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范文(20篇)

字號:

    一個好的教案應該具有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步驟和引導性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思考。教案的設計要關注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和情感教育,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教學指導教案,希望對教師們有所幫助。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一
    1、誦讀、釋詞、譯句相結合,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許、急、奇、好等)。
    2、利用關鍵詞語分析課文結構、輔助背誦。
    3、在理解的基礎上,想象作者創(chuàng)設的意境,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主旨。
    4、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文準備。
    教師提問,學生舉手搶答。
    1、齊讀:吳均的詩歌《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1)這首詩是誰寫的?
    2)寫了什么?
    3)你還知道關于這個作家什么知識?
    明確:1)吳均2)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煙、落日、鳥、云這四種景物3)吳均(南朝),字叔癢,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3、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二、課文閱讀。
    (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1、欣賞:放配樂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2、質疑: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舉手提問)。
    明確: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的讀音。
    3、朗讀: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流暢感和美感。
    (二)二讀課文:正確釋詞并譯句。
    1、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2、導讀:教師投影補充注釋,幫助理解。
    1)獨絕:獨一無二。
    2)負勢競上:依憑(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的主語是“高山”,不是“寒樹”,從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語出《詩經·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所以“好鳥”的“好”是友好,友愛的意思。韻:和諧的聲音。
    4)“鳶飛戾天”:語出《詩經·大雅》,原詩以“鳶飛戾天,魚躍天淵”起興,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魚在深淵中跳躍。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詩經》的語言材料,所表達的意思與原詩無關。
    3、質疑:對照注釋,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釋?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看。
    4、討論: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課堂討論解決。
    明確:以下句子要能夠正確翻譯。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三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和主旨。
    1、朗讀:齊讀課文。
    2、欣賞:教師分發(fā)欣賞板塊,學生自讀。
    3、質疑:教師投影問題,,小組再讀課文,根據欣賞板塊討論: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物的特征?為什么?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3)根據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樣的特點?
    板塊一——全譯文。
    (那空中的)煙霧都消散凈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呈現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仿佛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fā)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fā)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
    (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板塊二——吳均的文學創(chuàng)作。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余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于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于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輕云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
    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
    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錄,可自成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百里間的山光水色。天下聞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寫得細入毫發(fā)。
    板塊三——吳均體。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他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板塊四——吳均的志向。
    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明確: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奇“異”這兩個字展開。
    2)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3)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4)文句清新優(yōu)美,寫景狀物細致,句式“兩兩相對”,又駢中帶散。
    四、課文拓展。
    1、教師出示欣賞板塊。
    2、小組自讀選文,討論說出大致文意。
    板塊五——《與顧章書》。
    注釋:〔謝病〕因病而自請退職。
    〔還覓薜蘿〕意思是正準備隱居。薜,薜荔;蘿,女蘿,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焙笠源舜鸽[士的服飾。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內。
    〔森壁爭霞〕陰森陡峭的峭壁與天上的云霞爭高。
    〔孤峰限日〕孤特聳立的高峰遮斷了陽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灿⒂ⅰ承稳萋曇艉椭C動聽。
    〔綿綿〕形容聲調悠長?!仓亍尺@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幸好菊花、竹實很多。富,充裕。偏,特別。饒,豐富,竹實,又名竹米,狀如小麥。菊花、竹實,都是隱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資,于斯已辦〕意思是說,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資,提供。辦,具備。
    〔仁智之樂〕意思是,佳山秀水為仁人智士所喜愛?!墩撜Z?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BR>    五、課文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和同步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將課文拓展的《與顧章書》改寫成現代漢語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語言自然又不要失卻原文的韻味。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簡單介紹駢體文的基本特點。
    2.弄清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讀通大意。
    3.通過反復誦讀,熟讀成誦,體會本文的語言美。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體味清新精美的語言,體驗富春江的美麗風光,學習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寫法。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把握關鍵句子,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體悟作者高潔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關鍵詞匯,把握景物特點。
    2.學習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突破方法:在整體誦讀的基礎上,通過圈點批注重點詞匯,完成“誦讀一一感悟—一品析”的學習過程,把握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通過美讀,品析本文多角度寫景的方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人法:積極地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與文章內容相關聯的氣氛,激發(fā)學習趣味。
    2.誦讀教學法:貫穿朗讀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賞語言美、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3.語文活動式教學法: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結合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點,設計語文活動,對比閱讀,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美,并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設計(一)。
    有一首贊美富春江的詩歌:
    自錢塘至桐廬舟中雜詩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這首小詩短短明句28字,寫盡了桐廬風景,寫活了富春江的風韻。
    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儀用144字也極其生動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風光,這篇如詩的短文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著名駢文家吳均的這篇《與朱元思書》。
    設計(二).-。
    我國有無數名山大川,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歌唱。浙江富春江一帶讓唐代許多大詩人都慕名前來游歷,留下了許多精美的詩中杰作,后來人們把它叫做“唐詩之路”。
    唐代詩人憧憬著這一帶的山水,不僅因為富春江一頭連著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有“歸來不看岳”之譽的安徽黃山,恐怕還得益-吳均的《與朱元思書》一文的淋漓盡致的描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領略富春江的無限風光。
    設計(三)。
    利用多媒體出示富春江的視頻或者圖片,來領略富春江的迷人風光,現在富春江沿途被譽為“黃金旅游線”,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均一千多年前給我們描繪的富春江美麗風光。
    二、嘗試句讀,初讀課文。
    1.嘗試給本文加標點斷句。
    多媒體展示:
    1.嘗試給原文加標點。
    加標點的過程,就是初步理解的過程。
    自主合作,探究原文的標點。
    看課本,明確標點答案。
    2.認識駢文,了解作者。
    加標點的過程里,我們有沒有發(fā)現該文的句式特點?
