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模板16篇)

字號:

    教案是一份詳細規(guī)劃教學活動的文件,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信息。教案的編寫需要教師對學科知識和教學理論的掌握,以及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的了解。下面是一些教學策略的分享,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和建議。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一
    介紹了算盤各部分的名稱,知道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它曾在生產和生活中廣泛應用。使用算盤數(shù)數(shù)前,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定數(shù)位,怎樣記數(shù),強調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空檔表示0。
    【知識與能力目標】
    直觀認識算盤,知道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用算盤計數(shù)和數(shù)數(shù)。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jīng)歷用算盤表示數(shù)、數(shù)數(shù)的操作過程,掌握用算盤記數(shù)的方法,初步滲透位值思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學會讀寫算盤上的數(shù),并會用算盤表示數(shù)。
    【教學難點】
    帶有上珠的數(shù)的讀寫。
    課件、算盤
    1、引入
    現(xiàn)在老師請同學們猜一個謎語:一座城,四面墻,一群珠寶里面藏。如用小手撥一撥,噼里啪啦連聲響。
    學生猜一猜后,教師出示算盤圖,揭示謎底:算盤。
    2、介紹算盤的歷史(配合課件第2頁)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開始用石子計數(shù),后來用木棍或者竹簽計數(shù)(就是算籌),再后來人們用擺珠子的方式計數(shù),它是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來,用上面藍色的珠子表示5,下面黃色的珠子表示1,再合起來表示數(shù)。后來這種計數(shù)和計算的工具,就慢慢地改進成了現(xiàn)在用的算盤。
    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之一,我們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算盤,開始用算盤進行計算,一直留傳到現(xiàn)在。所以算盤的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算盤還傳到日本、朝鮮、美國、東南亞、歐洲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1、了解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同學們小小的算盤背后蘊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既然它這么有魅力,我們一起來認識它吧(課件第3頁)。
    (1)仔細觀察算盤,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構成的嗎?
    教師出示算盤,引導認識框、梁、檔、算珠。
    (2)通過游戲鞏固
    出示大算盤:看來大家都認識了算盤,下面我們玩一個看誰說得快的游戲,我指算盤上的某個部分,請你快速說出它的名稱。
    同桌玩一玩。
    (3)認識上珠和下珠,并介紹上下珠分別表示多少(課件第4頁)?
    問: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顆上珠表示多少?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顆下珠表示多少?
    《算盤歌》一把小算盤,四周圍滿框,橫臥一根檔,豎著許多梁,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一顆上珠表示5,一顆下珠表示1。
    同住兩人一組,先一人隨便撥一顆算珠,另一人說出這個算珠表示幾。然后兩人互換。
    2、在算盤上表示1-10
    (1)師:算盤的個位在哪?。ㄕn件第6頁)
    和學生一起探討定數(shù)位的方法。(必須從左往右依次定位)
    問:把最右邊的一檔作為個位有什么好處?
    教師小結:定位是用算盤記數(shù)的特殊要求。個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標記一個檔位是個位,其余的數(shù)位也就確定了,一般情況下,我們現(xiàn)在把最右邊的一檔定位為個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別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怎樣表示1、2、5、9
    5一般不用5個下珠表示,而是用1個上珠表示。6-9依次在5的基礎上添加下珠。
    怎么表示10?10一般不用1個上珠和5個下珠(2個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個下珠表示。這一點和在計數(shù)器上表示數(shù)是一致的,體現(xiàn)了十進制計數(shù)法的原理。
    (3)用算珠表示數(shù)(課件7、8頁)
    (4)撥珠的指法:撥入下珠用大拇指,撥去下珠用食指,撥入撥去上珠用中指。
    要求學生在算盤上撥二、三位數(shù)(課件第9頁),教師巡視檢查。
    1、猜一猜
    下面幾個謎語都與算盤有關,請同學們猜一猜它們分別是什么?
    (1)猜猜我是誰,它有四條邊,最愛幫助人,不讓珠亂跑。(框)
    (2)猜猜我是誰,雖然只有它,本領卻很多,一個可頂五。(上珠)
    (3)猜猜我是誰,它是一條線,橫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
    (4)猜猜我是誰,它有許多根,穿著小珠子,噼里啪啦響。(檔)
    2、用算盤分別撥1、2、3、4、5、6、7、8、9。
    3、一個一個地撥,從587撥到600。
    4、在算盤上撥出805、500、190、999。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二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3至26頁例1。
    1、認識計算器,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能進行較大數(shù)目的計算。初步了解計數(shù)法,在不斷更新、完善的探究過程中認識算籌,了解珠算的計數(shù)方法。
    2、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fā)展的演變史,感悟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創(chuàng)造源于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欲望。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掌握計算器的簡單使用方法,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史。
    體會創(chuàng)造源于需要,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學生:小棒、計算器、算盤等。
    教師:課件、計算器、計算卡片等。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55846+7646=、6908×7=
    (預設:大部分學生選擇使用計算器。)
    師:為什么選擇計算器?你還知道哪些計算工具?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計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學習使用計算器
    (1)師:同學們都帶計算器了嗎?請拿出來仔細觀察??纯此厦娑加惺裁??
    (顯示屏、按鍵、電腦芯片、電源)
    (2)看書,試按。認識各種按鍵的名稱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計算器的計算方法
    a、請會使用計算器的同學上臺用課件演示使用計算器計算的方法。
    c、師介紹儲存、提取鍵使用方法
    e、開始計算比賽。(學生使用計算器計算上面各題。)
    (4)你認為使用計算器時要注意什么?你覺得計算器這個計算工具怎樣?
    三、演繹文化,了解計算工具的發(fā)展
    師:這么先進方便的計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計算工具就像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一樣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計算工具是怎樣演化的。
    1、介紹遠古時代一一對應的計數(shù)方法
    (1)課件出示配音動畫: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采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shù)的需要。例如:捕獲了一只野獸就放一顆石子,出去了幾人就在繩子上打幾個結。就這樣,人類在勞動中建立了一一對應的計數(shù)方法,而石子、結繩、刻痕……就是人類最初用來計數(shù)和計算的工具。
    (2)師:你們覺得擺石子、結繩等計數(shù)方法怎么樣?
