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詩《風》教案(三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古詩《風》教案篇一
    1.了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fā)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注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了解詩的內(nèi)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lǐng)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注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了解詩的內(nèi)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了解詩的內(nèi)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dǎo)入,引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jié)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shù)不勝數(shù),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后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wù)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chuàng)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fā)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xiàn)出了其渴望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于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fù)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fù)失地,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恕K囊簧矂?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shù)成就很高,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說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fù)。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xiàn)在的四川省三臺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因多年戰(zhàn)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tǒng)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并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并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dǎo)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告乃翁(w5ng)
    薊北(j@)襄陽(xi1ng)
    2.指導(dǎo)學生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余筆,再看注釋,結(jié)合詩句和字典,看應(yīng)選擇什么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并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zhì)疑。
    2.教師引導(dǎo)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聯(lián)系詩句內(nèi)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xiàn)在的原,又通過,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fù)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tǒng)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x。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lǐng)的地區(qū)。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xiàn)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guān)。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卷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nèi)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yù)習,讓學生帶著預(yù)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了解詩的內(nèi)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五)指導(dǎo)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dǎo)學生朗讀時,可以采用范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yè)。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中所抒發(fā)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了解內(nèi)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并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說。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于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并說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理解詩的內(nèi)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dǎo)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nèi)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注解或,或聯(lián)系上下詞句,試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么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tǒng)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聯(lián)系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說一說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著可以引導(dǎo)學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tǒng)一??梢娫娙司哂卸嗝磸娏业膼蹏榘?!
    (2)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注釋,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x。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lǐng)的地區(qū)。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說一說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x向北方進軍,收復(fù)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fù)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fù)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fù)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dǎo)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九州同無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導(dǎo)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征是感情豐富,節(jié)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jié)奏和韻腳讀出來,并通過反復(fù)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dǎo)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先說一說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xiàn)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dǎo)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后,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后,連起來說題意。
    聞:聽說。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x。
    收:收復(fù)。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x收復(fù)河南河北。
    2.指導(dǎo)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nèi)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注釋、或聯(lián)系上下詩句的內(nèi)容,試著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guān)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fù)。
    薊北:指現(xiàn)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dǎo)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fù)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dǎo)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xiàn)出來的。
    (2)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卷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fā)狂。
    ③引導(dǎo)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fā)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xiāng)。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癡如狂的情態(tài)。
    (4)引導(dǎo)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fù)失地后急切返鄉(xiāng)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dǎo)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nèi)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dǎo)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fù)薊北的消息后,高興得簡直要發(fā)狂了??梢詮脑娭械奶闇I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dǎo)學生說說整首詩的內(nèi)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dǎo)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dǎo)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fù)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tǒng)一,人民可以免受戰(zhàn)亂之苦。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因多年戰(zhàn)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tǒng)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xiàn)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后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梢赃@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dǎo)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dǎo)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采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dǎo)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2.不同點:《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的,寫作者臨終前的牽掛,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沒有見到九州同。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來表達的,寫作者聽到祖國重歸統(tǒng)一的極度的喜悅和急切還鄉(xiāng)的心情。
    (四)教師可檢查學生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的情況
    古詩《風》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導(dǎo)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兩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兩首”指的是哪兩首?是誰寫的?詩的內(nèi)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
    3.師:這兩首古詩分別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詩歌。詩人分別是于謙和王冕。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nèi)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lǐng)悟?qū)W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二、指導(dǎo)預(yù)習。
    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洗硯池、千錘萬擊、焚燒、乾坤
    2.朗讀古詩。
    3.聯(lián)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
    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guān)資料。
    5.檢查預(yù)習。以讀準字音、質(zhì)疑為重點。
    三、學習《石灰吟》。
    1.檢查預(yù)習效果及自學能力。
    (1)指名讀。(讀后評讀)
    (2)填空練習:《石灰吟》這首詩是(明代)詩人(于謙)所做。
    2.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1457)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
    (2)抓字眼,明詩意。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BR>    千錘萬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jīng)受千錘萬鑿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guī)r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jīng)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BR>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guān)。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3)想意境,悟詩情。
    a.詩人寫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點呢?(經(jīng)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里開采出來的石頭,對烈火的焚燒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這首詩借石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全詩表現(xiàn)了詩人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詩人用什么方法寫出這種深情厚誼呢?(詩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d.朗讀全詩。
    3.
