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熱門18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的意圖進行碰撞和交流。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要仔細閱讀完整篇作品,對于作品的主題、情節(jié)和人物角色有一個清晰的理解。其次,要注意提煉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觀點和思考,不要只是簡單地照搬作品內(nèi)容。另外,要注意在寫讀后感時,盡量避免過多的情感和主觀色彩,要用客觀的語言和事實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最后,要注意讀后感的組織結構和語言表達,可以采用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或者情節(jié)作為引子,然后逐步展開,最后進行總結。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案例,不妨和小伙伴們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一
    打開書本,拂過書頁,輕輕瞭探著一位文學大師的隨筆。
    蘇軾,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說是最為閃亮的一顆巨星。寫這篇隨筆時,他身陷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連一向為他說話的宋神宗都被逼迫得無法救他。于是,蘇軾被貶謫到了黃州。
    在黃州,蘇軾徹底醒悟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是最好寫照。在黃州,有個同樣被貶,同樣淡泊名利的張懷民。他倆志同道合,心心相惜。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蘇軾重新變得豁達、開朗。僅僅因為“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的,恐怕就只有他一個人了吧。蘇軾盡管是大詩人,但是被朝廷貶謫,也基本上是門庭冷落。此時看見月色毫無勢利之情的目光,于是高興地起來,他要找來張懷民,一起欣賞世間這最美的風景。
    一截炫麗的文化,如同一顆含苞待放的牡丹,悄悄地在黃州綻放。盡管這個時期,在政治上,正是蘇軾失意的時候,然而,失意和打擊摧毀不了蘇軾,他依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光照千秋。一篇隨筆,區(qū)區(qū)八十來字,卻能道出蘇軾那淡泊名利安然閑適的心境。能夠將月光比作水的,或許還有很多;能夠將竹柏影比作水草的,或許也不少。但是,把這兩種意境融合在一起的,卻只有蘇軾了。身為一名大詩人,卻能如此觀察仔細,實在是難得。僅僅一篇隨筆,卻能如此精妙地勾勒出一幅《閑人看月圖》,實在是牛!灑滿庭院的月光,清澈透明,正如蘇軾的心境一般,感覺進入了一個表里澄澈的世界,拋卻了塵世間的束縛,自由自在。兩位“閑人”,并沒有終日悲嘆官場的失意,而是借助失意的官場來投奔純凈的大自然,不失為一種雅趣。
    詩意似乎充滿蘇軾的生活,但凡是留有他足跡的地方,詩的意象便濃了:西湖、海南、黃州……僅僅是篇隨筆卻能讓我感慨良多,蘇軾再次將我震撼。
    輕輕合上書本,想象著,千年前,大師的模樣,是否如我所想一般——瀟灑。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二
    夜無眠,月更幽。
    微弱的星光,皎潔的明月,浩瀚的夜空,沉睡的'古寺……。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三
    林中的老柏樹早已放棄昔日榮華,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不為流光掠影所迷;
    看風看雨,看日行月走,人世更迭,九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莛。
    是否會想起曾經(jīng)提攜陪伴自己的良師益友;
    是否會憶起宦海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他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焙葦?shù)語,意味售永,景色雖美但掩蓋不了蘇軾此時復雜,感慨的心緒。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的歸宿不是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他深知:自己正值壯年,還有著大好的青春與才華;
    但也因為他的率性,無論是何種境遇,何種災難,他都可以微笑著面對。他始終以樂觀開朗和積極的精神面對著生活中的狂風驟雨,荊棘叢林。
    但對于蘇軾來說是一種全新的開始,再一次生命。無論到何處,蘇軾都有著一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安然,“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軾堅守自己的初心,造福百姓,活得瀟灑自信,真正的做到了詩意人生。
    廟堂之高,江湖之遠,與其轟轟烈烈地勾心斗角于官海沉浮,舍生忘死地追逐名利,不如像蘇軾一樣隨緣自適,坦蕩曠達。從古到今,滄桑巨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曠達樂觀的胸懷永遠是心里的一處芬芳。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四
    月色如水,給萬物披上一層迷離的輕紗,有兩個人散布于庭院之中……這是《記承天寺夜游》中描繪的鏡頭,散步之人就是蘇軾與他的好友張懷民。當時兩人都被貶于黃州,成為有名無實的“閑人”。但蘇軾毫不氣餒,正在他“解衣欲睡”之時,看到“月色入戶”,頓生雅興,隨即“欣然起行”,去享受這份美妙的景致。但“無與為樂者”,獨自享受很覺得無聊苦悶,“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兩人都有著廣闊的胸懷,于是兩人共同欣賞著眼前的美景。