    2、模擬算籌的使用方法
    師: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這些計數(shù)方法的基礎上又發(fā)明了一種新的計算工具(課件出示圖片),用算籌作工具進行計算的方法叫“籌算”。
    師:對于算籌,你們想了解些什么?
    (預設:什么時候發(fā)明的?是誰發(fā)明的?怎樣使用的?)
    師:首先來猜猜看,古人是怎樣用算籌表示1到9的。
    縱式就是豎著擺、橫式就是橫著擺。(手勢)
    師:(微課植入方式)古人擺放1、2、3、4、5的方法。
    師:古人擺6只用了兩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師: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這是一個好主意。
    據(jù)古書上記載,上面的這根表示5,下面的這一根表示1。
    師:這樣7、8、9也就好理解了。請你試著擺一擺。(屏幕出示)
    師:用算籌可以擺出1-9這幾個數(shù),那怎樣來表示更大的數(shù)呢?
    出示用縱橫相間的方式來表示多位數(shù)。
    這些數(shù)你認識嗎?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現(xiàn)也經(jīng)歷了空格、小正方形、圓形的過程。)
    師:想知道古人怎樣用算籌計算的嗎?(課件演示)
    師:我國數(shù)學家祖沖之就是擺放算籌來計算的。(出示動畫小視頻)
    看完后,你們覺得算籌這種計算工具怎么樣?怎么評價祖沖之?
    (預設:計算時算籌擺了一大片容易混亂。如果能把活動的小棒固定起來就好了。我們要學習祖沖之計算認真,不怕苦累,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3、小組合作,研究認識算盤.
    師:之前同學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過算盤,課前又收集了相關知識,就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組研究,集體匯報:)
    (預設:學生知道算盤的名稱,課件配合演示:框、梁、檔、上珠、下珠;學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學生會在算盤上撥簡單的數(shù);學生會收集關于算盤的輝煌歷史以及現(xiàn)在使用情況……)
    師:同學們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請同學們在算盤撥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學在課件上演示,其他同學在算盤上試撥,師適時引導在算盤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學會用算盤計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讓學生體會算盤撥珠即答的優(yōu)點。)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盤的資料時,讀到了很多有關算盤的歷史資料,知道算盤是中國發(fā)明的,中國是珠算的故鄉(xiāng)。不僅如此,即使是在美國、日本等高度現(xiàn)代化的國家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學習使用算盤,并把珠算列入小學課程。
    師:在我國,人們至今仍然非常喜愛它,把它制成這樣來裝扮生活。(出示配音圖片展示各種算盤)
    4、感悟世界各國人民對計算工具的探索
    師:不僅僅是我國人民在發(fā)明計算工具,世界各國人民都在積極的探索各種計算工具,請看(課件出示世界機械計算器發(fā)展史:計算尺-手搖計算機--巨型計算機--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
    師:就這樣,從古到今,計算工具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也體現(xiàn)了人類的聰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師:目前人們并沒有停止探索的步伐,還在繼續(xù)研發(fā)更為先進的計算工具。
    (出示健康環(huán)保電腦、小巧方便電腦筆圖片)
    師: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計算器會是什么樣的嗎?
    四、再次體驗,總結提升
    這節(jié)課你了解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感想?
    五、課外活動延伸:
    1、每個小組設計“新型計算器”的方案。
    2、調查了解更多與計算工具有關的知識制成數(shù)學小報。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能正確計算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不退位的);學會用豎式進行減法運算。
    2、數(shù)學思考:探索中理解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不退位的)的算理。
    3、問題解決:在具體情境中,經(jīng)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加減法的意義。
    4、情感態(tài)度: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shù)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
    【設計意圖】直接要求學生提出用減法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進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獨學思疑,合作交流。
    解決提出的問題:笑笑比淘氣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實際上就是兩個數(shù)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計算嗎?怎樣列式呢?
    獨立嘗試,抽生匯報。
    1、把42拆成4個十和2個一,先用兩位數(shù)減整十數(shù),再減一位數(shù)。
    2、把57拆成5個十和7個一,把42拆成4個十和2個一,先用整十數(shù)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再把結果相加。
    你能用擺小棒的方法,驗證剛才的算法嗎?(能)學生嘗試。
    在小組內一邊擺一邊說一說自己的算法。
    【設計意圖】首先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再借助小棒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道理。
    三、內化展示,點撥引領。
    在計數(shù)器上撥一撥,說說這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學生獨立操作計算,師巡視、個別指導,指名生匯報操作過程。
    除了這兩種方法,你能用豎式計算嗎?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匯報減法的豎式過程:(師板書過程)。
    57先在上面寫出被減數(shù)57,
    -42再在下面寫出減數(shù)42,個位對個位,十位與十位對齊。
    15從個位算起,7-2=5,再計算十位5-4=1,得到15。
    列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小結:計算的時候注意,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設計意圖】通過撥計數(shù)器加深學生對位值的理解,為學生理解豎式做支撐,明白相同數(shù)位相減的道理。當學生理解了算理后再來鞏固計算的具體寫法。
    四、實踐運用,體驗成功。
    課件出示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
    1、森林醫(yī)生,學生說一說錯誤原因并糾正。
    2、用豎式計算,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解決問題,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指名說說解答過程。
    五、課堂小結。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今天解決了哪些問題,是用什么知識來解決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實現(xiàn)情知共融。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四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5自然段。在老師的指導下的語言訓練,會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重點讀好灰椋鳥歸林時的場面的描寫,感受其聲勢之壯觀,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fā)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讀好描寫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體會作者是如何進行細致的觀察,合理的描寫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抓住課文中三個反問句,進行研讀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了解課文中的一些分號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
    二、教學目標:
    學習掌握課文中出現(xiàn)的生字詞語,朗讀課文,讀熟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課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對灰椋鳥產生興趣的。
    三、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
    1、出示灰椋鳥圖片。
    你知道這是什么鳥嗎?你覺得這鳥這么樣?