    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如下列句子: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所以本文讀起來音節(jié)和諧鏗鏘有韻。
    多媒體出示吳均簡介:
    (4)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不明白的,討論探究,師生交流明確?!?。
    三、理清背誦思路。
    根據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的巧妙。
    學生分六組交流,每組在統(tǒng)觀全篇的基礎上重點負責一個語段,然后各組選一位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1.學生明確:第1段!孑自己游覽的地點及對桐廬一帶山水總的印象?!帮L煙俱凈,天山共色”是說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現同樣的顏色。這八個字四種景物,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氣爽的清秋風物圖,勾勒出廣闊的空間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寓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弊髡叱舜S著江流飄飄蕩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捌嫔疆愃北砻鬟@一帶山水不同凡響,“獨絕”二字,強調此處山水為天下之冠。這.段總領全篇,結構上細舉目張,脈絡分明。
    教師。
    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全文)學生齊讀第1段,想象作者乘舟順流而下,盡興觀賞的情形。
    2.學生明確:第2段寫水,突出“異”?!八钥~碧,千丈見底?!笔钦f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彼椎挠昔~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兩句突出水之清?!凹蓖纳跫?,猛浪若奔?!笔钦f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這兩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從兩個側面來寫水,把靜態(tài)的色和動態(tài)的形都描摹得異常形象。
    教師。
    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異水千丈見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學生齊讀第2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與壯闊。
    3.學生明確:第3段寫山,突出“奇”?!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商直指,千百成峰。”兩岸高山,夾江而立,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由此形成無數的山峰。寫樹之“寒”反襯山之“奇”,以“竟上”
    “軒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層巒聳翠的景象?!叭な鲢鲎黜?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睂懬逶降娜?、悅耳的鳥聲、延宥的蟬聲、清厲的猿聲,是以聲音反襯山林之寂靜,以動寫靜,寓視于聽,動靜相生?!傍S1s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具有一一飛沖天雄心的人,看見這樣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為世俗之事所纏繞的人,望見這樣的山谷也要流連忘返。這一句從側面著筆,通過襯托的手法,強化了山水誘人的力量?!皺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睒渲v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這可算作是文章的補筆,補寫群峰中林深葉茂來突出作者喜不自勝、流連忘返的觀賞之情。
    教師。
    根據學生講述板書:
    奇山高山寒樹樹之奇負勢軒邈山之勢泉鳥蟬猿山之音息心忘反山之力橫柯疏條林之密學生齊讀第3段,想象桐廬一帶山的奇異,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學生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與朱元思書》。
    2.選擇“山”或“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壯麗的景色,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寫一段寫景文字。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三
    ___茅坪場中學朱善耕。
    教學目的。
    1、1、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審美情趣:
    3、側重在朗讀中感悟,讀出情感,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重點難點。
    1、強調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6為重點。
    2、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聯想來感受語文的力,能在獨立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骨所收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設計。
    1、導入。
    二、讀。
    1、師范讀,學生聽讀,自讀注音。
    2、生自讀,點人讀,齊讀。
    3、四人一組,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4、師生互動: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解決。
    三、析。
    1、指名一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全文是如何圍繞這兩句來。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四
    先總后分。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下文,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處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tài),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山?!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并且爭著往高處伸展。這樣寫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山”寫活了,顯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jié)奏與勃勃生機。不僅如此,作者還加入了聽覺的效果,把山之情韻交代得神趣盎然。
    2.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信,可寫的卻是富春江的秋景,寫信的用意何在?
    六朝文人在往還書信中好用景語做點綴,其作用大概是用景物打動對方,烘托寫信人的心情,寫景最終是服務于書信的。至于吳均此書宗旨如何,因不見原信的全文,難以臆斷。但從“先是均將著史以自名,欲撰《齊書》,求借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遂私撰其《春秋》,奏之。書稱帝為齊明帝佐命,帝惡其實錄,已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遴詰問數十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等文字可以看出,吳均雖有俊才,但帝王昏惡,志不能發(fā),不免心中郁結橫生。這富春江的奇山異水,竟讓作者流連忘返,于是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反?!贝朔鈺庞删吧椤⒁蚓岸髦?,既表現了富春江的魅力,更表現了作者鄙棄名利的思想。
    〔典型問題例析〕。
    〔例一〕下面的加點詞均為詞類活用,請解釋:
    a.從流飄蕩,任意東西。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c.橫柯上蔽,在晝猶昏。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解析:a.東西,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往東、往西;b.競,動詞作狀語,譯為爭著上,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向上;c.上,名詞作狀語,譯為在上面d.湍,形容詞作名詞,譯為江流。奔,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譯為奔馬。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五
    1、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感知課文大意。
    2、熟讀并背誦課文,品味寫景佳詞妙句,提高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與想像能力。
    反復朗讀課文,并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匯,體會作者寄情于奇山異水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與想像能力。
    學生:借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復朗讀課文,直至熟練背誦。愛好美術的同學可以通過繪畫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選擇與美文相配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讀。
    教師:搜集有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可教授記憶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記憶。
    一課時。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述說行旅所見的信,寥寥百余字,將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文章語言精練生動,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背誦、通過聯想與想像,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作者寫作時的心境。
    1、可以由美景圖片導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箏曲,讓學生想像,音樂為我們創(chuàng)設了怎樣一幅圖畫。
    同學們,你到過富春江嗎?它位于浙江省境內,是全國聞名的勝景之一。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贊過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在文中,作者給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贊譽。這篇與一般書信不同的寫景小品文,向我們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麗的景色?,F在,讓我們跟隨作者的筆觸,去飽覽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課題:與朱元思書吳均
    目標: 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感知課文大意。
    熟讀并背誦課文,品味寫景佳詞妙句,提高審美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聯想與想像能力。
    1、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縹碧 甚箭 軒邈 泠泠 千轉 直視無礙 千百成峰
    鳶飛唳天 望峰息心 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 在晝猶昏
    (有條件的可利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2、教師導讀:
    閱讀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與步驟。 (方法適當也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熟讀全文,把握大意,識記詞語,揣摩句意。
    直譯為主,輔以意譯,難句標出,精讀分析。
    感情朗讀,弄懂其義,省略補出,圈點畫批。
    (對以上方法稍加解釋指導,引導學生在誦讀直至背誦時,展開聯想與想像)
    1、學生在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朗讀課文三遍;然后,展開小組競賽;競讀后每組參與朗讀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2、學生同位合作看注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學生直譯后,各組進行質疑,互相解答,教師隨時點撥,并加以補充。
    學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問題,教師幫助歸結: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山水“奇”“異”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寫景的?