    文章最后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白?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是啊,哪里能沒有良辰美景,只是缺少像他們超脫、豁達、淡泊名利的人罷了?,F(xiàn)實生活中,辜負了美麗的而掃興的人和事還少么?人們忙碌的腳步之中,時?;匦绱说难哉Z:“誰誰誰又升官了,明天咱也得趕緊送禮!”“孩子現(xiàn)在的職位太低了,去走走后門吧?!薄昂俸?,某某長,某太太,在此見到您真是我的福分呢!”即使眼前有花容月貌,也蕩然無存了。世人只知道整天的攀高相比。在名利的潮水中顛來覆去,只要能升官發(fā)財,就會不擇手段,甚至連最起碼的自尊都拋到九霄云外,哪里有片刻,使自己靜下心來,摘下面具,撫摸自己的心靈,去發(fā)現(xiàn)與欣賞身邊的“美麗景色”呢。世界之所以美好,不是因為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不是因為豪華奢侈的家居裝飾,不是因為舉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機關算盡,而是人情的溫馨。淡泊一點名利,關心一下身邊的弱小者,不要踐踏任何一片心的芳草地,讓純潔而神圣的天使在世界永駐。“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BR>    讓我們用愛心擦亮這雙慧眼,都具有蘇軾那樣高潔傲岸的情懷,摒棄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風習。請那些碌碌于塵世中的人們,張開這雙發(fā)現(xiàn)美慧眼吧,因為只有你發(fā)現(xiàn)美,才會愛美,并用汗水把我們的世界建設的更加美麗和富足。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五
    蘇軾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既可以說是一個聰明到極的人,又可以說是一個糊涂不堪的人;或者也要以說他不會人際交往,但他又是一個喜歡結交朋友的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這就是他,一個無可復制的人——蘇軾。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因為他能在大半夜因為月色不錯而睡覺跑出去看景,還要去承天寺拉上他的好朋友一起去看,這種思維我自認為是沒有的。況且這種可能擾人清夢的舉動也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對于蘇軾來說,人生或許就應該像月光一樣清清白白,如積水空明一般美麗,而這社會也該如此。可是卻被那些竹柏之影的構成的確水草攪得支離破碎,混濁不堪,而那些水草一樣的小人,都裝作是竹柏之影,自比清柏翠竹,高端清白,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我想蘇軾也許是因為不愿成為水草中的一員,而屢次調離京城,而那些水草們,也許正是因為蘇軾的清白會影響到他們的擴張,而反復陷害忠良。
    或許對于蘇軾來說,當個東坡居士,在承天寺與朋友一起看個景,寫首詩,瀟灑一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吧。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六
    創(chuàng)造晨曦是為了人們蘇醒,創(chuàng)造黃昏是為了醞釀睡意,創(chuàng)造夜晚是為了入睡安眠。那一夜,最無法入眠的,莫過于心中無比悵然的的蘇軾罷!
    繁星點點,皓月當空,解衣欲睡之時,偶然察覺那悄然入戶的月光。它幽幽地傾瀉,淡淡的灑在地上、案上,就如鍍上了一層銀輝,閃閃發(fā)亮。那輕柔的月光竟讓人欣喜,如此良辰美景,蘇軾便頓無了睡意,決定徒步而行,以解心中煩悶。
    約上一同被貶官的張懷民,兩人漫步庭院中。庭中之景迷人至極,他們不禁停下腳步,用心觀賞。舉目望去,柔和的月光灑滿院落,就猶如積水充斥著,清澈透明。整個大地沉浸在這柔美的月光之中,淹沒在寧靜之夜情意綿綿的魅力里。遠處,夜鶯在不斷地歌唱,撩人思索引人入夢,那輕柔顫抖的歌聲似乎是專為難以入睡之人而發(fā)的,更增添了月光撩人的魅力。近處的池塘,它的周圍與上空籠罩著一片薄薄的水汽,一片白色的輕霧,經(jīng)月光一照,愈發(fā)覺得如仙境一樣美,而青蛙也一刻不停地將它們短促而鏗鏘的鼓噪聲投向夜空。池中,原以為那是交纏在一起的水草,仔細一看,不曾想到竟是月下柏樹的影子,樹影婆娑,冷月靜照,這注定是是凄清的夜。
    雖說遇挫被貶,但如此佳境,有心之人將它欣賞,無心之人忽而略之,受傷的心靈應由這純凈空靈的月色來慰藉。遠離職場、官場的爭斗與喧囂,靜下心來享受身邊的美才是真。既然不能擺脫,那就回避走開,讓疲憊的心靈憩息,等一切浮塵沉寂下來,正義之光必將照亮大地。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七
    從古至今,從來不乏“閑人”。有“鏡湖元自屬閑人”的陸游,有“一欣談笑作閑人”的歐陽修,亦有“江湖歸去做閑人”的黃庭堅。
    “閑人”顧名思義“清閑之人”。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說來確是閑人一個,雖擔任黃州團練副使,卻并無實權。整天優(yōu)哉游哉,看見美景便不禁出門觀賞,好像一般閑情雅致??墒聦嵣?,蘇東坡的“閑人”只是表面上對自己無事清閑的自嘲,包含了自己官場郁郁不得志的悲傷心境。一位富有詩書,懷揣遠大抱負的人怎會甘心只做“閑人”?這只不過是自己安慰自己后又覺既不能“修齊治平”,那做個“閑人”夜來賞月也是一樁美事。月處處都有,賞月之人也隨處可見,就看賞月之人是以如何的心境去欣賞的。這仿若是悲涼之后的歡悅自得:這般良辰美景,如若不是我二人情趣高雅來欣賞,豈非暴殄天物?如此曠達豁然,也只有他蘇東坡了!