    (灰椋鳥實在是一種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鳥,看起來一點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卻別有一番趣味,同樣給人帶來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書課題:15、灰椋鳥。
    其實作者一開始,也不覺得灰椋鳥有多好看,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看了關于灰椋鳥的電視錄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來到林場,觀賞灰椋鳥歸林的情景。
    這堂課我們就一起跟隨著作者去欣賞一番。
    二、自讀課文。
    1、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認清字形,邊讀課文,邊畫出生字新詞。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把課文讀通順,畫出課文中你覺得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3)邊讀邊想,課文重點寫了那些情景?初讀課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受?
    2、檢查自學情況(含課前預習)。
    (1)幻燈出示生字詞語,指名讀生字詞語。并進行詞義的質疑。
    杉樹地毯槐樹棲息熟悉撲棱棱深澗。
    灰椋鳥翹首遙望互相應和。
    郁郁蔥蔥排空而至浩浩蕩蕩翩翩起舞百鳥爭鳴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課文中的長句很多,指導讀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讀課文知道課文主要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灰椋鳥歸林時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這些描寫,讀一讀,你有什么感受。
    3、課文除了描寫灰椋鳥歸林時和歸林后的情景,還交待了什么?
    (交流,嘗試給課文分段,并概括課文段意。
    一(1):寫“我”決定去看看灰椋鳥。
    二(2-5):寫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2-4\5)。
    三(6):寫“我”歸來時的感想。)。
    四、講讀課文第一段。
    1、默讀第一段,思考:一開始,“我”對灰椋鳥是什么態(tài)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變了對灰椋鳥的看法?
    (“再也忍不住了”這個詞語中你能體會到當時作者的內心嗎?)。
    3、有感情朗讀第一段。
    五、課堂作業(yè)。
    1、完成描紅,抄寫詞語。
    2、找近義詞:
    偶然()等候()翹首遙望()盛大()喧鬧()觀賞()。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五
    1、通過天平游戲活動,讓學生發(fā)現(xiàn)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
    2、讓學生能利用發(fā)現(xiàn)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3、通過操作、推理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通過天平游戲,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性質,等式兩邊加(或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一式仍然成立。
    天平。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老師課前給每個組準備了一個天平。你了解天平嗎?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左右托盤中放入同樣重的物品。)
    今天我們要利用天平來做游戲,通過游戲同學們將會發(fā)現(xiàn)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
    【設計意圖:以學生的經(jīng)驗基礎出發(fā),引導學生的興趣和思維進入到課堂學習中?!?BR>    二、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模型
    2、再在天平的左側再放2克砝碼,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復平衡?(右側也放入2克的砝碼或物品。)
    怎樣用算式表示?(5+2=5+2)
    3、左側的砝碼重x克,右側放10克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知道左側的砝碼重多少克?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x=10)
    4、如果左側再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右側也加上一個5克的砝碼,這時天平的指針在中間,說明什么?你能寫出一個等式嗎?(x+5=10+5)
    5、通過上面的游戲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兩邊加上同樣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們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減去相同質量,天平會怎樣。先看書,再動手驗證你的想法。
    7、通過剛才兩組游戲,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為一個等式的話,你發(fā)現(xiàn)什么數(shù)學規(guī)律?小組交流。(通過天平游戲,發(fā)現(xiàn)等式兩邊都加上(或都減去)同一個數(shù),等式仍然成立)
    345-( )=345-( )
    三、解釋運用
    (1)你知道這道題中的未知數(shù)x等于多少嗎?說一說你的想法。
    x+8=10
    x+8-8=10-8 方程兩邊都減去8
    x=2
    (注意書寫格式,等號要對齊。)
    (2)x=2對不對呢?你有什么來證明一下嗎?
    2、試一試:求未知數(shù)x
    獨立完成,全班反饋,交流。
    3、全課小結。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六
    掌握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能在問題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經(jīng)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養(yǎng)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歸納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通過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運算順序,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多媒體課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憶我們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說說你知道些什么?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通過復習,回憶以前學習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往右進行計算的規(guī)則,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說說圖中描繪的是哪兒?人們都在做什么?
    根據(jù)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怎么解決?
    設計意圖:四則混合運算應該是用來記錄情境問題的步驟或解題計劃的,是情境問題的另一種表述,四則混合運算式題是數(shù)字化的情境問題,所以從情境圖入手是再合適不過了。
    只有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每個條件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時,多媒體課件展示已知條件及其意義)。
    師:求“現(xiàn)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該怎樣列式計算?
    (學生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綜合算式。
    師:誰能說說,在這個綜合算式中,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計算過程)。
    2.做一做:說說各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師:上面各題算式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減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設計意圖:從現(xiàn)實的問題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運算定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應用,便于學生依托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分析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師:“照這樣計算”表示什么?
    師:想想,怎樣列出算式?在小組中說說你的算式的解題思路?
    (學生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解題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據(jù)學生的交流展示兩種解題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體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兩道算式的解題思路)。
    師:說說綜合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設計意圖: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這對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買3瓶,需要付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如果開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據(jù)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并引導學生今后盡量采用綜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綜合算式,就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并注意遞等式計算的格式。)。
    師:這幾道題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設計意圖:教學中選擇解決實際問題,是為了避免將四則混合運算題視為單純的計算問題,產生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無關的錯覺,造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則混合運算幫助解題的例子。
    根據(jù)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們改寫成綜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斷并改錯。
    =75=2。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辨析,完成練習,加強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要求學生說明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加強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完成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師:歸納一下,今天所學的算式有什么特點?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都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對于今天的學習,你們感覺如何?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七
    1、熟練掌握一、二級運算單列式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
    2、培養(yǎng)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1、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發(fā)現(xiàn)并總結概括出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順序。
    主題圖練習本。
    冬天你最喜歡什么運動?(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認識有關滑冰場情況。(出示“冰雪天地”主題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圖。
    根據(jù)主題圖和提示提出問題。
    1、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xiàn),引導學生回顧和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舊知識。
    2、出示信息,多媒體展示問題。
    a:師:根據(jù)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場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能有什么解決辦法?
