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字號:

    友情如同花朵般絢爛多彩,需要我們用真心去呵護和培養(yǎng)??偨Y應著重突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可以適當給出建議和展望。通過閱讀這些總結范文,我們可以發(fā)現一些常見的總結寫作錯誤,并避免它們。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查閱資料:
    收集整理鄭和航海資料,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揭題導入。
    鄭和,明朝宦官。本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陽洲人。祖與父都到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幼時就對外洋情況有所了解。明初入宮做宦官,從燕王起兵,賜姓鄭,任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14率艦隊通使“西洋”(當時稱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的海洋為西洋。)兩年而返。
    今天我們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鄭和遠航的一幕。板書:鄭和遠航。
    二、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監(jiān)炫載(讀四聲)韁(與“疆僵”區(qū)別)。
    2.出示詞語:派遣宏大炫耀威脅呼嘯咆哮襲擊。
    名揚海外鎮(zhèn)定自若化險為夷嚴陣以待。
    自讀,指名讀;借助工具書理解意思;任選一個或幾個造句;齊讀詞語。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正音。
    4.討論分段。
    5.同座位互讀全文。
    三、學習課文。
    1.出示自學提示。
    默讀課文,思考: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壯舉,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向我們進行介紹的?邊讀邊作簡要的批注,記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問題。
    生讀畫后自主交流,師巡視點撥,首次:第一次壯舉:“壯”在哪里?
    2.誰能概括的說一說?從哪幾方面看出是“壯舉”?指名回答。
    學生結合1—6自然段的內容談理解。
    (鄭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規(guī)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yè)的頂峰。)。
    每艘寶船長150米,寬60米,有10多層樓房那么高。每條船上有9根桅桿和12面風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駕駛。
    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zhàn)船、糧船和水船。
    ……。
    3.為什么要有這個“壯舉”?(即為什么要遠航?)鄭和遠航有什么意義?
    自由讀課文,想一想,畫一畫。指名回答。
    你對鄭和遠航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這樣回答:我認為鄭和遠航開闊了中國人民的眼界,這可以從6自然段看出“鄭和率領船隊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過30多個國家……”
    師在學生回答時,隨機出示補充文字資料。(西方學者稱:只有舉世無雙的特混艦隊才能遠航非洲;鄭和艦隊——集先進科技之大成;鄭和艦隊軍事建制整軍行動優(yōu)于商船;艦隊規(guī)模龐大帥艦甲板有足球場大;當代10大航??萍监嵑团炾爴碛?項;《鄭和航海圖》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哥倫布、麥哲倫只有幾條船、百十名水手百年后海上列強打破鄭和神話等等。)。
    四、回顧全文。
    1.鄭和率領船隊出洋7次,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的遠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為什么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的故事?
    3.鄭和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今天,我們讀到這幾百年前激動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為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業(yè)。
    感情朗讀課文;查閱鄭和遠航相關資料;了解祖國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二
    我會寫、把詞語補充完整、我會選、照樣子寫詞語、選詞填空、按要求改寫句子、閱讀,習作。
    考情分析綜合分析從基礎知識到閱讀、到作文,都是緊系書本的,而且在考查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也注重了理解能力、運用能力的考核,可以說,本試卷檢測范圍從點到面都一一照顧到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了一次很好的全面檢測?!秲芍粸貘f》故事選材有新意,問題合理,充分體現學生的閱讀能力。
    成績統(tǒng)計全班共有33人,參加本次考試的有30人,其中優(yōu)秀的有15人,良好的有10人,待及格的有5人。王勝凱、劉曉雪、劉景華因病未參加考試。
    答卷情況及采取措施。
    第一題看拼音寫詞語?!肮膭睢?、“寬?!薄傲⒓础焙枚嗤瑢W寫錯。這是這次出錯較高的詞語。
    第二題把詞語補充完整。學生掌握的很好,但是有出現錯別字的情況。無精打采和興高采烈的“采”會寫成彩色的彩了。
    第三題選擇正確讀音,掌握非常好,但是他倆的倆許多同學混淆。(lia)不是(liang)。
    第四題照樣子寫詞語。abb類型的詞語學生記得比較牢固,都能很好的作答。
    第五題三字經內容接龍。袁俊泉、劉碩同學表現不盡人意,根本不能熟練的背誦,所以不能默寫出相關內容。
    第六題選詞填空。關聯(lián)詞選擇都會做,但是贊揚和贊許,這兩個詞理解不是很好,全部做對的同學并不多。
    第七題按要求改寫句子。比喻句的改寫不夠熟練。
    第八題閱讀。本次閱讀很能體現學生的讀書能力,《兩只烏鴉》中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語句,非常好。但是學生的做題情況并不是很好,充分證明讀的不夠。
    第九題作文,生活中哪個人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測試反思。
    反思本次的試卷,作為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我認為有一下幾點還需要去做好:
    1、“贊揚”“贊許”的用法還要集中講解。
    2、比喻句的改寫,要加強練習。
    3、查字典的方法還要繼續(xù)練習。
    4、閱讀要掌握住一定的方法,多讀,只有讀懂了,才能找出每道題的答案,三年級的閱讀并不是很難,都能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烏鴉兄弟說些什么?要給出忠誠的建議。
    補償練習。
    一、我是小機靈。
    “不假思索”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應先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畫。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是(),在這個詞語中的意思是()。
    二、.我把詞語串成句。(把下面詞語連成句子,再加標點。)。
    (3)送給和不但棒棒糖還仁愛她我們善良。
    三、.課文精彩回放。(按課文內容填空。)。
    (1)英子給我來信說:“我永遠不會()那掌聲,()它使我明白,同學們并沒有()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使我鼓起勇氣()著面對生活?!?BR>    (2)女孩()地說:“有了(),應該讓別人()?!?BR>    (3)學了本單元課文,我又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的英子,()的金吉婭,()的查理……我最想對()說:
    四、寫出急喜歡的幾個比喻句和同學們交流。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要求: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能用簡單的分數描述一些簡單生活現象,能通過實際操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比較熟練地認、讀、寫簡單的分數。
    2、使學生能運用生活經驗和分數的知識,初步學會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或幾份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解決這類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合理性。
    3、使學生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獲得與他人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經歷,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一、教學例題。
    1、(出示題圖)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你是怎么想的呢?