    3、找出總結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學生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討論后教師幫助明確:
    1、要求學生學會復述文章內容,進一步熟悉課文,特別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進一步領略文中的美景,同時可以參照課文后的補白。引導學生用重復性和改造性復述兩種方法,對課文進行重點賞析。
    2、本文按照先總后分的順序進行寫作,指導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
    3、總結全文的句子:“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1、反饋鞏固:
    教師指導學生當堂背誦,可運用“聯想記憶”法和“畫面記憶”法進行背誦。(先講方法,后背誦)
    2、探究想像:
    討論后可達成共識: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現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現了鄙棄名利的思想。這種寄情山水的寫法在本冊的《小石潭記》和《醉翁亭記》中可以再次學到。
    1、背誦并默寫課文,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
    2、查詢搜集有關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資料或有關詩文。
    3、假如你是一位導游,你怎樣向游客介紹富春江的美景呢?請你以“我說美麗富春江”為題,寫一篇解說詞。(可以模仿《話說長江》)
    與朱元思書
    吳均
    總敘:景色奇特秀麗 愛慕自然
    分敘:奇山異水獨絕 志趣高潔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六
    《與朱元思書》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fā)的內心感觸。
    3.熟練地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2.疏通文意并熟練地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認知生字:湍軒邈泠嚶鳶窺柯2.熟讀課文,了解大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泵利惖奈骱俏覀兠课煌瑢W的驕傲。其實我們浙江美麗的游覽勝境還有很多。例如在桐廬、富陽一帶有一條秀絕人寰的富春江,如綠色的飄帶縈繞倘佯在同樣青翠的群山間,她上面綴滿了無數眩目的珍寶,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古往今來,有多少游客為這山光水色所傾倒,留下了多少詩篇,多少畫卷,多少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元朝吳桓贊就曾推崇說“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陽”。不知有沒有同學去過?(生:沒有)。沒關系,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為我們細致描繪了此處勝景,讓我們一同去欣賞吧。
    二、據注釋了解作者:
    吳均,南朝梁,字叔庠(xiang),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三、師:文言文需要多讀,尤其是這樣的美文更要從讀中去體會。朗讀要注意的是哪些?
    生(齊答):讀準音;注意停頓;讀出感情;讀出重音;不能太快......
    1、請一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有沒有讀錯的字音。(正音)。
    2、多媒體展示重點字詞讀音??~碧湍軒邈泠嚶嚶成韻橫柯鳶飛戾天經綸窺谷。
    四、剛才同學朗讀能注意字音,停頓等,那么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生:可以再有感情一些;重音沒讀出來。
    師:很好,要讀好一篇文章需要理解文意,才能讀得聲情畢茂。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同桌合作互譯課文.。有問題全班交流討論。教師板書展示重點字詞解釋。
    (明確:古文翻譯要注意逐字翻譯,靈活成句;字字正確,語句通順;句意要與文意一致。)。
    五、學生理解文意后有感情齊讀課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六、師:你能用一句話總括這里的美景嗎?
    學生齊答:“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師: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這里的美景充滿了怎樣的感情?
    生:贊美之情。
    生:請同學再齊讀,讀出贊美之情。
    七、如此美景,如此美文,需要我們細細去品讀。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采用。
    “我讀,仿佛看到了。”或“字詞甚妙,寫出?!钡哪J接懻摻涣?。
    生1:我從“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狈路鹂吹搅诉@里的水清澈得出奇。因為“千丈見底”、“游魚細石”可以看出水很深卻能看到水底的細小的石頭和魚。
    師:從“千丈見底”、“游魚細石”感受水深與清澈,這是什么寫作手法?
    生:前面是正面描寫,后面是側面描寫(板書:水深、水清--正面、側面描寫)。
    生2:我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弊x出了這里的水水流湍急,氣勢非凡,特別是“甚箭”、“若奔”運用夸張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進行了描繪。(板書:水急--比喻、夸張)。
    師:這句朗讀應注意什么?
    生:讀出氣勢?!吧跫?、“若奔”要讀得重一些。(齊讀)。
    生3:我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彼坪趼牭搅艘粓鰫偠鷦勇牭囊魳窌H暻宕嗟孟箐撉侔樽?,鳥鳴聲好象歌手在唱歌。
    師:很好,想象力豐富。的確,這是大自然演奏的自然和諧的曲子。寫聲音的'句子還有嗎?賞析一下。
    生:“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從這句感覺到了山谷的幽靜、連綿不絕。
    生:要舒緩。(齊讀)。
    生4:我從“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狈路鹂吹搅诉@里山峰高聳入云,樹茂盛蔥蘢。特別是“寒”形象寫出了樹茂盛得透出了寒意。
    生5:我覺得這句還特別寫出了這里山充滿了生機。因為“競上”、“軒邈”、“爭高直指”把山寫活了,也是以靜寫動的手法,顯得特別機盎然。(板書:樹茂,山高--以靜寫動)。
    師:很好。那么這句朗讀應怎樣讀好呢?
    生:要讀出氣勢?!昂薄案偵稀薄ⅰ败庡恪?、“爭高直指”套讀重音。(齊讀)。
    生6:我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狈路鹂吹搅撕芏嗳硕急贿@里的美景吸引,流連忘返,連追求功名的心都沒了。也從側面更好寫出了景色出奇的美。
    生7:贊美之情。
    生8:對山水的熱愛之情。
    生9:向往大自然,厭惡官場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奇山異水的佳境,抒發(fā)了由衷的贊美與感嘆之情.也含蓄表達了自己向往山水,避世隱居的高潔志趣.(有感情齊讀課文)。
    九、幾位學生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更好。(學生評價)。
    十、教師據板書指導背誦。學生誦讀課文,爭取成誦。然后看圖片,聯想文章語句。
    十一、板書:奇水:水清水深水急(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夸張、比喻)。
    異山:山高樹茂(以動寫靜;以聲寫靜)。
    泉水好鳥猿蟬。
    教后記:
    韓愛國。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七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和情感。
    (2)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2、教材分析。
    與朱元思書一文,以書信的形式,描寫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閱讀文章,我們會體味到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
    3、中招??伎键c:
    4、學情分析:
    1、通過查閱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能夠準確說出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夠讀準字音和課文節(jié)奏。
    3、通過課下注釋及有關資料,能夠準確說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
    1.通過目標一,學生能夠說出作家作品和寫作背景的知識。
    2.通過目標二,學生能讀準字音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通過目標三,學生能夠說出重點文言字詞的含義和重點句子的翻譯。
    學習。
    目標教學活動評價要點要點歸納。
    1、通過查閱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能夠準確說出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2、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夠讀準字音和課文節(jié)奏。
    3、通過課下注釋及有關資料,能夠準確說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
    自學指導一:
    內容: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方法:查閱工具書及課下注釋。
    時間:
    要求:能夠準確說出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自學檢測一:
    1、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通史學,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
    其文工于寫景,文辭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稱為“吳均體”。
    官至郡主簿,私寫《齊春秋》免官。
    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信中的一話,寫的是浙江境內富春江的秋景,這看似隨興之所至而寫下的一段文字,可稱得上山水小品中的上乘之作。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八
    1.自學尋找資料,了解吳均的創(chuàng)作和寫作特色。
    2.通過課堂競賽、導游、演講把握文中的字詞解釋,解讀作者對山水的喜悅之情。
    3.體味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中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逸的高潔志向。
    4.培養(yǎng)學生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課前活動。
    1、根據以下論題搜集資料。
    1)吳均的生平。
    2)吳均的主要文學創(chuàng)作及代表作品。
    3)吳均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
    2、根據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選擇兩個論題寫成200字的小論文。
    3、教師評改論文,指出優(yōu)劣。
    4、學生修改小論文。
    二、課堂活動。
    (一)新課導入。
    1、美景圖片情景導入。
    2、你去過的景色最優(yōu)美的地方是哪里?
