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專業(yè)12篇)

字號:

    知識管理是一項必備的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怎樣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特點,實現(xiàn)自我價值?歡迎大家閱讀以下總結(jié)范文,和我們一起來探討學習和工作的總結(jié)之道。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一
    王陽明,字仲弘,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思想影響深遠,對后來的教育和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王陽明大傳》是該時代的一部著名傳記,而閱讀這本傳記也讓我受益匪淺,深刻認識到王陽明思想的獨特之處。以下是我對《王陽明大傳》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王陽明強調(diào)心性的重要性。王陽明認為,人的心性是天生的本能,是思考和判斷的源泉,也是每個人追求真理和修行的根本。他強調(diào)要以心性為主,去探索世界的真理和價值。在《王陽明大傳》中,通過描述王陽明對心性的反思和追求,我深刻認識到了內(nèi)心的力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受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容易迷失自我。但是,只有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價值觀。
    其次,王陽明倡導實踐與行動的重要性。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強調(diào)知識和行動的緊密聯(lián)系。他認為,只有將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才能真正地領悟和體驗其中的真理。這使我意識到,讀書只是為了獲得知識,而將知識付諸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和成長。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能力,并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再次,王陽明注重個人的責任和擔當。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地參與社會事務,并為他人謀福利。在《王陽明大傳》中,王陽明的行為和言論無不展示出他對社會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深愛。這讓我深刻領悟到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我們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還要為他人的幸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負責。只有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奉獻,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
    此外,王陽明提倡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他認為,人生應當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和善良的行為準則。思想的純潔和美好的行為是追求真理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關鍵。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尚道德的力量和智慧的魅力。在現(xiàn)代社會,面對種種誘惑和考驗,我們需要在道德準則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選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最后,王陽明倡導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他主張君主與臣民、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都應該建立和諧的關系,推動社會的穩(wěn)定與進步。他以身作則,以德服人,力圖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與進步。通過閱讀王陽明的故事,我認識到只有通過相互合作與包容,我們才能實現(xiàn)和諧與進步,共建美好的社會。
    總而言之,讀完《王陽明大傳》后,我對王陽明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關注人的心性,注重實踐和行動,倡導個人的責任和擔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提倡和諧共處與和平發(fā)展。這些思想讓我深感啟發(fā)和鼓舞,讓我更加堅定了追求真理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信念和決心。我也會將這些思想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構(gòu)建和諧與進步的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二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開創(chuàng)的陽明心學無論是在在哲學還是道德倫理體系的歷史進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學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與其學說相抗衡者,也正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可以看做是一種建立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同時批判朱子理學,具有他們那個時代內(nèi)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種道德哲學體系。