)對話交流,謎語引入:今天郭老師給你們帶來一群可愛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是誰呢?(想)那現(xiàn)在先請大家來猜個謎語:
嘴長頸長腳也長,愛穿一身白衣裳。
常在水邊結伙伴,田野溝渠尋糧食?!蛞环N鳥(白鷺)。
二、學習兒歌。
(一)、出示圖片,指導看圖,幫助理解。
下面來看看白鷺帶我們?nèi)サ牡谝徽臼鞘裁吹胤侥?
這一塊塊的,種著綠油油的禾苗的是什么地方呢?(水田)對,這是一片水田,師邊說邊貼上字卡“水田”。
接著,我們再放眼望去,在遠處那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又是什么地方?誰來告訴郭老師?(高山)師邊說邊把白鷺圖片移向山邊,這是白鷺帶我們?nèi)サ牡诙?,師邊說邊貼上字卡“山邊”,。
教師再把白鷺的圖片往上移動,問:現(xiàn)在來看看白鷺又要帶我們?nèi)タ词裁茨?(藍天)對,這是一片蔚藍高遠的藍天,教師邊說邊貼上字卡“藍天”。
那現(xiàn)在誰來告訴郭老師,白鷺朋友一共帶我們?nèi)チ藥讉€地方有哪幾個?(三個,有水田、山邊、藍天。)。
教師小結:你們看這些地方有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還有碧樹、紅花,美不美麗?(美麗)是誰把我們帶到這么美麗的地方?(白鷺),那我們就一起來謝謝白鷺朋友吧!(謝謝白鷺朋友)。
(二)出示兒歌,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糾正字音和停頓)。
2、全班齊讀。
3、分小組讀(比賽)。
4、背誦。
5、認識三個生字:白、拍、田。
三、拓展內(nèi)容:仿編兒歌,培養(yǎng)能力。
【出示圖片】。
來看看我們要去的第四站是什么地方呢?(綠色的森林)對,這是一片綠色大森林,師邊說邊貼上字卡“森林”,那誰能看著這幅圖來編首兒歌呢?(個別提問,加以表揚。)郭老師這里也編了一首,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吧!(白鷺白鷺,拍拍翅膀,飛過森林。)還可以編成不同的兒歌,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
同樣方法看圖學編兒歌。
我們大6班的小朋友真是編兒歌的`能手,表揚下自己。現(xiàn)在我們把兒歌從頭開始讀到后面我們自編的兒歌。
出示白鷺的多張不同的圖片供幼兒欣賞,并指導看圖。
教師小結:
白鷺是有夢想的朋友,就是當個旅行家,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它就要克服一路上的困難,那我們?yōu)閷崿F(xiàn)夢想,也要克服生活和學習上很多的困難;還有白鷺是個愛干凈的朋友,如果生活的地方被污染了,它們就會離開,我們也再也看不到這些可愛的朋友了,所以我們要做個熱愛自然,熱愛鳥兒,保護環(huán)境的好孩子。
歌唱:《鳥兒是朋友》。
四、識字游戲:《神奇的果樹》。
游戲規(guī)則:幼兒把蘋果上的漢字讀對了,就把蘋果送給他。
附兒歌:
白鷺。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過水田。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過山邊。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上藍天。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五
1、學習古詩《蜂》,理解詩的意思。
2、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蜜蜂把辛苦歸自己,甜蜜送別人的情感。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zhì)。
《蜂》的課件、兩只蜜蜂教具、漢字蜂、四幅圖。
一、復習鞏固古詩。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過渡語:小朋友講得太棒了!嗡嗡嗡,誰也被我們吸引來了?(出示兩只蜜蜂)。
2、玩兩只小蜜蜂的游戲。
三、看圖講述,理解圖意。
1、欣賞一組圖: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
觀看課件:蜜蜂采蜜的圖片,觀察蜜蜂是靠什么來采蜜的?
分角色表演蜜蜂采蜜。
2、蜜蜂這么辛苦是為了誰呢?
