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熱門15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表達的一種形式,通過讀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審美能力。讀后感是讀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還可以促進個人的情感體驗和思想探索。讀后感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和感悟,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和人生的智慧。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獲得更多的思考和啟迪。讀后感是一種承載著個人思想和情感的文字,每個人的讀后感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它是個人閱讀體驗的真實呈現(xiàn)和感悟的表達。那么如何寫一篇觸動人心的讀后感呢?寫讀后感時,我們可以先簡要介紹書籍的背景和梗概,然后重點闡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最后可以總結(jié)自己的收獲和體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幾篇經(jīng)典讀后感范文,它們或許能夠激發(fā)你的寫作靈感。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一
    在眾多的現(xiàn)代女作家中,我覺得蕭紅(張乃瑩)不像其她女作家那樣幸福,她的生活、經(jīng)歷令人流淚。她的代表作《呼蘭河傳》寫了她那美好的童年。與她成年后的生活真是一個天,一個地。
    此書語言簡樸,大作家茅盾(即沈雁濱)評價它的藝術(shù)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睍杏兄捈t的特有的寫作手法,極具個性地描繪了她小時候的事、她的祖父、她的家。
    沉浸在蕭紅的回憶中,看她祖父教她念詩、看她捉弄祖父、看她鄰居愚昧的迷信做法……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回憶就好像是《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回憶??墒捈t的經(jīng)歷夾雜了各種情感,魯迅寫得像雜文,她寫得似自傳。二人雖相識,但流派完全不同。蕭紅的人生更豐富,但又更單調(diào)。其中凄慘的成份太多。她18歲時,最親的人——祖父便離開人世,她父親對他不好。1938年4月,與第三任丈夫端木蕻良結(jié)婚不久,就在香港病故了。悲慘的人生啊!
    總而言之,這本《呼蘭河傳》值得大家去賞、去品。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二
    《呼蘭河傳》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滿心酸、血淚,記載了一個荒涼時代的史書。在那片寒冷寂靜的東北大地上,童年時代的作者見證了無數(shù)形形色色的鬧劇。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魯迅先生評價她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樣,蕭紅也生活在那一個動蕩的時代,那個充滿封建迷信的時代,那個蕓蕓眾生麻木不仁的時代。但她沒有屈服,沒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筆書寫了她的悲憤,將其化為了《呼蘭河傳》。她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敘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隱喻了人們認為“善良”的舉動背后的真相,強而有力地寫出了那個時代的可悲。
    書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長工,他為這個宅子辛苦了大半輩子,卻沒有得到一分工錢。直到年邁時他仍被父親毒打,卻始終不曾還手。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也喜歡和大黃狗談天,他對被奴役的命運毫無覺悟。他對弱者毫不同情,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筆下的東北“阿q”。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呼蘭河就是荒涼的代表,人人麻木無知,這不僅是呼蘭河的寫照,更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在那個時代,人們是為活著而活著,有的甚至是為了死去而活著;在那個時代,平凡的人也被當作是異類來看待,被折騰得死去活來;在那個時代,周圍只有看客,他們麻木地看著別人的命運,麻木地看著自己的人生。“他們看不見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了?!?BR>    這本書極盡所能地批判著封建迷信的思想,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敲響警鐘。它懷著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變,期望文化的復興。
    蕭紅雖然早已停留在了那個時代,但是她的精神傳達給了千千萬萬的青年人們。我們作為時代的新鮮血液,更應該為祖國未來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三
    我讀過許多人物傳記,比如《喬丹傳》、《勒布朗詹姆斯傳》、《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842》等。我發(fā)現(xiàn)人物傳記都是為大人物而寫的,例如超級明星和杰出藝術(shù)家。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主要記錄和敘述偉人的生平事跡,往往根據(jù)口述、回憶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虛構(gòu)。虛構(gòu)的傳記并不是沒有,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寫的《匹克威克外傳》,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國最著名的人物傳記應該是《史記》吧,例如《高祖本紀》和《廉頗?藺相如傳》都記載了赫赫有名的歷史故事。
    我在寒假讀的《呼蘭河傳》卻很特別。作者蕭紅并不是為某個人作傳,而是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城呼蘭河城作傳。她筆下的人物既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描寫了小城的大致風貌。文中寫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東二街,一條叫西二街。這兩條街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這兩條街上沒什么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笨梢姾籼m河城的安靜和荒涼,沒有生機。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蘭河畔的人們雖然對生活本身毫無熱情,卻對神鬼保持著極大的興趣。腳步遲滯面容麻木的他們把跳大神和放河燈演繹成了地方盛事。“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后,又開始打顫。她閉著眼睛,嘴里邊嘰里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弊髡叽颂幍拿鑼懯冀K圍繞著“哆嗦”“打顫”,仿佛在冷眼旁觀看客們的無知和荒謬。