這種新型的道德哲學將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學本體的高度,簡化道德理性與道德感情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以"心即理"為前提,以"致良知"為目標,通過"知行合一"動機論來解決傳統(tǒng)儒家道德理性與道德實踐互相脫節(jié)的問題,其學說的現(xiàn)實意旨在于實現(xiàn)"破心中賊"的道德凈化目的與政治教化目標。那么,在陽明的心學之中我們就必須把握三個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質(zhì)性的心,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靈明",具體表現(xiàn)為人的認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說陽明心學中的"心"至少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是感覺與認知之心;第二是人與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種憐憫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種判斷是非的道德理性。這里引用一段話來更簡單的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這里王陽明所說的心既是一種我們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們與萬物共有的憐憫之情,當我們?nèi)ジ兄@朵花的時候這朵花才對我們而言具有了意義,由此也可見王陽明強調(diào)了人對于外物對于社會的一種價值,與西方著名的哲學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賴于環(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xiàn),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具有價值上的普遍性和絕對性,聯(lián)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個方面的含義,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層關于道德理性的體現(xiàn)。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極致,也指依良知而行,這就與知行合一聯(lián)系起來了。良知為知,致則有力行之義,致良知這一理論形式把心與理、知與行、道德修養(yǎng)與社會實踐融合為一,是王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jié)。"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本心是可以無善惡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惡的,但具體的人會因為欲念而使本心染惡,那么久需要我們就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法去達到,去盡可能的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引王陽明的兩句話來認識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論: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體論的,良知之心就是我們要追求和還原的本心,那么我們就只能向內(nèi)去求得我們的良知之心,這種向內(nèi)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過與向外的行來達到,知行合一是達到致良知的方法。在這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的觀點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的,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對于倫理道德是只知而"終身不行",只不過是講之以口耳,并不身體力行。而道德信條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則毫無意義。所以,陽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題,強調(diào)了道德信條的實踐性品格。王陽明主張在道德實踐之中,我們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思想的階段。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用這四句話歸納總結(jié)王陽明的心學:"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心即使理,我們無需求理與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本心無善惡之分,但受欲念的紛擾染惡,所以我們要通過知行合一的方式去還原我們的良知之心。
    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很多的啟發(fā),時?;叵胝苋说乃枷?,自己去不斷地反思和思考,我們總會有更多的收獲,從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三
    作為一部關于王陽明的大傳,《王陽明大傳》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王陽明的一生,還展示了他的思想觀點和價值觀。我讀完這本書后,深受啟發(fā)和感動。下面將從多個角度,結(jié)合自身的閱讀體會,闡述這本傳記對我的影響和啟示。
    第二段:人物形象塑造。
    《王陽明大傳》通過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令人欽佩的人物形象。王陽明以其才識卓越、勇敢正直的品質(zhì),吸引了無數(shù)讀者的目光。他的學識淵博,能夠熟練應對各種情況;他勇敢堅毅,敢于對抗朝廷的不公;他正直剛強,絕不屈服于權(quán)勢。他身上的一系列優(yōu)點和人格魅力,讓我深深為之折服。
    第三段:思想觀點的影響。
    王陽明的思想觀點給予我深刻的啟示和思考。他主張心學,認為人的心是善的,只有真正活用內(nèi)在的善性,才能實現(xiàn)心與理的統(tǒng)一。正是這種思想引領,使他能夠不受外界干擾,堅持自己的信仰。在當前社會,人們常常被外界的誘惑和影響所迷失,王陽明的思想為我們照亮了前進的方向。
    第四段:價值觀的重建。