教育幼兒要保護小蜜蜂,不能傷害它。
3、看圖連貫講述圖意。
四、學習古詩《蜂》。
1、過渡語:其實這四幅畫里還藏了一首古詩,有個詩人名字叫羅隱也非常喜歡小蜜蜂,看了小蜜蜂辛辛苦苦采花釀蜜,就寫下了一首詩來贊揚小蜜蜂,題目就叫《蜂》。
2、看課件欣賞古詩兩遍。
3、看圖分析古詩,了解古詩內(nèi)容。
4、注意語氣,完整學說古詩。
5、配上身體動作學說古詩。
我們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小蜜蜂,仔細觀察一下它是怎樣采蜜的,好嗎?
幼兒的古詩教學不能生搬硬套,教師要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學習古詩,理解詩意,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活動充滿生機?;顒庸旁姟讹L》,通過課件中的生動畫面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通過精美的圖片讓幼兒體驗、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讓幼兒在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答案。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游戲充分感知、理解古詩的含義,做到在游戲中發(fā)展、學習。
古詩教學活動,讓幼兒在學詩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這是古詩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思考和實踐的方向。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圖片、背景音樂
一、直接導入
二、欣賞古詩《登樂游原》,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誦讀古詩
師:小朋友,老師念的這首古詩好聽嗎?我再來念一遍,說說你最喜歡的那一句,好嗎?
2.教師再次朗誦
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詩句
3.教師解釋古詩大意這首古詩寫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讓我來告訴你!
傍晚時侯,詩人覺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駕著馬車車去登樂游原。等她登上樂游原的時候,他看到了夕陽,夕陽多么美麗啊,只是黃昏將近了,太陽馬上就要落下了。三、品讀感悟,分段理解詩意1.品讀詩人心,理解前兩句古詩。詩人何時駕著馬車去登古原?心情怎樣?你心情不好時會怎么做呢?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么做的?我們一起來讀讀前面兩句古詩吧。
出示圖片,師幼共讀。2.感詩景美,理解古詩第三句。介紹樂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詩人登上樂游原的時候已經(jīng)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麗的`太陽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請幼兒閉上眼睛想象夕陽美景我們一起讀一讀第三句古詩。
師小結:原來因為黃昏將近了,太陽馬上就要落下了,美麗的景色馬上就看不到了。
我們一起讀一讀第四句古詩。
出示圖片,師幼共讀四、讀詩韻。深入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幼兒模仿朗讀。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二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理解古詩中有關詞的含義,如:出塞、擒賊。
通過學習古詩,初步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相關的音樂;板書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四幅特別美的畫,請小朋友們仔細的觀察,并試著講講上面都畫有什么?
請幼兒說說畫上都有什么?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講述不斷引導啟發(fā)。提問:圖上有什么?箭長嗎?人怎么樣?戰(zhàn)馬怎么樣?用一句話把內(nèi)容講出來。
教師在幼兒充分講述的基礎上加以小結并引出古詩的含義。(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用箭就應當選用長箭。要射敵人,先得射中敵人騎的戰(zhàn)馬:馬射中了敵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敵人,先要捉敵人的頭兒:頭頭被捉住,敵人就會潰退、投降。)
二、欣賞古詩
古人把這四幅畫按意思寫出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一直流傳至今,下面就請小朋友聽這首詩。
三、放錄音
提問:首古詩共有幾句?
古詩的每句話寫了些什么?
四、幼兒和教師一起朗誦
五、跟隨伴奏唱古詩
聽一些歷史故事。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三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感受詩歌的內(nèi)蘊美。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古詩內(nèi)容的猜測與想象。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古詩詩句相關圖片、背景音樂
一、導入激趣,引出題目。
1.教師講述賈島《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2.引出題目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島寫的一首古詩,叫做《尋隱者不遇》。
3.初步了解題目大意
二、初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
1.播放音樂,教師有感情的朗誦古詩,幼兒欣賞
2.教師再次朗誦古詩
3.幼兒嘗試跟著教師一起誦讀古詩
4.教師解釋古詩大意
我們已經(jīng)一起朗誦過這首古詩,下面來聽聽這首古詩說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詩人在松樹下問一童子,你師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認真的回答說,師傅采藥去了。但我只知道,師傅在這座山里,具體在哪個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讀古詩,分段理解
1.(出示插圖).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古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
教師小結:在一棵松樹下面,詩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問童子一些事情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一句。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他是怎么回答詩人的?