    第三章作者細致回憶了她在自家后院度過的那些時光?!拔壹矣幸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薄膀唑咽墙鸬?,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边@些有顏色、有聲音、有動感的文字已經(jīng)拋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調(diào),把她的后院變成了一個讓人行動和心靈都無比自由的國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第四章從這一句開始又轉(zhuǎn)回到沉重的基調(diào)——歡樂童年轉(zhuǎn)瞬即逝?!按u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著。有破壇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jié)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壇子里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弊髡咭庾R到了萬事萬物之間某種特定的關(guān)系,意識到舊生命死去,新生命到來。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憶了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悲慘故事。“周三奶奶則主張給她(團圓媳婦)吃一個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選一個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來,讓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雞叫,再把她從被子放出來。她吃了雞,她又出了汗,她的魂靈里邊因此就永遠有一個雞存在著,神鬼和胡仙黃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傳說鬼是怕雞的。”團圓媳婦最終死在橋底下,殺死她的是亙古不變的愚昧。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過著烏鴉的時候,就給馮歪嘴子的女人送殯了?!瘪T歪嘴子要自己照顧兩個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于是他自己動手喂他那剛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調(diào)匙喂他?!薄罢粘!笔钦f他的麻木,還是說他的堅強呢?在這個時刻,或許兩者都有?!按蟮暮⒆訒◇H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薄啊⑽⒌匾贿肿煨?,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死亡緩步離開,藤啊蔓啊花啊又光臨人間。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親人和她的鄰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潑潑的小生靈,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被壓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頭的一線光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四
    蕭紅是一個當過亡國奴的人。
    因此,在她《呼蘭河傳》中平靜的敘述中,透著一種蒼涼,一種無奈,甚至一種絕望。
    清朝已亡,民國混亂。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中國,政府無力;中國人,缺乏組織。人,只能是一群會呼吸、會吃喝拉撒的生物。和他們養(yǎng)的雞鴨鵝、羊馬牛,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qū)別。
    街心的大泥坑,折射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現(xiàn)狀。
    德先生,賽先生。民主與科學,顯然還沒有抵達這個偏僻的東北小鎮(zhèn)。因而,有病了,跳大神;有災了,跳大神;但凡遇到什么事,都希冀用這種傳統(tǒng)的古老的方式來解決。殊不知,這豈不是一個死循環(huán)么?一個天真爛漫的,年齡才不過十三四歲的團圓媳婦,就是被這種愚昧害死的。她的死,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缺乏人本思想和現(xiàn)代科學之下的愚昧和人性之惡。當那些道士在她瀕死之時,仍以她的性命來敲詐勒索她婆婆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那個時候的中國,不經(jīng)過一次徹底的革命,是不會有出路的了。
    難產(chǎn),瘟疫,兵匪,租稅,肆意摧殘著這些善良卻又無知的人們。黑夜竟是如此的漫長。
    做好自己分內(nèi)的事,就是為這個時代加油。珍惜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五
    寒假里,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呼蘭河傳》講述了蕭紅在呼蘭河邊上的一個偏遠小鎮(zhèn)里度過的童年。那里的條件并不發(fā)達,存在著許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動:人生病了,不去醫(yī)院,卻到山上去請大神;女人們?yōu)榱私裨缃o孩子辦婚事,竟“指腹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過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負,就是自殺了。我真為他們而難過!地方偏遠,吃不到新鮮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時的救治。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惡又無辜。讀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嘗。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們訂了一個媳婦。我的天!她叫“團圓媳婦”。這我的天!人也是能訂的嗎?個媳婦才12歲呀!事就出在“團圓媳婦”身上,為了給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錢。那婆婆也夠狠!團圓媳婦生病前,每當她不高興了,出事了,都要打團圓媳婦,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鉗烙團圓媳婦,常搞得半夜尖叫聲連連。我看了以后,真想罵那婆婆幾句。她也是個財迷。后來,團圓媳婦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團圓媳婦,而是哭花在團圓媳婦身上那五千多吊錢!“為了治病,五千多吊錢又怎樣呢?更何況是你把這個媳婦弄病的,你還有臉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對待團圓媳婦的!”我讀完以后,氣憤地想。但讀完全書以后,我又不禁感嘆:
    知足!知足呀!