    “閑”或許對于古人而言,并非荒廢光陰。那些無處安放的匆忙,其實是自己誤解了人生。這一遭走來,并非為了匆忙趕路,而是悠然欣賞的自在。人生長河,急流緩流,若是只想如何渡急流,那便永遠到達不了閑適的彼岸。“磨刀不誤砍柴工,滴水穿石也從容”。心中海山不老,便始終清閑。人生此行歸宿。是放下一切后的寧靜。林清玄也說過:“直到花甲之后,才舍棄了幻化的繁華,回歸到極簡,在單純之中看見美。”“不是閑人閑不得,能閑必非等閑人”。只是片刻清閑也是生命中的清福。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八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墒菦]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nèi)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nèi)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澳顭o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經(jīng)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八臁?,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皩ぁ弊钟址置黠@現(xiàn)出急切訪友的心意?!皯衙褚辔磳嫛钡摹耙唷弊诛@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jīng)歷了幾多轉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碧K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xiàn)為曠達。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九
    知識與能力:
    ·朗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余味的語言。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借助工具書讀懂課文;
    ·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
    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三)教學策略。
    ·“雙主”教學法。
    創(chuàng)設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一、導入: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屏幕)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聽范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
    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注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著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么?(讀出傷感)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凄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著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于中庭。
    點撥:(1)無與:沒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2)遂字體現(xiàn)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為什么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么?
    6、相與步于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閑友閑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么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仿佛水草在浮動。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嘆。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才肯定迷失在這月光里。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仿佛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么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么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脫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受:
    (1)帶著“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2)帶著“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4)帶著“心無雜念、超脫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熒R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fā)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chǎn)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xiàn)在的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xiàn)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nèi)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xiàn)出來的。
    2.美在內(nèi)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5.美在情感的波瀾。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后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BR>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jīng)]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閑人罷了。
    3、你認為文中“閑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閑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4、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游,何其灑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tài)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贊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
    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磉_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5、(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6、什么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7、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nèi)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tài)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欲睡難眠月入戶,欣然相與步中庭。積水空明竹柏影,何夜無月少閑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nèi)松詈玫膶煛?BR>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閑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愿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凈,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夜地點:承天寺。
    人物:“我”與張懷民。
    主旨句子的`意思是:一方面是說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趨炎附勢,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那有閑暇領略這仙境。
    第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也透露出自己身居閑職,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恨之情。
    主題思想:
    本文既表達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安閑自適的曠達,也有對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嘆。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一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讀罷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xiàn)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里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閑,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后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于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于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么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盡管現(xiàn)在的黑暗已經(jīng)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盡管現(xiàn)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后,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占領,直到最后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二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成了一代名句,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睔v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三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xiàn)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搜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yè),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后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fā)現(xiàn):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經(jīng)典美文,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yǎng)了能力,提高了素養(yǎng)。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于師生互動,動態(tài)生成,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tài)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fā)展的。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執(zhí)教《記承天寺夜游》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力爭在課堂活動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大致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古詩文中寫月亮的名句,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的所寫的月景中,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對文言文教學來說,誦讀尤為重要,整堂課我設計了四個朗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音,把握節(jié)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多處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釋疑,舉手回答,教師只作適當點拔,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文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寫景句子作用。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學們的表現(xiàn)很好,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這些是我認為這節(jié)課成功的地方。
