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幼兒園(匯總14篇)

字號:

    教案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計劃性文稿,它可以提供教學的指導和組織。教師在編寫教案時,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情感,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學習情緒。歡迎大家查閱以下教案范文,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竞徒梃b。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一
    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與。
    價值觀。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品味語言,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內(nèi)容。
    學生活動。
    一、
    導入新課。
    介紹中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的歷史,進而介紹杜甫,引入本節(jié)教學。
    教師深情導入。
    學生感受體驗。
    吸引學生興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關知識。
    介紹杜甫。
    欣賞泰山風光。
    教師補充介紹杜甫相關資料。
    播放《泰山》相關視頻。
    學生介紹杜甫。
    學生欣賞。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讀中感知形象美。
    朗讀課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氣勢。
    體會朗讀古代詩歌的方法。
    教師范讀課文。
    配樂朗誦。
    指導學生朗讀。
    學生聽讀、自由朗讀、指名讀相結合。
    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學習課文內(nèi)容,相互質(zhì)疑解答。
    教師巡視,點撥指正。教師啟發(fā)、深入指導。
    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力求有獨到的見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賞析中品味語言美。
    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
    學生思考討論。
    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六、遷移練習。
    按要求默寫。
    1.描寫泰山神奇、秀麗、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現(xiàn)自己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的詩句。
    3.賞析詩歌相關內(nèi)容。
    教師出示試題內(nèi)容,適時啟發(fā)、指正。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結。
    學了這首詩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師補充。
    歸納總結。
    培養(yǎng)學生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八、作業(yè)。
    必做題:背誦并默寫《望岳》。
    選做題:
    1.將《望岳》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關詩句體會其情感。
    九、課后反思。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二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nèi)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nèi)。
    岱宗()決眥()搔更短()不勝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國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nèi)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1)情境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
    4)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望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多媒體投影):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1)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diào)、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lián)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5)、把這兩首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三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nèi)容,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朗讀。
    3、培養(yǎng)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4、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培養(yǎng)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1、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ppt課件、古詩錄音。
    (一)活動導入;
    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簡介作者。
    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了解五岳:東岳泰山,位于山東泰安市。
    西岳華山,位于陜西華陰縣。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渾源縣。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縣。
    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恒嵩。
    欣賞圖片。
    (三)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四)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聽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4、全體學生齊讀。
    (五)詩句翻譯: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兩部分。層出不窮的云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看見正在歸巢的飛鳥。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舉目四望,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六)詩句賞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BR>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么修辭,作用是什么?
    用了夸張的修辭,寫了遠望中泰山的山勢連綿不斷。同時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參天聳立的形象。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BR>    此句的視角,用了什么修辭,作用是什么?
    此句寫了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鐘”字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麗?!案罨钑浴庇昧丝鋸垼瑢懗隽颂┥降奈《敫叽?。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BR>    寫的是實景,是凝望之景。
    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jié)云氣和黃昏時的歸鳥,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詩人此時的心情是對山頂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BR>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舉目四望,眾山都會顯得矮小。這兩句富有象征性和啟發(fā)性,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質(zhì),它激勵著歷代讀者去力爭上游,為理想而奮斗。
    (七)中心思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BR>    全詩圍繞“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寫描寫望山所見所感。寫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也表現(xiàn)了作者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八)理解詩意。
    以“我最欣賞這首詩中(字或句)是因為”談一談,鞏固理解。
    (九)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中的“鐘”,“割”字用的好,歷來被人稱道,試著分析它的妙處。
    4.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歌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2).遠望泰山,說泰山橫跨齊魯大地,綿延廣闊。
    近觀泰山雄奇秀麗,巍然聳立的形象。
    細看泰山,表現(xiàn)在泰山面前深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產(chǎn)生了登臨的愿望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裕彩窃娙艘实侨松敺宓氖难?,它激勵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BR>    (十)讀人生。
    通過對《望岳》的學習,想想你從中獲得了哪些人生的啟示?
    小結:詩人熱情的贊美的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攀登頂峰和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這句話來時時激勵自己不斷進取,勇往直前!