    (二)賽一賽:吳均知多少。
    1、以大組為單位接力介紹吳均的文學常識,每組每次一人,每人只說一句話,選出說得最多的優(yōu)勝組進行表揚。
    2、學生接力競賽時教師擇要在黑板上板書。
    3、學生在接力比賽后筆記加橫線的內容:
    吳均,字叔癢,梁朝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他出身貧寒,為人性格耿直,好學,有俊才。他的詩文“清拔有大氣”,曾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沈約的稱賞。當時有的人效仿他這種文章,稱“吳均體”。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還著有《后漢書注》、《齊春秋》、《廟記》等書,后來都失傳了。
    (三)說一說: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齊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2)邊讀邊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體內容。
    2、小導游說富春美景。
    1)學生根據工具書或資料口頭翻譯課文一遍,同桌之間相互指正。
    3)15分鐘時間寫出導游詞。
    要求:a、緊扣課文大意,然后大膽加入想象。
    b、盡量學習課文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又要適宜口語敘述。
    c、選擇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之內。
    4)導游技能比賽。
    學生自愿舉手參加導游技能比賽,教師作為評委從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語表達流暢三個方面給小導游打分,評出最五星級導游一名、三星級導游兩名,給予象征性的物質獎勵。
    3、教師小結,點評導游詞,學生明確這些句子的大意: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顯現著共同的顏色。
    2)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隨著江流往東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4)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5)負勢競上,互相軒藐:樹木憑著山勢,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6)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這樣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功名利祿的心。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也與黃昏無異。
    8)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有時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三)想一想;我對課文最理解。
    1、教師出示思考題。
    2、學生根據對課文的解讀獨立完成思考題。
    3、班級討論校對,看看哪一位同學對課文最理解,表揚優(yōu)秀作業(yè)。
    4、提示:允許多元理解,鼓勵新的、合理的創(chuàng)見。
    思考題。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例如。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句最傳神。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
    使文章。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
    從“”可以看出來。
    明確:
    1)這篇文章的語言好在語言優(yōu)美、細膩,多用修辭,駢散結合,例句自選。
    2)這篇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描寫,通過細致的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兩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選。
    3)這篇文章的結構妙在采用總分,使文章開篇點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寫,條理清晰。
    4)這篇文章的主題高在表心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從“鳶鳥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可以看出來。
    三、課后活動。
    1、完成同步和課后練習。
    2、背誦課文,準備默寫。
    3、參考課文從“水”“山”對富春山水的描寫,仿寫西湖的“雨”或“霧”。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九
    (一)知識目標:
    1.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本文的基本內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詞匯。
    2、疏通文意并且熟練的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fā)的內心感觸。
    3.通過誦讀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語感。
    (三)情感目標:
    1.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雄奇秀麗的景致,領會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教學重難點。
    1.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2.幫助學生理解“鳶飛戾天”兩句。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欢闻臄z于浙江富春江的風景片。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欣賞。要求看完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討論回答。)。
    師:富春江的景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吳均在游覽完富春江的風光后,情不自禁寫了一篇描繪富春江風光的文章《與朱元思書》。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朱元思的書信節(jié)選,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請同學們聽讀課文,聽讀時注意字詞的讀音,分清句子的停頓。
    二、給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縹、湍、軒、邈、泠、嚶、鳶、窺、柯。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
    1、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 祖國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審美情趣:
    3、側重在朗讀中感悟,讀出情感,還要求表現出作品的音樂美
    1、 強調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領會內容深入體悟詞語的表現力6為重點
    1、 導入
    二、讀
    1、 師范讀,學生聽讀,自讀注音
    2、 生自讀,點人讀,齊讀。
    3、 四人一組,結合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4、 師生互動: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解決
    三、析
    1、 指名一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 全文是如何圍繞這兩句來寫的?從文中找出句子說明。
    3、 邊讀、邊找、邊背、邊完成板書
    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異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學生總結寫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圖畫,讓學生用課文的句子概括
    6、 聯想:在學過的課文中找一找與課文的句子一樣的詩文
    四:結
    1、 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方法
    2、 積累文言實詞
    課件教案試題論文圖書中考高考新課標
    提供中小學全科課件、教案、論文、中高考試題、新課標資源、電子圖書搜索與下載服務。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一
    1.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注釋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通過理解和分析,欣賞富春江上奇特秀麗的景色。
    2.領會作者熱愛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3、自主、合作與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教學重點】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筆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
    【學法指導】讀、研討結合語境,積累詞句;抓關鍵句子,理解主旨。
    【教學安排】兩節(jié)課。
    第一節(jié)課。
    【教學要點】1、朗讀熟讀課文2、劃分節(jié)奏3、翻譯課文。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吳均(469年-5),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二、學生試讀課文,給15分鐘熟讀課文。
    三、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jié)拍。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四、翻譯課文:學生先口頭翻譯,再落實到書面上。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fā)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四、布置作業(yè):
    1.讀課文20遍,準備下節(jié)課默寫全文。
    2.完成課測試題:
    (一)作者:吳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學家、文學家,時官吳興主簿。明人輯有《吳朝清集》。
    (二)生字正音:
    縹碧軒邈()泠泠()作響。
    鳶飛戾天()有時見()日。
    (三)文言知識:
    1、通假字。
    (1)“轉”通“囀”,鳥叫聲。原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反”通“返”,返回。原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古今異義。
    (1)東西:古義:向東向西。例句:任意東西。
    今義:指物品。
    (2)許: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左右。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3)奔: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奔。
    (4)窮:古義:窮盡。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今義:貧窮。
    (5)戾:古義:至.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6)經綸: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
    今義: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7)窺:古義:看,觀察,偵查。例句:窺谷忘反。
    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3、一詞多義。
