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對我們所做的事情進行回顧和總結的方式。在總結中,我們應該注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這些總結范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整理的,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總結的寫作技巧。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一
引言:。
現代園林景觀,在其設計中,常用到的手法是軸線控制,這種手法廣范地應用著。軸線控制法有著有多的優(yōu)勢,一是能很好地表現空間的規(guī)則性,二是能很好地表現空間的控制性,三是,這種控制手法既蘊含了西方傳統(tǒng)設計,又蘊含了古典設計,從而使園林景觀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1園林景觀與外圍環(huán)境的關系。
1.1園林與城市軸線和諧統(tǒng)一。
在城市景觀中,園林景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設計園林景觀,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設計園林布局時,要以周圍的環(huán)境為基礎,其秩序對園林的布局是有影響的,因為園林景觀的設計的最終目的,園林空間要向城市空間擴展,要使其與城市和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例,它的設計布局最終目的就是要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一條軸線,將整個建筑與自然形成一體。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北京內的北部,從北京市市區(qū)的軸線上看,它處于其北面。在北京市這條中軸線上,著名的建筑不止一個,如天安門廣場、鐘鼓樓、天壇,這條軸線還是文化、歷史、政治的軸線,在整個布局中,以紫禁城為中心,從東西南北把一座城市連接起來,在世界城市建筑物中,有很多偉大的中軸線,而它,則是其中之一。奧林匹克公園拓寬了這座城市的中軸線,中軸線的北端是森林公園,從整體布局上看,中軸線和自然景觀已經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展現給世人的是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色,而它也成了中軸線的終點。
園林用地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無限的延展,在設計中,既要使園林達到美觀,又不能超越邊界線,這樣就要從多方面考慮,所要設計的園林景觀的軸線,要與以下因素聯系在一起,景觀外圍場的重要建筑物,周圍一些關鍵性的標志物的對景線,周圍自然景觀的山脊線,通過這些關聯因素,把軸線結構和景觀內外空間的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來。通常情況下,如果想把外部景觀和中軸線進行統(tǒng)一,所采取的方法有借景色、對景等,通過這些方法,使內外部景觀融合到一起,從而改變了固有的場地在空間上的限制,這樣就使整個園林的面積得到了拓展。
“層次”指不同事物間可聯系的層級秩序。一個體系由多個元素組成,但每個元素的用途和其關鍵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突出的層次結構。一個空間因形態(tài)、質感、功能的不同,而等級結構也會有所不同。有效的組織空間結構是必須的,由此才能形成有序的空間序列。但每個空間都能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融合,比如覆蓋、并列、滲透、穿插,從感覺上讓人感到是豐富多樣的。
2.1.1并置關系。
空間在變化和重復上如果能恰到好處,就把統(tǒng)一性突出出來,使空間具有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想要使空間擴展,軸線是最好的利用工具,通過它可以將多個空間單元進行串聯,這就達到了擴展空間的目的,從而也使序列的秩序感得到提升。
2.1.2主從關系。
在空間序列中如果要把某個景觀要點表現出來,或要展示空間的關鍵性、特定性,通常會把它的形態(tài)與位置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讓觀賞者從視覺上感到新穎和突出。如果要凸顯軸線的控制性,就需要有影響的端點。比較突出的層次關系能夠增加空間序列的秩序感。
空間序列在原理上對傳統(tǒng)視覺很重視,把重點放在了空間動態(tài)組合上,把單個的空間組織形成空間群落,其根據是空間形態(tài)特點,組建時要按不同比例,其空間群落要有規(guī)律變化。觀賞者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觀察到的景觀,在絕對不會是同一個,觀賞者在運動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空間轉換,空間會秩序地進行連續(xù)性的變換,這就能形成有規(guī)律的序列,而軸線的設計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空間序列能夠體現出軸線的設計理念,連續(xù)性空間元素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軸線,軸線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方向性很強,通過軸線,讓觀賞者變化視覺就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觀。
3視線的引導。
3.1外景引人。
通過軸線,能讓觀賞者的視線來到一個指定的地方,通過“借景”這種方式把外部景觀引進到園林內,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標志性的物體,或者假山等,從而使園林內的景觀更加豐富了。外景引人的方法是,運用了某一植物景觀,且它是線性形態(tài),從而使軸線的方向感得到了增強,通過這種方法,又能夠把園林內的景觀引到園林外面來。
3.2主景導向。
軸線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即通過軸線,能夠把觀賞者的視覺從園林的這個區(qū)域轉向另外一個區(qū)域,從而在視線上形成了一個交點。通常情況下,這個交點所在的位置就是園林景觀中的中心區(qū)域,園林內的很多重點景觀基本都位于處于這個中心位置之上,比如一尊雕像、有代表意義的建筑物等。多軸的軸線體系在通常情況下,也可以形成同樣的交點,例如主軸線與次軸線之間的交點等。
3.3渲染環(huán)境氛圍改變觀賞者情感。