    總結(jié)
    全詩: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4.指導(dǎo)學生練習朗讀。
    5、總結(jié)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石灰吟》這首古詩的?(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
    五、作業(yè):
    1.背誦《石灰吟》。
    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一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舊知。
    1.指名背誦《石灰吟》。
    2.匯報自學預(yù)習的情況。
    (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
    (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二、學習《墨梅》
    1.了解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畫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著名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諸暨人(今浙江紹興)。
    (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
    (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2.講解詩意。
    (1)教師范讀。
    (2)指名學生讀。
    (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
    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
    d.進一步理解。
    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yīng)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chǎn)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
    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
    a.指名試讀。
    b.理解字義。
    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jié)操。
    乾坤:天地,人間。
    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
    d.進一步理解: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fā)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
    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lián)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guān),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jié)操。)
    3.朗讀全詩。
    三、總結(jié)復(fù)習。
    1.分組朗讀兩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樣的感情讀?(語調(diào)停頓、語速都應(yīng)該以據(jù)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而定。)
    (2)練習朗讀。(自由讀、指名讀、評讀。)
    2.結(jié)合本課的學習,談?wù)勥@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zhì)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xiàn)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fā)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四、作業(yè)。
    1.朗讀背誦古詩。
    2.運用歸納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選擇一首古詩,試著自學。
    墨梅》寫作背景
    梅的創(chuàng)始,和文學有密切關(guān)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chǎn)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侮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
    當時對畫梅最有創(chuàng)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紙上而得到啟發(fā),創(chuàng)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tǒng),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chǔ)上,發(fā)揮了他的藝術(shù)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托物言志。
    詩先在一、二句描繪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兩句寫墨梅的志愿,一個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內(nèi)在氣質(zhì)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jié)權(quán)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課前思考: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BR>    千錘萬擊: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錘,錘打。鑿,開鑿。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經(jīng)受千錘萬擊才出深山,烈火燒煉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寫開采石灰?guī)r的艱難困苦,表明石灰從出世時就經(jīng)受考驗。第二句寫了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jīng)過烈火的煅燒。面對嚴峻的考驗,卻能夠從容自若,處之泰然?!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襯托出石灰的頑強。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BR>    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jié)操。
    兩句詩的意思是縱然粉身碎骨全不懼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間。這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guān)。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間的追求。
    這兩首古詩的寫作特色。
    這兩首詩的特點是語言質(zhì)樸,明白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雕琢的痕跡,但表現(xiàn)力極強,表達了詩人發(fā)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詩意極濃。這樣的詩是達到了很高境界的詩。
    課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進行描寫。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fā)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lián)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guān),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jié)操。
    由于學生對這首詩早已熟讀能誦,所以學習很輕松,同時還進行了拓展和積累。
    課后反思:
    如果說對于本篇課文的教學有什么要說的,我覺得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兩節(jié)課就學這些太少。我們要補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詩,豐富學生的積累,而且要會靈活應(yīng)用。
    梅花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青松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竹石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課后反思:
    在網(wǎng)站上看見了關(guān)于詠物詩的內(nèi)容,對自己很有啟發(fā),和大家共享: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托詩人的感情。
    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于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于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cè)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tài)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游詠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堅守正義的氣節(jié)。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于作者的經(jīng)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fā)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托,但不管有沒有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托物言志,在整體構(gòu)思上經(jīng)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guān)、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边@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體描寫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zhì)、神韻來。
    古詩《風》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古”、“詩”等13個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課文插圖,錄音),學生自帶水彩筆,做風箏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dǎo)入
    1、學了前面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樣的?
    (指名說)
    2、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3、板書課題,認讀生字“古”、“詩”、“首”。
    4、下面我們學習第一首古詩,誰能讀準?
    (板書:春曉,指導(dǎo)讀準“春”的讀音)
    二、初讀感知
    1、老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分小組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4、誰勇敢地站起來讀給家長聽聽?
    (可多請幾位學生讀)
    三、
    再讀感悟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⑴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說)
    ⑵詩中哪里講了鳥?讀給大家聽聽。
    (處處聞啼鳥)
    ⑶同學們,瞧(師指畫面:動畫演示鳥飛,鳥叫),你想說什么?
    (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
    ⑷哪里講了花?
    (學生讀出:花落知多少?)課件演示花落地的過程。
    ⑸學到這里,一個疑問難住了老師:花怎么頑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請小朋友讀讀整首詩,用一句詩來告訴我。
    (夜來風雨聲)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風吹雨打的原因。
    2、這么美的畫面,大家一定很喜歡吧!那該怎樣讀這首詩呢?
    3、指導(dǎo)朗讀。
    四、讀詩想畫面,指導(dǎo)背誦
    1、把眼睛閉上,聽老師讀古詩,你的眼前浮現(xiàn)出什么?
    2、指導(dǎo)背誦。
    五、擴展活動
    這么美麗的畫面,拿出你們手中七彩的筆,畫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課時
    一、猜謎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砹艘粋€謎語,請大家聽清謎面:
    一只蝴蝶輕輕飄,
    順著風兒上九霄。
    一心向著云外飄,
    可惜繩子栓住腰。
    2、這是什么?
    (指名說)
    3、大家經(jīng)常放風箏嗎?覺得有趣嗎?
    (指名說)
    二、揭題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瞧,圖上的幾個小伙伴正玩得帶勁呢!
    2、詩人把他們寫進一首詩中,大家想讀讀嗎?
    三、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同桌互相檢查生字的讀音,互相糾正讀錯的生字。
    3、指名讀,齊讀。
    四、圖文對照,讀中感悟
    1、看圖,幾個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詩中是怎樣寫的?
    (指名回答: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2、全班齊讀。
    3、看看圖中的景物怎樣?
    (指名用自己的話說)
    4、詩中是怎樣寫的?
    (引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5、小伙伴在這么美的風景下放風箏,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詩人寫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吧!
    五、讀詩想畫畫,指導(dǎo)背誦
    1、師配樂朗誦,小朋友閉上眼睛聽,再說說剛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圖背誦,全班齊背。
    六、擴展活動
    有條件的班級可小組合作制作風箏,開展放風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