    (1)[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沒有第二個)。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止)。
    (2)[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3)[無]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不)。
    (4)[百]一百許里(確數,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概數,表示多)。
    (5)[直]直視無礙(直接)。
    爭高直指(筆直)。
    (6)[負]負勢競上(憑借)。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愚公移山》。
    (7)[窮]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窮冬烈風(深)--《送東陽馬生序》。
    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不顯貴)--《孟子盡心上》。
    (8)[見]有時見日(見到)。
    才美不外見(通“現”顯現)--《馬說》。
    五、【教學反思】。
    第二節(jié)課。
    【教學要點】1、檢查背誦,當堂默寫。2、理解全文寫作意圖(主旨)3、復習文言知識重點部分,小測:請學生到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寫在本上,然后講評。4、學生思考完成課后練習二和練習三。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默寫全文。
    二、理解文章主旨:
    三、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意思是:“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BR>    四、考查掌握課文主要知識點:
    色、凈、絕、奔、負、指、窮、息、反、見。
    五、文言知識歸納:
    4、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5、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
    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8)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奇峭的山和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六、課后練習二:
    水之澄澈(千丈見底,直視無礙),山之峻峭(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七、布置作業(yè):完成課后第三題,把課文改寫成散文,不受作者語句的拘束,可寫成你自己的一篇山水游記,允許大量補充想象的內容。
    八、板書設計:
    1、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意思是:“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2、課文重點實詞積累:
    色:顏色凈:潔凈絕:獨一無二奔:飛奔的馬負:憑借。
    直:筆直地向上;指:直插云天;窮:窮盡;息:停止;反:同“返,返回:
    見:同“現”,出現。
    3、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4、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
    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九【教學反思】。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二
    1、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
    2、體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由賞景而引發(fā)的內心感觸。
    3、培養(yǎng)誦讀能力。
    4、培養(yǎng)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課文內容。
    1課時。
    一、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很多,同學們前個學期還學習了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大家一定還記憶猶新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背誦?!吧酱ㄖ拦艁砉舱?。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文中給大家描繪了山峰、河流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感受一下這篇文章又是如何來介紹富春江的秀美景色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識記生字。
    縹軒邈泠泠嚶嚶鳶戾綸柯。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聽錄音,注意停頓、語氣、重音。生齊讀。
    2、疏通文意:
    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難懂的詞語,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補充注釋:
    在晝猶昏:猶如,如同。
    一百許里:余。
    天下獨絕:極頂。
    百叫無絕:斷。
    急湍甚箭:超過,勝過。
    猛浪若奔:奔馬。
    泉水激石:沖擊。
    四、探究學習。
    1、請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結構上有何特點?
    3、本文主要用了何種表達方式?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明確:
    1、“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第一段總領全文,二、三段分別寫異水和奇山。
    3、描寫,表現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沿岸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中可以看出。
    5、語言優(yōu)美,一駢為主,駢散結合,講究聲律、對仗。
    五、小結。
    山川景色,古來共談。當我們手捧書卷,領略這些美文的時候,我們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眼觀自然之象,耳聽天籟之音,身感物外之趣,雜念頓然消逝,心靈得以凈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背起行囊,去飽覽祖國的旖旎風光。
    六、布置作業(yè)。
    比較《與朱元思書》與《三峽》的異同。(提示:可以從寫作目的、表達方式、文章形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水清:水皆縹碧、直視無礙。
    異水:愛慕自然。
    奇山異水:(總寫)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分寫)看:高山寒樹、軒邈成峰。
    奇山:志趣高遠。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
    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三
    《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該單元是以(天人對話)為主題展開,本文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fā)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學生智力發(fā)展水平以及新課標有關要求,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有關文學常識。
    2、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匯。
    3、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目標2。
    教學難點是:目標3。
    之所以把它定為難點是因為它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討論才能得出結論,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
    1、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tǒng)一。基于此,我準備采用的教法是:合作啟發(fā)式教學法、點撥法。
    2、學法。
    針對學情及本課的重難點,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學法是:朗讀發(fā)、討論法和圈點勾畫法,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一》導入。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此設計的目的是: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fā)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學習有目標,學習效率會更高,所以上課前先讓學生把目標寫在黑板上,上課時老師對目標進行解讀。
    《三》檢查預習。
    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能加強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有助于老師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熟悉情況,更能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課前預習的檢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是作者、背景。先指名說,然后老師對重點常識再進行強調。
    其次是字詞。老師題寫,學生在下面默寫,然后同位互相批改,對自己出錯的字詞,在練習本上再規(guī)范的寫上兩遍。
    第三,朗讀課文。先指名朗讀,讓生作出評價,然后老師對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導。
    《四》討論課下翻譯課文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1、先是同位一對一討論,再小組討論2、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有小組代表寫在黑板上3、組內再次討論寫在黑板上的問題4、小組代表發(fā)言,老師適時點撥引導5、小組推薦代表逐句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不恰當的地方準備點評。
    通過小組討論,使學生加深對字詞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面,而是讓他們在閱讀、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去感受作品所展示出的生活真諦。
    《五》課堂探究。
    1、課堂探究(1)理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整理文言現象:
    一詞多義;古今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此環(huán)節(jié)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行為出發(fā)點,所以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己整理,然后小組內分享他們的自學成果,最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這樣不僅加深了對字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積累了文言詞匯,解決了教學重點。
    2、課堂探究(2)品讀課文。
    (1)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
    (2)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1、先讓學生在朗讀中圈點勾畫;
    2、小組長帶領全組成員,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學在導學案上整理;
    4、生做點評,老師適當加以引導點播。這樣設計,是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六》課堂檢測。