    師:引導學生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b: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獨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師生共同總結。
    d: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然后相互討論。
    e:強調算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理解。例如:問題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shù),再乘以6表示6天總共接待的人數(shù),他們的現(xiàn)實意義是相同的,所以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
    3、結運算規(guī)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4、請學生做書中的小練習。
    1、檢查學生練習情況,請同學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再做適當補充。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并談談收獲和體會。
    3、布置思考題及課后作業(yè)。
    思考題:
    如果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法,應如何計算?
    練習一第1、2、5題。
    課題:一、二級混合運算。
    教材第6、7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的第5、6、7題。
    1、使學生初步掌握較典型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靈活算法。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3、增強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1、級運算由高到低。
    2、理解兩邊高級、中間低級的混合運算的靈活算法。
    1、媒體演示復習題。
    請四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冬天你最喜歡什么運動?
    1、學習例3。
    (1)多媒體出示例3的掛圖。
    (2)學生分組討論,在組內交流獲取的信息,小組匯報。
    (4)這道題應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組內說一說。
    (5)放開讓學生獨立解答。
    2、提問: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小組討論并交流。
    學生可能會提出:買3張成人票,付100元,應找回多少錢?……。
    學生獨立列綜合算式解答,并說出計算順序。
    3、較這個算式與例題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中的第5題。
    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練習一第6、7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帶著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購門票需要花多少錢?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規(guī)律: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用小括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策略。
    2.使學生掌握含有兩級運算(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難重點:四則運算順序。
    教具:掛圖。
    1、師準備撲克牌,帶領學生玩“算24點”游戲,分組競。
    教師抽出四張牌,根據(jù)撲克牌上四個數(shù)用加減乘除把它列為得數(shù)為24為勝。
    2、有24個蘋果,每6個蘋果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1.出示掛圖及例4(板書后)。
    2.分析題中數(shù)量關系,從問題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獨立思考。
    3.交流解題思路(引導說出第2種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個算式呢?(板書后)。
    問:每步算式表示的意義。
    對含有小括號的運算,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練習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書后)。
    請生在書上的算式里標出運算順序號。兩名學生板演,同桌互評后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師問:觀察兩小題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兩題結果為什么不一樣?
    最后,同桌互相說一說每小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師:給出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統(tǒng)稱為四則運算,以小組合作形式總結四則運算順序。
    師整理板書四則運算順序。(板書后)。
    4.練習p12做一做1、2題。
    5.課堂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1.42+6×(12–4)=。
    2.42+6×12–4=。
    總結四則運算。
    1、掌握0在四則運算的特性。
    2、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shù)。
    3、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和概括能力。
    1、通過歸納分析總結0在四面八方則運算中的特性。
    2、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的特征。
    1、通過學習進一步對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0在運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
    3、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shù)。
    4、教具準備。
    5、教學過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學生口算后兩題時可能有些困難,教師可以結合前兩道已學過的含有0的加減法算式來對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進行歸納。
    “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任何一個數(shù)加0或0加任何一個數(shù)和0減任何數(shù)或任何數(shù)減0,它們所得的結果都是原來的那個數(shù)而不是0,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有關0的運算和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呢?它們的結果又是多少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BR>    教師:“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會進行探討?!蓖瑫r并夸講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好。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你知道哪些有關0的運算?
    (1)小組合作交流并舉例。
    (2)全班交流。
    老師結合學生的概括,整理出板書內容。
    一個數(shù)加上0,還得原數(shù)。例5+0=5。
    被減數(shù)等于減數(shù),差是0。5-5=0。
    一個數(shù)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數(shù)都得00÷5=0。
    (1)老師提出問題:如果用0作除數(shù)結果會怎樣?
    板書:5÷0=□0÷0=□。
    (2)引發(fā)思考。
    (3)小組交流。
    (4)舉例說明觀點。
    觀點1:如果被除數(shù)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論等于幾,與除數(shù)0相乘后的結果都不等于5。
    觀點2:我們來討論“0÷0”,它結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學認為“0÷0=0”。也有的同學認為“0÷0=1”(相同數(shù)相除,商是1)。實際上“0÷0”的商無論等于什么數(shù),商和除數(shù)的積都來等于0,也就是說“0÷0”的結果有無數(shù)個。
    觀點3:根據(jù)上面同學的分析,我認為如果0作除數(shù),要么沒有確定的結果,要么有無數(shù)結果,沒有研究價值和意義,因此0不能作除數(shù)。
    (1)教師讓學生先明確題意。
    (2)分組探究。
    (3)交流反饋。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想一想應注意什么問題。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八
    1、使學生認識算盤,知道用三指撥珠的方法,初步學會在算盤上撥出四位數(shù)。
    2、通過在算盤上撥珠記數(shù),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結合算盤的認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認識算盤,掌握算盤上記數(shù)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協(xié)作的撥珠方法。
    1課時
    一、復習舊知。
    1、在計數(shù)器上指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讀出下面各數(shù)。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計數(shù)器上的數(shù)讀出來。(師演示)
    二、揭示課題。
    1、前面我們學過了用計數(shù)器數(shù)數(shù)和記數(shù)的方法,數(shù)數(shù)和記數(shù)除了可以用計數(shù)器外,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盤。
    2、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它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還比較廣泛。
    3、你想認識算盤嗎?你想了解有關算盤的哪些知識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算盤的認識”。(板書課題:算盤的認識)
    三、教學新課。
    1、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和定位。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2)在算盤上記數(shù)時,要在算盤上選一檔作個記號,定作個位。向左數(shù)第二檔是十位,第三檔是百位。
    教師邊說邊在算盤上貼出“個”、“十”、“百”,同時讓學生也在自己的算盤上寫上“個”、“十”、“百”。
    (3)教師接著說明: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撥上數(shù)。記數(shù)時要撥珠靠梁。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空檔表示0。
    2、教學在算盤上記數(shù)時,注意結合1至9各數(shù)的特點,說明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1)在算盤上撥上1~9各數(shù)。
    撥上1、2、3、4時,用拇指撥下珠靠梁;撥上5時,一般不用五個下珠表示,而用一個上珠表示,用中指撥一個上珠靠梁;撥上6、7、8、9時,用拇指和中指同時撥珠靠梁。
    (2)在算盤上撥去1~9各數(shù)。
    撥去1、2、3、4都用食指,撥去5用中指,撥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時撥。
    (3)小結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撥;中指——把上珠向上撥或向下?lián)?;食指——把下珠向下?lián)堋?BR>    3、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讀題。
    (2)讓學生在算盤上找到個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訴學生,撥數(shù)時也要從高位撥起。
    (3)學生試撥17、56、180、309和400這幾個數(shù),教師針對出現(xiàn)的錯誤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
    (4)小結撥數(shù)方法:定好位后,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撥,0用空檔表示。
    四、課堂練習
    提問: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算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提示學生小結。)
    (2)撥珠時,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樣的?