從園林設計理念上講,采用營造景觀和空間的方式,從而達到渲染環(huán)境的目的,由此,使觀賞者的情感和心情得到改變,從中讓人們體會到設計理念。所以,在營造園林景觀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人們的視覺和心理這兩方面體驗上,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可以提高園林設計景觀的表現力,使環(huán)境的感染力更加突出,從而使園林景觀環(huán)境在效果上表現更加突出。軸線在構圖形式上,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特征更加的鮮明和清晰明了。構圖形式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和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構圖比較嚴謹,在感覺上,就會給人以嚴肅、穩(wěn)重的感覺,序列空間在層次上又比較鮮明,這就能把人們的情緒逐漸引發(fā)起來,有最初的序曲、開端,進人到發(fā)展,達到高潮,然后到尾聲,人們的思緒也會按照這些順序逐漸開來。
結語:。
現代化園林景觀在其設計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人們的審美觀、生活方式等,軸線控制這種應用手法隨之而變得多樣、自由化了。對軸線控制手法的研究,能夠把這種控制手法的潛力進行挖掘和發(fā)揮,從而營造各種風格的園林景觀。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二
2劉赟,王嬌.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1)。
3何建順,宋希強.新加坡熱帶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5(19)。
4陳文婧,阿麗婭阿布利孜.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12)。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三
摘要: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實踐過渡的一門重要課程。文章介紹了“嵌入式”教學相關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通過五個教學模塊進行詳細說明“嵌入式”教學策略。
風景園林專業(yè)升成一級學科后,其專業(yè)課程都面臨著升級整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及特色課程,主要是運用有觀賞價值的植物,根據其生態(tài)習性和觀賞特性,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其他造園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創(chuàng)造具有意境的優(yōu)美景觀,供人觀賞。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認識識別等基礎課程的總結,又為后續(xù)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園林工程、畢業(yè)設計等綜合性課程打下基礎。
“嵌入式”教學的界定風景園林專業(yè)課程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尤其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植物景觀設計的整體把握,直到畢業(yè)了還對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彌補這些都顯得很關鍵。本次教學方法是將與其相關的教學信息融入“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教學新方法,是一種借鑒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yè)開展“嵌入式”教學。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嵌入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對涉及到相關知識的理論點、實踐內容知識或者相關專家進課堂等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理論研究前沿的問題及實踐內容通過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課程當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打破固定的思維,使學生在學校課堂中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直觀地感受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是天津城建大學風景園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課程的基礎上改革和擴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訂風景園林培養(yǎng)方案的時候重新制訂了新的教學大綱,是風景園林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從原有的24課時,擴展到64學時,并從以往的純理論講解擴展到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在新的培養(yǎng)方案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在大三開設,在學習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學應用在這門課程上,既然是對以往的理論知識的一個總結,又可以對新的知識有大體的認識,為新的課程打下伏筆。
3.1課程現階段的問題。
3.1.1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夠很多學生在聽講或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對之前講的內容一知半解,如對植物形態(tài)不了解,“張冠李戴”;在選擇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設計,往往會出現南方的樹種;有的應該是適宜種植在陰面的植物,就在沒有遮蔭的陽面地方出現,學生普遍缺乏對植物動態(tài)欣賞的把握,這都是由于學生對之前知識儲備量不足造成的。3.1.2學生對空間關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學生對于空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夠正確處理植物和空間之間的關系,設計的時候缺乏層次感。3.1.3學生圖紙表達不規(guī)范,表達效果不理想學生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終交圖的時候卻與當時的設想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在最終表現的時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在課程當中應該“嵌入”相關的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3.1.4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課時較少以往24學時的教學理論占主要課時,只有最后的4學時是對學生下達任務書,布置結課作業(yè),結課作業(yè)往往是針對某一花園或小區(qū)居住花園的植物景觀設計,在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導致作業(yè)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嵌入式”教學來解決,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嵌入(如園林樹木學、植物生態(tài)學、設計初步等理論知識)、空間關系的嵌入和實踐能力的嵌入來貫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學策略。