    疫情當前,我們都被封在家里,但我們卻總是抱怨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蘭河的人們,他們連新鮮的東西都吃不到!而我們呢?果凍、餅干、糖……堆滿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時去醫(yī)院。比偏遠的呼蘭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樂!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六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最近,我喜歡上了被作家茅盾這樣評價的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隨著它,我慢慢走進了蕭紅小時候眼里的家鄉(xiāng),位于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遠小城呼蘭河。
    女作家蕭紅就出生在黑龍江的呼蘭河畔。她半生漂泊,命運多舛,年僅31歲就去世了。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小城三月》和《呼蘭河傳》等。寫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的小說《呼蘭河傳》,是她的最后一部著作。
    在這本書中,蕭紅介紹了家鄉(xiāng)呼蘭河的景色、習俗和自己小時候的生活。呼蘭河的景色優(yōu)美,習俗很多,像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等,都讓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蕭紅的童年生活雖苦多樂少,每天都要忍受父親的冷漠、母親的惡言惡色,還被外祖母用針扎過手指,卻也和童心未泯的外祖父,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像后花園和儲藏室,都是小蕭紅的“天堂”。在后花園,她把玫瑰摘下來,一朵朵插在外祖父的草帽上。
    外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的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怕也聞得到?!敝钡交氐郊遥患依锶诵?,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儲藏室,她找到了一把小鋸,便椅子腿上鋸一鋸,床沿上鋸一鋸。吃飯時,她還用這小鋸鋸饅頭;睡覺時,做起夢來也會喊:“我的小鋸哪里去了?”在這里,我們能感受到小蕭紅的活潑、淘氣和快樂,也能感受到慈祥的外祖父對她的愛。在她不幸的童年中,這種溫暖十分可貴。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七
    一本我從開始讀就覺得作者寫作沒用什么技巧的書,很多句子我覺得就是她心里想便寫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覺得可以更好措辭,回味看又覺得莫名契合,也許下一次看我又會覺得這樣用不喜歡。感覺像是想到哪寫到哪,經(jīng)常會脫離原來的軌跡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終又回過來點題才能醒悟過來寓意。最喜歡的片段是祖母過世時她第一次離開后花園,望著家門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后也可以一個人走很遠?”
    很多人認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眾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為祖母曾經(jīng)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戶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里庫房里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她并不是一個容易被討好滿足的孩子。
    對于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為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皠e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弊娓笗r時刻刻盯著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泥坑也能吃的年紀,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過世后她更是每日跟著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喂了大黃狗。
    所以我并不認為她的童年很悲慘,也并不認為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說,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里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為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為祖父離世后的反思與蛻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shù)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并不認為她的苦是來自于幼時生活,更多應該是來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對于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于盂蘭盆節(jié)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鬧聲后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臺,唱得不入流的戲詞,著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經(jīng)寫過一段話:“小鎮(zhèn)里平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女教師厭倦了家鄉(xiāng)的生活,決心搭上凌晨的火車去往寒冷無垠的北方一座無人識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車廂里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執(zhí)著地與她攀談,不知如何拒絕的她絞盡腦汁也無法拒絕,突然心生絕望。這個乘客的存在讓她意識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無意義,懦弱和善良將永遠禁錮住她的自由。”