    五、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計數(shù)器、算盤、第七冊課本及教師用書。
    六、自我問答
    這節(jié)課我主要根據(jù)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談話引入“算盤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撥數(shù),同時讓同桌之間相互說數(shù)和撥數(shù),加深他們對算盤的認識和使用。在學生相互說數(shù)、撥數(shù)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動手操作的活動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九
    1、通過數(shù)一數(shù)的活動,感受學習大數(shù)的必要性,體驗較大數(shù)的實際意義。
    2、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shù)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shù)單位,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學生、老師準備計數(shù)器。
    一、生活中的大數(shù)。
    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銀行工作人員數(shù)錢的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銀行工作人員數(shù)錢時把100張百元人民幣扎成一疊,是多少元?
    二、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
    1、認識十萬。
    一萬一萬地數(shù),數(shù)到9疊人民幣是多少元,在數(shù)的過程中讓學生邊數(shù)邊撥計數(shù)器,以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
    當學生數(shù)到9萬時,問:再加1萬是多少?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萬這個計數(shù)單位。
    2、認識百萬,千萬,億。
    通過一些數(shù)數(shù)推理認識百萬,千萬,億。
    在學生認識億這個計數(shù)單位時,可讓學生充分想象。當說到10個千萬是多少時,可讓學生自己命名新的計數(shù)單位,在學生的各種命名中,老師引出億這個計數(shù)單位。
    3、認識計數(shù)單位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鞏固與應用。
    1、練一練第1、2題:
    第1題通過撥一撥、說一說的對應活動,鞏固學生學習的新的計數(shù)單位。
    第2題通過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認識相鄰計數(shù)單位間的關系,鞏固對大數(shù)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十進制數(shù)的計數(shù)方法滿十進一的計數(shù)原則。
    2、練一練第3、4題:
    這兩題首先要審題,明白數(shù)數(shù)的要求;其次學生數(shù)到滿十進一時,老師可作一些追問,以明確什么時候進位。如果學生有困難,可借助使用計數(shù)器試一試。
    四、作業(yè):
    練一練5、6題。收集5-10個生活中常見的大數(shù)。
    [板書設計]。
    生活中的大數(shù)。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shù)單位。
    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
    10個一千萬是一億,
    1、經(jīng)歷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大數(shù)的過程,并能說出這些大數(shù)的意義。
    2、會正確讀、寫多位數(shù),并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shù),并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
    學生、老師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數(shù)。
    一、生活中的大數(shù)。
    小組內交流收集的數(shù)據(jù),并按大小進行分類。
    (可以引導學生將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分成億以內數(shù)和億以上數(shù),兩種類型)。
    二、較大數(shù)的讀法。
    1、討論億以內數(shù)的讀法。
    在讀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內數(shù)的讀法。
    2、討論億以上數(shù)的讀法。
    在讀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上數(shù)的讀法。
    3、鞏固與應用。
    在組內每人進行讀數(shù)練習,互相學習,互相糾正。
    做試一試第一題,在讀數(shù)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大數(shù)的意義。
    三、較大數(shù)的寫法。
    1、討論億以內數(shù)的寫法。
    在寫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內數(shù)的寫法。
    2、討論億以上數(shù)的寫法。
    在寫的過程中討論總結億以上數(shù)的寫法。
    3、鞏固與應用。
    在組內每人進行寫數(shù)練習,互相學習,互相糾正。
    做試一試第二題,在寫數(shù)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大數(shù)的意義。
    四、比較數(shù)的大小。
    1、萬以內數(shù)的大小比較。
    這是以前學過的內容,先出幾個數(shù)讓學生總結比較的方法。
    如將下面的數(shù)從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較更大數(shù)的大小。
    讓學生比較書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數(shù)據(jù)的大小,并將結果的實際意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澳門的人口數(shù)在這幾個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與天津的人口數(shù)都是1千多萬等。
    3、鞏固與應用。
    在小組內,將每人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進行排序,并將結果的實際意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五、作業(yè):
    1、練一練1、2、3、4。
    2、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國土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shù)的信息。
    [板書設計]。
    大數(shù)的讀、寫。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shù)單位。
    1265830000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1、在描述數(shù)據(jù)的過程中,體會某些數(shù)據(jù)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shù)。
    2、體會較大數(shù)據(jù)的實際意義。
    體會某些數(shù)據(jù)改寫單位的必要性,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shù)。
    在報刊雜志等媒體中收集一組有關國土面積、西部情況、海洋資源的大數(shù)的信息。
    一、體會數(shù)據(jù)改寫的必要性。
    教師出示從媒體收集來的一組數(shù)據(jù)改寫的實例。讓學生比較同樣的數(shù)據(jù)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據(jù)改寫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寫方法。
    1、出示中國地圖,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區(qū)的土地面積。
    讓學生讀出這些面積,問:如果要記錄方便,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怎樣進行改寫?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改寫的方法。
    3、完成試一試第1、2題:進一步鞏固改寫的方法。
    三、鞏固與應用。
    練一練第1題:先請學生說一說我國西部各省、市、自治區(qū)的情況以及它們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區(qū)具體的`土地面積,在學生讀一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改寫成以萬為單位的數(shù)。
    練一練第2題:先讓學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識,特別是我國海洋的區(qū)域情況等。接著出示有關的數(shù)據(jù),讓學生讀一讀,然后討論這些數(shù)據(jù)如何進行改寫。
    四、作業(yè)。
    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shù)據(jù)。
    [板書設計]。
    大數(shù)的改寫。
    為了讀數(shù)、寫數(shù)方便,有時需要把整萬、整億數(shù)寫成以萬或億為單位的數(shù)。
    9600000=960萬。
    10000000000=100億。
    1、理解近似數(shù)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shù)的近似數(shù)。
    2、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shù)的近似數(shù)。
    會正確讀、寫多位數(shù),并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
    學生、老師的收集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shù)據(jù)。
    一、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shù)據(jù)。
    交流收集的有關森林面積方面的數(shù)據(jù),并說說這些數(shù)據(jù)的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在各種分類中重點討論精確數(shù)與近似數(shù)這兩類數(shù)的特點,并讓學生再舉例說一說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近似數(shù)。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shù)。
