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教學心得體會(匯總10篇)

字號:

    心得體會是我們對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優(yōu)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一
    聽罷這六節(jié)課堂授課視頻,對當下更廣泛地區(qū)內的語文課堂教學又多了些許認識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見,寫出來和各位領導、同仁分享一下:
    記得有位專家曾經說過:“語文課堂區(qū)別于其他課堂的最大特點是有朗朗的讀書聲?!彼业氖牵牭眠@六節(jié)課中能發(fā)現(xiàn)朗讀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老師們對課文中朗讀的訓練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師非常注重對學生的朗讀的指導,比如《黃河頌》《羌村三首》這兩節(jié)課,老師在朗讀的節(jié)奏、重音處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較到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朗讀水平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課堂,只是為了讀而讀,只是單純的感受性的讀,缺少指導,幾近于無效朗讀,比如《故鄉(xiāng)》一課。
    我感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語文課文的朗讀點,繼而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條件、各種形式地讀,且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引領,經過老師的訓練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朗讀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鄉(xiāng)》這篇文章,在我看來,楊二嫂和閏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語言的對比朗讀,就是非常好的朗讀訓練點,特別是20年后楊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調的語言和閏土幾近麻木、呆滯的語言,一定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他們的變化,了解當時封建制度對人們的殘害,課堂的效果一定會有飛躍。
    當今教師在評課、說課中,在論文寫作中,都知道要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但是真正落實在每一堂課中,真有“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感覺。這六節(jié)課堂中,我都感覺這一理念的滲透不突出,老師們還是不舍得放手,大多還是老師在“不遺余力”的講解,學生在被動的接受知識,看課的老師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語言描寫的那節(jié)作文課,其實本身老師很有內涵,設置的課堂環(huán)節(jié)也非常有效,只是課堂上給學生們自主思考的時間太少了,關顧著在“趕路”了,學生也只是急著跟著“趕路”,更別說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覺老師們只有新的理念來“武裝頭腦”遠遠不夠,必須要用它來“改變課堂”才是最有效的。
    在這幾節(jié)課堂中,老師對于課堂的“語文味”都體現(xiàn)出來了,對于知識和能力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體現(xiàn)的也不錯,只是啟發(fā)學生能聯(lián)系生活,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遠遠不夠。印象最深的還屬《故鄉(xiāng)》一課,最后在引導學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一處時,老師說“正如我們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嘗試,總是能有成功的一天”。這個地方感覺處理還可以,但是在我看來如果能讓孩子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具體的事件發(fā)表觀點,更具有思想教育意義。其他的幾節(jié)課中,對于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黃河頌》這樣的篇目做的都遠遠不夠。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二
    朗讀是教學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的朗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興趣。同時,朗讀也是評判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在教學中,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對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至關重要。
    第二段:了解朗讀技巧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必須了解朗讀技巧,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朗讀。要做到朗讀清晰、流暢,教師需要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語調抑揚和語速控制等朗讀技巧。
    例如,在教學中,需要重點強調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語速稍微放慢,或者略加停頓,以便學生能夠聽懂并加深印象。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強調語調,突出重點,讓學生更容易記憶。
    第三段:培養(yǎng)朗讀能力
    其次,要提高朗讀水平還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教師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練習朗讀,通過模仿大師朗讀,培養(yǎng)自己的朗讀能力。這樣的付出可以自我提高,也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集體朗讀練習,幫助學生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教授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第四段:注重情感表達
    除了技巧的運用,朗讀中有一點尤為重要,那就是情感的表達。教師朗讀的時候要注重情感體現(xiàn),讓學生能夠理解朗讀材料背后的情感和情緒,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
    在朗讀中,教師可以適當加強讀音的抑揚頓挫,緩急變化,配合文字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感受到朗讀材料的情感氛圍。