    這段話九分適應蕭紅,為什么是九分呢,因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脫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zhàn)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jié)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脫,因為活在那個時代,對于她來說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guān)于團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說了,太困了。關(guān)于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說,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里出現(xiàn)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八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它讓我了解到了作者小時候的快樂和小鎮(zhèn)上的人與景的美。
    這本書的第一章節(jié)寫的內(nèi)容,讓我感覺到呼蘭河的冷。從地裂了,水缸被凍破了,讓我有一種涼絲絲的寒意滲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時候是灰色的,鎮(zhèn)上的人們幾乎是不會出門的,馬兒也都待在家里防寒。它還讓我了解到呼蘭河鎮(zhèn)上的凄涼景象,它只有兩條大道,一條是從南到北,另一條是由東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處,才能看到最繁華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第二章主要講解了小鎮(zhèn)上的一些節(jié)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節(jié)目讓我對其充滿了好奇,想去親自感受一下那里的風俗人情與熱鬧的氣息。
    第三章作者說了他最喜歡的兩個地方:家里的花園和儲藏室。花園是他夏天最愛去的地方,儲藏室是他冬天最愛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鞓返?,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紹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買了花生桃之類的東西不給他吃,他會罵你,你如果給他吃,他卻不吃讓給我們。二伯還不允許別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蘭河傳》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時的快樂,小鎮(zhèn)上人們的歡樂,鄰居之間的快樂與憂傷。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九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huán)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yǎng)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yǎng)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nèi)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fā)生??尚Φ氖?,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yōu)榱嘶钪钪瑸榱怂廊ザ廊?,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zhàn)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
    秋雨瀟瀟中,與眾友人雨中探訪了蕭紅的故里,祖居地莘縣董杜莊鎮(zhèn)梁丕營村。隔了久遠的光陰,這兒已是荒草萋萋,墳塋數(shù)丘。放眼望去,但見田野無垠,秋空遼闊,路旁的高粱依然挺拔著行將枯黃的莖稈,長穗無語,兀自風中搖動,如沉默的幽歌。
    唏噓于她的命運。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寂寞與無助始終困擾著她。“顛沛流離,命運多舛”這八個字足以概括她的命運。生活貧困、情感傷害、身體病痛終其一生,在這樣的困境中,只有八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她卻堅持創(chuàng)作出了近九十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小說《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等。
    看矛盾為《呼蘭河傳》寫的序言,心情是沉重的。想當初矛盾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心情也必定是沉郁的,盡管他評價《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矛盾是帶著感傷的心情寫這篇序言的,想必他是熟悉蕭紅的,他覺得蕭紅的早逝是“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為了追求真理而犧牲了童年的歡樂,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個對民族對社會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學習,可是正當學習完成的時候卻忽然死了,像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是的,蕭紅像一顆未出膛的槍彈,她有多少未竟的事情要去做,即便在病危時,她也始終渴望著生,幻想著要寫《呼蘭河傳》的續(xù)篇。然而她死了,寂寞地死去了,身邊幾乎沒有朋友。
    蕭紅的心境是寂寞的,然而初看《呼蘭河傳》前面的文字,是貌似輕松的。透過這些貌似輕松甚至有些詼諧的語言,我們卻能聽到她寂寞的心聲。
    喜歡蕭紅的文字。她的文字是樸實細膩的,描寫近乎入微;她的情感是敏銳纖細的,看似冷靜的筆觸下,其實跳動著一顆多情的心;她的文筆明麗凄婉,一種淡淡的憂郁充斥其間。她的獨特的超常規(guī)的語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F(xiàn)在想來,在我有限的讀書生涯,語言風格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三本書吧,一本是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一本是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再一本應該就是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了。蕭紅的文筆介于小說、散文和詩歌之間,其散文化的結(jié)構(gòu)以及詩化的風格為我們構(gòu)筑了一個獨具韻味的藝術(shù)世界,這種藝術(shù)風格是我所喜歡的。
    沉浸其中。隨著她的娓娓講述,我仿佛置身于呼蘭河這個偏僻閉塞、寒冷異常的東北小城。小城的街道似曾相識,那個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尤其讓人過目難忘。連小燕子的描述都妙不可言,差一點被泥坑粘住的小燕子“趕快地頭也不回地飛跑了”;馬的可憐描寫得極為細致,雨后經(jīng)過泥坑的人們簡直令人發(fā)笑……蕭紅筆下輕松詼諧甚而帶些譏諷的語言更是將小城人的看客心理揭露無遺。
    為死人預備的紙扎描寫在第一章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描述得可謂栩栩如生,語言俏皮可愛。這大概是因為作者是從兒童的視角觀察并用孩子的語氣講述的吧,總之讀來清新無比。