    (十一).朗誦古詩。(齊聲)。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四
    1.學習《望岳》這首詩,朗讀、背誦這首詩詞。
    2.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1.重點:(l)朗讀、背誦這首詩詞。(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理解詩歌的意境。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說說你對杜甫的了解。
    1.作家作品簡介。
    杜甫詩現(xiàn)存1400多首,這些詩真實、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落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形象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
    2.分組學習,學生合作探究。
    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問題?
    3.全班進行交流,學生評析詩句。
    4.背誦指導。
    四、意境的賞析。
    分組寫賞析短文,堂上交流。
    五、作業(yè)。
    1.默寫這首詩。
    2.完成掌握語文的有關練習。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五
    b、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a、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a、詩中哲理的理解;。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關知識;。
    c、字音、字形;。
    朗讀法。
    1課時。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diào)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lián)遠望泰山,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測。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六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fā)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鑒賞方法。
    熟練掌握詩歌賞析四步法,學會通過此方法鑒賞詩歌。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介紹基本常識。多媒體展示詩歌賞析四步法:明背景、抓意象、析意境、賞手法。介紹杜甫基本情況,并引述詩的四時期,講解本詩寫作背景。做好筆記,課堂上應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讓學生對如何賞析詩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對作者的生平等基本情況進行掌握。
    二、明詞義。講解重點字詞及詩歌的結構。對通假字、“陰、陽”二字等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如“夫”的讀音。同時通過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這四部分分析詩歌結構,從中體會詩歌藝術特色。對重點字詞做好筆記,按照老師的教授步驟,對每一句詩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有助于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nèi)涵,同時對每一句詩進行深刻的分析。
    三、抓意象。通過字詞的含義教學生如何領會詩歌的意象。如:“青未了”、“鐘”、“割”、“生”等字,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用字。欣賞多媒體泰山的畫面,在結合字詞的講解,讓學生抓住詩歌的意象,解答學生的疑問。字畫結合,有助于學生形象的理解這些字詞用的精妙之處。
    四、析意境多媒體繼續(xù)播放泰山的畫面,并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進入畫面中,老師結合第三部分的講解,深刻分析詩歌的意境,點明本詩歌的思想感情。學生會感覺到熱血沸騰,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懷揣遠大抱負,這時可以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賞析詩歌。通過運用“隨機點撥,因文入理”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并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和遠大抱負的愿想。
    遠望設問由遠襯高雄偉高大。
    (虛)。
    近望擬人險峻神秀。
    (實)。
    望岳。
    細望對偶反襯神奇力量。
    (實)。
    愿望想象抒發(fā)抱負。
    (虛)。
    評價原則:
    1、及時性,對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給于及時鼓勵;
    2、以鼓勵為主,多給于正面鼓勵;
    3、評價要公平、公正。
    通過上述兩張評價方案,學生可以從老師、小組長等處得到外界的評價,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一個自我評價,這樣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七
    望岳。
    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內(nèi)容,了解杜甫及相關文學常識。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鑒賞古詩的能力。
    情感與。
    價值觀。
    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抱負。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導入新課。
    介紹中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的歷史,進而介紹杜甫,引入本節(jié)教學。
    教師深情導入。
    學生感受體驗。
    吸引學生興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關知識。
    介紹杜甫。
    欣賞泰山風光。
    教師補充介紹杜甫相關資料。
    播放《泰山》相關視頻。
    學生介紹杜甫。
    學生欣賞。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讀中感知形象美。
    朗讀課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氣勢。
    體會朗讀古代詩歌的方法。
    教師范讀課文。
    配樂朗誦。
    指導學生朗讀。
    學生聽讀、自由朗讀、指名讀相結合。
    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代詩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學習課文內(nèi)容,相互質(zhì)疑解答。
    教師巡視,點撥指正。教師啟發(fā)、深入指導。
    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力求有獨到的見解。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賞析中品味語言美。
    教師指導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方法。
    學生思考討論。
    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
    六:遷移練習。
    按要求默寫。
    1.描寫泰山神奇、秀麗、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現(xiàn)自己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的詩句。
    3.賞析詩歌相關內(nèi)容。
    教師出示試題內(nèi)容,適時啟發(fā)、指正。
    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結。
    學了這首詩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師補充。
    歸納總結。
    培養(yǎng)學生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八、作業(yè)。
    必做題:背誦并默寫《望岳》。
    選做題:1.將《望岳》改寫成一篇寫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關詩句體會其情感。
    九、課后反思。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八
    介紹泰山:
    1、展示泰山圖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古稱東岳,又稱岱岳,被尊為五岳之首。自古有許多吟誦泰山的詩作,而以杜甫的這首《望岳》最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師可補充;
    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chǎn)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東泰安市。西岳華山(1997米),位于陜西華陰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渾源縣。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東岳泰山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聞名于世界。人們常說五岳歸來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岳獨如飛”的說法。
    2、背景:
    杜甫20—35歲時曾遍游中國的大江南北?!锻馈愤@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岳泰山,是現(xiàn)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杜甫,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人稱為杜少陵。開元后期,舉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后曾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現(xiàn)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xiàn)象,展現(xiàn)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歷程:
    2、長安十年時期《哀王孫》、《春望》。
    3、戰(zhàn)亂流離時期“三吏”:《石豪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4、漂泊西南時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并標注生字字音。
    2、聽范讀,學誦詩歌。
    3、自讀詩歌。
    提問: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內(nèi)容。
    參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1、文題是《望岳》,在詩中哪些詩句寫了詩人望到的景色?
