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通用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進行評價和反思的重要依據(jù)和參考。教案應當與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具備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這些教案范文中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問題都具有一定的變通性和可操作性。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一
    教材解讀: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fā)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yōu)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nèi)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教學目標: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nèi)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重難點: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設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huán)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jié)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設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nèi)绦钠茐膯??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樣子的鏡子?原因是什么?
    7.原來水面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難怪你能看見兩幅圖畫。再讀一二句。(通過“鏡未磨”很自然地聯(lián)系回第一句話的畫面,使兩句詩有機結合。)。
    9,孩子們,原來大自然媽媽沒有打擾洞庭湖的美夢,是想送給她一件青蔥翠綠的外衣啊,讓我們再遠一點,讀——遙望洞庭山水翠。
    (設計意圖:以擬人的手法進行過渡,突出洞庭湖的顏色)。
    11.銀白色的盤子里裝了些什么呢?(學生可暢所欲言)。
    12.再讀全詩,感受洞庭湖安靜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與夜晚的洞庭湖進行比較。
    14.揭示“望”在全詩中所蘊含的道理。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理解再次升華,從對美景的欣賞轉變?yōu)閷ι畹母形?。)?BR>    15.配合音樂,再讀全詩。
    16.欣賞音樂,再次回憶。
    17.將剛才洞庭湖美景寫在紙上,并寫出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再次升華,由讀到寫,讓學生寫出如同游記一般的幾句話或者一段話)。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圖片和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筆下一瀉千里的廬山瀑布。“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蘇軾眼中無論晴雨,依舊美麗動人的杭州西湖……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的美詩佳句。今天就讓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2讀詩要先學會讀題,你從題目了解了一些這首詩的什么信息?(“望”:遠遠地看)。
    3、簡單介紹作者和洞庭湖。
    二、讀準全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師生共評)。
    3、古詩啊光讀正確了還不夠,還要讀出它特有的節(jié)奏和味道。該怎么讀呢?誰來試試?
    4、指名讀,標停頓。
    5、有節(jié)奏地齊讀。
    三、詩中尋畫。
    1、同學們,借助下面的注釋和課文中的插圖,你能讀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嗎?試試看。
    2、誰來說說這首詩帶給你的初步感受???(寧靜、美、和諧……)。
    3、小組合作:都說詩中有畫,你能夠在詩中讀出畫面嗎?請你們再讀一讀,看看我們能在詩中尋到怎樣的畫面。(板書:詩中尋畫)。
    4、交流:“我從……這句詩中,看到了……的畫面?!?BR>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a.“和”:和諧,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扮R未磨”:未經(jīng)打磨的銅鏡。
    b.后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洞庭湖湖面朦朧之美。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a.連用兩個比喻,將洞庭湖比喻成白銀盤,將君山比喻成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b.詩意: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讓生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襯著嬌嬌明月,水天一色,玉宇無塵,而更加清澈、寧靜、和諧的是人的內(nèi)心。被放逐的詩人遠離了“紫陌紅塵”,卻親近了高曠清超,明月和清風陶冶著他的襟懷的氣度,艱難困苦淬煉著他的境界與品格。怪不得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貶之后,內(nèi)心依舊能如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寧靜和諧。
    6、配樂朗讀。
    四、吟誦古詩(時間允許)。
    1、孩子們,你們那投入認真的模樣,那字正腔圓的朗讀聲配上這柔美的音樂,真是一派和諧的景象,真讓人陶醉。
    2、那你們想聽聽古人是怎么讀這首古詩的嗎?