    當然,這節(jié)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朗讀方法指導不到位,讓學生翻譯課文時,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應該在積累詞語和翻譯課文時,再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在走近蘇軾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蘇軾的了解還很表面,課前應該布置學生盡可能地尋找關于蘇軾的資料,才有利于真正理解蘇軾的心境。另外,本人來自方言區(qū),普通話咬音不準,表達欠缺。本人所在學校教學條件差,幾乎沒有運用多媒體,對課堂容量把握不好,再者深圳地區(qū)的學生水平和本人所處地區(qū)的學生差異,也使本人心中缺了底氣,造成課堂心理緊張,這也是個人心理素質、教學功底的欠缺造成的。
    1、認真學習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先進經(jīng)驗。
    2、教學中應精于備課,讀透教材,挖掘、深化、跳出教材,積極發(fā)揮自己的內(nèi)涵與睿智,努力開發(fā)多方面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nèi)容。
    3、上課時大膽放手,靈活機動,善于駕馭課堂,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公開課時面對眾多的聽課教師應毫不怯場,善于臨場發(fā)揮,懂得調節(jié)現(xiàn)場氣氛,注意說話的藝術,同時,注意個人的儀態(tài)風度,令教態(tài)更親切,對學生更具親和力。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四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一個平靜的夜,月如鉤。
    一座破落的宅子,夜色籠罩,月影斑駁,像一幅潑墨山水畫。你,今夜無眠,輾轉反側,思緒萬千。想起了自己人生的軌跡,一行行向遠方舒展開去,當思想的卷軸翻到“烏臺詩案”,你的心終于無法釋懷。柔和的月光順著窗,爬過書房,透過潔白的宣紙,躍上床沿,照著一個無眠的人。見到這皎潔的月色,你如見到多年未見的故友,甚是歡喜。
    謫居黃州的日子,生活在這鄉(xiāng)野里,有這般月色相伴,也算是一份恩賜,一定得好好享用。想及此,心中的煩躁一下子稀釋了,淡化了。你忙起身,輕輕推開門。夜已深,天空像水浸過一般透明,遠處偶爾有幾只秋蟲在草叢里竊竊私語。
    不知不覺,你的步伐在承天寺門前停下。你輕輕地推開門,慢慢走進去。也許是一種心靈感應,同是天涯淪落人,被貶他鄉(xiāng),卻可以在這里共同領受自然的妙趣。你嘴角微彎,慢慢地走向懷民,幽幽地說道:“懷民兄,有雅趣一起賞月嗎?”懷民抬起頭,笑著應道:“正合吾意。”
    歲月如梭,有些事像沙粒一般被風吹散;而有些事卻永遠忘不了。忘不了四年前,你還朝服在身,與弟弟蘇轍剛入仕途,有著大好的前程,三十幾歲正是干大事業(yè)的時候;忘不了四年前,你曾意氣風發(fā)與變法者針鋒相對,你將仕途和榮辱看得很輕;忘不了四年前,你的好朋友沈括,暗中收集你的詩文,扭曲意思,交付朝廷;更忘不了四年前,李定等小人,他們妒你才學,曲解詩文,竭盡各種打擊之能事。你是一個剛烈的斗士,你不拒絕戰(zhàn)斗,但是讓你氣不過的是,你輸給了一群小人,他們用心眼和伎倆戰(zhàn)勝了你。
    一切像過眼云煙,昔日的浮華慢慢地向時間和記憶深處沉淀?;氐浆F(xiàn)實中,也許這樣更好,更有時間和心緒去思考宇宙人生的玄妙。多美的月色啊,你和懷民在這小院中悠然散步!此時此刻,你詩興盎然,完全被這美景陶醉了。月光像水一樣從空中傾瀉而下,靜靜地流淌到這小院中,庭院慢慢地積滿了一層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宛如水邊觀景,那水中一叢叢、一簇簇的水草荇菜,隨著水的漣漪輕輕地招搖,還有幾只魚兒興致勃勃地游來游去。抬眼處,懷民靜靜地看著你,兩人心照不宣地笑了,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眼前的一切,撥開了你的襟懷,點燃一個詩人沉睡的靈感,把你從生活的煩憂中拔了出來。你在問懷民,被貶又何妨,人生失意也須盡歡悅,別辜負了美好風光;你在問自己,還有什么比這景更美,你就是這江山的主人,誰也無權干擾。
    那一剎間,你完成了心靈的頓悟和升華:生活是殘酷的,它拿走了功名、榮耀、政見,一切的一切;但是命運又是公正的,它給了你孤獨中的深思,讓你成了閑人,卻給了你一輪朗月,讓你的心靈和思想如皎月一般通透和明靜。
    人生何處望逍遙,此時,你正逍遙!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五
    一、文學常識(10分)。
    1、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與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稱“三蘇”,三人同為________之列。我們學過他的文章(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寫(8分)。
    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記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點詞語解釋(13分)。
    1、念無與為樂者。
    念:
    2、懷民未寢。
    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
    閑人:
    4、相與步中庭。
    相與:
    步: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空明:
    6、月色入戶。
    戶:
    7、欣然起行。
    欣然:
    行:
    8、解衣欲睡。
    解:
    9、水中藻、荇交橫。
    水:
    藻、荇:
    四、重點語句翻譯(8分)。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4、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五、課文內(nèi)容理解(28分)。
    1、全文以________為線索,依據(jù)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chuàng)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________心境。(2分)。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6分)。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6分)。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2分)。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3分)。
    6、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xiàn)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3分)。
    8、“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3分)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队洺刑焖乱褂巍芳磳懹诖藭r。
    9、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句的妙處。(3分)。
    一、蘇軾。
    子瞻東坡居士北宋蘇洵蘇轍“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
    二、1、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為樂。
    4、《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描繪了一個空明澄,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點詞語解釋()。
    1、念:考慮,想到。
    2、寢:睡。
    3、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4、相與:共同,一起。
    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戶:窗戶。
    7、欣然:高興的樣子。
    行:走。
    8、解:脫、脫下。
    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四、1、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錯縱橫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枝葉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4、月光照進窗戶(十分優(yōu)美),我高興地起來走出屋外。
    五、課文內(nèi)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jù)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chuàng)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
    (1)曠達胸懷(2)貶謫悲涼。(3)人生感慨。(4)賞月喜悅;(5)漫步悠閑。
    3、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描寫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后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
    樂觀的襟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xiàn)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fā)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5、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懷民亦未寢。
    理由:心境相同欣賞趣味相同。
    相與步于中庭。理由:關系親密。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7、*蘇軾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曠達。
    8、“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對即可)。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問題。(18分)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詞(4分)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戶()...3.遂至承天寺()。
    4.但少閑人()..。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3分)。
    四、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閑”(3分)。
    五.感悟課文寫句子:試寫一句話:“從《記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個......的蘇軾?!?4分)。
    一、略。
    二、1.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三、“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個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用“藻荇交橫”四個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tài)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五、略。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六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熟悉課文。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課文。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幻燈展示相關資料(學生讀)。
    1、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3、(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林語堂。
    《蘇東坡傳》第16章)。
    4、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師表明教學目的和任務。
    有味地朗讀。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賞。
    四、有味的朗讀(學生齊讀,教師指導,反復四遍)。
    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生齊讀。
    師:朗讀不夠舒緩,要表達一種閑適之情。我們再試試。
    生齊讀。
    師:語速過快,讀時仿佛娓娓道來。同學們再讀讀。
    生齊讀。
    師:有進步,但有點像現(xiàn)代文。文言文怎么讀?有幾個字要讀得較長:念、蓋、但。
    同學們再試試。(生齊讀)。
    師: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嗎?讀出一點快樂味。哪幾個字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快樂?