    重點字詞釋義;重點句子的翻譯。
    先讓學生自己做,然后展示答案,生對照答案自己評分,出錯較多的問題,老師講解。
    《七》課堂小結。
    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作者情感、文章寫法、學后感受等方面來總結。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難點,引領學生的思維。本節(jié)課的板書我想這樣設計:
    水異意境。
    總(天下獨絕)分:(美熱愛自然厭惡官場山奇志趣)。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四
    本單元是文言文教學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其中《與朱元思書》是一篇描寫山水景物的精品,不僅讓我們體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時還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選次文,意在繼續(xù)學習名家描繪山水景物的名篇,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繼續(xù)欣賞山水游記的優(yōu)美意境,繼續(xù)提高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閱讀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結合本課的內容和地位、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幾點:
    1、了解吳均的作家作品常識,能正確有感情朗讀、誦讀課文,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進一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體會文中多層次多角度描繪景物的特點和駢散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優(yōu)美的寫景語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熱愛,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點介紹多層次、多角度描寫景物的寫法(入微的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熟讀成誦感受文中優(yōu)美的意境確立為教學重點)。
    由于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上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確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把握課文的主旨為教學難點,同時也是教學重點。
    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學生以有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誦讀教學法、資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師生立體交流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法。
    又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適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學習,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質疑,自主合作,發(fā)揮想象,養(yǎng)成自主勾畫圈點批注的學習習慣。
    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彌補傳統(tǒng)教學設備的不足,達到快速信息整合。
    1、情境導入:
    伴隨著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體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讓學生就圖片談感受,初步審美之后設計如下導語進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稱“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南朝吳均早有鑒賞,下面就讓我們一同閱覽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首先,教師范讀指導。然后學生反復朗讀,達成誦讀的效果之后,再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自主參照注釋和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互相監(jiān)督補充。然后歸結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交到課堂,師生再共同討論解決。這一設計實現師生平等對話。
    3、研讀賞析,解決重點。
    作以引導,讓學生自主探究,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近就加以肯定,重在讓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過動靜結合、聲色融合、詳略得當、遠近互補來寫景的。進而解決了教學重點。
    4、通過質疑,突破難點。
    我設計這樣的'問題:作者寫給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辨疑,說出自己的體驗,這既訓練學生對課前收集到的信息資料進行整合,又需要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深入挖掘賞析,經過討論,教師點撥,最終達成學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難點。
    5、課堂隨機問答檢測可以是詞句釋義,也可以是背誦課文。
    6、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內容。
    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作引導: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內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重在讓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總結,,以反饋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然后再教師強調重點。
    7、布置作業(yè)。
    以“給朱元思的一封信”為題,用現代書信的格式完成一篇習作。
    讓學生在文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設計一段導游詞。
    (這樣的設計意在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雙語表達能力,進一步欣賞山水寫景的特點,一舉多得。)。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五
    本板書反映的是本文的結構內容和主旨,力求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原則,旨在更好的落實教學的重點、難點。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六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記,千百年來廣為人贊。
    二、結構內容。
    文章很短,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覽富春江的季節(jié)、天氣情況、行船方式,點出從富陽到桐廬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出下文分別就“奇山異水”的具體描繪。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體描繪“奇山異水”,先寫“異水”,后寫“奇山”。
    三、寫作特點。
    1.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寫的山,是富春江兩岸的山;所寫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處。
    2.視覺與聽覺、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的巧妙結合,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3.作者輕淡而使人不覺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畫洋溢著詩情。
    四、關于課堂開展關聯作文訓練的教學建議。
    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設計、練習關聯作文,正是一條有利途徑,特別是對于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最終提高多種語文能力。
    《與朱元思書》一般安排一課時。如果從“自讀提示”到疏通字詞,最后完成練習,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引進關聯作文,教學過程就可按以下步驟展開:
    1.提要求:回憶書信格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給吳均先生寫封信,談談對本文的評價。
    2.助分析:評論文章優(yōu)缺點。細讀課文,找出優(yōu)缺點(自由發(fā)言)。
    優(yōu)點:多用對偶,句式整齊,朗朗上口;用詞精練,短短一百多字寫盡兩岸風光;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景;寫景狀物善用動靜結合;總分結構一目了然,層次感強;寫景不忘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寫景狀物抓住特征;語言樸素簡潔,通俗易懂。
    缺點:“從流飄蕩”,該是從上游到下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根據“總提分承”,該先寫山,后寫水。
    3.注意點:由優(yōu)點寫到缺點;寫缺點時語氣委婉(生試說,修改);全文語言得體,注意禮貌、客氣。
    此過程始終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練習主線”的原則。學生情緒一直保持亢奮,書信寫完,還意猶未盡。在不知不覺中教學目標已經達成字詞句疏通、體會藝術特色、復習書信知識。因此,這個教學過程達到了高效輕負的效果,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七
    本文選自《藝文類聚》卷七,是吳均寫給朱元思述說旅行所見的信。是一扁用駢文寫的書信。駢文,每句四字或六字,后來又叫四六文。因全篇多由雙句,即驪句、偶句組成,因此得名。它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是介于散文和韻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這種文體產生于漢代,到南北朝時期盛行于世,本文駢語儷句齊整精潔,剪裁布局得宜;又寫得情景交觸,頗具氣勢,是駢文中的佼佼者。
    所節(jié)選三段,述說作者從富春江富陽至桐廬乘舟行旅所見,生動逼真地繪就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百里山水畫卷。描繪山光水色,極具層次和立體感,先總后分,由遠及近,以不同角度寫出自然景物特點,使人讀后悠然神往,擊節(jié)贊賞。
    首段是總寫,勾勒全景,寫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風煙俱靜,天山共色”繪的是遠景,極目遠眺,風停霧散,高爽晴空一塵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壯闊。這既繪寫景色,又暗點愜意暢游的季節(jié)。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興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遠及近,由景及人,寫的是泛舟情景和暢游心情?!皬牧黠h蕩”,既寫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態(tài),又抒寫心中隨順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盡,只好“任意東西”以飽眼福。第三句進而寫出作者游蹤,統(tǒng)觀“自富陽至桐廬”百來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贊嘆,沿江奇山異水,天下無與倫比!
