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課文教案(匯總15篇)

字號:

    教案要注意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確保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編寫要注意時效性,及時適應教學的要求和變化。掌握好教學步驟和教學順序是教案編寫的關鍵。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一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
    吳王決定去攻打楚國,他對左右的人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說吳王放棄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說,于是就拿著彈弓,帶著彈丸,一連三天早晨,在王宮后面的花園里走來走去,露水打濕了衣服,也全部在意。
    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樹下舉著彈弓瞄準自己。這三個小動物,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考慮它們身后隱伏的禍患。吳王想了想說:你講得很好!于是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相關閱讀: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二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xiàn)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發(fā)動戰(zhàn)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說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說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zhí)。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了吳王,吳王終于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說時,吳王是怎樣說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三
    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后害者也。
    韓嬰《韓詩外傳》。
    韓嬰,生卒不祥,燕(今屬北京市)人。西漢“韓詩學”的開創(chuàng)者。著述有《韓詩內傳》和《韓詩外傳》?!俄n詩外傳》共6卷,雜述古事古詩。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準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yǎng)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zhí)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輕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后,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只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這位大臣便來到王宮的后花園內,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吳王都要到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這里。
    過了大約兩個時辰,吳王果然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后花園。那位大臣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大臣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仿佛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么,手里還擒著一只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仿佛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BR>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只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準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BR>    終于,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四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五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螳螂捕蟬。你以前聽過這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這個寓言故事有關。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課后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要將它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少年講這個故事給吳王聽,是別有深意的——(想勸吳王放棄攻打楚國的計劃。)。
    大臣與少年都勸說吳王,比較一下。出示結果對比。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嗎?為何結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縱觀全文,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中有沒有提到關于楚國的事呢?
    只是說了個故事,只字未提楚國之事,卻令固執(zhí)的吳王改變了主意,這個故事太值得我。
    們去研究了。
    三、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找到少年所說的故事,再輕聲讀一讀。
    2、這就是少年講的故事。(出示)指名讀。
    3、學習故事。
    a自讀課文,能理清里面的關系嗎?作圖:露水蟬螳螂黃雀少年。
    b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卻都不知道身后的禍患)。
    這幾種動物都十分警惕,為什么都沒發(fā)覺身后隱伏的禍患呢?
    ——“一心”,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螳螂:供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讀讀故事,你一定能揣測出它們當時的想法。
    出示:望著眼前的(),蟬心想:
    螳螂。
    黃雀。
    ——是啊,我們不難體會到正因為急于獲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們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將到來的危險。誰能讀出它們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蟬身后隱伏的禍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隱伏的禍患是黃雀的捕食,而黃雀身后隱伏的禍患是少年手中彈弓的襲擊。
    5、這個故事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讀——其實我們應該想到一句老子的話:福兮,禍之所伏。
    否則后果不堪設想。理解不堪設想???,可以,能夠。不能夠想像。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各霸一方,彼此之間虎視眈眈。倘若被諸侯國乘虛而入,我們不妨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國家被滅,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們的反對、苦勸得到的是——出示——引讀,少年的故事令吳王恍然大悟,—。
    —引讀。
    為什么同一個出發(fā)點,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呢?請再讀讀課文,課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會幫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勸,少年是巧勸。
    巧,體現(xiàn)在哪里呢?再瀏覽課文,你一定有話對少年說: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fā)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聯(lián)系到第二小節(jié)。
    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語言看似尋常,卻是精心設計,一步步地讓吳王明白事理。練習對話朗讀。語氣應怎樣?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如果吳王仍然沒有發(fā)現(xiàn)他,他會怎么辦?(繼續(xù)等,或想別的辦法)。
    好一個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憑勇氣,借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勸吳王!
    四、總結全文:
    (別因)眼前的利益(忽視)身后的禍患。
    反思:
    這篇課文有許多名師開過公開課,所以在上這課時,我停犯難,因為有一個心結沒有打開:盡量不要重復別人的設計,以免有邯鄲學步之疑。因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免有帶著鐐銬舞蹈的嫌疑。
    綜觀這節(jié)課的設計,有幾個亮點:
    1、幾個語言訓練點設計較好。如“不堪設想”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想像一下會有怎樣的后果,想象吳國的命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豐富了對詞語的認識。
    再如,“大臣會對少年說什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藝術,除了寓意的揭示,還讓學生領略了說話的藝術與效果。
    還有,為了走進文本,我還設計了一些口述訓練,如望著眼前的(),蟬、螳螂、黃雀心想:();少年,你的()讓我敬佩。
    2、課外資料的補充較好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對重難點的理解。
    當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學生上下工夫,用相對整合的問題讓學生有表達的空間。
    2、概括主要內容時,學生講得很羅嗦時,教師要有指導,讓學生用一句話來概括。
    3、提問要相對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瑣碎。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六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兩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七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fā):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lián)系句子聯(lián)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讀。
    3.師生評價。
    4.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yè):
    1.講述故事。
    2.練習說話。
    3.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八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九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兩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yè):
    1、講述故事。
    2、練習說話。
    3、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趙國在后)
    螳螂——蟬(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身后隱伏禍患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xiàn)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評價(自評,互評)(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教師板書)。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jié))。
    a:吳王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zhí))。
    (3)就這樣一個固執(zhí)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zhàn)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lián)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xiàn)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三、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只顧身后隱患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一
    精讀本文時,我讓學生首先明白一個問題:文章中分別有哪兩組人來勸說吳王?吳王的態(tài)度怎樣?用文章中的一個詞語分別概括。學生經過閱讀思考,立即說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勸說結果,分別是“固執(zhí)”和“打消”,我將這組詞語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尋根究底,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進而引起了全篇課文的教學。
    文章中少年的勸說段落,幾乎都是對話描寫,沒有多少品讀的價值,在指導朗讀課文時,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讓學生明白意思即可。對少年的描寫,能體現(xiàn)其智勇雙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連轉了三個早晨”,教學中,我在此處略花時間,在朗讀和述說中讓學生明白了少年的堅持和聰慧。
    教學本篇文章,我們沒有必要斟酌其真實性,目的是透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品評其背后隱藏的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這才是最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東西,讓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禮,在將文字讀薄又讀厚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二
    1、做人如果太過短視近利,瞻前不顧后,就會像螳螂捕蟬一樣,招來其他的禍患。
    2、你們不可以打邊區(qū)。“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3、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英國《經濟學家》推出二次方討論,歷數房地產專家七宗罪,就部分觀點展開批駁。
    4、那散修又驚又怒,沒想到自己算計半天,卻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徒為他人作嫁衣裳。
    5、螳螂捕蟬--我們玩抓人游戲,陳雨揚引胡紀元過來,我在后面螳螂捕蟬。
    6、小偷只顧著偷東西,卻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警察已經在外頭等著逮捕他了。
    7、那就有勞英雄冢了,我會安排斬龍、審判、兵臨城下等公會在周圍鋪開,一旦他們的伏兵出現(xiàn),我們會從外圍撲殺他們,來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8、漢劉向《說苑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9、有時不妨做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架勢,利用別人在打斗的時機進行攻擊。
    10、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卻不知道也有人在盯著他們,真是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啊!