教師小結:童子說他的師傅上山采藥去了。
幼兒一起朗誦古詩第二句。
4.童子的師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詩里的那一句說到了?
教師小結:童子的師傅就在這座山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三句。
5.最后詩人有沒有找到童子的師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師解釋第四句古詩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濃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師幼一起朗誦古詩第四句。
四、創(chuàng)設情境,表演古詩
1.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古詩數(shù)遍
2.請幼兒扮演詩人和童子表演古詩,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四
1.激發(fā)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學會整首吟誦。
3.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鳴”、“上”、“含”、“泊”的含義。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nèi)容的猜測與想象。
5.理解故事內(nèi)容,豐富相關詞匯。
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nèi)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一、導入
1.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jīng)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候,經(jīng)常是排成一行。
3.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于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前兩句采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nèi)容。
老師朗誦“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請幼兒根據(jù)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象畫出這兩句的意思,并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后兩句采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nèi)容。
(1)“窗含西嶺千秋雪”。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從窗戶里向外望去,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幼兒用手勢當作“小窗戶”,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戶”里了。
(2)“門泊東吳萬里船”。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泊”;門外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老師示范朗誦并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教師采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你是
從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本教案目標制定較好,能夠反應幼兒教育所提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對教材的理解透徹,制定的目標符合幼兒認知規(guī)律,難度適合。
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在活動中,借助圖片、身體動作等幫助幼兒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圖片的出示,形象生動的再現(xiàn)了詩歌的內(nèi)容,幫助幼兒從直觀的視覺上感知詩歌的美,還幫助幼兒進行詩歌內(nèi)容的記憶。幼兒模仿詩中所及動物叫聲,使幼兒借助直觀經(jīng)驗加深對詩歌意境理解。
分析詩歌特點,引導幼兒歸納總結。在學習詩歌的同時,通過啟發(fā)引導,讓幼兒明確詩中的景物及動物,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結構,為學習仿編詩歌做鋪墊。很多的幼兒能夠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朗誦詩歌較為連貫,詩歌內(nèi)容掌握較好。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五
1、欣賞古詩,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
欣賞古詩,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
幼兒用書、幼兒用書畫面。
一、活動開始。
教師:小朋友們好,你們聽過古詩嗎?誰會念的?
(幼兒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談論自己的感受。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教師:這張圖片上有什么?從上往下觀察。(觀察后回答)。
(2)教師小結:山上被白雪覆蓋,樹葉落光了,一位老爺爺坐在船上,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在釣魚。
(3)教師:你們看了這張圖后有什么樣的`感覺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并用比較慢的速度朗誦古詩。
教師:現(xiàn)在我來說說我的感覺吧,我感覺到這個畫面是很安靜,很悠閑自得的感覺。
教師:這張圖描述的是一首詩。我們念一念吧。
(教師用比較慢的速度念一遍古詩)。
教師:你們聽了以后,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嗎?(如果幼兒已經(jīng)不太能記得古詩的內(nèi)容,教師要反復念,加深幼兒記憶)。
(2)幼兒談論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教師:你們覺得這首古詩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幼兒自由回答)。
4、引導幼兒學習幼兒用書,了解古詩的特點。
(1)遷移幼兒已有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古詩和現(xiàn)代詩歌的相同與不同。
教師:這首詩歌和我們以前念過的詩歌一樣嗎?哪些地方一樣?又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幼兒回答)。
(2)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特點。
教師:每句話的字一樣多,有時是五個字的五言律詩,有時是七個字的七言絕句。
教師:我們一起來大聲的學念這首古詩吧。
(教師帶領幼兒念1—2遍,再幼兒單獨念)。
三、活動結束。