筆者針對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內容重新進行的脈絡清理,把課堂教學分成五個模塊,在課堂上始終以理論教學為主線,見表1,以知識點(相關理論內容)的嵌入、實際項目(實踐課程)的嵌入為主要途徑,提出五大模塊,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嵌入的內容:通過作業(yè)來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模塊一,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的種類、習性和識別,這一模塊把園林樹木和花卉學的內容嵌入在里面,通過校外實踐識別常見的園林植物,來強化這部分內容,最后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調研報告;模塊二,主要在“嵌入”美術基礎、設計基礎及風景園林藝術原理,把課程重點放在對種植設計和對形式美法則的應用上,從植物形狀、大小、顏色、質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組合的形式美法則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這樣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能夠更感性地把植物設計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上,這部分考查要求學生運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層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觀案例調查分析的ppt;模塊三,主要是講解植物造景的生態(tài)學應用,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嵌入”光、溫度、濕度等植物生態(tài)學的內容,通過學生課下查找網絡及書籍資料,來獲取植物生態(tài)設計的案例,以課上匯報的方式來進行考核這部分內容;模塊四,是把學生分組,為天津市近幾年比較成熟的公園和新建的廣場、居住區(qū)小游園等空間進行測繪,并以組為單位進行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的繪制,這一模塊是通過“嵌入”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和城市規(guī)劃原理,使學生在做小項目的時候從宏觀規(guī)劃考慮出發(fā)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選擇的內涵和文脈;模塊五,是最后一個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考慮到課時的限制,由教師提供一塊規(guī)劃好的場地,由學生進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現場之后,這就要求學生對植物的布局和種類選擇進行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布置任務書階段就介入,通過對任務書的解讀更好地理解場地的設計,之后通過功能分區(qū)的設計、景點的規(guī)劃、植物的選擇等進行討論說明,完成植物景觀設計,最后通過“園林工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嵌入,使學生有意識的讓設計達到施工圖的標準,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植物設計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實施。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對“嵌入式”教學的探索,為系統(tǒng)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寬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并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和實踐能力,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邵鋒,包志毅,寧惠娟,謝云,鄭鋼。風景園林專業(yè)“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10,02:96-98+101.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四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建筑規(guī)劃中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實現共融的具體途徑,以期為我國房屋建筑與環(huán)境的規(guī)劃工作作出微薄貢獻。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對于所居住房屋的環(huán)境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房屋建筑規(guī)劃中,有機融合園林景觀設計對于提升居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為人類經濟生活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使自然環(huán)境遭到了了空前的破壞。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向往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在購買房屋時將建筑園林景觀納入到購房條件之中。相較于發(fā)達國家,我國建筑規(guī)劃園林景觀設計的起步尚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逐步深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居民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對房屋環(huán)境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做到有機融合勢在必行。