    讀完《王陽明大傳》,我深刻意識到個人的修養(yǎng)和道德素質(zhì)對社會的重要性。王陽明在傳記中不斷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的重要性,并將其體現(xiàn)在言行和處世之中。正如他所說:“行有不得,必以修己為先?!边@句話道出了修己和修行的重要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zhì),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和諧相處,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第五段:行動力的啟發(fā)。
    王陽明并不是空談家,他將他的思想與學說付諸實踐,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他的價值觀。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奮斗,為民請命,推行他的理想,并帶領他的學生一起努力。他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家,更是一個實踐者。這個事實深深地啟發(fā)了我,讓我明白不論我們有多高尚的理念和觀點,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真正改變自己和社會。
    結(jié)論。
    通過閱讀《王陽明大傳》,我對王陽明這位偉人更加了解,也受到了很多啟示。他高尚的思想觀點和品質(zhì)給予了我對人生的新思考。我將一直牢記他的教導,努力成為一個有品德、有情懷、有擔當?shù)娜?。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傳記,受到王陽明思想的影響,共同構(gòu)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四
    喝斷禪機心、龍場悟道都寫得很詳細,能對陽明先生一生有個大概了解,他娶了六個老婆這在當年明月的書中是沒有看到的。有幾個片斷印象深刻。
    其一就是康海救李夢陽那一段。書中寫道,一代名士風范,救人于危難之際,卻不幸跌入了奸黨的泥坑中。這種事聽起來可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但卻勾勒出了人類社會的相處之難,勾勒出了人性的微妙與變幻。如果你做一個壞人,殺十人而饒過一人,那么殘存的人就會對你感恩戴德,千恩萬謝。如果你做一個好人,救一個人卻沒有能力救十個人,那么你救得這個人就嫌你沒有盡心盡力,救人救到底。康海就是陷入了這個人性險惡的泥潭之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其二就是王陽明逃脫虎口一節(jié)。作者說,人與老虎之間能夠達成如此默契的合作,這表明了老虎是有人性的,同時也表明了人是有獸性的。而王守仁顯然是知道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獸性未脫。正因為人性的黑惡一面,比之于獸性更不堪,所以人類社會才會有如此之多的苦難,同樣的,正因為人性中的光明一面,已經(jīng)接近了佛家的圣靈,所以人類才演繹出了絢麗無比的文明。
    其三就是失落的智慧那一節(jié)。作者認為智慧與思想是無法承傳的,甚至連對身邊的人熏陶的功能都不存在。陽明先生的妻子以及后人就是例子。思想與智慧也無法傳承。我認同,所以我自己總結(jié)在學習中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總結(jié)如下:
    立德,謂創(chuàng)制垂法,博施濟眾;。
    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于時;。
    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1)學術(shù):精通儒/道/釋,創(chuàng)立心學,致良知,讓自己名垂青史;。
    2)事功: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叛亂,斷藤峽剿匪;用兵如神。
    3)為人:身在官場,最后能全身而退;。
    1)堅定的信念:圣人可學而至也;。
    3)生死考驗,激發(fā)潛能:反對劉瑾被追殺,假裝跳江;山神廟遇虎,
    機智逃脫;貴州龍場,蠻荒之地;。
    4)深厚積淀:書香世家,家學淵源深厚,父親更是狀元郎。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五
    最近讀了一本書《王陽明心學》,與這本書的結(jié)緣是辦公室里一位同事在聽《王陽明心學》的廣播,從講解人娓娓道來的話語中給我一種靜心的深邃,于是問她是什么內(nèi)容?她告訴我是《王陽明心學》,并說家里有這本書愿意拿給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剛買的還沒有拆封的這本書拿給我看。
    對于這種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讀呢?對于心學的書,我剛開始的感覺是內(nèi)容深奧,理論性強,看不明白,但是拿到書籍從王陽明出生講起,文中語言淺顯易懂,有些傳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時祖母夢見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蕩蕩而來,為首的神人懷里抱著一個嬰兒,降落在王家門前,把嬰兒交給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陽明便哇哇墜地。于是,給他取名王云,正因為這個名字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后來改名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當天居然開口說話了,而且不鳴則起,一鳴驚人。不但日常用語對答如流,而且《四書五經(jīng)》中的圣言一口氣都給背了出來。
    王陽明從小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上學時逃課。經(jīng)過老爸的多次訓斥和老師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惡習不改,天天只想著玩兒。正當大人們對這個問題少年即將失去信心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徹底改變了王守仁。這件事情對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翹課了,在市場上瞎溜達,看見一個小孩兒在賣鳥,就湊過去問價錢,可問完價錢,掏掏口袋卻不夠數(shù)。守仁眼珠一轉(zhuǎn),就讓那小孩兒先把鳥給他,回頭再送錢過來。那小孩兒可不傻,堅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守仁同學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伸手就要去搶。那小孩兒也不甘示弱,馬上跟他比畫。就在這時候,一個算命先生從他們身邊經(jīng)過,無意間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腳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當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時,心里馬上跳出一個念頭:此子他日大貴,當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當即把鳥買下,送給了守仁,然后慈愛地撫摸他的臉,意味深長地說了幾句話:“小朋友,記住我下面的話——日后,當你的胡須長到領口時,你就入了圣境;當胡須長至丹田,你就結(jié)了圣胎;當胡須長到丹田以下,你就結(jié)成圣果,功德圓滿了。”