教師:我們學會了念古詩,小朋友們回到家里念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六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并了解端午節(jié)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jié)日的快樂。
4、知道節(jié)日時人們主要的慶?;顒?。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jié)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顒咏榻B: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五月節(jié)、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fā)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jié)的兒歌。
(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4)五月節(jié),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七
2、激發(fā)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jié)律吟誦。
3、培養(yǎng)幼兒的欣賞能力。
4、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畫有古詩情節(jié)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jié)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幼兒討論。
(二)。幼兒觀看vcd教材,引起興趣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jié),你們說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干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jié)。
(三)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nèi)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
(四)結束部分。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蛘咴谟變褐g進行交流。
教師參考資料: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八
2、激發(fā)幼兒對古詩吟誦的興趣,讓他們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jié)律吟誦。
:課件
一、開始部分
導入:清明節(jié)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節(jié)幼兒園都會組織小朋友們?nèi)ジ锩沂苛陥@掃墓,悼念我們那些未曾謀面的英雄前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沒有他們的珍貴付出,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通過本次幼兒園教案讓孩子們了解清明節(jié)的重大意義,讓孩子們記住清明節(jié)的具體時間。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圖片,引導觀察,講述
1、剛才我們看了圖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jié)發(fā)生了什么事???請幼兒討論。
(二)幼兒看圖片,引起興趣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嗎?(春天)對,春天到了,小鳥們都飛回來了,花兒也都開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人們都要干什么???(幼兒自由回答)
3、教師播放課件,請幼兒觀看。
4、教師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jié)。
(三)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jié)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教師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nèi)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么?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可以慢慢的跟讀。
4、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給下面的幼兒表演,可以邊念邊對照圖片。教師在一旁進行知道提醒,可以輪流請幾批幼兒。
5、請幼兒再一起朗誦1—2遍。
三、結束部分。
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家朗誦給爸爸媽媽聽?;蛘咴谟變褐g進行交流。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九
1、會說"端午節(jié)"的名稱,知道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樂于參加包粽子、制香包等活動,體驗節(jié)日的快樂。
3、知道節(jié)日時人們主要的慶?;顒?。
4、了解節(jié)日的來歷,知道節(jié)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jié)日的活動。
端午節(jié)的故事;做香包的材料:香料、布等;包粽子的糯米、葦葉;
一、主持人出示圖片,講述端午節(jié)和來歷的故事,讓幼兒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關物品。
1、吃粽子。用黍米(黃米)或糯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棱角式的粽子,煮熟食用。據(jù)說屈原投江后,人們?yōu)椴蛔岕~類吃掉其尸體,故向江內(nèi)投之以粽子。習俗相沿,變成了人吃粽子,后又帶上了時令色彩。
2、做香布袋。用布做成小布袋,向藥鋪索要或買五味中藥藥面,裝在小布袋里縫嚴。戴在小孩或老年婦女身上,驅(qū)邪避瘟。
3、給孩子戴五絲。"五絲"由紅、黃、藍、白、黑五色線配成,古代沒有棉花而用五色絲,所以叫"五絲"。后有了棉花,就以棉線代絲,而名稱未改。早晨,在未出太陽時,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脖上和脖子上都戴上"五絲"。要一直戴到下大雨。下大雨時,解下來扔在水流里,使其順水漂走。傳說這"五絲"能變成蚯蚓。習俗認為戴"五絲",能去災、辟邪、保護兒童。
二、包粽子、吃粽子,共同分享端午節(jié)的食品三、親子共制香包1、幼兒與家長一起制作香包2、幼兒相互贈送香包,大膽向同伴說一句祝福的話。
四、活動結束。
在此,僅代表幼兒園的全體教師祝各位家長及小朋友們節(jié)日快樂,合家幸福!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
1.同學們,喜歡聽歌曲嗎?請欣賞歌曲《月滿西樓》!歌曲聽完了,說一說你的感受。
2.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詞是誰寫的嗎?