    11、他一心都在算計別人,沒想到這次竟然螳螂捕蟬,被人暗算了。
    12、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贏得了獵物。與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也沒關系。
    13、這些毒梟利用漁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時的警方一舉成擒,()正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
    14、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贏得了獵物。與“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也沒關系。
    15、侵略者只想侵略別人,它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16、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英國《經濟學家》推出二次方討論,歷數“房地產專家”“七宗罪”,就部分觀點展開批駁。
    17、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我們應該牢記在心。
    18、你們不可以打邊區(qū)。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螳螂捕蟬,這兩個故事,是有道理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三
    語文教學,要以同學實踐為主,閱讀是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我在教學《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就進行了這樣大膽的嘗試。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他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從同學閱讀心理動身,根據教材自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我主要抓住了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以聽寫詞語導入學習,然后根據詞語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在同學基本掌握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在一起研討“少年為什么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和“少年是怎樣勸說吳王的”這兩個關鍵的問題,雖然我改變了課文的“序”,但我以發(fā)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布置了聽、說、讀等語文實踐活動,使同學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能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fā)展。在教學時,雖然細節(jié)掌握得還不夠到位,但總的學習目標還是達到了。同學對“螳螂捕蟬”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對少年的智勸、巧勸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當然,設計總是完美的,但在操作過程中總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節(jié)時,雖然我也知道應該讓同學讀透文章,在讀中體悟吳王的固執(zhí)、在讀中了解“不可思議”的后果,可在同學稍微遇到一點挫折時,我總忍不住急著去告訴他答案;當同學的答案與我的預設有偏差時,我就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學引導到我的思路上來,這也許是因為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吧。
    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精彩的有智慧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同學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學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設計的課堂有無其基礎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學是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學習發(fā)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學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拓展廣闊的心靈,在于同學對自身的發(fā)展是否有足夠的自信?!蹦軌蜃屚瑢W借助課本發(fā)展語言、訓練思維、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雖然我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缺點,還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正是有了這樣地探索,我們才干不時地前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四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墒菂峭豕虉?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少年終于被吳王發(fā)現(xiàn)了。吳王問道: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濕啦!
    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
    少年說: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吳王夸獎說:你看得真仔細!那黃雀要捉螳螂嗎?
    少年接著說:是的,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課文教案篇十五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叫《螳螂捕蟬》,它使我懂得了道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春秋時期,吳王想派兵攻打楚國。他還說,如果誰勸他就必定人頭落地。有一個年輕的侍衛(wèi)官想勸吳王不要派兵進攻楚國,于是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每天清晨拿著一把彈弓,在王宮的后花園中轉來轉去。就這樣轉了三天。吳王知道了,就問那個侍衛(wèi)官為什么。侍衛(wèi)官說:“我看見了一樁有趣的事情,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這蟬在得意地鳴叫,可它卻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當螳螂準備去捉蟬時,卻有一只黃雀在后面,黃雀伸長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卻不知道我在它的身后!”吳王聽后,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由此,我感概萬千-----現(xiàn)在社會上不是有許多這種現(xiàn)象嗎?在一個公安機關里,某某領導表面在說自己是大公無私,常常為人民服務,舍己為人,樂于奉獻。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在享受人們的財產,什么開靚車,穿名牌衣服,住別墅,本來是辛苦了一輩子的農民所擁有的,可現(xiàn)在?那時,人們極力反抗,人多力量大,于是那領導就坐牢了。
    其實我們有許多人都是“螳螂捕蟬”,例如,人們亂砍樹林,胡亂殘殺動物,破壞資源````````那時,他們明顯取得了利益,想亂丟垃圾那樣,可以圖個方便。但人們沒有顧及這引起的后果:吸了煙隨地丟煙頭會引起火災;吃了許多動物對生物鏈有破壞```````到了最終,受害的始終是人類呀!
    我想呼吁人們:不要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沒考慮隱藏在身后的危險呀!凡事多想一想,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