    本文不是運用移步換景寫法,而是在總寫之后,分鏡頭逐一描繪。第二段先承上寫“異水”。前兩句寫富春江靜態(tài)美。江水色澤,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見底”?!坝昔~細石,直視無礙”可以看見魚兒在往來嬉戲,甚至連細小的石子也歷歷在目,足見江水的明靜和、清澈。第三句又轉寫富春江的動態(tài)。從地理狀況看。江流自東而西,流經之處地勢復雜,有的地段江面開闊,水波不興,江面如鏡,幽靜明澈,有的地段狹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驁不馴,作者運用兩個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還快,激浪像駿馬飛奔,真是動人心魂,氣勢不凡。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繪,或側面烘托,或設喻作譬,就把變幻多姿的景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段進而寫“奇山”。作者不是具體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語言寫出那段江流險峻的山勢和山中種種奇異的景物,從舟中仰視夾岸群山,無數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氣,視野從低到高,從點到面。“負勢競上”,視線由低往高移動:“互相軒邈”,視線向遠處發(fā)展,視線擴展到座座高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再從局部擴展到整體?!案偵稀薄ⅰ盎ハ唷?、“爭高”,無生命的山,無不奮發(fā)向上,這不僅描繪出層巒迭峰種種奇特的雄姿,還寫出觀賞者蕩滌心胸的奇趣,寫了奇特山勢,作者的目光又從整體轉到細部,再次突出山之“奇”,從描寫對象看,寫了泉水、百鳥、鳴蟬、山猿和樹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從音響和日照角度來寫,寫出聽覺和視覺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悅耳,好鳥嚶嚶,各諧動聽;山蟬兒高唱,山猿長啼,也無不令人振奮。山林百間交匯,組成一曲優(yōu)美交響樂。這一段最后珍兩句寫樹木,跟段首“皆生寒樹”照應,群峰叢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給人以欣欣向榮,蓬勃向上感覺,寫樹木繁茂,、虛實結合,正寫“橫柯”、“疏條”,側寫“在晝猶昏”,“有時見日”,運筆手法靈活多變。
    這一段描寫山中景物,插入一組議論性偶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觀賞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聯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對爭名逐利官場的鄙視,又襯出大自然美景誘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貧寒,為人耿直,一生較坎坷,曾遭到焚書免職處分,在其他寫景詩文中,也常流露這種不平心情緒。這里“望峰息心”和“窺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實指,又是泛指。就實指而言,意謂這名利極力攀上峰巔,熱衷政務而想飛黃騰達者,應窺見面前危險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謂大自然的偉大會使人流連忘返,平息功名利祿之心。總之,既寫奇景,又抒感概。
    這篇精彩的山水游記,雖側重景物客觀描寫,但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思想感情。對山水景物的依戀,隱含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厭惡,抒發(fā)閑適得情懷,流露著對汲汲名利或熱中于世務之人的不滿,作者這種思想情緒,是歷史社會環(huán)境造成。
    這篇駢文重在白描。文字清晰,無有意堆砌詞藻之弊,描繪山水、形、色、聲、勢俱佳,富有立體實感。文句工整而又靈活多變。多用對稱句式,使文章節(jié)奏明快,讀來瑯瑯上口,給人以和諧工整的美感。語句富有變化。散句和偶句錯落有致,上下文氣自然流暢。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八
    上課鈴聲響過,師生問候之后,導入新課:
    “我們中國幅員遼闊,各種名勝數不勝數。浙江省有個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有一條江流由南向北流經杭州,他就是古代非常出名的:富春江。今天,讓我們隨著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朝著名文學家吳均的腳步,一起欣賞一下富春江的美麗景色?!?BR>    我對自己的口語表現能力比較自信,所以很少設計華美的課堂導入詞。我以為,有了足夠的口語表現力,即使是平常的句子也能讀出韻味來。在這段簡短的話中,富春江與學生熟悉的“人間天堂”杭州建立了聯系,并指出富春江在古代就很出名,一并簡單交待了作者情況。學生的閱讀期待就形成了。
    忘情地朗讀。
    我先向學生提出要求,請學生聽的時候注意語音、節(jié)奏和語調,并告訴他們:聽完之后要學讀。
    我范讀完第一段,就停下來,請南兩排同學朗讀這一段。我表揚他們:讀得不錯。
    范讀完第二段,我停下來,請被兩排同學朗讀這一段。我的評價是:要提高音量。音量不夠,讀不出效果來。
    第三段分成兩節(jié),南兩排和北兩排各學讀一個小節(jié)。北兩排的印量放大了一點,效果好多了。其間訂正了一個字的讀音:轉,讀四聲。
    我說:“下面請同學們練練朗讀,北兩排練讀一、二段,南兩排練讀第三段?!币驗槟蟽膳抛x得好,所以安排他們讀更需要聲色的第三段。過了兩分鐘,我起個頭,學生們齊聲朗讀課文。北兩排讀得出乎意料的好。我把兩部分同學的朗讀都作了肯定,并指出:“鳶飛”以下四個分句不要讀得那么大聲,聲音要放輕一點。我示范了一下,再請學生讀。效果好了。
    合作翻譯。
    師:請同學們同桌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口譯全文。有疑問的地方做個標記,一會兒我們來集體解決。
    學生出聲翻譯課文,我巡視。走過于老師身旁,她悄悄跟我說:“你的朗讀,真有中年男人的魅力!”走過李老師面前,她對我伸出了大拇指。我知道他們是在鼓勵我。
    發(fā)現有的同桌沒有合作,我說:“有幾組同桌在單打獨斗。要注意合作啊,兩個人一起翻譯,會快一點的?!彼麄冮_始配合了。
    師:同學們都翻譯完了。誰有覺得翻譯不出來的地方,提出來啊。
    生: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師:那位同學能翻譯這句?
    生:江水都是清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望到底。
    師:翻譯得真好!
    生: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生: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質疑解疑就這么一問一答地進行著。幾乎每一位同學的質疑都有同學能順利地答上來。只有一個不太難的地方卡殼了。
    生: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師:那位同學能翻譯這個句子?(停了有六七秒鐘,沒有學生來回應。)。
    師:這里的“百叫無絕”和“千轉不窮”的意思是不是一樣啊?
    生:蟬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叫。
    師:這里可以變化一下,后面的“叫”說成“啼”。
    生:蟬不停地叫,猿猴不停地啼。
    沒有學生質疑了,但是沒有人提出詞語解釋方面的質疑。
    師:那么我來問了?!凹蓖纳跫钡摹巴摹笔鞘裁匆馑??