教師提示: 這首詞的作者就是堪稱“婉約詞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1.李清照簡介。
2.了解寫作背景:
《夏日絕句》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寫,當時,金兵入關,其丈夫趙明誠偷偷逃跑,兩人行至烏江所作。
3.初讀感悟,注意斷句。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2)生自由練讀,指生展示讀,注意停頓。
(3)學生讀詩后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
(4)學生按照這種節(jié)奏,有感情地齊讀《夏日絕句》。
4.請同學們根據(jù)注釋,想一想《夏日絕句》這首詩的意思,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書中注釋: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亦】也。
【思】懷念。
5.【解詩意】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是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從生作“人杰”,死為“鬼雄”兩方面具體說明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即不論是生是死,都應有浩然正氣、錚錚鐵骨的精神。)
2.品讀第三、四句詩。
(1)詩人認為誰是人中豪杰,死后又變成鬼中英雄?你從哪句詩中可以看出?
(項羽,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保?BR> (2)引導:那從哪一個字可以看出詩人對項羽深深的懷念?
重點理解“思”字后,指名讀第三、四句詩。
3.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位詩人所敬佩的人――項羽。
5.指導朗讀這兩句詩:同學們,請用你們的聲音表現(xiàn)出對項羽這個英雄人物的懷念之情,請你們聲情并茂地傳遞對他的崇敬。
6.感悟詩人感情。
(寧死不屈、悲傷、借項羽來諷刺自己的丈夫的'逃跑行為。)
(2)借古代的事情來諷刺今天的事,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借古諷今)
(3)這首詩,除了諷刺了自己的丈夫,還諷刺了誰?
(那些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tǒng)治者。)
(3)這份寧死不屈的愛國熱情真是令人蕩氣回腸呀!讓我們再次來讀一讀,感受這份濃烈的情感吧!
《明日歌》古詩原文。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一
一、欣賞并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二、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描寫的美好意境,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jù)教材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活動中的欣賞、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是重點,理解、感受古詩《一去二三里》詩中的意境是難點。
一、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
二、錄音磁帶配樂古詩《一去二三里》。
三、視頻圖片一套。
一、談話。
1.教師:小朋友,你們會數(shù)數(shù)嗎?我們先來個數(shù)數(shù)比賽吧。從一數(shù)到十看誰數(shù)得準。
教師:真厲害!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的古代有一位詩人,他把這十個數(shù)字寫在一首詩里,想知道他是怎樣寫的嗎?那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吧,名字就叫《一去二三里》。
二、聽古詩《一去二三里》。
1.聽配樂古詩朗誦《一去二三里》。
2.討論。
小朋友,你們聽到了什么?請你把聽到的說出來。
二、欣賞古詩《一去二三里》。
1.圖文結合,理解古詩描寫的美好意境。
播放電視圖片,教師為幼兒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幫助幼兒學習古詩。"一去二三里",意思就是說詩人從別處走來,走了很遠大概是二三里路,"煙村四五家",看見一個小山村,炊煙裊裊,住著四五戶人家,"門前六七樹"就是這些人家的門前長著一些樹木,"八九十枝花"說的是路邊、房前屋后都盛開著各種美麗的花。
2.結合課本圖片,講解古詩《一去二三里》的詩意幼兒翻看幼兒用書《一去二三里》,教師把古詩編成故事講給幼兒聽,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詩意。
兩個數(shù)字小兄弟,從家里出來去山上放牛(或者是騎著牛去游玩),走了大概二三里的路,看見一個美麗的小村子,村里住著四五戶人家,正遇上做飯時間,可以看見裊裊炊煙,家家門前都有六七棵樹,村子里還傳來了雞、鴨、牛、羊、狗的叫聲和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走近一看,房前屋后還有路邊開滿了各種美麗的花,蜜蜂、蝴蝶、蜻蜓在花叢中飛舞,眼前的一切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啊!這個小村子真的是太美了!