    生:欣然、相與、亦未寢。
    師:好,我們最后來讀一遍。(生齊讀)。
    五、有味的分析。
    師: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無措)。
    師:現(xiàn)在我要為難一下大家。別看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為兩段,也可以分為三段,也可分為四段。你們選一種分一分。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一分多鐘后)。
    師:同學們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相與步中庭”這里寫作者邀請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描寫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是抒發(fā)感情。
    師:有道理,但你這個會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為三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這里寫作者月夜難以入睡,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邀朋友賞月,第三段是“何夜無月”到“如吾兩人者耳”賞月的感受。
    師:好的,你的看法與那位同學的看法有點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豐六年”到“欣然起行”是敘事,第二段,“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中庭”邀人賞月。第三段,“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是描寫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發(fā)夜游感慨。
    師:我很喜歡你的發(fā)言。我提出一個假說,將你的四部分合成兩個部分,你想想再告訴我。
    (請生3坐下。)。
    師:你們學過《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兩段,一個是故事,一個是議論。《狼》共5個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議論,凡是遇到這樣的文章,我們都可以分為兩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兩段可以這樣分,第一段,從“元豐六年”到蓋竹柏影也,這是記敘事情經(jīng)過,最后一句是發(fā)表議論。
    師: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請把這樣的詞眼讀一遍:
    幻燈片展示:
    敘事、抒情。
    記敘、描寫、抒情。
    起、承、轉、合。
    六、有味的賞析。
    〔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學生思索。師:好的,同學們之間還要繼續(xù)地交流一下。(片刻)。
    師:請同學們發(fā)表“課文觀感”
    生:我覺得“相與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閑默契之情。
    師:很好,謝謝你看得這么細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
    師: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fā)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chǎn)生幻覺。
    生:“閑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xiàn)在的生活持樂觀態(tài)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xiàn)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生:我認為“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但”字筆鋒一轉,表達了一種失落之情。
    師:這位同學發(fā)言的優(yōu)點在于他運用了術語――筆鋒一轉。
    生:――。
    師:他看到了一個更深沉的問題,不僅看到了作者的處境,也看到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這也是言之有理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nèi)容的精致。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個字表現(xiàn)出來的。
    2.美在內(nèi)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游、一景還有一感,這么短的文章卻有著這么豐富的內(nèi)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閑人”的意味。
    七、小結。
    師: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做了三件事:讀背,分析,欣賞。
    字號:大中小訂閱。
    轉載自http:///。
    無限風光在“神品”(1)。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2008年11月,余映潮老師在江陰英橋國際學校執(zhí)教了《記承天寺夜游》一課。
    余老師課堂教學中結構清晰富有層次的板塊設計,平實中起波瀾的課堂氛圍,形式多樣積累豐富的學生活動,再一次讓所有的聽課師生折服。老師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學生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這是一堂純粹的語文課。
    余老師在介紹背景時引用了梁衡對課文的評價:“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笨梢哉f,整堂課的教學是圍繞“《記承天寺夜游》是一件神品”這樣的定位逐層逐步地展開的。這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實際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對課文進行神品的一次語文旅游。
    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評點和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活動。
    1.厚實的背景鋪墊。
    我們先回顧一下課堂教學的序曲部分:
    老師用四則資料介紹了有關的背景。在每一則資料后面做簡單而適當?shù)慕庹f。這四則資料的內(nèi)容分別是:
    資料1: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資料2: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
    資料3:
    在黃州他給天下寫出了四篇他筆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詞《赤壁懷古》,兩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賦》,一篇《記承天寺夜游》。單以能寫出這些絕世妙文,仇家因羨生妒,把他關入監(jiān)獄也不無道理。
    資料4:
    有一種畫軸,靜靜垂于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著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兩軸畫》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在第四則資料后,老師解說到:這是作家、學者梁衡先生的評價?!皟奢S精品”都在我們這一冊書里。在學術界,人們認為,《記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4個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顯示:神品)(老師板書:神品。)神品,神在哪里呢?讓我們好好地來品味這篇文章。
    背景介紹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助讀資料”的方式一層層地、由淺而深逐漸深入地鋪墊介紹,自然圓潤地導入課文。
    穿插作為一種手法,有多種形式和多項作用,所以選擇穿插什么,何時穿插就很有講究了。在開課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引用的助讀資料包括了蘇軾文學史上的地位、人生遭遇、寫作背景以及課文的藝術成就。從浩如煙海的有關蘇軾的資料中精心遴選了這四則資料,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創(chuàng)意設計,這是在為學生理解課文、理解作者做合適和必要的鋪墊與蓄勢。從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上看,背景資料是很厚實、精恰的。聯(lián)系全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從資料4概括出的“神品”二字成為整堂課的教學線索。相機板書的兩個醒目的大字“神品”更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了特別的氛圍。