    第五段:總結
    朗讀在教學中不僅重要,而且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的朗讀能力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保證,也是實現(xiàn)教學收效的必要條件。通過了解朗讀技巧,培養(yǎng)自己的朗讀能力,注重情感表達,教師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對語文的理解和的興趣,實現(xiàn)“言傳身教”的效果。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三
    常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讀尤其重要,其中有一種非常湊效的朗讀形式就是分角色讀。在孩子們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們特別喜歡走進文中的童話世界,把自己扮演成其中的一個角色。第一冊后兩組課文幾乎都是蘊涵豐富寓意的童話故事,情節(jié)生動,對話豐富,非常適合分角色讀,所以在這兩組教學中我常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
    分角色朗讀,確實是一種能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展開想象的翅膀感情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徑和形式,教學中每每進行這樣的訓練,課堂氣氛頓時異常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舉手,躍躍一試,就連性格內向、平時寡言少語的同學也不甘示弱。往往在這樣成功的角色朗讀過程中,學生便把課文讀通了讀懂了,語言訓練和情感內容也就落到了實處。但是在這組課文分角色朗讀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問題。
    教學《自己去吧》第一課時,沒有精心設計什么問題,就是讓學生反復地讀課文,我先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接著在第一層次的讀后,就示范,要學生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這時的分角色讀,我不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而是要學生學會合作,利用小組檢查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情況。結果巡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各小組的合作角色朗讀幾乎是失敗的,學生不是讀錯句子就是把提示語一起讀了,有的還讀過了地方不知道在哪里停,這樣的角色朗讀把整篇課文讀得支離破碎。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中分角色朗讀,只重視了合作和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喜愛,在分角色朗讀前,沒讓學生充分熟讀、了解課文,學生沒弄清小鴨和鴨媽媽說了什么話,所以分角色時自然就要亂套了。
    于是在第二課時就讓學生多讀,還加上了我的范讀,范讀課文時,小鴨、鴨媽媽,小鷹、鷹媽媽的音色語氣都不太一樣,孩子們笑了,鼓掌了,說老師讀得真好。我們開始討論這些角色該怎么讀好,學生一遍遍的嘗試,我用生動的朗讀評價語,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讀出味道:“你這鴨子,急什么?”“鴨媽媽,你還不緊不慢的,你就不擔心嗎?”“瞧小鷹在撒嬌呢!”這個時候,我請學生把小鴨、鴨媽媽等各角色的話劃出來,動動筆墨,反復讀讀。可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對話,讓學生直接畫出小鴨說的話真難,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沒全部畫對。于是,我在課堂上這樣鋪墊:
    師:小鴨看見清清的溪水,想做什么呢?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看看小鴨和鴨媽媽說些什么?(生自讀)
    師:誰是小鴨子?你對媽媽說什么?(學生很自然的說“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
    師:鴨子媽媽在哪呢? (請另一個和小鴨對話: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吧)
    學生潛能無限,但是在潛能被激發(fā)出來之前,必須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懂得了哪句是誰的話以后,再讓他們在下面同桌分角色讀,這時情況就好多了。有了前面的鋪墊,到了后面的課文《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樣從易到難,先扶后放,學生在以后課文的學習中準確畫出對話的概率就高了。
    教學《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分角色朗讀之前,依然讓學生先把各角色的話劃出來,劃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讀讀,然后再分角色朗讀。課后忽然覺得,劃是手段,是為了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又是為了什么?分角色朗讀不是目的,是手段,如果把分角色朗讀看成是學習的過程,那么,我們不妨改進一下教學思路,讓學生在小組里學習,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角色朗讀,請各角色想想自己該讀什么話,動筆劃出自己說的話。不機械地劃,讓劃和讀聯(lián)系得更緊密,這樣學生更好接受,就不會劃完以后又不知道該讀哪。
    其實,成功的分角色朗讀訓練還要求教師的指導要恰當、及時,要融于閱讀之中。引導學生從描寫角色的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中體會角色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個性??傊纸巧首x,要靈活運用多種策略讓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不同角色不同的語氣、語調和內在的思想感情,才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應的表情,伴之以相應的動作。
    值得注意的是,分角色朗讀課文或創(chuàng)造性角色朗讀,要求語言準確、生動、富有感情,這是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更高的朗讀訓練。因此,分角色朗讀也只有在學生熟讀課文,正確領會作者意圖、角色的內心情感,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去進行的?;ㄉ诘牡谰吆托问酵稚W生對文本的注意力,不是閱讀的本質,要適可而止。角色朗讀不是課本劇的表演,也不是課堂教學的作秀,它仍是實在的,嚴肅的,認真的閱讀。學生只有在扎實的閱讀理解基礎上,才能讀出角色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表達角色的內心世界。才能自然地朗讀、自然的表演、自然地流露。同樣,臺下的同學才能觀察出朗讀同學的水平,體驗角色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的分角色朗讀才更有意義,才更有價值。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四