    討論:這盤桃該怎么分?每只小猴分得這樣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上個學期我們認識的分數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一樣呢?(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
    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也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
    3、想一想。
    如果把這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相機提問:把這盤桃平均分成幾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幾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個桃是4個桃的幾分之幾?
    二、想想做做。
    1、你能填一填,說一說嗎?
    (上面一排題目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1個的情況,第二排都是平均分后每份是幾個的情況。)。
    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只要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2、先填寫,然后交流。
    把12個小方塊平均分成了幾份,涂色的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占這12個小方塊的幾分之幾。
    3、先分一分,說說每份是幾個,再涂一涂。
    4、集體拿一拿這堆小棒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自由拿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交流。
    5、計算,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課時(解決實際問題)。
    一、教學例題。
    1、出示題圖。
    引導學生看圖。
    2、研究討論。
    這盤桃的四分之一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小結:把這盤的4個桃平均分成4份,看一份是多少,可以用4除以4等于1個的算式求出結果。
    3、試一試。
    這盤桃的二分之一是幾個?
    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列式?
    二、想想做做。
    1、請學生先分一分,再填寫。讓學生體會到12的三分之一和12的四分之一結果是不一樣的。
    2、學生先做一做,說一說感受:同樣是二分之一,8的二分之一和12的二分之一是不一樣的。
    3、獨立完成。
    4、學生直接列式計算,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5、獨立完成。
    6、思考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第三、四課時(認識幾分之幾)。
    一、教學例題。
    1、引導看圖。
    出示題圖,引導學生看圖:你看到了什么?
    要求這個問題,該怎么想?(小組討論)。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3、小結: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幾份就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幾。
    4、想一想。
    先用學具分一分,再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說給同學聽一聽。
    把10個蘿卜平均分成5份,3只兔分得這樣的3份,即這些蘿卜的五分之三。
    二、想想做做。
    1、仔細看圖,說說可以把幾個看成1份?
    進一步體會到:只要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幾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
    2、說一說總數是多少,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個?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幾分之幾?
    3、思考:平均分成了幾個?每份是幾個?應該把這樣的幾份涂色?
    4、拿出這堆小棒的三分之二和四分之三,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5、舉例說明是怎么計算的?
    6、獨立練習。
    練習后讓學生說說,各涂了幾個小方塊,為什么要這樣涂。
    7-10題是有聯(lián)系的4大題。
    7、看線段填分數。
    你是怎么填的?為什么這么填?
    體會分數與“1”、幾分之一與幾分之幾的聯(lián)系。
    8.看著直尺說一說,1厘米是1分米的十分之幾?3厘米和7厘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9.看著圖,說一說1角是1元的十分之幾?5角和8角呢?
    10、直接填寫。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11、做游戲:
    填一填,全班交流。
    第五課時解決實際問題。
    一、教學例題。
    1、引導題圖。
    出示題圖,引導看圖:
    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
    2、討論。
    要知道分給它們多少個,該怎么想?
    (一)我用圓片分一分。
    (二)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給小兔3份。所以是9個。
    誰能來列式呢?
    12÷4=3(個)。
    3×3=9(個)。
    3、小結:
    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給小兔3份,就是9個。
    二、想想做做。
    1、先分一分,在和同學說說可以怎樣算。
    2、先說說每次拿出多少個,在列式計算。
    讓學生操作:把擺出的圓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3份。
    說說該怎么列式?
    第二小題如上處理。
    讓學生比較:雖然兩次都拿出了總數的四分之三,但由于每次擺出的總數不同,所以拿出的結果也不同。
    3、引導學生:用去了五分之二,就是用去了這箱肥皂(50塊)的五分之二。
    4、引導學生:六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把24人看作一個整體。
    5、讓學生按要求操作后,根據結果口答交流。
    第六-七課時練習四。
    一、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圖里的涂色部分嗎?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請學生先獨立做,再交流。
    把這些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幾份?
    二、在每個圖里適當的部分涂上顏色標是它上面的分數。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說說你是怎么分的?涂了幾個?
    三、6分米是幾分之幾米?4角是幾分之幾元?