對建筑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在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應將生態(tài)設計作為設計的主題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房屋建筑的園林景觀間接反映了人們的精神層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人們的理想追求。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園林景觀成為人們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一方精神憩園。所以,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建筑生態(tài)規(guī)劃是一項基本內容,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方向。
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重點是:設計人員應按照實際需求將建筑規(guī)劃理念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同時將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首要考慮的是節(jié)能減排設計,將循環(huán)利用資源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融入到設計當中,以此將建筑及外部環(huán)境運行中的資源消耗進行有效控制,盡量將消耗降至最低。隨著資源的日趨緊缺,在建筑規(guī)劃及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者們越來越注重于資源的有效合理運用,以生態(tài)設計為原則,并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率,最終使建筑與景觀效果融為一體。此外,在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設計人員應致力于改善自然系統(tǒng)生態(tài)功能及保護環(huán)境的設計目標。在園林景觀設計時,應將建筑的環(huán)保功能置于第一位。比如,在選擇園林植物時,應選擇具有環(huán)保作用的植物,同時做到有效運用這類植物。并根據植物特點,合理營造園林植物群落,由此達到自然和諧的景觀效應。
若要實現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設計共融,必須具備科學的指導理念。首先,應從全局角度出發(fā),可根據該區(qū)域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融入一些創(chuàng)新策略。由此實現建筑與園林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其次,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個性化特征的體現必不可少,在實際設計時,注意學習國外的先進設計經驗,從中吸取精華,因地制宜,設計出具備獨有特色的現代建筑的園林景觀。
2.4嚴格遵循共融設計的基本原則。
隨著當代人們對生活居住環(huán)境品質需求的提升,現代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實現共融問題是必然發(fā)展趨勢。如上文所述,在共融設計中,必須注重建筑的生態(tài)規(guī)劃與設計。根據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平等看待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兩者的功能及作用,由此實現園林景觀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必須注意的是,在現代園林設計中,園林設計者應將資源循環(huán)利用置于首要位置,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法以及園林藝術,將建筑規(guī)劃和園林景觀設計有機融合起來,以體現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在現代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宜人的園林景觀是人們忙碌生活之余的精神憩園。因此在房屋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應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擺在首位,實現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的共融。同時,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共融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發(fā)展下的必然要求,相關設計人員應據此目標,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前提下,力求創(chuàng)新,以期設計出具備特色的、優(yōu)秀的園林景觀作品。
[2]楊安沛.試論城市規(guī)劃中融合特色園林景觀設計方法[j].現代園藝,20xx,(12).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五
摘要: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實踐過渡的一門重要課程。文章介紹了“嵌入式”教學相關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通過五個教學模塊進行詳細說明“嵌入式”教學策略。
風景園林專業(yè)升成一級學科后,其專業(yè)課程都面臨著升級整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及特色課程,主要是運用有觀賞價值的植物,根據其生態(tài)習性和觀賞特性,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其他造園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創(chuàng)造具有意境的優(yōu)美景觀,供人觀賞。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認識識別等基礎課程的總結,又為后續(xù)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園林工程、畢業(yè)設計等綜合性課程打下基礎。