    《朗讀學》第六章里講朗讀者由作品的文字語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也可以感知時間發(fā)展,空間移動、事物運動,這是記憶聯(lián)想和再造想象的過程。
    僅僅有了感受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也就是《春》當中的一段話:“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笔潞笥信笥言谌豪飭?,園子與田野怎么區(qū)分?這其實就是一個“看”和“看到”的問題?!翱础敝皇莻€過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輪廓,而看到不一樣,不僅有過程,還要有結果,不僅有結果,還要有反應。不僅看到輪廓,更要看到細節(jié),不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僅要看到靜止,更要看到運動。就上面那句話為例,園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綠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圍。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區(qū)別還是非常明顯的,是朗讀者為中心,園子是近的,田野是遠的;園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園子有界限,可能還有圍欄,田野則是開闊廣闊的。如果細細分辨下去,這樣的差別還能找出很多很多。試想,一個人站在自己家門口,先看到自家園地的景象,再抬起頭往遠處看,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那豈不是非常的興奮?于是,那個“瞧”字就不會只是靜態(tài)的看一眼,而是充滿了生活激情的,跳躍式的張望。有了這種感受,“瞧”字的聲音方式就變成了一種彈發(fā)式的感覺。
    說到這里呢,我想再談一點感受與聲音匹配的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建立了感受之后,還得用自己的聲音把感受描繪出來。這里涉及到一個聲音彈性的問題。聲音彈性,也就是聲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讀者的聲音與他運動著的思想感情之間的匹配,或者說是聲音對運動變化的思想感情的適應能力,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虛實、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對比呈現(xiàn)能力。通常來說,聲音的彈性都是通過復合對比的方式來呈現(xiàn)。比如說有高就會有低,有明也會有暗。獲得聲音彈性的基本方法有這樣幾句口訣,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體驗是基礎,氣息變化是橋梁,發(fā)聲能力是條件,從情到聲是途徑。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五
    朗讀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一直認為朗讀教學是讓學生感受語文魅力的最佳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對朗讀教學探索了許多方法和心得,并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下面就我對朗讀教學的心得體會進行分享。
    一、理解朗讀教學的意義
    朗讀教學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首先,朗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內部的結構關系,明白語言的功能和作用。其次,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聽說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在日常交流和寫作中,更加自如地表達,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思維能力。理解朗讀教學的意義,管理好學生的朗讀狀態(tài)是朗讀教學的第一步。
    二、關注專家設定的朗讀指標
    朗讀的評價指標是關注朗讀教學的關鍵。專家設定的朗讀指標是朗讀教學中評價和指導學生朗讀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在課前設定朗讀指標,包括發(fā)音準確,語調得當,避免無意義的停頓等等。并以此為基礎,在課后為學生設立具體的朗讀練習任務和指導意見。這樣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加有明確的朗讀目標,同時也方便老師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指導。
    三、構建有針對性的朗讀技巧
    構建有針對性的朗讀技巧,對于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中,我會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掌握聲音的運用技巧,例如:利用口氣呼吸和節(jié)奏,根據文意和節(jié)奏調整語速,注重關鍵詞和重點的語氣渲染等。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合理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綜合訓練,如快速朗讀,慢速朗讀,重句朗讀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后期的閱讀和寫作中,靈活地運用朗讀技巧,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心情。
    四、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
    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是成功的朗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嘗試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詩歌和法文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我也設置多個演講和誦讀比賽,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和學習熱情。這樣可以讓學生對于朗讀這項活動更加熱愛,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五、注重朗讀教學實踐
    注重朗讀教學實踐,是讓學生真正掌握朗讀技能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開展朗讀練習活動,給予充分的朗讀機會。同時,我也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互相說說自己的朗讀心得和體會,從而互相學習和進步。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和調整教學方法,致力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朗讀教學中獲取到最大的收獲和成就。