    四.你能用幾分之幾說一句話嗎?
    讓學生充分用分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受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五、先讀題,再討論:
    你是怎么想的?
    六、這是一組對比題,可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討論這兩題的異同。
    第一小題:把36棵樹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第二小題:求36棵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棵的實際問題。但方法也是把36平均分成4份,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
    讓學生體會: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是一樣的。
    七、讓學生自己先獨立解決問題。
    請你來說說這兩題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嗎?
    第一小題是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后一個問題是平均分成幾份得出一份是多少后,再求這樣的幾份是多少。
    八、你能在鐘面上畫出時鐘的位置嗎?
    想一想:12時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小時?那時針應該走到了幾呢?你是怎么算的?
    九、先折一折,再說一說。
    讓學生折一折,然后把紙打開,數數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并填在表里。然后觀察表后,在小組里討論。
    十、思考題:
    這道題目已知什么?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
    6只是其中的幾份?那每份是幾只呢?一共有這樣的幾份?你會列式了嗎?
    十一、你知道嗎?
    讀一讀,做一做。
    板書:教學心得: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四
    1、學會12個字,會認9個字,能用“日新月異”“大顯身手”寫句子,鄂教版第八冊第五單元教案。
    2、能正確流利地朗誦課文,并能抓住關鍵詞句,通過讀、說等活動,體會機器人的神奇。
    3、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說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說明方法。
    4、通過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之情,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教學重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說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說明方法。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之情,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二課時。
    1、學生談自己所見過的機器人。
    2、提問:你們知道它是誰嗎?誰來簡單地說說你對機器人的認識?
    3、揭題,學生齊讀課題。
    1、布置自讀要求。把生字新詞讀正確,語句讀通順。
    2、再次自讀課文。說說課文介紹了那些機器人,你喜歡哪一種,它有什么神奇之處?
    3、匯報自讀情況。
    1指名讀1、4自然段,說說機器人什么作用。
    2理解“千奇百怪”“日新月異”
    1、學生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說說這一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主要介紹了哪種機器人?
    2、再讀本段,邊讀邊畫出最能表現“能追捕罪犯的機器人”神奇的詞句。
    3、交流體會。相機指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中的“亡命之徒”結合實際,體會情況之危急:抓住“能”“善于”等詞,體會其追捕罪犯的過人之處。
    4、指導朗讀第四句話,體會其神奇之處,要讀出機器人的勇于追捕、善于追捕、堅決果斷的形象。
    5、聯(lián)系本段內容。理解“大顯身手”之意。
    6、回讀第三句話,小結學習方法和作者的說明方法。
    1、學生自由讀5——7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學習第5自然段。默讀這一自然段,交流:寵物機器人有何神奇之處?引導學生品讀詞句:為什么會永遠陪伴你?體會機器人的喜怒哀樂。指導學生朗讀。
    3、師生共議學習方法,用這種學習方法學6、7自然段。
    1、先在小組內討論,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機器人,說清楚它的樣子和作用。
    2、推薦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交流。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規(guī)范書寫。
    2.認識“耀、莊、稼、射”這4個生字。
    3.觀察畫面,看清圖意,使學生初步了解初冬季節(jié)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詞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規(guī)范書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指導學生學會難字:初、茫、塔、厚。
    2.觀察畫面,看清圖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請學生聽歌曲《四季歌》,邊聽邊記憶:歌中介紹了哪幾個季節(jié)?
    2.教師出示畫面:春夏秋冬,讓學生進行初步觀察,說說季節(jié)的特點?
    3.揭示學習內容: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賞初冬的景色,板書課題《初冬》。全班齊讀課題。
    二、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
    1.讓學生自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生字,畫新詞。借助漢語拼音讀一讀。
    2.同桌之間開展相互間的學習:
    1)打開課后的生字表,分別讀一讀,如果讀得不正確,進行糾正,還可以借助工具書查一查,讀準字音。
    2)兩個人讀一讀畫的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意,利用工具書查一查,看看解釋。
    3)學習完畢,同桌相互評議學習情況。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讀一讀:(指名讀,開火車讀)。
    2)在讀生字的過程中,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最好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培養(yǎng)聽的能力)。
    3)看投影,讀詞語:
    初冬田野莊稼耀眼。
    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先讓學生自己練習讀,再指名讀:
    4)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厚:先寫“廠”字頭,再寫里面的兩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寫緊湊。
    塔:左右結構,部首是“土”字旁,右邊是“草字頭”與一個“合”,注意與“答”的區(qū)分。
    茫、芒:這兩字的相同點是:兩字都是上下結構的字,讀音相同;不同點:“?!北取懊ⅰ倍嘁粋€三點水旁。注意“亡”字的筆順:點,橫,豎折。
    初:左右結構,左邊是衣字旁,右邊是個“刀”。
    淡:左右結構的字,左邊是三點水旁,右邊是兩個“火”字在一起,“淡”的反義詞是“濃”。
    動手書空寫一寫。(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提醒其他同學注意)。
    5)理解詞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利用工具書查一查)。
    三、讀課文,看插圖,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讓學生自己練習讀課文,要做到正確和流利。
    2.同桌之間進行互查。
    3.與小組成員一起看插圖,說說畫面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而后練習讀書。
    4.教師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指名讀書,大家進行評價。
    (2)讀完課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請大家自由地談一談。
    四、練習:
    1.指導學生進行書寫:
    1)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寫。
    2)教師讓學生進行板演,進行評價。
    讀一讀生字能把生字和音節(jié)用線連起來。
    五、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提出不懂的問題。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初冬季節(jié)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指導學生學習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3.指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正確,流利,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4.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力,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教學難點:。
    知道初冬季節(jié)的一些景物特點,理解課文中太陽、田野和樹林在霧中、霧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準備:電腦,錄像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教師先引導學生回憶: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
    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在人們不知不覺中走來,萬物發(fā)生了變化,歡笑留在了每個人的臉上。現在正是深秋時節(jié),過些日子冬天即將來臨,那冬天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課題。
    2.教師板書課題《初冬》。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路。
    1.學生自己讀一遍課文。
    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指名讀生字詞:
    初冬田野莊稼耀眼。
    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3.配上音樂,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做到:
    1)標出自然段序號。
    2)評價老師朗讀情況。
    三、細讀課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讀,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白茫茫。
    1)這樣大的霧,課文中用什么詞語形容?(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白茫茫)。
    2)讀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電腦演示,進行品讀。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數一數有幾句話,想一想有什么沒讀懂的地方?