    臨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囑了一句,他說:“小朋友,你一定要讀書自愛,我所說的話,將來必定應驗!”就是最后這句話,把守仁同學從一個問題少年徹底變成了三好學生。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顆幼芽,老師就是那個澆灌者,有時老師想給予他們更多的陽光雨露讓他們快快成長,但太強的陽光、太多的水分也會對他們傷害,給他們適合自己的溫暖,他們定會茁壯成長!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六
    寒假,我讀完了《王陽明》這本書,書中講述的王陽明生平經(jīng)歷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觀點“知行合一”四個字更是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
    王陽明是誰?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個文壇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將領,是被稱為中國上下五千年兩個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孫中山、蔣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前,王陽明曾反復實踐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駁了這個觀點,也隨即提出了“知行合一”。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要到生活中實踐,才能夠體現(xiàn)出它的真實價值。朱熹在儒家學術(shù)地位極高,王陽明提出了這個超過朱熹的觀點,在當時令所有儒家學子難以接受,他是冒著死提出并堅持的,他的勇氣和對真理的執(zhí)著令人贊嘆。
    我也要學習王陽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質(zhì),在學習中思考在生活中實踐,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另外,作為一個學生,我還應該學習的是王陽明不放棄、不氣餒、昂首苦讀書的精神。王陽明曾經(jīng)兩次考進士落榜,他卻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憑借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失敗,向下一個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獲得金榜題名。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所有人去閱讀,也值得所有人去學習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七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jié)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里,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敘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吧袢介L”、“青蛙博士”、“波卡”、“小洼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敘說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這些,還有密切關系著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這可獨一無二、璀璨而又閃亮的明珠“地球”。在我們的身邊,破壞地球母親的實際隨處可見,到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砍亂伐樹木、工業(yè)污染,每當這些人一活動,我們的地球母親便會受到一次嚴厲的打擊。前一段時間,中國出現(xiàn)干旱,就是因為水循環(huán)被遭到嚴劣的遏制、嚴重的打擊,使地球無法降雨,干旱面積越來越大。讓我們發(fā)出內(nèi)心的吶喊,讓地球不再變得的烏煙瘴氣、黑色渲染。只要我們每個人進一份力,十三億中國人的心聲將一同想起,一起飛舞!讓我們保護環(huán)境吧!讓地球重還舊貌,但還要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讓我們再次站起,把我們大家庭---地球搞得干干凈凈,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一顆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惡劣的環(huán)境所屈服,站起來!當國旗再次升起的時候、國歌在此再次響起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見證輝煌的一刻!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垃圾熏倒,使我們再次占領高地!同學們,站起來,穿過這道障礙,這時,歷史將由我們來焊接,歷史的詩篇將由我們譜寫,勝利的明天屬于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所以我們要倡導并支持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yè)的蓬勃健康的發(fā)展!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八
    書讀完了,筆記也記了,想寫一些感想。