    一生看著黑板大聲說:“激流的水”。
    我笑了,說:“有同學已經注意到黑板上補充的詞語解釋了。請大家把它們整理到課本上?!比缓?,我分別指出沒有詞語在原文中的位置,指導學生整理好。
    左板書:
    師:請同學們在熟悉一下全文翻譯,咱們請同學來通譯一下全文。
    過了一段時間,沒有人舉手。我就請課代表來通譯全文。她翻譯得不錯,只有兩處不足。我給以糾正:
    “任意東西”中的“任意”是“隨意”的意思,在句子翻譯的時候可以省略,句子翻譯為“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就行?!傍S飛戾天”的解釋不能安全照搬注釋,可以直接翻譯為“極力追求名利的人”。
    師:我們翻譯了課文,對的內容知道得更加清楚了。下面,把咱們這種理解朗讀出來。
    我起了個頭,全班齊讀課文。學生朗讀的聲音比上一次低了一點。我評價道:“因為有了新理解,朗讀聲音中生硬的東西少了,更多了內涵?!?BR>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十九
    一、課文主旨。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杜c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記,千百年來廣為人贊。
    二、結構內容。
    文章很短,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覽富春江的季節(jié)、天氣情況、行船方式,點出從富陽到桐廬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出下文分別就“奇山異水”的具體描繪。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體描繪“奇山異水”,先寫“異水”,后寫“奇山”。
    三、.寫作特點。
    1.突出景物特征:作者在本文中所寫的山,是富春江兩岸的山;所寫的水,是富春江的水。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征,因此不能移置他處。
    2.視覺與聽覺、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的巧妙結合,為我們繪出了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圖畫。
    3.作者輕淡而使人不覺地渲染上感情色彩,使全幅畫洋溢著詩情。
    四、關于課堂開展關聯作文訓練的教學建議。
    教學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設計、練習關聯作文,正是一條有利途徑,特別是對于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最終提高多種語文能力。
    《與朱元思書》一般安排一課時。如果從“自讀提示”到疏通字詞,最后完成練習,按部就班,效果很一般。若引進關聯作文,教學過程就可按以下步驟展開:
    1.提要求:回憶書信格式,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給吳均先生寫封信,談談對本文的評價。
    2.助分析:評/論文章優(yōu)缺點。細讀課文,找出優(yōu)缺點(自由發(fā)言)。
    優(yōu)點:多用對偶,句式整齊,朗朗上口;用詞精練,短短一百多字寫盡兩岸風光;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景;寫景狀物善用動靜結合;總分結構一目了然,層次感強;寫景不忘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寫景狀物抓住特征;語言樸素簡潔,通俗易懂。
    缺點:“從流飄蕩”,該是從上游到下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根據“總提分承”,該先寫山,后寫水。
    3.注意點:由優(yōu)點寫到缺點;寫缺點時語氣委婉(生試說,修改);全文語言得體,注意禮貌、客氣。
    此過程始終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練習主線”的原則。學生情緒一直保持亢奮,書信寫完,還意猶未盡。在不知不覺中教學目標已經達成字詞句疏通、體會藝術特色、復習書信知識。因此,這個教學過程達到了高效輕負的效果,而且學生印象深刻。
    一、課前準備。
    課文錄音;印發(fā)《論駢文之所長》(或其他介紹駢文的資料)。
    二、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后: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么?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三閱讀分析。
    1.明確讀音和句讀。
    欣賞: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仔細聽課文,在書上記下讀音、句讀。
    導引:了解學生是否有還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并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準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么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fā)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fā)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仿佛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3.理清課文結構。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征?為什么?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異水:“清”(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4.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于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后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備用:關于吳均的生平介紹:
    梁武帝曾經斥責吳均:“吳均不均”,活畫出他的個性。不僅越職私撰歷史,而且偏實錄梁武帝的痛處。文如其人,雖用當時盛行的駢體,但卻別具一格,駢中帶散,一任性氣,自成一體,謂之曰:“吳均體”。
    總之,從生平可見:雖亟思奮發(fā)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想情緒。
    5.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發(fā)“補充閱讀材料(3)”,要求課后自己閱讀《論駢文之所長》一文。
    八年級與朱元思書教案篇二十
    《與朱元思書》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5單元學會讀書5中的第3篇課文。它是作者寫給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鮮明生動的筆觸描述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秀麗的山水景物。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感出發(fā),著重寫了“奇山”和“異水”兩個方面,抒發(fā)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惡世俗官場的清高思想。文章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文言文,要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薄罢b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課后練習安排。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看注釋后積累課下文言詞語,重點掌握以下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3、誦讀課文后,談談文章的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養(yǎng)成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文學的情感,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4、探究本文對景物作生動逼真描繪的特點后,做口語復述練習。
    教學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讀懂讀熟文言文。
    教學難點是:把握課文的主旨。談談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避世隱退的高潔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懷。
    我任教的對象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學生,學生缺少學習熱情,尤其是對語文科,而對于難讀難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同時,班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參差不齊。
    本文教學我采用誦讀法、質疑法、辯論法、復述法及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根據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曾經說過:“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誦讀尤為重要。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fā)探索,通過探索才能發(fā)現真理,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對字詞的疏通,采用質疑法,讓學生利用注釋,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走進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壯志和社會責任感。
    《與朱元思書》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為主。第二課時以討論理解,拓展訓練為主。教學過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溫故知新,激趣導入。
    古人描寫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煙海。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篇文章《三峽》嗎?(展示三峽風景掛圖,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寫了三峽兩岸高峻的山勢,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峽中四時景色的變化,充滿了詩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類似的文章《與朱元思書》。
    因為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設計的導語既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激發(fā)了學習新課文的興趣。
    第二步:檢查預習,識記生字。
    主要掌握:縹、湍、軒、邈、柯、泠、嚶、鳶、窺。
    我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字的音、形、義三方面理解、認記。讓學生大聲讀一讀、動手寫一寫。這是讀順、讀懂、讀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驟,尤其是我們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大多數學生。
    第三步: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朗讀課文。
    采用多種形式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語氣,突出重音,節(jié)奏鮮明,速度稍緩。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
    b、對搞不懂的問題,通過師生合作探究,相互質疑解答。
    c、課堂交流,翻譯全文,教師點撥。
    d、繼續(xù)朗讀課文,以至成誦。
    這一步是完成學習重點,我始終貫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學為主,實現和諧的生生、師生互動。
    第四步:理解內容,欣賞課文。
    通過以上學習,學生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接著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首先讓學生背誦課文,然后拋出問題:同學們喜歡這篇小品文嗎?能說出你的理由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說出自己的感悟。我適當引導學生從結構美、意境美、志趣美、語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課文,去欣賞課文的美。
    我設計下面問題加以引導:
    1、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寫景順序和詳略上有何特點?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異”在哪里?你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聽到了什么?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來。
    這幾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第五步:探究描寫,口語復述。
    拋出問題: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導游,我們應該怎樣向游客介紹“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的山水風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點,突出“奇山異水”。
    2、按地點轉移,由近及遠的順序寫:從流飄蕩、俯視碧水、仰觀青山。
    3、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描寫對象形象鮮明,富于生機。
    4、詳寫山,略寫水。疏密有分,輕重有度。
    5、展開聯想和想象。
    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內化課文的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會復述,是學會寫作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較閱讀。
    我首先讓學生集體背誦《三峽》,熟悉文章的內容。然后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等方面談談兩篇文章的異同。鼓勵學生放開談,隨意談。
    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強求。我略加點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板書。
    本板書反映的是本文的結構內容和主旨,力求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原則,旨在更好的落實教學的重點、難點。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