    2.根據學生的問題,指導學生理解詞句。
    1)隔著我們和田野、樹林間的這層紗,指的是什么?
    2)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這兩句話中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導朗讀,看電腦演示,試著把模模糊糊的感覺讀出來。
    (三)第三自然段:
    1.師生分別讀一遍,然后比較讀的情況。
    2.指名談體會,理解文章內容,幫助學生體會詞語。
    3.看電腦演示,體會:發(fā)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礎上練習讀。
    (四)小結:
    1.課中練習:讓學生口頭練習。
    1)下霧時,遠處的塔、小山都()了。
    2)下霧時,近處的田野、樹林都()了。
    3)下霧時,太陽像個紅球,()淡淡的光。
    進行評價:
    1)下霧時,遠處的塔、小山都(望不見)了。
    2)下霧時,近處的田野、樹林都(看不清)了。
    3)下霧時,太陽像個紅球,(發(fā)出)淡淡的光。
    2.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在理解詞句時,運用了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在讀書讀報時遇到讀不懂得詞句,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做這些事情的情況,這樣就可以讀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觀察下霧時和霧散后的兩幅圖。說說自己的感受。
    2.自己讀四、五自然段。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霧散后,太陽()光芒來。
    2)霧散后,遠處的塔、小山都()了。
    3)霧散后,近處的田野、樹林也()了。
    3:電腦演示下霧時和霧散后景色的對比,體會后練習朗讀。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組自學。要求:
    1)一個同學朗讀。
    2)其他人結合一段內容談體會。
    3)同學間相互補充。
    2.匯報學習成果。
    3.看錄像體會初冬景色的特點。
    四、再讀課文,總結全文。
    1.朗讀全文。
    2.師生共同介紹有關初冬景色的資料。
    3.總結:在學習這一課的過程中,我們運用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了詞句;在學習。
    的同時,同學們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領略了初冬的景色,收獲真不少!
    五、布置作業(yè)。
    1.根據課文內容自己配樂朗讀全文。
    2.從課外書中找一找,讀一讀描寫各個季節(jié)的景色的文章。
    板書設計:
    下霧時霧散后。
    望不見望得見。
    看不清看得清。
    發(fā)出射出。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六
    三年級(上冊)教材已經教學了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第80~82頁教學兩個分數相加或相減,重點是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第83~85頁教學三個分數的加、減計算,積累一些計算經驗。
    第86~87頁實踐與綜合應用,介紹一些有關圖形密鋪的知識。
    1在現實的情境里體會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要先通分。
    在掌握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重點在先通分,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后計算。教材把“先通分”不單看成法則,還看作策略,設計了“體驗--遷移--總結”的教學線索。
    例1在計算12+14的情境中體驗為什么要先通分。第一種方法是根據12和14的意義,用折紙和涂色的方法計算。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涂色表示這張紙的12,如果表示14,還要把這張紙再對折一次。經過兩次對折,12變成24,12+14變成24+14。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到異分母分數相加可以轉化成同分母分數相加。第二種方法是考慮12和14的分母不同,如果把這兩個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就可以用“分子相加、分母不變”的方法寫出結果,由此誘發(fā)出先通分再計算的方法。
    在理出計算12+14的思路后,用填空的形式完成計算,教學了異分母分數相加的算法。“試一試”對學生是有挑戰(zhàn)性的,先是把異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經驗遷移到異分母分數減法中來。然后聯(lián)系1可以寫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數的知識,計算1-49。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也是以前沒有遇到的情況。教材要求驗算兩道減法的計算,除了確認或糾正計算外,還有兩個目的:一是在驗算56-13=12時再進行一次異分母分數加法計算,從而鞏固算法;二是讓學生體會49+59=99=1,并應用到以后的計算中去。
    經過例1和“試一試”,對異分母分數加法和減法有了體驗,教材通過“要注意些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及時總結算法,掌握新知識。
    練習十四配合例1的教學,在安排上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重視對計算法則的掌握。第1題通過在圖形中涂色寫得數,再次體驗同分母分數可以直接相加,異分母分數要先通分再相加。第2題通過題組比較,尤其是前兩組題參加運算的兩個分數相同,進一步體會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都要先通分。第5題是特殊的分數相加、減,這些分數的特殊表現在兩點上:它們的分子都是1;同一道題里的兩個分數的公分母是這兩個分數分母的乘積。這些題都要先通分,再加、減。如果能發(fā)現并理解下面的規(guī)律,是非常好的收獲:這樣的特殊分數相加,和的分子是兩個加數的分母相加,和的分母是兩個加數的分母相乘;這樣的特殊分數相減,差的分子是減數的分母減被減數的分母,差的分母是被減數與減數的分母相乘。二是重視培養(yǎng)數感。第6題在八個分數中找出最接近0、1和12的分數,最接近0的應該是這些分數中最小的那一個;最接近1的應該是其中最大的1個;最接近12的是分子乘2最接近分母的那一個。這些經驗的獲得,是關于數感的體驗,也是進行第7題的估計所需要的經驗。
    2通過三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培養(yǎng)計算能力。