    出示說一說中的數(shù)據(jù),使學生通過比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shù)的方法。結合是試一試第2題的討論,體會如何根據(jù)不同需要求近似數(shù)。
    三、鞏固與應用。
    做試一試第1題:匯報時說說取近似值的方法。
    試一試第2題:在實際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據(jù)情況取不同精確程度的近似數(shù)。在本題中,可先讓學生說一說三個近似值的精確程度,再出示下面的兩個小問題,供學生討論。在討論時重點讓學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據(jù)實際的需要來確定的。
    討論:重點可討論括號內的數(shù)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業(yè)。
    1、練一練1、2、4。
    2、從報紙中找5個精確數(shù),5個近似數(shù),你認為生活中什么時候需要用近似數(shù)。
    [板書設計]。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shù)。
    1994年至20xx年我國造林面積統(tǒng)計是224318570公頃。
    精確到千公頃:約224319千公頃。
    精確到萬公頃:約22432萬公頃。
    精確到億公頃:約2億公頃。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shù),并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shù)。
    3、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shù)的近似數(shù)。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shù),并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
    2、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shù)的近似數(shù)。
    學生、老師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大數(shù)。
    一、多位數(shù)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shù)單位的順序,再根據(jù)書中的數(shù)據(jù)說說它們是幾位數(shù),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shù)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shù)的不同數(shù)位上數(shù)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shù)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shù),另一個同學根據(jù)所讀的數(shù)寫數(shù),經(jīng)過幾次讀數(shù),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shù),另一個同學根據(jù)所寫的數(shù)讀數(shù),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shù)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五、組數(shù)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shù)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shù)的要求,根據(jù)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shù),供全班觀察討論。
    六、有關近似數(shù)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shù)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計數(shù)單位。
    1265830000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
    1、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學會概括加法結合律、交換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自主學習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結合律。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以及自學的能力。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準備:課本
    一、情境引入
    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黃河的走向,弄清楚黃河流域與黃河長度的區(qū)別,匯報自己發(fā)現(xiàn)的信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師:黃河流域的面積約是多少萬平方千米?誰會解答?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
    二、學生根據(jù)圖中信息獨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師:黃河全長約多少千米?可以怎樣算?
    生:a+(b+c)=(a+b)+c
    學習了加法結合律,加法中還有其他的規(guī)律嗎?請完成填空,然后觀察,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兩個加數(shù)交換他們的位置,和不變。
    師:這也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規(guī)律,叫加法交換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嗎?
    生:a+b=b+a
    師:學習了加法的兩個定律,能根據(jù)加法運算律解決實際問題嗎?
    三、觀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樣算比較簡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結合律可以簡算
    四、自主練習
    第1題。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第3、4題。注意用簡算。
    五、簡要回顧
    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六、作業(yè)
    自主練習3題。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一
    1、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數(shù)進、退位的加減法。
    2、能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理解、掌握小數(shù)進退位的加減法。
    課件、星星。
    二、說教法與學法。
    數(shù)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途徑,都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習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探索的過程。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主動去探索。本節(jié)課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算法的多樣化,發(fā)展其作出決策的能力。并通過小組討論,把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體現(xiàn)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課堂教學理念。
    三、說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舊知鋪墊。
    2.課件出示情境:
    0.24+0.10.82-0.321.54+2.39.88-4.32。
    售票員阿姨:“只要小朋友能準確地計算出得數(shù),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師引導:可以口算,可以列豎式計算、還可以請教別人,等等。
    4.學生計算后、匯報結果。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崔琦先生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贬槍W生的喜歡和好奇心,以游樂園的情境貫穿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激活學生學習本課所需的知識,選擇不同算法,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特別給予后進生再次學習的機會。)。
    (二)提出問題。
    1、問題情境。
    師:大家計算得真準確!我們可以進去數(shù)學游樂園嘍!你們瞧,游樂園里真樂鬧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給大家量體重,我們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來的體重是……(課件出示游樂園情境圖)。
    笑笑38千克。
    淘氣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們:你能不能根據(jù)圖上的信息,提出一個問題呢?
    3、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從中選擇出本節(jié)課將解決的問題:(退位減法)。
    (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數(shù)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聯(lián)。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角度觀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學生列出算式:45.2-33.4=2、師:請小朋友們開動腦筋,把得數(shù)算出來。
    2、學生獨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數(shù)是11.8。
    (師追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師:很好,不過這種算法的前提是小數(shù)的位數(shù)相同。
    生2:我是把這道題想成錢來算的。我先從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師:你能把生活經(jīng)驗用在這里解決算術問題真不錯。
    生3:我能用列豎式的方法來算。
    師:你的算法很特別,能不能上臺來跟同學們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師:謝謝你。
    師:你們覺得哪一種方法計算起來更方便呢?