    明確:前三聯(lián)。
    2、最后一聯(lián)和前三聯(lián)有什么區(qū)別?
    最后一聯(lián)是詩人的想象,前三聯(lián)是實寫。
    3、提問:分組研討,理解詩句內(nèi)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
    首聯(lián):泰山的雄偉壯闊——遠望。
    頷聯(lián):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頸聯(lián):詩人的胸懷浩蕩、眼界開闊。表現(xiàn)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細望。
    尾聯(lián):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現(xiàn)了詩人想要實現(xiàn)人生遠大抱負,登臨人生頂峰的雄心壯志。
    自學交流學習本詩得到的啟示。
    明確:胸懷雄心壯志。不怕困難,勇于攀登。
    誦讀并積累杜甫的詩《春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積累杜甫詩歌名句。
    2、背誦并默寫詩歌。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九
    a、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
    b、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a、詩中哲理的理解;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關知識;
    c、字音、字形;
    朗讀法。
    1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diào)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起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起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lián)遠望泰山,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同學們一起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备袷秸f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測。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釋:
    1、題解:這是杜甫青年時期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岳:高大的山,這里指泰山。
    2、岱宗:對泰山的尊稱。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樣。
    3、齊魯: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nèi),后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qū)。未了:不盡。
    4、造化:大自然。鐘:聚集。
    5、陰陽割昏曉:古代山南叫“陽”,山北叫“陰”。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6、決眥入歸鳥:決:裂開。眥:眼眶。決眥:極力張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7、會當:應當,定要。凌:登上。
    詩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樣的雄偉壯觀呢?齊魯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設問領起,答句遠望其廣闊綿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麗,高聳險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黃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寫出其神奇秀麗和山勢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層層云氣,心胸為之激蕩,極目遠望,歸巢的鳥兒盡收眼底。(寫細望黃昏時的山景和產(chǎn)生的感受。)。
    (前六句寫盡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氣勢,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第七八句:總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絕頂,到那時,俯瞰群峰,它們將是多么渺?。。ㄆc睛,寫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壯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壯志。)。
    主題思想:
    全詩以“望”字為線,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情景交融,抒發(fā)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出蓬勃的朝氣。
    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歌。這些詩歌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也被稱為“詩圣”。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后人稱杜少陵。杜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壯游時期。這個時期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調(diào)。如《望岳》就寫于這一時期,表現(xiàn)了他青年時代的氣概和報復。
    (二)長安十年時期。公元746年,杜甫到長安考試求官,由于李林甫玩弄騙術,使考試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長安達十年之久,過著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認識到統(tǒng)治者的腐朽,創(chuàng)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詩的風格情調(diào),也由早期的熱情奔、樂觀坦蕩變地悲壯凄涼,形成“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戰(zhàn)亂流離時期。由于“安史之亂”,他攜家人和人民一道受凍挨餓,避難流亡,災難的時代,震撼著詩人的心靈,使他寫出了《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愛國思想的不朽詩篇,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時期。
    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兩首古詩《望岳》和《春望》。
    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望岳》,先請同學們自由的把《望岳》讀上三遍。指名兩位同學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體學生齊讀。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即泰山,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首,為眾山所宗。岱宗夫如何,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呢?青指山色,未了指綿延不絕,齊魯青未了是說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qū)域內(nèi)都能望見。這一聯(lián)是遠望泰山所見。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造化指大自然,鐘是聚集、集中的意思,神秀是神奇秀麗的意思。造化鐘神秀是說大自然將神奇秀麗都集中在了泰山身上。陰陽指山的南北兩面,山南有陽光,故說曉。山北不見陽光,在曉猶昏。“割”字用的極好,是說陽光就像被一把刀切斷了一樣,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這一聯(lián)是近望泰山所見。一二兩聯(lián)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通“層”,層層的云氣飄蕩在胸前,形容泰山極高。眥指眼角,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寫泰山的幽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這里它不僅是詩人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BR>    詩言志,詩歌創(chuàng)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先請同學們自由的把《望岳》讀上三遍。指名兩位同學朗讀,其余學生點評。全體學生齊讀。
    明確: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涼。
    頷聯(lián)(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爽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落淚、聞鳥而驚心呢?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開春以來戰(zhàn)火愈燒愈熾,和家人難通音信,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鞍最^”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的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前四句抒發(fā)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chǎn)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十