    3、師簡單介紹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入短韻長,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聲字要拖長)。
    4、師帶讀,師生共吟。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三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nèi)容: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lián)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看誰讀得快。
    3、學生自學。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5、學生評點。[培養(yǎng)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ㄅ錁防首x)。
    六、積累內(nèi)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學重點: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學難點:感悟詩的意境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方法:討論交流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在我國湖南省東南部,有一座美麗的湖泊------洞庭湖,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它的美麗景色。
    播放洞庭湖視頻(師解說)。
    二、學習新內(nèi)容。
    (一)釋題。
    1、師書寫課題(先寫一個望字,再寫洞庭),學生邊看,邊思考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寫。
    2、生說一說學生邊看,邊思考老師為什么要這樣寫。
    3、師畫出作者望洞庭湖所處的位置。二)、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把古詩讀得正確、流利。
    2、指名讀古詩。
    (三)、平長仄短讀古詩。
    1、介紹古詩的“平長仄短”
    平長仄短讀古詩這種方法已經(jīng)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只是最近這一百年沒有人再去使用它。我們現(xiàn)在說的聲調(diào)中的一聲和二聲在古代叫平聲,三聲和四聲在古代叫仄聲。讀古詩的時候,平聲讀的長,仄聲讀得短,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長仄短。(學生齊讀平長仄短)。用這種方法讀古詩時,我們是兩個兩個字一短,每兩個字看它的最后一個字,是平聲就讀得長,是仄聲就讀得短。
    2、指導學生讀“湖光“二字。
    3、分句指導學生讀(教師打手勢)。
    4、師配樂讀。
    5、生配樂讀。
    過渡:讓我一起來欣賞古詩。
    (四)、欣賞古詩。
    1欣賞“湖光秋月兩相和”
    (1)學生觀察圖片,說一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靜靜的湖水。
    相互融和(師隨。
    機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勾畫)。
    (2)這幅圖片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導學生讀詩句。
    (4)指名讀詩句。
    (5)欣賞月光與湖水相互融和的古詩。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趙嘏。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李白。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
    過渡:讓我們一起欣賞劉禹錫筆下的洞庭湖面。
    2、欣賞“潭面無風竟未磨”
    (1)談一談感受到了什么。
    潭面上沒有一絲風,靜得像一面未磨的銅鏡。
    (2)出現(xiàn)對比圖片,體會“鏡未磨”
    感受洞庭湖淡雅、秀美的景色,(3)指導讀詩句。
    過渡:詩人站在高處(簡筆畫)遙望洞庭湖,看到了什么》。
    3、欣賞“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1)說一說隨作者看到了什么?
    湖面像一個白銀盤,君山像一個秀美的青。
    螺髻。(師隨機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勾畫)。
    (2)談一談感受。
    感愛到了洞庭湖的淡雅、恬靜平和。
    (3)指導學生讀古詩。
    (4)指出“淡雅、恬靜”即是劉禹錫山水詩的詩風。
    (5)欣賞劉禹錫的山水詩。
    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劉禹錫。
    “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劉禹錫。
    4、指導學生讀古詩。
    過渡: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們此時心情怎么樣?
    5、學生說一說。
    過渡:你們猜一猜,劉禹錫來這兒干什么?
    6、學生說一說。
    過渡:劉禹錫不是來游山玩水的,此時,他正是在被貶途中。
    7、介紹劉禹錫的背景。
    過渡:談一談對劉禹錫的看法。
    樂觀、向上。
    過渡:雖然劉禹錫仕途不順,但它從不消塵,對生活的態(tài)度依然是那么積極、樂觀,不愧為一代詩豪。
    8、出現(xiàn)〈秋詞〉。
    9、指名讀〈秋詞〉。
    10、齊讀古詩〈秋詞〉。
    (五)、搖頭晃腦讀古詩。
    過渡:劉禹錫望著這美景,怡然自得,不禁搖頭晃腦地讀出了這首古詩。指導學生讀古詩。
    過渡:劉禹錫沉浸于美景中,唱起了這首詩。
    (六)隨心所欲唱古詩。指導學生唱古詩。
    三、拓展。
    朗讀有關洞庭湖的古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岳陽樓。
    李商隱。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蓱z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暢游于唐詩的美麗國度,欣賞詩豪劉禹錫筆下洞庭湖別樣的美景。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首詩吧!