    (列豎式)。
    師:那好,我們就用列豎式的方法計算第二個問題。
    (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自行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的知識,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出發(fā),主動參與,探究小數(shù)退位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學生學習興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算法的多樣化,并且學會優(yōu)化選擇。)。
    (2)丁丁比笑笑輕多少千克?
    (課件出示問題及智慧爺爺說的話“小數(shù)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shù)大小不變?!?。
    1、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2、請2位學生板演。
    3、引導學生評價。
    (課件出示情境)。
    4、師:數(shù)學游樂園里還有個小朋友晶晶還不明白,我們一起來幫幫他。
    5、小組討論:列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不夠減時怎么辦?如果碰到整數(shù)怎么辦?
    6、分組討論,并做好記錄。
    7、匯報交流。(強調智慧爺爺說的話)。
    8、師小結:計算小數(shù)退位減法時,小數(shù)點要對齊,不夠減時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數(shù)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shù)大小不變。
    (教師通過課件進行板書。)。
    (通過小組討論,促進生生互動,發(fā)展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歸納、概括數(shù)學知識的能力。)。
    四、鞏固和應用。
    “有獎解答”
    2、p16第一題。
    (課件出示)。
    (1)看誰算得最準確。
    8.25。
    +1.55。
    -
    7.3。
    -2.25。
    -
    10。
    -2.45。
    -
    教師著重引導小數(shù)進位加法的計算問題。
    小結:計算小數(shù)進位加法時,小數(shù)點要對齊,滿十要向前一位進一。
    3、p16第二題。
    新學期開學了,笑笑到商店買了1個書包和1個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稱單價/元。
    書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發(fā)獎品。(星星——貼在光榮榜)。
    (在“有獎解答”的具體情境中,學生既鞏固新知,同時又引出了小數(shù)進位加法的計算問題。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五、總結回顧。
    1、師:我們今天的游園活動到這里就結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獲和大象伯伯分享嗎?
    2、學生談收獲。
    3、師總結:這就是我們所今天學習的——小數(shù)進、退位的加減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數(shù)加減法的問題,應該難不倒你們了。
    (讓學生分享收獲,體現(xiàn)了“反思”的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深化認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二
    1、使學生掌握億以內數(shù)的讀寫法,概括出讀寫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
    根據(jù)以有的知識,通過合作、討論探究,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shù)。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億以內數(shù)的讀寫方法。
    中間、末尾有0的數(shù)的讀。
    卡片和計數(shù)器。
    一、復習引入。
    1、看卡片,讀數(shù),說組成。
    讀數(shù)的方法是什么?
    3、計數(shù)器上顯示數(shù),學生寫出來。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寫數(shù)的方法是什么?
    4、這節(jié)課我們賴學習:億以內數(shù)的讀寫法(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例2讀出下面各數(shù)。
    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讀作:xxxxxxx。
    學生自己試讀,討論怎么讀?
    問:1)含兩極的數(shù)怎么讀?
    2)萬級數(shù)的讀法與個級數(shù)的讀法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3)數(shù)位上出現(xiàn)0有該怎么讀?
    師歸納:個級的數(shù)表示的是多少“個”,萬級的數(shù)表示多少“萬”
    4)問:怎么讀億以內的數(shù)?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萬少先隊員參加了“手拉手”活動,三千零八十萬人參加了“保護母親河”行動。
    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萬:
    三千零八十萬:
    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
    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萬零九十。
    學生試著寫數(shù)。
    討論:含有兩級的數(shù)怎么寫?先寫哪一級,什么時候寫0?
    完成做一做寫數(shù)。
    問:怎么寫億以內的數(shù)?
    師歸納: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上一個單位也沒有,寫0占位。
    三、鞏固新知。
    1、練習一的2、3讀出數(shù)。
    2、練習一的第7題寫數(shù)。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yè):練習一5、6、9個人修改。
    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經(jīng)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簡明概括,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億以內的數(shù)的讀法。
    教學效果不錯,絕大多數(shù)學生已掌握。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三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比萬大的數(shù)。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類推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shù)級、數(shù)位。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會大數(sh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認識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掌握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關系。
    圖片和計數(shù)器。
    一、復習導入:
    1、我們以前都認識過哪些數(shù)?
    2、數(shù)數(shù):
    (1)從689一個一個的數(shù)到712。2)從42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540。
    (2)從91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10004)從20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比較大的數(shù)?
    4、出示圖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比萬大的數(shù)。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請學生試著讀一讀。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更大的數(shù),板書課題: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么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shù),當數(shù)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
    利用計數(shù)器問:怎么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xù)數(shù)下去。
    10個十萬是多少?
    10個一百萬是多少。
    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學生在計數(shù)器上數(shù)數(shù)。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shù)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是什么關系?
    4、把所學數(shù)位按數(shù)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個十萬。
    每個計數(shù)單位都要占一個位置,按照我國計數(shù)的習慣,每4個數(shù)位是一級。
    說一說其他數(shù)位上的數(shù)各表示多少?
    三、鞏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題數(shù)數(shù)。
    2、做一做的2題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萬以上的數(shù)。
    3、練習一的第1題。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yè):做一個數(shù)位順序表。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個十萬。
    個人修改。
    讓學生寫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shù)。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千萬位左邊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計數(shù)單位是多少?老師明確說明:千萬位左一位是億位,它的計數(shù)單位是億。在計數(shù)器上顯示“億”。
    教后反思:
    教學效果不錯,絕大多數(shù)學生已掌握。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四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類推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關系,知道數(shù)級、數(shù)位。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會大數(shù)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和億”,
    教學難點掌握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圖片和計數(shù)器。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
    1、我們以前都認識過哪些數(shù)?
    2、數(shù)數(shù):
    1)從689一個一個的數(shù)到712。2)從42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540。
    3)從91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10004)從200一十一十的數(shù)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見到過哪些比較大的數(shù)?
    4、出示圖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比萬大的數(shù)。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請學生試著讀一讀。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更大的數(shù),板書課題: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么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shù),當數(shù)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
    利用計數(shù)器問:怎么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xù)數(shù)下去。
    10個十萬是多少?