    一、書中原文“知識必須能夠在某些場合實際運用,才值得學習”。我個人認為有兩種想法。比如學英語就很符合這句,現(xiàn)在中小學學生為什么學不好英語,就是沒有實際運用的場合;而為何職場人士放棄休息、娛樂去學英語,是因為工作場合有時會運用。這是贊同這句話的.,而認為這句有待商榷的例子也有。比如讀課外書,課外書很多是沒有實際運用的,讀了十本,考試又不考,讀來何用。有這種想法的很多家長因此只讓孩子學課本,考試不考學來何用?他們忘了學習不是單純?yōu)榱朔謹?shù),而是為了更好生活。課外書增加詞匯量、開拓視野、培養(yǎng)情趣等,同樣在生活中的“某些場合”是會運用到的,只是何時何地才運用我們不知,如若沒有課外閱讀,有一天真的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發(fā)生。
    二、“學業(yè)成就差距是導致貧困循環(huán)的一個因素,如果家長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從事社會最底層工作,那么,他們所養(yǎng)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會被限制在同樣的發(fā)展模式中”。這不用多說到農(nóng)村看看即可,網(wǎng)上熱議“寒門難出貴子”也是這樣。
    三、“高質(zhì)量的教學對學業(yè)成就影響巨大--甚至比民族教育和家長教育合起來的影響還要大”。這解釋了為何擇校的原因,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對學業(yè)確實有很大幫助!從我孩子經(jīng)歷我非常贊同父母盡自己最大能力讓孩子上個好學校。
    四、“在教育中始終應該保留足夠的空間,讓渴望學習的學習者能夠追尋自己內(nèi)心的繆斯女神,并且鼓勵迫切的學習者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繆斯女神。通過廣泛的課程內(nèi)容安排來培養(yǎng)業(yè)余的專家,不要只盯著學術(shù)知識的奧秘,而要把眼光放遠,要相信這一切都可以實現(xiàn)”。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素質(zhì)教育,保留足夠空間,不要只盯著學術(shù)知識,為自己學,不是為了考高分,不是為了考好學校,沒有功利心,只為找到自己最擅長最有興趣的去學??上КF(xiàn)在普遍的興趣班都有極強的功利性,因為要迎和家長的功利心:上了這個興趣班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能得到什么好處……素質(zhì)教育由此變味了。
    五、“基礎教育應當塑造業(yè)余的專家,而非強求專業(yè)知識。業(yè)余的專家能夠自信地、正確地、靈活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這就是通才教育,也就是我們以前說的“萬金油”;同時也是要求知識的寬度而非知識的深度,要象大海一樣寬廣,而非象高山一樣深邃。
    六、“能夠熟練、流暢、投入地讀和寫既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成就,也是高回報的成就”。明確表示學好語文很重要,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得語文者得天下”。以前是“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兩者差距很大:“走遍天下”恐怕不如“得天下”更讓人心動,并可能為之瘋狂。
    今暫時寫到此,下次繼續(xù)。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九
    教師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從數(shù)學學習中找到興趣,發(fā)現(xiàn)意外,自主提問就是我們一線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煥發(fā)課堂生命力時應該努力去實現(xiàn)的。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極有可能變得有生命力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yǎng)好奇心和讓學生參與提問等方式來實現(xiàn)。
    關于如何提出開放性的有生命力的問題,書中介紹了三種方式。
    方式一:“中心線索”法,就主題通常由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學習者對此進行探究,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中也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形式,針對一個知識點,設計了一些探究問題,然后學生可以分小組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分析,交流討論,甚至提問質(zhì)疑。
    方式二:要素式問題,就是教師要圍繞大概念而非答案來組織教學。
    方式三:增殖性問題,是指最初由教師提出問題,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后,也提出相應的問題,理想的增殖性問題是開放的,破舊立新的,豐富的。這樣的問題其實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經(jīng)常會有,教師通過關鍵環(huán)節(jié)或關鍵問題的追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討論,然后由自己新的疑問,從而得到這樣的增殖性問題,引領大家繼續(xù)深入的思考,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就是教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假如不是呢?發(fā)生了什么?我們看到了什么才能這樣說呢?這樣的一個個追問的問題包拋下去就能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擴展理解的外延,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一步思考而得到新的疑問。學習者受到問題的驅(qū)使,主動探尋答案,這樣的過程和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會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其實,重要的不止是得到答案,無論理解得多充分,關鍵更在于學習提問和尋找答案的藝術(shù)和技巧上,這樣的一種理解的深入的有生命力的學習才是我們學生需要掌握的,我想在自己今后的課堂上,我也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力,慢慢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還有盡量保有學生的好奇心,最終學會學習,讓學生能為未來而學。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十