    五、作業(yè)。
    默寫古詩。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五
    前置性作業(yè):。
    2、了解作者劉禹錫。
    3、結合注釋、字典、詞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4、你認為詩中的哪一句詩或者哪一個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說出理由。
    5、搜集一首描寫山水的詩。
    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美好,導出課題。
    1、指名說一說。
    2、匯報洞庭湖的資料。
    二、匯報作者劉禹錫的資料。導出古詩。
    三、結合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小組內(nèi)自學。
    四、全班匯報交流。
    五、教師有重點地加以指導理解。
    六、指導學生想象、感受古詩的意境。
    七、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八、背誦古詩。
    九、交流自己搜集的描寫山水的古詩。
    十、拓展:課后搜集劉禹錫的其他古詩詞。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簡介劉禹錫和洞庭湖。(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nèi)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jīng)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nèi)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zhì)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七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fā)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yōu)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nèi)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nèi)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設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huán)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jié)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設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nèi)绦钠茐膯??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樣子的鏡子?原因是什么?
    7、原來水面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難怪你能看見兩幅圖畫。再讀一二句。(通過“鏡未磨”很自然地聯(lián)系回第一句話的畫面,使兩句詩有機結合。)。
    9,孩子們,原來大自然媽媽沒有打擾洞庭湖的美夢,是想送給她一件青蔥翠綠的外衣啊,讓我們再遠一點,讀——遙望洞庭山水翠。
    (設計意圖:以擬人的手法進行過渡,突出洞庭湖的顏色)。
    11、銀白色的盤子里裝了些什么呢?(學生可暢所欲言)。
    12、再讀全詩,感受洞庭湖安靜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與夜晚的洞庭湖進行比較。
    14、揭示“望”在全詩中所蘊含的道理。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理解再次升華,從對美景的欣賞轉變?yōu)閷ι畹母形颉#?BR>    15、配合音樂,再讀全詩。
    16、欣賞音樂,再次回憶。
    17、將剛才洞庭湖美景寫在紙上,并寫出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再次升華,由讀到寫,讓學生寫出如同游記一般的幾句話或者一段話)。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nèi)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jīng)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nèi)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zhì)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nèi)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nèi)掏疵撓律砩系穆輾?,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xiàn)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xiàn)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倍诙骨?,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lián)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jù)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jù)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業(yè)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
    1,背《望洞庭》,積累古詩,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閱讀短文《為銀杉保險》,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3,看圖作文.
    4,歡慶國慶節(jié),自辦小報.
    教學重點:
    閱讀短文《為銀杉保險》,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時間:三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交流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背誦古詩《望洞庭》.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背一背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反復吟誦,讀出詩的韻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
    三,朗讀《為銀杉保險》,理解內(nèi)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1,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短文,試著解決問題.
    2,討論交流:
    (1)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還知道那些有關保險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資料,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看圖作文.
    教學重點:有順序地觀察圖畫.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過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看圖作文,作文要符合圖意.
    二,讀題目要求,使學生初步了解作文內(nèi)容.
    三,再讀題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學生可以寫從書中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寫從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細觀察圖畫,看懂圖意.
    有序觀察,看懂圖意;
    合理想象,豐富畫面;
    編寫故事,符合圖意.
    五,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六,個別面批,指導差生
    七,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重點:提高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難點:學生篩選搜集到的資料,辦有特色的小報.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辦小報,迎國慶.引導學生關注祖國的發(fā)展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指名讀《實踐活動》中的"辦小報,迎國慶".
    三,全班討論,明確辦特色小報活動的程序和方法.
    1,起報名.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2,版面安排.美觀大方,圖文并茂,錯落有致.
    3,書寫工整,盡量不寫錯別字.