    10個一百萬是多少。
    10個一千萬是多少。
    學生在計數(shù)器上數(shù)數(shù)。
    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shù)單位。
    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是什么關系?
    4、把所學數(shù)位按數(shù)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個十萬。
    每個計數(shù)單位都要占一個位置,按照我國計數(shù)的習慣,每4個數(shù)位是一級。
    說一說其他數(shù)位上的數(shù)各表示多少?
    三、鞏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題數(shù)數(shù)。
    2、做一做的2題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萬以上的數(shù)。
    3、練習一的第1題。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yè):做一個數(shù)位順序表。
    板書設計。
    億以內數(shù)的認識。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個十萬。
    個人修改。
    讓學生寫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數(shù)。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千萬位左邊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計數(shù)單位是多少?老師明確說明:千萬位左一位是億位,它的計數(shù)單位是億。在計數(shù)器上顯示“億”。
    教后反思:
    教學效果不錯,絕大多數(shù)學生已掌握。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知道誠實的含義。
    2、即使做錯了,也能勇敢承認錯誤。
    3、知道因為“偶爾撒一次謊”也會使自己失去別人的信任,給自己帶來麻煩。
    4、正確理解“善意的謊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教師講故事。
    2、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談體會,并適時贊揚學生們勇于認錯的誠實行為。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
    二、情景對話,事例導行。
    1、看教材第2頁的兩組情景對話,學生對照自我總結的誠實的含義進行判斷。
    2、學生談感受。
    1)學生讀《砍倒櫻桃樹的小男孩》,學生就故事和父親的對話展開討論。
    2)學生思考:你喜歡小男孩和他的父親嗎?為什么?學生談自己聽完故事后的感受。
    3、書寫建議和想法,排練小品。
    1)在現(xiàn)實中,常常還存在說謊話和說真話之間的矛盾,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矛盾。
    2)碰到這樣的事情,作為兒子,你應該怎么做才對,如果你是父親,你會怎么處理?
    3)寫建議:與同學討論想法或書寫自己的建議。
    4)排練小品: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找到和自己想法一致的同學,根據(jù)自己日記內容續(xù)演男孩回家后與爸爸的對話。
    4、出示教材中“小幽默”《作業(yè)》,學生談談讀了這則小幽默,有什么感受?
    三、辯論理解。
    1、任何時候都應該說真話,不撒謊。
    2、有的時候不能全講真話,也有善意的謊言。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用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
    主題二:拍手拉鉤不要變。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懂得守時、說到就做到是守信的表現(xiàn)。
    2、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為自己不守時或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時,會有羞恥感,并努力做到。
    3、知道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記在心里,盡力做到,這樣,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信譽。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學生說“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變!”并說說在什么情況下我們用這個歌謠。
    2、你們說過這樣的話嗎?當時指的是一件什么事?你做到了沒有?
    3、學生發(fā)言。
    二、聽故事,學榜樣。
    1、聽故事《宋濂抄書》。
    2、提問:宋濂誠信的.美德對他有什么幫助?
    3、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
    三、講故事。
    1、在你身邊,有沒有像宋濂這樣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人?請你介紹介紹。
    2、介紹形式:
    1)小組內先交流,代表發(fā)言。
    2)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表演。
    四、看小品,解難題。
    1、看小品。
    2、討論:小美到底該怎么辦?
    4、小結:你想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那就應該播種真誠,真誠地幫助別人,說到就做到,一定會成為大家信得過的朋友。
    五、交流。
    1、假設你碰到了如下幾種情況,你該怎么做?(教師出示假設情況)。
    2、思考:為什么我們有時會忘記自己的諾言?討論增強自制力的辦法。
    3、總結辦法。
    主題三:誠信就在身邊。
    教學目標:
    1、懂得社會需要誠信,誠實守信的人能得到他人的信賴和尊敬。
    2、努力做一個講信用的人。
    3、懂得互相信任,讓大家都得到快樂。
    4、知道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誠信,它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快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如果你的媽媽生日快要到了,你會準備一件怎樣有意義的、代表你心意的禮物?
    2、有一個孩子送給媽媽的禮物與眾不同,十分新穎有趣,你們想不想知道?
    二、讀日記。
    1、學生日記《誠實的禮物》。
    2、思考:如果你是媽媽,會喜歡這件禮物嗎?為什么?
    三、尋找快樂。
    1、到家庭里找快樂。
    2、到社會中找快樂。
    快樂的根源:人與人之間的誠實。
    四、討論。
    假如我們的生活失去了誠信,會怎么樣?舉例說明。
    五、小結。
    只要人人都做到真誠相待,彼此信任,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課程教案第一單元篇十六
    認識容量和升(2)。
    美妙的“杯琴”
    p.20、21。
    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科學、音樂學科的綜合,通過制作、欣賞“杯琴”,使學生產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
    水、各種容器,敲的小棒等。
    說明:昨天我已經(jīng)讓個別音樂好的學生到自然教室用試管制作了一個杯琴。
    1.請該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來,并分別按順序敲出“1~7”七個音,在此基礎上,再用該杯琴敲出一個簡單的樂曲,激發(fā)同學的興趣。
    2.介紹該杯琴的制作過程:
    (3)敲一敲,并通過調整水的多少來調整音的高低,直到滿意。
    3.老師補充: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樣容器中裝的水的多少有關,其實還和不同的容器有關。分別請學生把自己帶來的容器敲一敲。
    當然在敲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選擇的材質要能發(fā)出比較清脆的聲音。
    1.請每組同學把自己帶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剛才學到的知識,來制作杯琴。
    沒帶齊的組也可以到老師處借燒杯等容器。
    2.分組交流:每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簡單、熟悉的曲子。全班評一評哪組制作的杯琴音質最好,音準最準。
    在玻璃杯里裝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氣的量也就不同,這樣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樂器正是根據(jù)這個原理來制作的。
    說說書上這幾樣樂器的名字。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fā)出不同的音?請大家課后查資料,并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