“嵌入式”教學的界定風景園林專業(yè)課程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尤其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植物景觀設計的整體把握,直到畢業(yè)了還對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彌補這些都顯得很關鍵。本次教學方法是將與其相關的教學信息融入“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教學新方法,是一種借鑒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yè)開展“嵌入式”教學。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嵌入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對涉及到相關知識的理論點、實踐內容知識或者相關專家進課堂等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理論研究前沿的問題及實踐內容通過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課程當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打破固定的思維,使學生在學校課堂中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直觀地感受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是天津城建大學風景園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課程的基礎上改革和擴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訂風景園林培養(yǎng)方案的時候重新制訂了新的教學大綱,是風景園林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從原有的24課時,擴展到64學時,并從以往的純理論講解擴展到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在新的培養(yǎng)方案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在大三開設,在學習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學應用在這門課程上,既然是對以往的理論知識的一個總結,又可以對新的知識有大體的認識,為新的課程打下伏筆。
3.1課程現階段的問題。
3.1.1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夠很多學生在聽講或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對之前講的內容一知半解,如對植物形態(tài)不了解,“張冠李戴”;在選擇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設計,往往會出現南方的樹種;有的應該是適宜種植在陰面的植物,就在沒有遮蔭的陽面地方出現,學生普遍缺乏對植物動態(tài)欣賞的把握,這都是由于學生對之前知識儲備量不足造成的。3.1.2學生對空間關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學生對于空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夠正確處理植物和空間之間的關系,設計的時候缺乏層次感。3.1.3學生圖紙表達不規(guī)范,表達效果不理想學生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終交圖的時候卻與當時的設想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在最終表現的時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在課程當中應該“嵌入”相關的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3.1.4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課時較少以往24學時的教學理論占主要課時,只有最后的4學時是對學生下達任務書,布置結課作業(yè),結課作業(yè)往往是針對某一花園或小區(qū)居住花園的植物景觀設計,在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導致作業(yè)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嵌入式”教學來解決,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嵌入(如園林樹木學、植物生態(tài)學、設計初步等理論知識)、空間關系的嵌入和實踐能力的嵌入來貫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學策略。
筆者針對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內容重新進行的脈絡清理,把課堂教學分成五個模塊,在課堂上始終以理論教學為主線,見表1,以知識點(相關理論內容)的嵌入、實際項目(實踐課程)的嵌入為主要途徑,提出五大模塊,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嵌入的內容:通過作業(yè)來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模塊一,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的種類、習性和識別,這一模塊把園林樹木和花卉學的內容嵌入在里面,通過校外實踐識別常見的園林植物,來強化這部分內容,最后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調研報告;模塊二,主要在“嵌入”美術基礎、設計基礎及風景園林藝術原理,把課程重點放在對種植設計和對形式美法則的應用上,從植物形狀、大小、顏色、質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組合的形式美法則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這樣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能夠更感性地把植物設計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上,這部分考查要求學生運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層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觀案例調查分析的ppt;模塊三,主要是講解植物造景的生態(tài)學應用,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嵌入”光、溫度、濕度等植物生態(tài)學的內容,通過學生課下查找網絡及書籍資料,來獲取植物生態(tài)設計的案例,以課上匯報的方式來進行考核這部分內容;模塊四,是把學生分組,為天津市近幾年比較成熟的公園和新建的廣場、居住區(qū)小游園等空間進行測繪,并以組為單位進行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的繪制,這一模塊是通過“嵌入”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和城市規