    四,展示小報,互相學習.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
    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六年級第一學期第八單元“山水之間”古詩詞背誦篇目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并能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復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jié)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了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2、學生自讀三次,參照注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板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云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 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關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并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游于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于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5、反復朗讀、嘗試背誦。
    作業(yè):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于“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yōu)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現(xiàn)在,我們班班委改選,看著你們,一個個都很能干、聰明,所以請大家以“我選我,我能行……”作為開頭,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優(yōu)勢,說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一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nèi)容: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
    第1。
    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lián)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凑l讀得快。
    3、學生自學。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5、學生評點。[培養(yǎng)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ㄅ錁防首x)。
    六、積累內(nèi)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教學隨筆:
    老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二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jīng)洞庭時所作。
    二、設計思想。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nèi)容?!敝心昙壍膶W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tǒng)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jié)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培養(yǎng),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三、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七、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nèi)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jīng)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nèi)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zhì)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nèi)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nèi)掏疵撓律砩系穆輾ぃY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xiàn)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xiàn)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倍诙骨?,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lián)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jù)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jù)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nèi)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業(yè)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
    八、教學反思。
    崇實。課堂教學著重體現(xiàn)“三實”?!叭龑崱奔凑鎸?、樸實、扎實。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guī)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課內(nèi)外資源,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困生,課堂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如初讀古詩,人人過關,全部達到正確、流利;組內(nèi)交流古詩意思,讓學困生先說等。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面向全體就要照顧到學困生,他們一般語言智能較弱,讓他們“大聲思維”,讓他們意識到課堂是因他們而公平存在著的,必會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自然無須揚鞭自奮啼。
    唯美。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惫旁娛俏赖乃囆g,《望洞庭》堪稱美的經(jīng)典。詩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現(xiàn)實與幻想的結合,正因如此,給這首古詩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侖美奐,亦真亦幻,作者對洞庭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境?!甭勔欢嘁舱f,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在詩的王國里,寧可多一點貴族精神,也萬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風格”。學生要想達到美讀成誦,必然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發(fā)揮想象,潛心涵詠,洞察詩人內(nèi)心世界,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對比讀、延伸讀、布置多樣作業(y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課內(nèi)到課外,無不在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huán)境。
    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diào),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BR>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三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補充教材內(nèi)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后,赴任的途中經(jīng)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xiàn)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疤睹鏌o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nèi)粚懢?,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于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于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窘虒W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坝盐骱任髯樱瓓y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借助插圖、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后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里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贊嘆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么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zhì)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nèi)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復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贊嘆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jīng)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并品味詩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讀后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并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采用指名講,講后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
    六、作業(yè)。
    光、色。
    和(柔)形。
    補充教材內(nèi)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四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詩篇。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了洞庭湖寧靜的山水風貌。詩句充滿了語言美和韻律美。但是對學生來說,詩中有些字詞難免有些深奧,如“相和”、“白銀盤”、“青螺”,對于一個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如何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句描寫的意境、領悟詩句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就成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讀中悟)。
    學生很喜歡讀古詩,我激勵數(shù)名學生朗讀表演之后,同學們的朗讀熱情更是高漲,“我來讀!我來讀!”他們爭先恐后地要求給大家朗讀。
    我趁勢繼續(xù)叫了一位學生朗讀,只聽他響亮的朗讀聲讓本來喧鬧的教室驟然安靜下來。讀畢,許多同學異口同聲地贊揚他讀得響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學生不同意,他發(fā)言說:“這詩不是這樣讀的!”
    我因勢利導,問道:“那你覺得該怎樣讀呢?”他認認真真地讀了起來,整個教室又一次安靜下來,而且似乎比剛才更加靜。
    于是我問:“大家覺得他倆讀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學生說:“他讀得很輕?!?BR>    有的學生說:“他的聲音聽起來很平靜?!?BR>    有的學生說:“比剛才的更加有感情,剛才的太響亮了!”
    ……。
    “那你們覺得誰讀得更好?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學們頓時討論起來。學生普遍認為后面一位同學讀得更加好,因為這首古詩描寫的是洞庭湖寧靜的景色。
    朗讀,就一般意義上講,就是把書讀熟,但讀熟了還能怎么樣?在朗讀的訓練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通過朗讀來解決問題,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并有所收獲,最終做到朗讀之中的領悟,不經(jīng)意之間使學生感悟到了詩句的意境。
    片斷2:(悟中讀)。
    師:還有哪些詞你能體會到洞庭湖的寧靜?