    總之,朗讀教學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活動,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逐步實踐,在探索朗讀教學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日后的語文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朗讀教學,讓每個學生在朗讀中擁有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成長機會。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六
    我們一再強調感受的精細化,那么,到底如何獲得精細化的感受呢?對于這個問題,張頌老師引用了袁守定的話說:“文章之道,遭際興會,抒發(fā)靈性,生于臨文之頃者也,然需平日參經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边@一段話是說積累,但是積累什么并沒有提到。此外,僅僅是積累也是不夠的。除了積累之外,我們還需要形成一種意識,或者說養(yǎng)成一種習慣。
    這種習慣就是朗讀中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人人都有,比如說,我現(xiàn)在問你小時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樣的?你的父母長什么樣子?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頭腦當中出現(xiàn)的一定是畫面而不是文字,這就已經在啟動自己的形象思維了。不過,我們這里所說的形象思維是特指有聲語言二度創(chuàng)作時的形象思維。這種形象思維的特點是與作家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方向正好相反。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是從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作被人比喻為詩中有畫,就是說透過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讀朗誦時的形象思維是從文字到形象,再從形象到聲音。但是,恰恰因為朗讀朗誦是二度創(chuàng)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聲性,所以很多人從小就習慣了見字出聲。即使長大之后學習了一些朗讀朗誦的技巧,也往往是在聲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聲音形式關聯(lián)起來。比如,我經常在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號,有的是文字寫著快、慢、高、低,有的是箭頭,向上或者向下。當他們拿著稿件開始朗讀的時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號和文字上的箭頭,忘記應該在文字背后看到豐富多彩,變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種從讀到看的意識。這里的讀當然是說讀文字,看則是代指所有的感受類型。不僅有視覺感受,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覺、空間覺等等。上述這些都是通常所說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類則是邏輯感受。像是并列、遞進、轉折、總括等等。
    《朗讀學》第六章里講朗讀者由作品的文字語言中感受到形象,可以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客觀世界中的種種事物,也可以感知時間發(fā)展,空間移動、事物運動,這是記憶聯(lián)想和再造想象的過程。
    僅僅有了感受的意識還遠遠不夠,我們還必須有感受的能力。上周六我在分享的時候舉了一個例子,也就是《春》當中的一段話:“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笔潞笥信笥言谌豪飭?,園子與田野怎么區(qū)分?這其實就是一個“看”和“看到”的問題?!翱础敝皇莻€過程,看了一眼,得到的只有模糊的輪廓,而看到不一樣,不僅有過程,還要有結果,不僅有結果,還要有反應。不僅看到輪廓,更要看到細節(jié),不僅看到相似,更要看到特征,不僅要看到靜止,更要看到運動。就上面那句話為例,園子里和田野里,粗粗地看,非常接近,都是綠色的,都是眼光所及的范圍。但是仔細研究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區(qū)別還是非常明顯的,是朗讀者為中心,園子是近的,田野是遠的;園子是小的,田野是大的;園子有界限,可能還有圍欄,田野則是開闊廣闊的。如果細細分辨下去,這樣的差別還能找出很多很多。試想,一個人站在自己家門口,先看到自家園地的景象,再抬起頭往遠處看,看到更廣闊的天地,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那豈不是非常的興奮?于是,那個“瞧”字就不會只是靜態(tài)的看一眼,而是充滿了生活激情的,跳躍式的張望。有了這種感受,“瞧”字的聲音方式就變成了一種彈發(fā)式的感覺。
    說到這里呢,我想再談一點感受與聲音匹配的問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建立了感受之后,還得用自己的聲音把感受描繪出來。這里涉及到一個聲音彈性的問題。聲音彈性,也就是聲音的可塑性,它是指朗讀者的聲音與他運動著的思想感情之間的匹配,或者說是聲音對運動變化的思想感情的適應能力,具體表現(xiàn)形式就是虛實、明暗、高低、大小、收放等等方面的對比呈現(xiàn)能力。通常來說,聲音的彈性都是通過復合對比的方式來呈現(xiàn)。比如說有高就會有低,有明也會有暗。獲得聲音彈性的基本方法有這樣幾句口訣,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情感體驗是基礎,氣息變化是橋梁,發(fā)聲能力是條件,從情到聲是途徑。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七
    時間關系,沒有說完,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談談跟感受相關的內容。
    我們一再強調感受的精細化,那么,到底如何獲得精細化的感受呢?對于這個問題,張頌老師引用了袁守定的話說:“文章之道,遭際興會,抒發(fā)靈性,生于臨文之頃者也,然需平日參經饋史,霍然有懷,對景感物,曠然有會,……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边@一段話是說積累,但是積累什么并沒有提到。此外,僅僅是積累也是不夠的。除了積累之外,我們還需要形成一種意識,或者說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是朗讀中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人人都有,比如說,我現(xiàn)在問你小時候家里住的房子是什么樣的?你的父母長什么樣子?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頭腦當中出現(xiàn)的一定是畫面而不是文字,這就已經在啟動自己的形象思維了。不過,我們這里所說的形象思維是特指有聲語言二度創(chuàng)作時的形象思維。這種形象思維的特點是與作家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方向正好相反。寫作時的形象思維是從形象到文字,比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作被人比喻為詩中有畫,就是說透過文字能看到后面的形象,而朗讀朗誦時的形象思維是從文字到形象,再從形象到聲音。但是,恰恰因為朗讀朗誦是二度創(chuàng)作,而且文字本身就具有音聲性,所以很多人從小就習慣了見字出聲。即使長大之后學習了一些朗讀朗誦的技巧,也往往是在聲音的形式上下功夫,或者只是把文字同聲音形式關聯(lián)起來。比如,我經常在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稿件上看到很多符號,有的是文字寫著快、慢、高、低,有的是箭頭,向上或者向下。當他們拿著稿件開始朗讀的時候,看到的只有眼前的符號和文字上的箭頭,忘記應該在文字背后看到豐富多彩,變幻多端的大千世界。