    小城的生活如一潭死水,是靜止的;小城的人們?nèi)諒鸵蝗?,過著呆板單調(diào)的生活。吃飯穿衣是他們?nèi)松奈ㄒ荒康摹R磺许樒渥匀?,該生生,該死死,并不見多少喜悅和悲哀?BR>    很多時候,很多地方,一如小城。唯一不同的,是沒有蕭紅這樣一位才女含淚微笑的書寫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一
    它是一篇敘事詩,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是一串凄婉的歌謠。著名的文學家矛盾這樣評價過《呼蘭河傳》這本書。最近,我也認真讀了這本書,不由得嘖嘖贊嘆。
    《呼蘭河傳》是作者蕭紅的回憶錄。她用孩子的角度記敘了她自由的童年,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對祖父和菜園子的喜愛及對當時封建社會的憤憤不平。
    本文講的最多的就要數(shù)蕭紅和她的祖父了;
    “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我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我又看見一只大蜻蜓從旁邊飛過,于是丟下黃瓜追蜻蜓了。蜻蜓飛得那么快跑,哪里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著蜻蜓跑了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個綠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兒,線頭上只拴著一條腿,螞蚱不見了。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里一揚,大喊著‘下雨了!下雨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會,很少有像蕭紅那樣擁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與凄涼。《呼蘭河傳》中也寫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對封建時代的痛恨,主要寫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團圓媳婦,然后把她折磨死了?!蔽铱春?,一下子覺得可怕,畢竟,一個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悲??!我想,封建社會中,這樣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吧。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想是封建社會因為落后貧窮導致人們沒有機會學習,所以無知的聽天由命,漠視人的生命,如今生活在民主自由的新社會的我們是多么幸福啊,一定要珍惜美好的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二
    早就想看蕭紅的巔峰之作《呼蘭河傳》了,一拖再拖,現(xiàn)在終于才看。套用她的一句口頭禪,“那才好看呢!”
    對這位民國才女,想說的只有心疼。老天不公,像這樣純真而又才情滿滿的女子,最應該有一個真正愛她的人捧在手心的,可她一生顛沛流離,命運悲慘,屢屢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讓人唏噓不已,以至于只活到三十一歲。
    她死的時候說“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真的是太過悲涼。
    《呼蘭河傳》寫的是她童年家鄉(xiāng)的人和事,看似天真自然的語言,平淡之中卻充滿入木三分的諷刺和批判,對村民愚昧靈魂的哀嘆,對封建思想的無情控訴,在那個年代,她的立場是憤怒的,反抗的。
    像是孩童的喃喃自語,她隨性地瀟灑地表現(xiàn)了語言的自然美,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像她說的,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她若愿意長到天上去,也沒有人管。
    矛盾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而她沒有寫盡的,最該是她凄婉的人生。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三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這本書叫《呼蘭河傳》,是著名女作家蕭紅的一本自傳體著作。
    《呼蘭河傳》講述的是蕭紅童年時發(fā)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講述的是呼蘭河小城的風貌風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寫的是蕭紅童年時發(fā)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講的是小鎮(zhèn)上不同人物的悲歡離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鎮(zhèn)上的旁觀者,作者從側(cè)面,通過這些旁觀者的行為語言表達了他對人心炎涼的感嘆。
    蕭紅幼年時和他最疼愛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樂。但與之對比的是我讀到結(jié)尾時,結(jié)局卻令人難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xiàn)在根本沒有了。聽說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
    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則完全不曉得了?!边@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靜、美好的地方,最終變成了一片荒涼的場景,這讓我又想到了小說的另外一個主題,人心的荒涼。
    曾經(jīng)有人說,世界上最令人討厭的人就是旁觀者,在書的第五章,首先小團圓媳婦被買到老胡家時,就被看熱鬧的人擠滿了。然后小團圓媳婦的婆婆連打了她一個月,而那些看熱鬧的人卻說她打的不夠狠。到了小團圓媳婦被婆婆逼瘋的時候,他們又跑出來出主意,后來小團圓媳婦被活活燙死,他們又開心的聊起天來,眼前這一切悲劇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沒有一個人想起這個12歲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來,我曾經(jīng)當過不知道多少次旁觀者,同學打鬧時,同學和老師吵架時,同學生氣時,我都當過旁觀者,那時我的內(nèi)心是冷漠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個人,否則自己遲早也會成為一個被人恥笑的人。
    呼蘭河傳是一本文筆細膩的書,通過小城的生活描寫,勾畫出作者許多美好的回憶。又通過旁觀者的視角,描寫了人心的溫暖與冷漠。這本書,我覺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四
    手捧《呼蘭河傳》,坐在房間里,陶醉在故事中。
    這本書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東北呼蘭河畔一個小縣城里所發(fā)生的一個個故事。這本書是蕭紅寫的,寫的淳樸,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聲》里寫道:"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雖然幽美的事情確實不多,但還是被我找到了幾件,讓我記憶猶新。