    生1:“鏡未磨”一詞也讓我體會到了洞庭湖的寧靜。
    生2:還有“白銀盤”一詞也說明洞庭湖很寧靜。
    師:你能通過朗讀來告訴大家這首詩給你的感受嗎?
    生讀……。
    品味、領悟詞語的含義,是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通過讓學生主動尋找關鍵詞句,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的內(nèi)涵,進而使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涵,升華朗讀的情感。
    三、教學感言: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朗讀無疑是教師教學語文、學生學習語文的金鑰匙。在整個小學階段,朗讀的訓練也是最為關鍵,正如《大綱》中所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BR>    在教學中,以讀促思,再以思促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語言文字,并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道理,無疑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五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qū)W到更多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名師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讓洞庭湖的寧靜、和諧之美躍然紙上,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并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會通過看注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并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目標三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chǎn)生靈動和智慧。本節(jié)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白板課件。
    一、教師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初識詩人揭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著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群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贊嘆壯觀的錢塘潮,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頻)。
    2、播放畫面敘述: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后),說:“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4、簡單了解劉禹錫。
    今天,我們就隨著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讀正音,感受詩的韻律美。
    1、學生自己練讀。(時間兩分鐘)。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著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jié)奏,能讀出節(jié)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guī)砻赖母惺?。)?BR>    2、檢查反饋。(出示節(jié)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詩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為蓄情做準備。
    了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么了解呢?(總結學法: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并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轉換為自己的語言,為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句,賞畫面之“和”
    欣賞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美,從反復讀詩句入手: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釋,結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組交流,合作匯報。
    1.兩相和。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鏡未磨。
    (這里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銀盤呢?(出示插圖)。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為何濃縮為精致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三)知詩意,品自然之“和”
    1、品讀前兩行詩。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學生讀前兩行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用你的聲音來表達你的感受。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學生試讀)。
    引讀:
    教師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2、品讀后兩行詩。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xù)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里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讀出感受?
    (識記生字“螺”)。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誦讀過詩后,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敘述畫面)。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贊嘆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fā)奇想,如果能夠飛上云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只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著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四)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尋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隱藏著什么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zhí)政,外放為連州刺史,后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jù)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梢姳驹娛寝D任和州經(jīng)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五)拓展延伸,感受詩的情感美。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jīng)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1、拓展詩:《望洞庭贈張丞相》《題君山》。
    2、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后讓我們繼續(xù)了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畫一畫洞庭湖的美景。
    讀一讀關于洞庭湖的文章。
    賞一賞劉禹錫的詩作。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六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nèi)容的學習,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獨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現(xiàn)于紙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藝術功力,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制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技能目標)。
    2、理解詞義句意,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3、感悟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罢莆辗椒ā?,“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的余地。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揭題。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略)。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引出課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動聽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5、多媒體出示詩和音樂,師范讀。(設計意圖:兒童的內(nèi)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
    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xiàn)實對話,為學生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diào)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洞庭湖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wǎng)絡等途徑獲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jù)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diào)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洞庭湖的圖片等。通過圖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fā)展更協(xié)調(diào)。)。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jīng)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二)教學。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
    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zhì)是人為優(yōu)化了的環(huán)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huán)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fā)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nèi)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三、朗讀悟情。
    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nèi)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并配以優(yōu)美和諧的古樂,更有韻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學一下。(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五、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風光無限,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
    六、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說出本課題《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二、學習生字。
    磨半包圍結構磨難、磨滅、磨光、磨損。
    螺左右結構田螺、海螺、螺釘、螺絲。
    三、
    理解詩意。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簡析]。
    《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點染,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xiàn)出來。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昂汀弊窒碌镁珶挘憩F(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融境界。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流蕩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了讀者。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非常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疤睹鏌o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相映成趣,也就沒有“兩相和”可言了。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聚焦到君山一點。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置山水于方寸之中。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著名詩人。
    第二課時。
    背誦古詩,完成課后練習。
    一、導入揭題。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
    生: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jīng)典之作。
    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師: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師:你能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生: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