    例2教學三個分數的加、減計算,而且被減數是1。這道例題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把被減數寫成1,二是怎樣計算。
    本冊教材第36頁在概括分數的意義時說: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把它看作單位“1”。這道例題里把花園的面積看作單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圍繞“大象”卡通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不僅要找到看作單位“1”的量,還要把它表示為數1,參與列式和計算。
    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計算留給學生完成。這是由于他們已經能計算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應用已有的計算知識解決新穎的計算問題,能積累計算經驗,發(fā)展計算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計算列出的兩個式子,要把1寫成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數,在例1的“試一試”里已經這樣做了。計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寫成1212是毫無疑問的。計算1-14-13,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那么把1寫成44,先減14得34,再算34-13;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別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寫成1212。這兩種算法都是好的,也是教材預計到的,允許學生喜歡怎樣算就怎樣算。
    =3745。
    或
    =3745。
    前一種算法比較適宜多數學生,因為按運算順序可以分兩步計算,而且每一步計算都是兩個異分母分數加法或減法,和例1是銜接的,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一種算法要把三個分數同時通分,而第三單元只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第六單元只教學兩個異分母分數的通分。如果學生有能力這樣算是可以的,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則不必勉強。更不要補充教學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三個異分母分數的通分等內容。
    練習十五第1~4題配合例2的教學??梢钥吹剑才诺募冇嬎泐}不多,僅第1題中有4道。這是因為對三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要求是學生能正確地計算,只要兩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掌握得比較好,達到這樣的要求并不困難,完全不需要大量的練習。但是有兩點要提醒學生注意:如果最后的得數不是最簡分數,應該約分;如果最后的得數是假分數,不必一定化成帶分數。
    在練習十五第6~9題里進一步培養(yǎng)計算技能,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包括三方面內容。一個內容是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第6題里有兩道分數連加的題,要求都用兩種方法計算:一種方法是按異分母分數加法的一般算法計算,另一種方法是應用加法運算律計算。從中體會兩種算法的得數相同,后一種方法的計算簡便,并研究計算簡便的原因。從而得到兩點收獲:一是確認整數加法的運算律,對分數加法同樣適用;二是為第8題的簡便計算作充分的準備。第二個內容是體會減法的性質。第7題中同組兩道題的運算順序不同,得數相同。說明一個數減兩個數的和,可以用被減數逐個減這兩個數。反之,一個數連續(xù)減兩個數,可以用被減數減兩個減數的和。在整數減法和小數減法中,都讓學生體驗過這樣的規(guī)律?,F在再次體驗,可以加強感受。但暫時不要求應用于簡便計算。第三個內容是第9題的解方程。以前只在整數和小數范圍內解這些方程,把解方程擴展到分數范圍,是新知識的靈活應用。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七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感悟課文,體會布魯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能通過朗讀,感悟課文,并能說說自己的想法。
    感悟課文,體會布魯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第八次》,請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師一起板書,字如其人,一定要一筆一畫的寫。齊讀課題。
    讀了課題,請同學們用誰第八次干什么?這樣的句式說說課文內容。教師隨機板書:蜘蛛結網王子戰(zhàn)斗。
    2、明確目標:蜘蛛結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能很少有人去關注,可蜘蛛結網這件事卻讓一個人看在眼里了,是誰呀?(布魯斯王子)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學習課文,從課文里體會布魯斯王子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多媒體示目標)。
    3、預期效果:想達到這個學習目標嗎、告訴你一個秘密:就是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
    二、自主學習。
    任務一:精讀課文,體會布魯斯王子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任務呈現:請大家打開課文,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
    自主學習:
    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想: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布魯斯王子熱愛自己的國家。
    (2)、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展示交流:
    (1)、這時的王子心情怎樣?
    (2)、出示句子(多媒體)比較。
    對這場戰(zhàn)爭,他失去了信心。
    對這場戰(zhàn)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
    (第一句,意思是他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第二句,他并沒有完全失去信心。因為“幾乎”是將近,接近,差點兒的意思。)。
    帶著你的體會來讀一讀這句話。應該怎么讀?誰能把布魯斯那種快要失去信心的心情讀出來。
    (3)、我們從什么地方看出“他幾乎失去了信心”?