    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給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給他插了一圈的花,紅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邊插著一邊笑,當我聽到祖父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來。從這段話里可以體現(xiàn)出作者蕭紅小時候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小孩,會和祖父開開玩笑,沒有什么煩惱。但是,如果仔細讀《呼蘭河傳》的話,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蕭紅家中的后花園就是她小時候最好、最開心的玩樂之地了。比起現(xiàn)在,我們的玩樂之地,蕭紅家的后花園就顯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來:那滿頭紅通通的花朵,一進來祖母就看見了。她看見什么也沒說,就大笑了起來。父親母親也笑了起來,而以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祖父把帽子摘下來一看,原來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緣故,而是那花就頂在他的頭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鐘還停不住,過一會一想起來,又笑了。
    蕭紅,耍了祖父一把,她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書中多次寫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見這樣的開懷大笑有多么難得呀。
    我認為最悲慘的事就是在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這是在書里第一章出現(xiàn)的一個鏡頭。泥潭有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都會遭受到災難,泥潭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泥潭里。人們有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但沒有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我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只有順應社會,順應天意,認為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就是他們的悲哀!
    《呼蘭河傳》里有一個人物——年僅12歲的團圓媳婦,剛來時她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她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這樣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有一天,團圓媳婦要當眾洗澡,要說洗澡,還不如稱為燙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團圓媳婦的話: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
    這是多么殘忍的事啊,一個12歲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嗎?終于,小團圓媳婦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女作家蕭紅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蘭河畔的一束風俗畫。
    呼蘭河傳讀后感受篇十五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卻描繪出一片多彩的風土畫,吟誦出一串凄婉的歌謠。這,就是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
    寒假里,這本使我深有感觸,回味無窮。
    書中,蕭紅通過一個四五歲女孩的視角,寫下了她的童年。一個個故事獨立而又渾然一體。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的故事。
    小團圓媳婦有個婆婆,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經(jīng)常打她,掐她,罵她……。后來,小團圓媳婦生了場大病,臉色蒼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請大夫,而是幫小團圓媳婦舉行了驅(qū)鬼活動。跳大神,熱水洗澡驅(qū)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個人,就被他們折磨死了。
    看完小團圓媳婦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濤兇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許,小團圓媳婦的病,只要多吃點藥,就能解決。也許,那些所謂的跳大神,熱水洗澡驅(qū)鬼,扎彩人……,不做反而會好??墒窃俣嗟摹耙苍S”也換不回小團圓媳婦的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時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禍。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當今的社會,雖然比那時好多了,但這種現(xiàn)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說:“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個玻璃杯,正想掃掉,她奶奶連忙擋住她的手,然后說歲歲(碎碎)平安。掃了就不好了,不許掃!”后來那些碎玻璃還扎傷了一個客人的腳。我聽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盡我的力量驅(qū)逐這種現(xiàn)象!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時又很憤怒!然而再讀讀作者與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關(guān)心作者蕭紅,祖父就像是蕭紅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戲玩耍。蕭紅與祖父經(jīng)歷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樂音符。想想蕭紅無憂無慮的童年,再想想身處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興。是呀,時光如水,逝去如飛,讓我們珍惜童年時光吧!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要謝謝蕭紅作者,她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東西,好好生活,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