    所以,感受的第一步就是要形成一種從讀到看的意識。這里的讀當然是說讀文字,看則是代指所有的感受類型。不僅有視覺感受,還有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覺、空間覺等等。上述這些都是通常所說的形象感受,另外一大類則是邏輯感受。像是并列、遞進、轉折、總括等等。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八
    朗讀教學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達與文化的傳承。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構建一個良好的朗讀教學體系,不僅僅是滿足學生朗讀的基本要求,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感受語言之美,培養(yǎng)對文學經典的愛好和浸潤,促進學生成長的全面發(fā)展。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朗讀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在此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揭示朗讀的意義與價值
    在現(xiàn)代社會里,語言技能在各個領域中都占據著核心位置,而朗讀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技能之一。一方面,朗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與理解文字的含義,提高社交場合中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朗讀也能夠啟迪學生對經典文學的熱愛,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文學素養(yǎng)。朗讀教學因此貫穿語文教學全過程,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第二段:構建一個科學的朗讀方法
    有了朗讀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接下來就需要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語文知識程度、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學習 能力 等因素來制定科學合理的朗讀方法。像我們的誦讀應該分為段落模仿、總結段落、形象講解等,以及綜合講述整個作品。而且在朗讀陳述內容時應注意模仿身處場面的人物的口氣、情感等特點,體現(xiàn)文本的感情因素和對作品的理解。另外,朗讀教學必須與教材和學習目標緊密結合,講述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力求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第三段:借助智慧教育助力朗讀教學
    如今,在智慧教育的浪潮下,教師們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借助投資平臺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和同事們一同探索,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空間,類似翻譯機、語音識別器等智能科技有效地幫助同學發(fā)展語感和語言地生成能力,提高發(fā)音和朗讀效果。
    第四段:關于文學情感的傳達
    朗讀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傳達情感,啟迪心靈。這需要朗讀者通過技術手段突出語言的韻律感、音律感和意境感,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和意念,帶領學生走進文化的殿堂,不僅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所在,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教師要借此機會讓學生產生共鳴,認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文化的前沿,站在歷史的角度審視問題。
    第五段:朗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朗讀教學不僅僅是學科教育,更是人文關懷的藝術,在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應該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細致的教學實踐來實現(xiàn)其人文關懷的價值。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guī)椭鷮W生掌握閱讀技巧和文化素質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對文學的熱愛,提高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更讓他們擁有一顆渴望學習和進步的心。朗讀教學不僅是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一種方式,更是推動學生全面成長的有效途徑。
    朗讀教學是一項富有挑戰(zhàn)性的教育工作,語文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發(fā)音和語調,又要注重他們的情感和生命的體驗。 如果我們積極擁抱這項挑戰(zhàn),更好地研究和實踐,就能讓朗讀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為推進我們的國家素質教育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九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朗讀已經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對于低段學生來說,朗讀是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的關鍵。近年來,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對低段朗讀教學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在這里,我將結合自己的實際體會,分享一些低段朗讀教學的技巧和心得。