    知識與能力:自學生字詞,能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理解詩意,升華情感。
    感受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體會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由詩句感悟作者情感。
    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祖國的“五岳”名山嗎?五岳之首是那座名山?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杜甫一起去領略泰山的風姿。
    (一)朗讀詩歌。
    1、觀看多媒體課件,邊聽邊在文中劃出節(jié)奏,不認識的字要標音。
    2、自由讀文,讀出古詩的`韻律。
    3、點名讀文,師生點評。(教師適機指導朗讀,大體上每句詩的前兩個字讀緩,第三個字重讀,后兩個字上揚。)。
    (二)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小組研讀,理解詩意。
    2、自由匯報對詩的理解,師生共同參與。
    3、整理詩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樣的景象呢?她的峰巒在齊魯大地綿延,青翠的山色無窮無盡望不到邊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麗都匯聚在這里,山南山北雖在同一時刻,但一邊明亮如清晨;一邊卻陰暗似黃昏??粗介g升騰的層層云霧,真是令人胸懷蕩然。極力張大眼睛把飛鳥歸山的景象映入眼簾。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群山!)。
    (三)深入品讀。
    1、有感情的誦讀全詩。
    2、詩雖以《望岳》為題,但文中卻無一個望字,但又處處不離望,請同學們再讀此詩,感受作者都是從哪些角度去望泰山的?(前兩句遠看,三四句近看,五六句細看。)。
    (四)再讀悟情。
    這首詩是詩人科舉落榜后游歷齊、趙時,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落榜的消極情緒嗎?整首詩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你還能聯(lián)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五)知識延伸。
    泰山自古一來就被文人墨客所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贊泰山。(課件出示泰山圖片)學生結合課下收集的內(nèi)容匯報描寫泰山的語句。其他人可以有選擇的記錄。
    (六)小結作業(yè)。
    杜甫雖一生坎坷,但卻能憂國憂民。這首詩就抒發(fā)了他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課下請同學繼續(xù)收集杜甫的詩句,感受“詩圣”的情懷。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4、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重點: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生點評后轉到杜甫的《望岳》)。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nèi)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fā)?(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lián)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lián)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三、齊背古詩。
    四、課堂練習。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xiàn)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xiàn)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xiàn)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十二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yōu)美,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望岳。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岳”,因為有語云:“五岳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岳”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圣;其詩被喻為“詩史”;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范讀課文,強調(diào)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了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借助文中的注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后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后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么感情來讀呢?為什么?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lián)遠望泰山,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之情;那么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后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岳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岳的過程中表現(xiàn)了作者驚嘆、贊美、陶醉、豪邁之情,幼兒教案《望岳》。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里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是因為。”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后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于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里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布置作業(yè):當堂檢測。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十三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知識。
    2、朗讀詩歌,了解大意,領略泰山雄偉壯麗的景色。
    3、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4、學會賞析名句,領悟詩歌的哲理。
    【重點、難點】。
    體會詩句所表現(xiàn)的情感,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賞析名句,領悟哲理。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文學常識:
    1、關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他有“詩圣”之稱。他的詩被譽為“史詩”他是我國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是一首詠東岳泰山的詩。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了解“五岳”:東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東泰安市。西岳華山(米),位于陜西華陰縣。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渾源縣。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縣。(東西南北中泰華衡恒嵩)。
    三、朗讀詩歌。
    初讀詩歌,強調(diào)字音,把握節(jié)奏,明確體裁。
    (1)學生自己默讀詩歌,教師則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如“岱”、“夫”、“了”、“眥”等。
    (2)學生劃分詩歌停頓的節(jié)奏,同桌互讀,指名讀,教師總結、評價,最后,再集體朗讀詩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讀詩歌,理解詩句含義。(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句理解,小組內(nèi)同學間互相交流,掌握詩句的含義。)。
    完成后,教師再點名檢查、集體點撥自學情況。學生集體復述句義,再讀詩歌。
    2、細讀詩歌,哪些詩句是寫景?前六句詩句具體描寫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點?