    板書:七次打仗、七次失敗幾乎失去了信心。
    (4)、用因為…、、所以……連起來說一句話。
    2、自主學習第3、4自然段。
    正在這時,布魯斯無意中看到了什么呢?請大家默讀課文第三、四小節(jié)。
    思考:a:布魯斯王子在磨坊看到了什么?
    b、看到后有什么表現?
    展示交流:
    交流問題a。
    (1)、出示句子:(多媒體示)忽然,一陣大風吹來,絲斷了,網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細絲再次結網,又被風吹斷了。蜘蛛又重新扯起細絲再次結網,又被風吹斷了。就這樣結了斷,斷了結,一連接了七次,都沒有結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樣從頭做起這一次它終于結成了一張網。
    齊讀,邊讀邊想,蜘蛛是怎樣織網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再讀這一段。你覺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蜘蛛?從這段話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多媒體示句子)。
    比較:(a)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樣從頭干起,這一次它結成了一張網。
    (b)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樣從頭干起,這一次它終于結成了一張網。
    從“蜘蛛終于結成了一張網”中,你體會到什么?
    感情朗讀。
    布魯斯感動極了。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理解“感動極了”被什么感到了?“猛地跳起來”“喊道”“!”)。
    這時又會想些什么呢?
    感情朗讀三、四自然段。
    3、自主學習5自然段。
    (過渡)布魯斯看到蜘蛛結網后,受到了啟發(fā),決定要干第八次,那么他成功了嗎?請同學們讀文章最后一節(jié)。
    展示交流:
    受到啟發(fā)的布魯斯四處招集打散的軍隊,動員人們起來反抗。假如你是布魯斯,你會怎么樣說服這些士兵鼓起作戰(zhàn)的勇氣的?布魯斯對士兵們說:,。
    學生寫,指名說。我們來比一比,誰動員的最棒?(小組討論)。
    (齊讀——蘇格蘭軍隊趕跑了外國侵略軍。布魯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總結全文:
    1、布魯斯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目標檢測: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布魯斯帶領軍隊抗擊外國(),一連打了七次,但是都()了,就在他快要()的時候,他從蜘蛛的身上獲得了鼓舞,并重新振作,恢復(),()人民起來(),最后取得了()。
    2、從布魯斯的身上我們學習他()的精神,我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八
    1、認識生字,會寫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城磚、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了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重點: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
    中國地圖,重點詞句的出示。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生展示課前兩分鐘。
    一、默讀本組“導讀”,了解本組內容,明確訓練要求。
    二、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見過長城嗎?長城給你的印象怎樣?
    2、長城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學了這篇課文從內心深處來體會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初讀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對應的插圖。
    學生朗讀課文。
    2、師生交流:
    第1自然段:遠看長城,蜿蜒盤旋,如同長龍。(第一幅圖)。
    第2自然段:近看長城高大堅固。(第二幅圖)。
    第3自然段:由長城聯(lián)想到我國古代偉大的勞動人民。
    第4自然段: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
    四、再讀課文,認讀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生字,認讀生字。
    2、用橫線畫出不理解的詞,聯(lián)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們。
    3、重點點撥:垛口、瞭望口、射口等詞語。
    4、寫字:
    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進行書寫。
    五、練習朗讀課文。
    要求:準確、通順。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學生交流。(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板書:長城氣魄雄偉。
    偉大奇跡。
    二、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出示: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指生讀,齊讀。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一、二自然段,看看那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長城氣魄雄偉?