(guī)劃原理,使學生在做小項目的時候從宏觀規(guī)劃考慮出發(fā)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選擇的內涵和文脈;模塊五,是最后一個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考慮到課時的限制,由教師提供一塊規(guī)劃好的場地,由學生進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現場之后,這就要求學生對植物的布局和種類選擇進行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布置任務書階段就介入,通過對任務書的解讀更好地理解場地的設計,之后通過功能分區(qū)的設計、景點的規(guī)劃、植物的選擇等進行討論說明,完成植物景觀設計,最后通過“園林工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嵌入,使學生有意識的讓設計達到施工圖的標準,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植物設計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實施。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對“嵌入式”教學的探索,為系統(tǒng)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寬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并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和實踐能力,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邵鋒,包志毅,寧惠娟,謝云,鄭鋼。風景園林專業(yè)“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10,02:96-98+101.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六
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每個地區(qū)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都必須要考慮當地的地域文化,將地域文化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凸現地域文化的特色,還可以增加園林景觀的內涵,增強其文化底蘊,展現其獨特魅力。
園林景觀是在我國傳統(tǒng)園林理論和園林藝術的基礎上,融合美學、建筑、動植物、文學等多種知識而產生的建筑藝術,它是自然、文化、地理、人文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園林景觀的設計不能僅僅是單純的建筑設計,還應該將地域文化滲透于其中,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和獨特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可以通過園林景觀體現出來。
園林景觀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統(tǒng)一,其設計素材主要來源于當地生活和當地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因為地域的不同,設計的方法和對象也不相同。地域文化是基于該地域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俗逐漸形成的,是地域內人們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每個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都應該符合當地的文化。地域文化所包涵的生活習俗、文化積淀和風土人情等,都可以增加園林景觀創(chuàng)作素材。另外,對于園林景觀設計師來說,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可以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這也是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素材的又一種表示。比如,在崇明綠島四季景觀設計方案中,“綠野仙蹤”景觀的設計靈感就來源于崇明島蔥郁的樹林和曲徑通幽的獨特美感;“壽舞夕陽”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沉穩(wěn)質樸的沙巖景墻和高大茂盛的銀杏木。
園林景觀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些文化氛圍來源于地域文化并且反映出地域文化。園林景觀具有獨特的魅力,給人以直接的感受,人們在欣賞園林景觀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受到園林景觀所蘊含的文化氣息的熏陶。建筑是一種藝術,每個城市的建筑都與該地的地理位置、土質情況、水源情況等相契合。園林景觀作為一種建筑,從其構造來說,也反映出該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園林景觀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將地域文化與現代建設理念相融合呈現給大眾。
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植入地域文化,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第一,在自然條件上。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形、氣候、土壤、動植物、水利等方面,這些都會影響到地域內建筑的設計與構造,所以,園林景觀中運用地域文化,要綜合考慮該地域的自然條件。第二,在人文歷史上。人文歷史是城市千百年來形成的印記,象征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環(huán)境。園林景觀設計要突出其文化內涵,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域歷史,將地域文化用現代建筑藝術表現出來,增加園林景觀的魅力。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植入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手法。首先,抽取地域文化中優(yōu)秀的因素進行設計。地域文化有好壞之分,優(yōu)良的文化是園林景觀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落后的文化也會對園林景觀設計造成不好的影響。其次,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園林景觀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切不可在建設中破壞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促進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另外,在建設過程中不能浪費資源。最后,科學合理地將地域文化與現代建筑理念和手法融合在一起。地域文化的運用不是單純地運用,而是依靠現代建筑手法,從而形成園林景觀設計獨特的風格。