三、學習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
1.教師朗誦古詩《一去二三里》,幼兒手指字跟著老師一起輕聲朗誦。
2.幼兒集體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3--4遍。教師巡回指導,提醒幼兒讀準字音。
3.分組學習朗讀古詩《一去二三里》,在用感情朗讀的同時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美。
四、在歡快的樂曲聲中結束本活動。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圖讀韻文識字。課文是一首古詩,讀來瑯瑯上口,富有兒童情趣。課文配有插圖,小橋、流水、煙村、亭臺、桃花……一幅幽靜美麗的鄉(xiāng)村田野畫面。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突出教學重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效果卻不盡人意,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上課一開始我就出示插圖,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由近及遠)觀察、了解畫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借形象的畫面展開想象,說說看到這么美的景物,你想說些什么?學生發(fā)言較熱烈,當學生說到看到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時,我就馬上進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學的人文性??墒?,在學生說話時,我沒有及時讓學生說出事物的特點,如:()的小橋,()的桃花,()的房子等等??梢娬f話訓練不到位。
二、誦讀課文理解字義。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是先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努力營造著一種讓學生想讀,要讀的氛圍,然后我再范讀,讓學生模仿老師邊讀邊想像,學生讀完后,我就及時地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始終保持讀的熱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導到學習生字上。但如果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能及時地讓學生把朗讀與圖片結合起來理解古詩,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問:當你讀了這首古詩,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會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認識筆畫,指導寫字。
寫字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整個低年級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學時,我首先教給學生筆畫名稱,接著就指導書寫“一、二、三”三個字。我本以為這三個字非常簡單,只要學會一“橫”就什么都會了,卻忽略了剛開始學習寫字的一年級小朋友,對于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何況要寫好一“橫”談何容易。我在教學時沒有范寫一個,書空一個,再臨摹一個,而是三個字一塊兒范寫、書空、再臨摹。這是我這節(jié)課最不成功的地方。
總之,這節(jié)課對我來說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這對我以后的教學會有一定的`啟發(fā)。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二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感受詩歌所展現(xiàn)的想象意境,能大膽用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對詩歌的理解。
3、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愿意欣賞詩歌,通過欣賞詩歌,感受生活的美好。
難點:大膽用語言和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配樂詩歌朗誦的磁帶,舒緩的輕音樂,教學掛圖,森林背景圖,水彩筆、油畫棒、畫紙人手一份。
一、激發(fā)導入:
1、教師出示大森林中有一間草房子的圖片(同時播放輕音樂),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對森林的.美好感覺:“你們喜歡大森林嗎?為什么?”
2、教師提問,幼兒想象交流。
“在這個大森林里有一間什么?它跟你見過的小屋一樣嗎?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3、過渡語:老師搭建了一間非常漂亮的小屋,現(xiàn)在咱們一起去參觀一下吧!
二、欣賞理解
1、出示掛圖,幼兒邊聽錄音邊看掛圖,欣賞詩歌。
2、引導幼兒回顧詩歌內(nèi)容,并提問:
“這間小屋是什么樣的呢?”
“這間小屋是由那些小動物來裝扮的?它們是怎樣做的?”
“這間小屋快樂嗎?你認為小屋快樂在哪里呢?”
3、幼兒再次欣賞詩歌內(nèi)容,幼兒可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快樂的小屋,并對自己所想的進行講述。
4、嘗試和著音樂朗誦詩歌。
三、想象表達
1、啟發(fā)幼兒想象,大膽交流。引導語:快樂的小屋還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呢?