    理解一個道理,和相信一個道理,是兩碼事。理解是知道這道理是什么意思,回過頭也能給別人講,也可當作寫作的素材,但臨到自己遇到事了,就沒用了;相信是直接行動,照著這道理的意思做人做事。理解后不相信,要么是因為沒有深刻理解,要么就是雜念太多;相信未必理解,信念是直截了當?shù)闹X。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到,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鼻诙兄模怯姓畹娜?,是《金剛經(jīng)》里講“一念生凈信者”;若存若亡的,就是我們大多數(shù)自以為是的人,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偶爾能覺悟過來,大多數(shù)時候卻是昏昏沉沉的;大笑的人,要么是愚昧的人要么是傲慢的人,傲慢比愚昧更可惡。
    知道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在于,我們只是知道而已,從來沒有真正執(zhí)行過。沒有真正執(zhí)行過,就不算真正知道。
    現(xiàn)在說到成功學,人人貶斥;說到雞湯文,人人反胃。好像每個人都有更高明的見解,但這些拒絕洗腦的人,又沒有過得更好。
    我是不反對洗腦的人,也是不反對雞湯的人。還能被洗腦,說明我的大腦還沒有固話,還聽得進別人的意見;還喝得下雞湯,說明我并未吃飽,還有很強的消化能力。人這輩子是不可能避開洗腦的。小時候被家長洗腦,后來被老師洗腦,后來被老板洗腦,多數(shù)時候是被各種文藝書刊洗腦。洗腦有好的洗法,有壞的洗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何不可。
    裝不進任何東西,拒絕世界的開導,是自大、愚昧、無知、我執(zhí)太重。以為自己有一套更高明的打法,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整個人是封閉的,沒有對世界敞開。你一旦敞開,你是可以吸納大千世界,又可以丟掉大千世界的。你將獲得知見的自由。
    學習當然不是不加辨別地學習,吸收也不是什么都吸收。但學習,吸收,總是要長期保持的?!安W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一個閉環(huán)。一個道理,要一直到篤行之,才算完成一個小閉環(huán);小閉環(huán)以后遇到其他口子,再繞一圈,又變成一個閉環(huán)。實踐,反饋;實踐,反饋:這是最簡化的閉環(huán)。
    道理不在多,不在解,在信,在行。佛家講“信解受持”,信在第一,解在第二,受在第三,行在第四。相信,理解,接收,執(zhí)持,這也是一個閉環(huán)。凡事知易行難,不能流于表面,夸夸其談,要切實篤行。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十一
    讀完《致良知》之后,我覺得王守仁真的可以用神奇來形容,以一介書生先后平定多場叛亂,但創(chuàng)立王學才是他在歷史中輝煌的根本原因。王學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是知識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有它的意義,還一定要還愿到生活的實踐當中才能夠真正體現(xiàn)出它的價值。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時,王守仁創(chuàng)造了心學,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覺,良知學說的提出,是對儒家修身養(yǎng)性觀點的發(fā)展,其間明顯的有佛家的思想影響。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yōu)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nèi)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nèi)心現(xiàn)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王守仁對善惡的剖析,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善人也都有個惡人,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明辨是非守住底線。在工作當中,認真履職不辜負每位消費者的信任就是善,敷衍塞責讓消費者不滿意就是惡。唯有此,我們才能更好履行工作職責,提高服務質(zhì)量。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提升心性,磨煉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創(chuàng)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閑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厘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tài),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yǎng)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nèi)心的準則。
    王陽明全集讀書心得篇十二
    在我看《祝?!芬郧?,我一直以為,魯迅只是一個思想前衛(wèi),語言犀利的作家。他的出名只是因為他的雜文和他的思想,但是在看了《祝?!泛?,我對他的看法改觀,覺得他是一個憑著真本事而屹立在中國文壇上的?!蹲8!芬婚_始用一種很悲涼的手法渲染氣氛,寫那滿天飄舞的雪花,讓人們滿目瘡痍,感到荒涼和痛苦。然后魯迅慢慢地用祥林嫂的死引出她的一生的悲劇。魯迅的敘述很自然,把祥林嫂由逃走——打工——被綁走——再嫁——失夫失兒再打工——遭唾棄這些遭遇很完整地表達出來,沒有絲毫的拘束。魯迅沒有在文中對祥林嫂表示同情,但是卻能在敘述中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使大家同情祥林嫂,這表現(xiàn)他的深刻的文學造詣,我想這種文章寫作方法是我們最難學習但是又是最需要學習的。
    我覺得文章最精彩之處是文章的題目“祝福”,文章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寫的是悲劇,但是卻用了一個很有希望的題目,這正是魯迅最高明的地方,簡單的“祝福”兩個字,把悲憤和希望都表現(xiàn)出來,引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