總之,地域文化與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關系密切,二者不可分離。園林景觀的設計需要重視地域文化的運用,既繼承傳統(tǒng),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促進園林景觀建設和地域文化建設的綜合發(fā)展。
1郭永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xx(11)。
2曾艷娟。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研究[j].房地產導刊,20xx(7)。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七
園林景觀設計所要遵循的原則大致有構園有法、功能明確、因地制宜、掇山理水、順勢通暢、植物造景等。
1.2設計要點。
園林景觀設計的要點就是做到美觀、適用、經濟的辯證統(tǒng)一且綜合性較強,這三者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并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性質存在的差異而有所側重相輔相成。
1.3設計要求。
園林景觀設計的相關要求有烘托相稱、平衡相宜、有目的的對比照應、有節(jié)奏變化的聯絡、有力的畫面鎮(zhèn)定、適度的強調加深、藏露結合的逗引引導、高雅含蓄的暗示隱喻等。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綠化植物常見的分類有喬木類、灌木類、藤本類、竹類、水生植物以及多桿香樟等,舉例來說大喬木有榔榆、樸樹、重陽木、白臘、國槐、毛白楊、懸鈴木、銀杏等,而中喬木有枇杷、木瓜、紅楓、櫻花等,而小喬木則有碧桃、紅葉李、梅花等;大灌木有榆葉梅、紫玉蘭、珊瑚樹、蚊母樹等,中灌木有貼梗海棠、麻葉繡球、黃楊、金葉女貞、小葉女貞、南天竹等;小灌木有紫葉小檗、金絲桃等;藤本類有金銀花、爬山虎、五葉地錦、木香、紫藤等;復軸混生竹有箬竹、苦竹、茶稈竹等,合軸叢生竹有佛勝竹、鳳尾竹等,單軸散生竹有斑竹、紫竹、毛竹、青竹等;水生植物有蘆葦、菖蒲、水蔥、藕、睡蓮等。就觀賞性來說又分為觀形類、觀枝干類、觀葉類、觀花類、觀果類等,舉例來說觀形植物有黃山松、鋪地柏、垂柳、合歡、五角楓、白皮松、雪松等;觀枝干植物有竹子、梅花、梧桐、櫻花、杏等;觀葉植物有紅葉李、楓香、金錢松、棕櫚、七葉樹、女貞等;觀花植物有玉蘭、木槿、紫丁香、牡丹、玫瑰等;觀果植物有金銀木、南天竹、山楂、木瓜、石榴等。而各式各樣的綠色植物在對周圍空氣進行凈化的同時,也各有千秋帶給人美的享受提升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性,而植物綠化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如下:
2.1花葉結合。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需要結合觀葉與觀花植物從而對觀賞期作一定的延長,例如紅葉李有著紫紅的葉色且在秋季會變紅,與觀花植物進行組合搭配可以相得益彰且可以作為主景置于顯要的位置上供人觀賞。而常綠的樹種其觀賞的效果也存在差異,例如樟子松是淺綠泛黃而云杉則是灰綠色,通過對色度對比較大的樹種進行選擇搭配會使得觀賞效果更佳。
2.2層次分明。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就美學的角度來說要做到層次分明,從分層配置到色彩搭配都需要采用不同高度、花色、葉色的植物,為了使觀賞期得到一定的延長也可以分層配置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
2.3四季過渡。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要避免雷同和單調,要體現四季變化即春日繁花似錦而盛夏綠樹成蔭,秋日葉色多變而寒冬銀裝素裹使自然的美能夠融入其中并向世人展示。因此植物綠化要根據季節(jié)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配置,例如早春的時候配置丁香、連翹、榆葉梅、山桃等,而晚春的時候配置海棠、玫瑰、薔薇等;在初夏的時候配置紫薇、野蘋果等;在秋季的時候配置山里后、觀果海棠、五角楓、火炬等;在冬季的時候配置云杉、油松等。而總體的植物配置效果應當是四季有綠而三季有花,在林木的配置中也是多以灌木和喬木為主且多鋪設草坪。
2.4生態(tài)效益。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造景除了是對園林形式美的追求,更要注重借此使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實現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使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情況有所改善從而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率作有效的降低,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園林景觀空間彈性的部分就是植物綠化,它是一種視覺的藝術給人以無限的美的享受,也是硬質景觀軟化劑是原價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使景觀的效果達到最佳,就必須對植物造價的技術性、經濟性、時間性、藝術性、科學性等做到充分考慮和有機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八
在城市園林景觀區(qū)域內通常情況下會設計各種人工河道、湖水等水體景觀,這些水體景觀不僅可以作為觀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經過改造后稱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國北京地區(qū)的植物園當中就建立了三個人工湖,并且通過園區(qū)內的人工河道將西山、櫻桃溝等地區(qū)的自然雨水資源收集在園區(qū)內部。這種人工湖為其周圍的植被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在種植各類植物時可直接從湖內抽提湖水進行灌溉。而當城市內的土地面積有限時,則還可以在地下構建雨水池,并通過管道引流到地面進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綠化帶種植的土壤對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強,其中雨水下滲后可以通過地下雨水池進行收集。通常情況下城市內各房屋的頂部均裝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數管道均是將雨水引入樓頂后白白流失,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利用這些引流管道,將雨水導入樓前的綠化帶當中,這樣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時綠化帶當中植被的根莖還能夠對雨水當中多余的雜志進行濾過處理,使得蓄水池當中的雨水得到凈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溝的彎曲度,這樣可以達到緩解雨水沖刷速度的目的,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還可以在綠化帶上增加臨時蓄水池、透水槽等。