四、分享快樂
1、介紹自己的作品,引導幼兒向同伴、老師介紹。(重點圍繞小屋快樂的事介紹)
2、唱《幸福拍手歌》慶祝。引導語:小朋友的快樂小屋都制造好啦!讓我們一起在快樂的小屋前唱一首好聽的歌吧!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三
古詩作為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她朗朗上口,韻律優(yōu)美,寥寥數(shù)字便能描繪出或情或景的畫面,時而氣勢磅礴,時而婉轉(zhuǎn)靈動。但是在幼兒園活動中學習古詩的現(xiàn)狀大多是機械的記憶和簡白的表述,并以此作為評判幼兒“聰明”與否的標志,難以讓幼兒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表達的情感,針對日常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的此類現(xiàn)象,特設計本節(jié)微課,用不一樣的方式讓古詩欣賞有一種新的教授方法或作為平時古詩學習的輔助手段,便于幼兒接受和理解使古詩文學習不再枯燥乏味。
1.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簡單的了解作者。
3.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4.通過傾聽教師對圖書書面語言的朗讀,提升依據(jù)畫面展開想象并用較豐富的語匯進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內(nèi)容,知道做事要認真、要有耐心。
重點:
感受古詩句子的韻律,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誦讀古詩。
難點:
體會古詩句子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感。
1.介紹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讓幼兒了解作者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的心情狀態(tài)。以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滲透古詩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3.教師小結,古詩節(jié)奏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4.播放幼兒朗誦視頻,讓幼兒再次感受節(jié)奏,并提出問題,詩中描繪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太陽山黃河海)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
5、詩人通過描寫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積極向上
6.教師總結,詩中的情和景。
7.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節(jié)奏和韻律,現(xiàn)代人把它演繹成了很多不同的樣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詩帶來的其他魅力!
“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BR> 古詩的學習,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應該是讓他們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詩中的意思,去體驗詩中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美。
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一課時,我借助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中的景色。接著再通過用簡筆畫的方法讓學生上臺畫出此時太陽的位置,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更進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盡”。在教學“黃河入海流”時,我首先讓學生看文中的圖,讓他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收集到的有關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的`資料,最后讓他們用一些詞來形容黃河。通過觀察插圖,交流相關資料,展開想象,學生腦海中不知不覺就有了詞語,如有的學生會用“滔滔、滾滾、壯觀、有氣勢“等簡單的詞來形容黃河,在學生腦海里黃河的壯觀景象會越來越明晰,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在這樣感悟內(nèi)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爸挥姓镜酶卟拍芸吹酶h”這是這首古詩中要闡明的道理。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讓學生暢談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jīng)歷。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我通過這樣的教學使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活“起來,從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其情感,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四
1、能用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課文,并流利地背誦。
2、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課文所營造的高遠意境,并培養(yǎng)幼兒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熱愛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3、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
1、能用標準普通話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流利背誦。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
1、感悟課文營造的高遠意境。
2、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
3、仿編兒歌,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
1、掛圖2、圖片3、生字卡片。
一、導入,激趣。
(一)對話交流,謎語引入:今天郭老師給你們帶來一群可愛的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是誰呢?(想)那現(xiàn)在先請大家來猜個謎語:
嘴長頸長腳也長,愛穿一身白衣裳。
常在水邊結伙伴,田野溝渠尋糧食?!蛞环N鳥(白鷺)。
二、學習兒歌。
(一)、出示圖片,指導看圖,幫助理解。
下面來看看白鷺帶我們?nèi)サ牡谝徽臼鞘裁吹胤侥?