    首先,在低段朗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是至關重要的。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朗讀的態(tài)度和情緒是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的。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對朗讀的興趣和自信心,我經常通過編寫各種有趣的故事和小品,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我還會組織一些趣味性的朗讀比賽和角色扮演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樂觀的氛圍中進行朗誦,從而提高他們的朗讀表現(xiàn)。
    其次,在低段朗讀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聽覺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選擇一些簡短易懂的文章,讓學生全神貫注地聆聽,并逐句朗讀出來。同時,我也會給學生提供一些朗讀時的口腔練習和發(fā)音指導,讓他們能夠正確地發(fā)出每一個音節(jié)和詞匯。在這個階段,我會耐心地引導學生用正確的語音語調來表達,幫助他們逐漸提升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針對低段學生的特點,我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表情和語感。在朗讀教學中,我會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表情動作,讓他們能夠在朗誦時配合自己的語音語調進行肢體表達。同時,我會設置一些情景的背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并能夠用自己的語感來詮釋文章的情感。我會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和表達能力,讓他們的朗讀更富有感情,更有真實性。
    第四,我還注重將朗讀與閱讀相結合,在低段語文教學中構建全面的語言學習系統(tǒng)。我會鼓勵學生閱讀各種各樣的中、外國經典故事和名著,讓他們通過閱讀來積累詞匯量和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我還會選擇一些故事進行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的內涵,并通過朗讀來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相互配合的朗讀與閱讀,我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語文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最后,我在低段朗讀教學中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在每次朗讀結束后,我會要求學生自評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并鼓勵他們找出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我還會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和反思他人的朗讀表現(xiàn),讓他們能夠從別人的朗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進步的空間。通過這樣的反思和評價,學生們能夠逐漸意識到朗讀的重要性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朗讀能力。
    綜上所述,低段朗讀教學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覺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情和語感,將朗讀與閱讀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能力。這些經驗和方法結合起來,能夠幫助低段學生提高他們的朗讀表現(xiàn),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發(fā)展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希望我的心得體會能夠對其他教師在低段朗讀教學中有所啟示和參考。
    朗讀教學心得體會篇十
    這學期我開始教三年級了。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生字教學已不再是重點,而應該向閱讀和寫作教學慢慢滲透,但是又兼顧到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堅持以詞句教學法為重點,以生字,閱讀、寫作教學為依托,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促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首先我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在導入新課的時候,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邊欣賞圖畫邊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fā)興趣、設計懸念??引發(fā)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因為不同的思維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在思維的碰撞中,靈性的火花在閃爍,他們的思維得到了鍛煉,語感得到了升華。對于有爭辯的問題,我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明白思維碰撞的樂趣,讓他們更加熱愛學習。這樣的課,學生參與度極高,師生互動良好,期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其次,我采用了科學的訓練法。
    朗讀是語文的根本。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反復讀課文,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不讀書的好習慣。一邊讀一邊標出自然段,劃出不理解的詞和句,思考課后問題。這樣可以保證上課的順利進行,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雖然生字已不是三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但仍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首先讓學生識別字音,字形,這都在預習課文里進行,使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讀音和寫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字詞的意思,初步學會口頭應用。鑒于一些難寫的、容易混淆的字,我運用辨字組詞,句中改錯字等多種靈活方式,檢驗鞏固學生對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堅持每天半個小時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