    (1)學生朗讀課文后交流匯報:
    長:像長龍,蜿蜒盤旋,一萬三千多里。
    寬:城墻頂上平整得像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并行。
    高大堅固:城墻外沿的垛子有兩米多高,長城用巨大條石和城磚筑成……。
    作用: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每隔三百多米就有城臺,打仗時……。
    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鼓勵學生從所搜集的資料中選擇相應內容進行補充。
    (2)朗讀課文,讀出氣勢。
    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指生讀第一自然段。
    (3)觀察插圖。
    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以小導游的身份,試著介紹長城的雄偉氣勢。
    學生在全班介紹,學生互動評價。
    2、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
    生交流句子。
    師出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學生朗讀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交流感受,師相機引導學生理解“血汗”,補充資料,結合《孟姜女尋夫》的故事及當時的勞動條件,體會勞動的艱辛。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生讀。
    師:讓我們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敬意,再讀讀這句話。
    三、再讀課文,升華情感。
    1、為什么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
    學生交流。(指導學生整合認識,感悟情感。)。
    2、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
    四、課后延伸:
    1、抄寫課后生詞。
    2、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五、板書:
    17.、長城。
    氣魄雄偉。
    偉大的奇跡。
    血汗與智慧。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九
    本單元有三篇講讀課文,古詩《靜夜思》《北京》《初冬》,一篇閱讀課文《蜘蛛》(課下自學完成)和一個基礎訓練。
    《靜夜思》一詩為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客游在外,月夜思鄉(xiāng)的獨特感受?!侗本芬晃膹膸讉€不同的方面介紹了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表達了熱愛北京的思想感情?!冻醵分v的是北方初冬早晨下霧時和霧散以后的景象,描繪出大自然的美好。
    學習本組課文,要明確以下兩項訓練重點。
    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地進行詞句訓練。詞句教學是本冊的重點,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通過理解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可以利用多種教法幫助學生理解詞句,使學生從中悟出學法,培養(yǎng)他們理解詞句的能力。進而,完成本單元的訓練任務,使學生能理解課文內容,回答課后問題,說出詞語的意思,能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會聽寫詞語。
    二、加強指導,使朗讀、背誦的訓練收到實效。本單元的三篇講讀課文都要求朗讀和背誦,目的十分明確。因此,朗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讀,調動他們朗讀的興趣。要訓練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要有目的、有層次地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還要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使他們學有所獲。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十
    圖形的拼組(二)。
    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加深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感性認識。
    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初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認識到圖形之間的美。
    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并能進行判斷。
    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動手實踐法。
    一、復習。
    1、把下列圖形的題號填入相應的括號內。
    長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圓()。
    2、用小棒分別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個。
    二、新授。
    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拼成一個長方形。
    2、出事先準備好的四個小正方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擺出幾種圖形。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手畫)。
    4、完成教科書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個圓剪成一個正方形嗎?(通過對圓的折剪,進一步加深對正方形邊的特征的了解)。
    5、請學生拿出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分組合作,自由拼擺圖形,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29練習六第1題。
    學生獨立拼擺,再進行匯報,教師應對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給予肯定。
    2、完成教科書p29練習六第1題。
    先引導學生想象拼組后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再讓學生動手操作。
    圖形的拼組。
    在本節(jié)課中通過學生自由拼擺,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和交流,讓學生發(fā)現各種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出示隨堂練習題進行鞏固練習,對學生解答不全面的地方給予幫助。
    本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是否要限制學生用基本圖形的個數還值得探討。
    2.要將“圖形”和“圖案”的概念分清楚。學生在拼圖形的時候,一部分學生拼出的是圖案,一部分學生是用小圖形拼出了大的圖形。如果在這個時候,我適當的加以引導,可能學生能很快的被引導過來。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課是五年級下冊《環(huán)境與我們》單元的第1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閱讀、交流等形式,了解地球為我們提供的生存環(huán)境,感知地球是一個獨特的星球,是宇宙的奇跡。以“地球有什么獨特之處?”“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條件?”問題的討論聚焦話題,讓學生列舉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通過繪圖梳理地球為我們提供的生存條件,了解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處地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學生通過思考“我們要為宇航員保證哪些生存條件”,進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跡,培養(yǎng)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五年級學生對環(huán)境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定的認識,這些認識來自于平時的生活經驗或其他的書籍資料。他們了解地球環(huán)境的某一方面為人類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條件,但是他們還不能整體地認識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恰到好處地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對于海洋也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物、礦產、能源等資源,海洋植物還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知之甚少。
    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過《太陽、地球和月球》單元,為學習本課打下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科學概念目標
    1.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2.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3.海洋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多種資源。
    科學探究目標
    1.交流、討論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條件。
    2.探討宇宙空間站要為宇航員提供哪些生存條件。
    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感受地球的神奇以及生存環(huán)境的珍貴。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人類對環(huán)境的依存關系。
    重點:探索、記錄、交流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難點:通過繪圖梳理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的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為學生準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地球圈層圖、海洋資源示意圖、《神奇的地球家園》視頻。
    一、聚焦
    教師引導:同學們,你聽說過“外星文明”嗎?說一說你們了解到的“外星文明”的故事。
    學生列舉“外星文明”故事,看過的有關“外星人”的影視作品。
    教師概括:目前,所有的“外星文明”故事都是虛構的,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除地球之外的星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播放視頻:《神奇的地球家園》。
    教師提問:“地球有什么獨特之處?”“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所必需的條件?”