    2.精細的朗讀訓練。
    朗讀是這節(jié)課的第一大板塊的教學內(nèi)容。余老師將這一板塊設計為“有味地朗讀”。至于如何“有味”,老師做了這樣四個角度和層次的設計:
    有味地朗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
    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
    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
    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
    可以看出,“有味地朗讀”的四個要求是有梯度的,由淺入深,逐步推進,由讀通讀順文章到身心融入課文寧靜的氛圍,最終通過朗讀實現(xiàn)理解人物的復雜情感,一步步深化,由文面走入文心。
    前兩個起步階段的朗讀環(huán)節(jié),老師或以示范朗讀或通過直接點撥來進行指導。每一次朗讀都結合具體字詞做很到位的指導。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老師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和指導策略進行了調整。
    師:有兩個地方要讀得快樂一點。你認為,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開始思考。我們討論后再讀。
    這一次的朗讀指導沒有像前兩次那樣直接提示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先去感受,使整個的朗讀指導變得立體起來,指導的節(jié)奏和方法都有了活潑的變化。這一次要“讀出一點夜游的興致”,“興致”,這樣有深度的雅詞學生不太好把握,老師把難度降低,給學生以臺階——“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呢?”這樣,學生的體會就有了抓手。
    雖是讓學生尋找“哪兩個地方或者哪兩個字詞要讀得快樂一點”,實際上也是在做文本分析與解讀,這就巧妙地將朗讀指導與文本理解融為一體。因為惟有深入理解文本,才能讀出作者的心境;對文本的理解是為朗讀服務的,而朗讀又是理解文本的一個媒介、導體,如何處理好這一部分中朗讀與解讀的關系就顯得很微妙了。所以,理解到何種程度需要老師事先對文本深入地鉆研,課堂上還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維度,因為從教學板塊看,這還是“有味地朗讀”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朗讀指導,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對教材的深度研讀。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讀出一點復雜的情愫”,余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師:作者很感慨,但這種感慨的意味我們一時又說不清楚。“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保◣熡懈星槔收b)是啊,這種復雜的情愫好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把它表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請同學們合念一遍,把這四次的朗讀的感受表達出來,注意“蓋”字,有點欣喜的味道,(示范)“蓋——竹柏影也?!薄暗弊忠晕⒌匮娱L一些。
    (生再齊讀課文)。
    師:真好!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這也許是蘇軾也沒有想到的。有了前面的分析,這里就順理成章了。
    在文章講析前,要學生讀出作者的“復雜的情愫”是很難的。于是在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上,老師的朗讀指導又有了變化,對文章的末三小句稍作了講析。提示學生“蓋”要讀出驚喜,“但”要拖長一些。最后扣住“神品”這一教學線索,“我們都已經(jīng)體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讓我們能夠這樣去朗讀?!痹僖淮谓o學生強化“神品”的魅力這一意識。
    在“有味地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朗讀訓練的層次和角度,通過精細的訓練將朗讀的技術指導和藝術指導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會朗讀,朗讀文本與理解文本這兩項任務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實現(xiàn)立體地朗讀和立體地解讀。
    無限風光在“神品”(2)。
    此文全文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9年第8期。
    人大復印資料《初中語文教與學》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3.絕妙的結構分析。
    在人教版中,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一個段落,84個字,但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個段落內(nèi)部的結構確實是那樣的美。如何分析和欣賞這種美,余老師匠心獨運,設計了“變形”這一聽起來很新鮮的環(huán)節(jié)。結構分析這一課堂教學內(nèi)容和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令所有聽者驚嘆不已,以為妙絕。
    ppt呈現(xiàn):
    有味地分析。
    請試將課文進行變形。
    師:下面我們對文章進行“有味地分析”,請你將課文進行變形。課文只有一個段落。先思考一下,你如何將課文進行變形,要講出道理來。什么是變形呢?(語音強調“變形”二字。)老師先不做解釋。進入課文,將課文進行變形。
    (生苦苦思索,師巡視。)。
    師:我試問一下,你們理解了這個“變形”的意義嗎?需要老師解釋嗎?(語調上揚)生:需要(學生齊聲地說)。
    師:那我就太高興了。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一篇課文,別看它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四個部分。下面請你嘗試一下。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有意“賣關子”,“折磨”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困頓、迷惑,讓他們苦苦地思考,先進入沉思默想的狀態(tài),讓他們先憑感覺去“變形”,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板塊實現(xiàn)了自然的過渡,由熱鬧的讀轉入平靜的思的階段。課堂教學節(jié)奏和氛圍呈現(xiàn)出動靜結合的特點。
    學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時,會產(chǎn)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強烈期待。老師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先很有煽動性地問“需要老師解釋嗎”,待學生情緒飽滿地回答“需要”后,老師再像偷偷傳授秘籍一樣地“悄悄地告訴大家”,這樣張弛起伏的語言對于正在沉思而又思之不得的學生們來說是很刺激的。老師穿插了一個很小的講析,使學生恍然大悟。這一個小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的語極富表現(xiàn)力。這是教師課堂語言魅力的自然表現(xiàn)。
    結構欣賞前,學生的思維經(jīng)過了這樣的一個起伏過程,尤其是體驗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迷惑與清晰的強烈對比,對“變形”自然會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后面的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發(fā)言踴躍。
    從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的角度對課文進行結構分析,用“變形”來引導學生欣賞文章的結構美,這樣的教學手法可謂靈動活潑。
    我們來看下面兩小段老師的評點語和小結語。
    師:嗯,很好。我們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蘇教版的教材里面,就把它分為這位同學剛才所說的敘述、描寫、抒情三個部分。原來,這84個字是這樣的有味道。它的組合竟然是這樣有奧妙,可以是一個篇章,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也可以是三個部分、四個部分。這就是神品的力量,這就是它的魅力。