這一塊塊的,種著綠油油的禾苗的是什么地方呢?(水田)對,這是一片水田,師邊說邊貼上字卡“水田”。
接著,我們再放眼望去,在遠處那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又是什么地方?誰來告訴郭老師?(高山)師邊說邊把白鷺圖片移向山邊,這是白鷺帶我們?nèi)サ牡诙?,師邊說邊貼上字卡“山邊”,。
教師再把白鷺的圖片往上移動,問:現(xiàn)在來看看白鷺又要帶我們?nèi)タ词裁茨?(藍天)對,這是一片蔚藍高遠的藍天,教師邊說邊貼上字卡“藍天”。
那現(xiàn)在誰來告訴郭老師,白鷺朋友一共帶我們?nèi)チ藥讉€地方有哪幾個?(三個,有水田、山邊、藍天。)。
教師小結:你們看這些地方有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還有碧樹、紅花,美不美麗?(美麗)是誰把我們帶到這么美麗的地方?(白鷺),那我們就一起來謝謝白鷺朋友吧!(謝謝白鷺朋友)。
(二)出示兒歌,指導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糾正字音和停頓)。
2、全班齊讀。
3、分小組讀(比賽)。
4、背誦。
5、認識三個生字:白、拍、田。
三、拓展內(nèi)容:仿編兒歌,培養(yǎng)能力。
【出示圖片】。
來看看我們要去的第四站是什么地方呢?(綠色的森林)對,這是一片綠色大森林,師邊說邊貼上字卡“森林”,那誰能看著這幅圖來編首兒歌呢?(個別提問,加以表揚。)郭老師這里也編了一首,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吧!(白鷺白鷺,拍拍翅膀,飛過森林。)還可以編成不同的兒歌,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
同樣方法看圖學編兒歌。
我們大6班的小朋友真是編兒歌的`能手,表揚下自己。現(xiàn)在我們把兒歌從頭開始讀到后面我們自編的兒歌。
出示白鷺的多張不同的圖片供幼兒欣賞,并指導看圖。
教師小結:
白鷺是有夢想的朋友,就是當個旅行家,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它就要克服一路上的困難,那我們?yōu)閷崿F(xiàn)夢想,也要克服生活和學習上很多的困難;還有白鷺是個愛干凈的朋友,如果生活的地方被污染了,它們就會離開,我們也再也看不到這些可愛的朋友了,所以我們要做個熱愛自然,熱愛鳥兒,保護環(huán)境的好孩子。
歌唱:《鳥兒是朋友》。
四、識字游戲:《神奇的果樹》。
游戲規(guī)則:幼兒把蘋果上的漢字讀對了,就把蘋果送給他。
附兒歌:
白鷺。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過水田。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過山邊。
白鷺白鷺,
拍拍翅膀,
飛上藍天。
涼州詞大班古詩教案篇十五
1、學習古詩《蜂》,理解詩的意思。
2、想象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蜜蜂把辛苦歸自己,甜蜜送別人的情感。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yǎng)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zhì)。
《蜂》的課件、兩只蜜蜂教具、漢字蜂、四幅圖。
一、復習鞏固古詩。
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過渡語:小朋友講得太棒了!嗡嗡嗡,誰也被我們吸引來了?(出示兩只蜜蜂)。
2、玩兩只小蜜蜂的游戲。
三、看圖講述,理解圖意。
1、欣賞一組圖: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
觀看課件:蜜蜂采蜜的圖片,觀察蜜蜂是靠什么來采蜜的?
分角色表演蜜蜂采蜜。
2、蜜蜂這么辛苦是為了誰呢?
教育幼兒要保護小蜜蜂,不能傷害它。
3、看圖連貫講述圖意。
四、學習古詩《蜂》。
1、過渡語:其實這四幅畫里還藏了一首古詩,有個詩人名字叫羅隱也非常喜歡小蜜蜂,看了小蜜蜂辛辛苦苦采花釀蜜,就寫下了一首詩來贊揚小蜜蜂,題目就叫《蜂》。
2、看課件欣賞古詩兩遍。
3、看圖分析古詩,了解古詩內(nèi)容。
4、注意語氣,完整學說古詩。
5、配上身體動作學說古詩。
我們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小蜜蜂,仔細觀察一下它是怎樣采蜜的,好嗎?
幼兒的古詩教學不能生搬硬套,教師要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學習古詩,理解詩意,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活動充滿生機?;顒庸旁姟讹L》,通過課件中的生動畫面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通過精美的圖片讓幼兒體驗、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讓幼兒在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答案。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幼兒通過游戲充分感知、理解古詩的含義,做到在游戲中發(fā)展、學習。
古詩教學活動,讓幼兒在學詩的過程中了解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這是古詩教學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們思考和實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