    設計意圖:有關“外星人”“外星文明”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非常多,這也是小學生十分喜愛的題材。讓學生充分表述他所了解的“外星文明”故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明確告知,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也只有地球提供給生命足夠的生存條件,凸顯地球是宇宙的一個奇跡,引導學生關注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生存條件。
    二、探索
    (一)討論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預設回答:
    1.地球上的生命都離不開水。
    2.生命都必須在適宜的溫度下生存。
    3.動物都需要食物。
    4.植物都需要養(yǎng)分。
    學生列舉人類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相互補充。生命存在的條件十分苛刻,學生可能會注意到水、空氣、溫度等,但容易忽視能源、大氣層等。
    教師補充并匯總,利用班級記錄表,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
    (二)畫一畫我們的地球
    學生畫圖:給學生下發(fā)無地球圈層輪廓圖,請學生標出與生命活動有關系的部分,填寫以下內容。
    1.地球上的水圈提供生命所需要的水。
    2.地球上的大氣層為動植物呼吸提供空氣。
    3.地球上的土壤提供植物養(yǎng)分,利于植物扎根。
    4.地球上的巖石、土壤為動物提供棲息地。
    5.地球與太陽適宜的距離,使地球表面的溫度適宜生命存在。
    6.大氣圈使地球表面的溫度適宜,大氣圈阻隔了很多有害的輻射。
    實際上,繪畫的主要內容是地球上的生物圈,還可以包括陽光、臭氧層等與生命緊密相關的事物。把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和生命活動關聯(lián)起來,把前面梳理好的生存條件進行形象化表達。
    閱讀資料:
    閱讀太陽系圖和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情況對比資料,主要包括大氣、水、氣候等條件。某一項條件不符,就意味著這顆星球不適合人類生存,進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顆獨特的星球。
    這個活動進一步了解地球是一顆非常獨特的行星。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的條件與地球比較接近,與太陽的距離也比較相似,即使如此,金星和火星還完全不具備生命生存的條件。
    設計意圖:整個活動層層深入,首先討論、梳理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然后繪畫、標注地球上的生物圈提供的生命存在條件,再閱讀太陽系圖和地球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情況對比資料,進一步理解地球是一顆獨特的星球,它為生命提供了全部的生存條件。
    三、研討
    1.學生利用自己關于“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和生命”的畫稿匯報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條件。
    2.對探索部分內容進行概括和梳理,再說一說為什么要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3.討論:其中某一項條件缺失或改變,會帶來什么后果?感受任何一項條件的缺失和改變,都可能使地球上的生命面臨滅頂之災。
    (二)學生討論:如果我們設計一個宇宙空間站,我們要為宇航員保證哪些生存條件?
    1.有關溫度的`條件。
    2.有關呼吸的條件。
    3.有關飲食的條件。
    4.有關重力的條件。
    5.有關避免過度輻射的條件。
    6.其他方面的生存條件。
    與前面交流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發(fā)覺宇宙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極為復雜,類似于地球的環(huán)境條件都必不可少,進一步理解地球是宇宙的奇跡。
    設計意圖:對探索部分內容進行匯報、交流。通過設計宇宙空間站,學生會發(fā)覺宇宙空間站的生命支持系統(tǒng)極為復雜。反過來思考,地球提供一切生命的必需條件,并且自我調節(jié)平衡。進一步感受地球是宇宙的奇跡,培養(yǎng)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
    四、拓展
    閱讀“豐富的海洋資源”圖文資料,交流海洋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條件,討論哪些是我們原先沒有想到的。
    設計意圖:學生對“地球為人類和其他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條件”的認識更加完整。學生通常忽視海洋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更容易忽視的是海洋植物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圖文資料很好地補充了學生認識的不足。
    【板書設計】
    地球——宇宙的奇跡
    地球
    提供的
    生存條件
    水
    空氣
    適宜的溫度
    食物
    能源
    棲息地
    ……
    獨特的條件,唯一的星球
    【活動手冊使用說明】
    這節(jié)課的活動記錄是畫一畫我們的地球,標出與生命活動有關系的部分。因為空白框比較小,可以畫地球的一部分,建議教師先示范畫一部分。要求學生主要畫出地球的四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和生物圈,用文字標注出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的條件。
    第八單元教學設計篇十二
    本組教材以“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為專題,選編了精讀課文《古詩兩首》《西門豹》《女媧補天》,略讀課文《夸父追日》,選讀課文《除三害》和一個語文園地。本單元主題內容淺顯易懂,可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豐富的想象,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生分析]。
    對于這些民間故事和神話故事學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對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常識性知識理解上有些偏頗。教師在教學時,要酌情給學生提示一點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的知識,特別是對神話傳說,要讓學生明白,它們并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過去人類不能科學解釋世界和自然現象,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教學設想]。
    1、師生共同搜集相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開展故事會,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增強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熱愛之情。
    2、與文本充分對話,通過朗讀、討論和復述課文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古人豐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養(yǎng)。
    [學習目標]。
    1、認識16個生字,會寫35個字;
    2、通過復述和表演把握課文內容,積累生動的語句;
    3、收集相關資料;
    4、寫單元讀后感等。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學習本組課文之前,教師可布置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搜集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一方面激發(fā)學生讀文學文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訓練奠定基礎。
    二、基本策略。
    1、引導學生朗讀默讀課文,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組內研討,組際交流等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過復述、排演課本劇、故事會等語文活動,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及口語表達能力。
    三、各有側重。
    (一)《古詩兩首》。
    1、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要串講詩句。
    2、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收集民間故事,也可以讓長輩們給自己講一些民間故事或傳說,開展故事會。
    (二)《西門豹》。
    1、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重點抓住人物對話理解課文內容。
    3、熟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為課文中沒有描寫語言的其他人物(官紳等)加上語言,再進行表演。表演時還要注意加上恰當的表情,適當準備一些道具。
    4、排練課本劇,評選最佳演員。
    (三)《女媧補天》。
    1、重點抓住學習伙伴的“女媧真了不起”展開,讓學生找出具體詞句體會女媧補天的艱難。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復述故事,記住故事的情節(jié)和重點詞句,把課文內容變成自己的話。
    3、積累優(yōu)美生動的語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學感悟。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交流來讀懂課文,體會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貴。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體會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貴。
    3、小練筆。
    四、交流展示。
    1、把課內和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圍繞搜集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開展“故事會”活動。
    2、以小組為單位評選“故事大王”,為學生授予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