    師:分四層就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發(fā)展是承;筆鋒一轉,一個特寫鏡頭是轉;合,用抒情議論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敘述描寫,帶給我們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結構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文章內(nèi)部美妙的結構被老師解讀得如此透徹。惟有這樣的解讀才能夠設計出如此靈動的“變形”創(chuàng)意。變形——一種新穎的結構分析方法。
    在結構分析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我們領略到了名師對文本的鉆研,同時更深切地體會到教師對于學生的作用正如鋪路石、臺階,“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而這一切,均源于老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預測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進行點撥,“授之以漁”。
    4.豐美的妙點揣摩。
    這篇短文的美點、妙點很多。余老師在第三板塊設計了“有味地欣賞”環(huán)節(jié)。何謂“有味”,如何“欣賞”,老師把“欣賞”具體化,使妙點揣摩呈現(xiàn)出豐滿之美:
    “有味地欣賞:請談談自己欣賞到的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每位同學只要表達出自己感悟到的一點之美就可以了?!?BR>    對課文進行欣賞,這一活動會讓學生一下子無從下手。于是老師稍作提示,學生帶著老師的建議“每人只要欣賞一點之美就行了”開始思考,然后與同座位進行交流,最后是全班交流。這一交流中,共有12人發(fā)言。學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兩人交流,全班交流,學生活動充分。以下是交流的一些內(nèi)容:
    生:我覺得“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很美。他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橫”一詞寫出了影子的繁密錯綜,很有韻味,又烘襯出了周圍的環(huán)境。
    師:好!這個“水”字用得好,本來就可以直接說“藻荇交橫”,但“水中藻荇交橫”給我們一種澄澈的、透明的感覺,而且和前面的“積水空明”照應起來。
    生:我要說的是“懷民亦未寢”的“亦”,因為這個“亦”字,顯出了蘇軾和張懷民是心靈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師:兩個都是被貶謫的人,兩個人的心情也許都是很復雜。他品的“亦”比我們起初讀課文時品的“亦”還要深刻些。
    生:我要說的是“月色入戶”的“入”字,給人以動感,更加生動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
    師:對,一個“入”字用得好。給一個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生:我覺得“蓋竹柏影”的“蓋”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來是竹柏的影子,給人一種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韻味。
    師:她的表達非常好,高雅。這個句子真的是寫得好,沒有直接說竹柏影子透過月光投在地上,是那樣的漂亮。而是先說庭下像水一樣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點一下,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種比較輕微的驚嘆在里面,“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確實寫得好。
    生:我覺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個句子寫得美。這句中沒有一個字是寫月亮的,卻給我們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覺。
    師:好。這個句子每一個地方都寫了月,都寫了月色,都寫了月色的美麗,但是,他沒有用一個“月”字。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處。
    在“有味地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都能抓住重點字詞進行品味、欣賞,欣賞了字詞、結構、景色、情感等各個方面的美,幾乎涵蓋了文章所有的美點。這一點,啟發(fā)我們,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學生有法可循、有法可用,學生的活動一定是充分的、有深度的。
    在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交流后,老師把課文的美點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美在篇幅的精短。
    美在內(nèi)容的豐滿。
    美在結構的靈動。
    美在月色的描寫。
    美在情感的波瀾。
    美在“閑人”的意味。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課中小結。老師的小結更顯出這件“神品”從形到神的豐美。六個美點是老師鉆研課文所得出的,老師的功力從這樣的美點提煉中亦自然彰顯。
    簡短的84個字,品出那么多的美來,這“品”行為的本身就夠“神”的了,足見余老師對文本的挖掘之深、功力之厚;更表現(xiàn)出余老師對課堂的調度運籌帷幄、張弛有度的風采。
    余老師開課即給課文定位為“神品”,板書的兩個大字“神品”一直在提醒學生們?nèi)绾慰创@篇課文,更見證著師生的“神品”活動。綜合一節(jié)課的教學看,課文本身是一件神品,余老師的教學更是在帶著學生“有味地”神品這件作品。課文作為神品的魅力千百年來已被世人欣賞,余老師的這節(jié)神品教學卻是語文課堂教學這座公園里的一個富有魅力的新景觀。真可謂無限風光在“神品”!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七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2.學習文章夜游寫景的千古名句。
    3.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夜游蘊含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體會作者的夜游心境。
    2.因“言”悟“文”進行品味探究,形成個性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蘇軾積極豁達的人生觀。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命情懷。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初中語文學習,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基礎了,本文也屬于一篇容易讀懂大意的文章,所以課前不準備布置預習。文章簡短,短文適合長教。蘇軾的作品雖然學生到了高中依然會學習,但“蘇軾”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符號了,讓學生了解蘇軾的哲學意義和文化意義,是給予學生青春最好的禮物。
    三、教學重點。
    學習文中寫景的千古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四、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夜游蘊含的感情。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活動。
    (一):讀出“游”之非常味道。
    活動。
    (二):探“游”之非常因。
    了解作者。
    多媒體出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豪放派詞人代表。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為“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出生于地主家庭,從小就受過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但蘇軾一生坎坷,幾遭被貶。
    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現(xiàn)在湖北黃岡南。
    問題設計:現(xiàn)在請同學們給題目加上具體的時間、人物,使之成為一句能概括文章大意的句子。
    1.明確: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2.學習“戶”字。
    點撥:七年級學過“當戶理紅妝”,“足不出戶”,人不可能從窗而出。“戶”是指門,單扇門。
    活動。
    (三):賞“游”之非常景色。