    五、背景介紹。
    六、品情感,賞名句。
    1、談談你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話的理解。
    (溫馨提示:賞析名句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1、分析內(nèi)容2、抒發(fā)情感3、蘊含哲理4、運用修辭5、煉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舉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達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頂,俯視群山的意愿。
    2)表現(xiàn)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
    七、拓展延伸。
    1、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2、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xiàn)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表現(xiàn)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現(xiàn)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望岳教案幼兒園篇十四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注解:
    1、岱宗:泰山別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鐘:賦予、集中。
    3、決:裂開。
    4、凌:躍上。
    翻譯: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偉壯麗?
    你既挺拔蒼翠,又橫跨齊魯兩地。
    造物者給你,集中了瑰麗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層層云氣升騰,令人胸懷蕩滌,
    看歸鳥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
    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遺!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三首,這一首是寫望東岳泰山的。詩以望入題,贊嘆東岳,謳歌造化。希望凌頂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壯志。
    開首兩句,寫泰山的高峻偉大,先寫對它的仰慕,再寫它橫跨齊魯兩地的壯偉。三、四句寫近望,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寫遙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滌。最后兩句寫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
    這首詩大約寫公元736—740年間,杜甫漫游齊趙之時。雖然此前考進士落榜,詩里卻依然豪情萬丈,表現(xiàn)了希望登上事業(yè)頂峰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程萬里的樂觀和自信。
    泰山是傳說自堯舜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詠泰山的名作寥寥無幾。晉宋詩人謝靈運的《泰山吟》本是樂府題,但全詩用大量雙聲疊韻詞著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險,強調(diào)封禪的肅穆神圣,風格典重生奧,完全失去了樂府的原味。或許正是因為泰山的宗廟色彩過于濃厚,詩人題詠便不得不考慮它的神圣意義。所以連善寫山水詩的大謝一旦涉筆。也只能寫成板滯的頌體。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詩的形式抒寫了他在泰山頂上與仙人同游、精神飛揚于天地之間的自由與快樂。倒也符合泰山在漢代被視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這首詩則選擇了一個“望”的角度,將泰山壯美的自然景象和象征崇高的人文意義融為了一個整體印象。開頭以散文句式自問自答。發(fā)端直稱“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禪之地的意蘊,接著說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寫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樣,下面兩句說大自然把神奇和靈秀都集中與泰山,山南山北的沒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贊美泰山景色的壯麗和雄奇,也隱含著“岱宗”一詞的本義:萬物代謝、昏曉變化正是陰陽造化之功,既然集中與泰山,那么此山當然不愧為五岳之首了。這就超越視野的局限,化為泰山傳統(tǒng)的人文含義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征:一個象征造化偉力和代謝變化的自然奇觀。
    后半首寫詩人遙望山中云層起伏,心胸豁然開朗;目送飛鳥歸山,眼眶幾乎為之睜裂。以“蕩胸”二字置于“生層云”之泰山時精神的激蕩,以及將大自然的浩氣都納入胸懷的豪情。有此力度,下句說目送歸鳥以至要“決眥”的夸張,才更顯出詩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登上的極頂。于是結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極其現(xiàn)成,極其巧妙。既自述懷抱,又回到了泰山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中。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shù)南胪旧?,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全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