    多媒體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1.學生根據(jù)停頓劃分進行朗讀。2.學生猜猜寫的是什么。
    (預設:學生若猜不出正確答案,就給予點撥:庭下。
    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明確:月光如空明之水。)。
    3.要求學生當堂背誦這句話。抽查背誦。讓學生翻譯,注意“蓋”字的意思翻譯出來。(點撥:“一物拔山倒數(sh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明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原來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庭下(月光)如積水空明。。?!弊寣W生說說為什么不加上本體呢?
    7.月光如水的說法很常見,如空明水真是非常說法,想象人若在空明水中,又是怎樣?(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8.要求學生再讀這句話,讀出恍然大悟之情,讀出“蓋”的味道。
    活動。
    (四):論“游”之非常人。
    人是。
    的人。
    (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要讀得慢,讀出夜的寧靜,讀出作者的驚喜。)1.再來看看我們剛才給題目加上的兩個人物,作者蘇軾為什么要去找張懷民?多媒體出示:張懷民,宋神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心胸坦然,愛好山水,品格清高超逸。兩人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引導學生就作者夜游的原因,進而尋找張懷民的舉措,評價作者。
    (學生自由說,要求學生用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咬文嚼字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預設:人是率性的人。人是欣喜的人。人是自在的人等等。
    3.學生想象,兩人“相與步于中庭”時,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蘇軾?引導學生用“言”來悟“文”:“步”與上文“欣然起行”的“行”都有走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步,小步走,散步、漫步。行,大步走,走得快些。進而體會漫步的心境。
    (明確:作者與好友漫步空明如水月光下,如入夢中游,似游非游,如夢如幻,人月兩相忘,人看月是空明,月看人也是空明。于是乎,作者如夢初醒,驚訝嘆道:“原來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保?。
    活動。
    (五):悟“游”之非常情。
    明確: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大家看,夜游之后,蘇軾把眾人與他和懷民進行了比較,自稱“閑人”1.“閑人”是什么意思?(清閑的人)。
    2.“閑”僅指“時間上、事務上的清閑”嗎?一個人只有在怎樣的境界中才能見月欣然起行夜游,看月如空明積水?多媒體出示:元豐二年七月,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經(jīng)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幸免于死,被貶到了荒涼的小鎮(zhèn)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不準擅離該地,無權簽署公文。
    在黃州,他無薪俸,生活困難,便租50畝荒地(城東坡之地)經(jīng)營,故稱蘇東坡。與此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東坡肉”、“東坡魚”、“東坡餅”,欣然曰:“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BR>    討論后,明確:這“閑”不止是無公事的“清閑”,是被貶后灑脫式的自嘲,是率性披露性情的純真,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寧靜。。。
    貶至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至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著人休撞五更鐘”;貶至海南:“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黃州所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保ńM織學生誦讀)。
    要求學生用下面句式來評價蘇軾。
    蘇軾,雖然。
    但是。
    示例:蘇軾,雖然一生被貶,但是都詩意面對著蘇軾說: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的人。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币粋€空明的人,才見得空明的月,只有非常的人,才得非常之游!
    這就是蘇軾!值得我們一生學習的蘇軾!在誦讀全文中結束課堂。
    布置作業(yè):
    一、制作“蘇軾手抄報”
    要求:1.主題自擬。2.可以個人立或結小組完成。
    3、一周內(nèi)完成上交。
    二、課后背誦并默寫全文。
    記承天寺夜游的讀后感篇十八
    美麗的月,凄慘的光,那莫的傷。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郁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么可貴的樂觀,寫到這里,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shù),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只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凄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游》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后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nèi)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么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jīng)過仔細的斟酌。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文章寫得很細致,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里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游”。作者正欲休息,卻發(fā)現(xiàn)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chǎn)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于是主動與其為伴。對于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后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愿意聆聽他?!靶廊黄鹦小边@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里,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于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游玩。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了解都體現(xiàn)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并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后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復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閑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閑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閑”才能“夜游”。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閑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沉浸于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閑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于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