在我國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區(qū)可以構建漏水型的園林景觀,建立樓水槽等,使雨水能夠與地下河水匯流。同時還可以見樓水槽的水道與園林內的蓄水池相連通,這樣就能夠保證部分水進入地下水當中,而另外部分則進入到園林雨水池當中。但是這種直接漏水的方式較土壤滲水更難控制,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降水量、蓄水池儲水功能以及凈化功能等進行核算,然后利用相應的技術對水體的質量進行控制[2]。
在園林景觀當中道路和廣場所占的面積較大,并且這部分的結構不能栽種綠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對雨水進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寬度較小,但是其長度較大,因此不能使用滲漏管道對雨水進行收集,這樣會導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應該在道路兩側建立排水斜坡,將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兩側的綠化帶當中。園林景觀當中的廣場本身覆蓋面積較大,而且在廣場上活動的人較多,因此不能在廣場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應該在其周圍的綠化帶下建立蓄水池,在廣場四周建立雨水滲漏管道,將雨水匯集到蓄水池當中。
以北京朝陽區(qū)內某公園威力,該公園在時開展了園內雨水收集系統(tǒng)改造工作,并且在時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統(tǒng)的建造方面,利用滲漏管道將雨水匯入到蓄水池當中,其中滲漏管道鋪設位置包括綠化帶、假山四周、主體道路等,蓄水池則位于公園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設了一片面積較大的綠地,蓄水池即在綠地之下。該公園設計師為了有效控制成本,將綠地直接設計為土壤濾過系統(tǒng),并配備有濾池。根據系統(tǒng)運行后的計算顯示,該園區(qū)內每年的年雨水儲蓄量為1.2×104m3,而園區(qū)內總用水量為1.6×104m3,也就使得自來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為園區(qū)大大節(jié)約了自來水資源。同時園區(qū)內還建立了水資源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主要以土壤濾池作為主要的凈化設備,雨水可以在滲漏和運輸的過程中得到凈化,減少了運營成本。當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當中,然后經由水泵將其提升到土壤濾池,進過凈化后就可以被運送到凈水池當中,而凈水池內也設有相應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綠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則直接被運輸到人工湖內,將人工湖內水質變差的水體更換排入到蓄水池當中,再次進行循環(huán)利用[3]。該園區(qū)不僅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同時對山體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進行利用,從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園林景觀區(qū)內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度。
5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內的生態(tài)平衡,因此其水資源的供應非常重要,應該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提升園區(qū)內對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將市政管道也接入園林當中,提升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紅軍.淺析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實現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華民居(旬刊),(05):102~103.
[2]付堯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大興生藥基地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01):108~112.
[3]吳欣,崔鵬.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為例[j].地下水,(05):162~165.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九
現代景觀設計自從加入了繪畫的藝術元素無論是在空間視覺上還是在構造方法上都與傳統(tǒng)的設計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區(qū)別,具體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空間形式更加朝著流動性方向發(fā)展。以往在園林設計中沒有加如繪畫的藝術元素,使得景觀設計空間形式相對單一,繪畫藝術的加入讓園林設計師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傳統(tǒng)設計中的建筑物設計一般都傾向于中央透視法,但是這樣建造出來的建筑物給人的感覺會顯得比較密閉,而繪畫藝術而加入影響了這一構造手法,使建筑物的構造形式從空間上發(fā)生了變化,并且逐漸向著流動性及連續(xù)性方向發(fā)展。第二,景觀設計的平面布局想著抽象化方向發(fā)展。在繪畫元素的影響下,景觀設計師正逐漸朝著抽象化的平面布局方向發(fā)展。在以往的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更加注重設計經管的對稱性,但是這樣就顯得不獨具一格,甚至會給人以嚴肅感。但是在繪畫藝術的影響下,設計師們開始注重居民的心理感受,在設計中逐漸加入了一些曲線元素,朝著給人以娛樂放松的設計方式發(fā)展。第三,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功能逐漸相適應。繪畫在印象派階段開始就逐漸關注表現形式的新穎感,繪畫師們也都追求著能讓繪畫形式由客觀朝向主觀方向發(fā)展。因此在繪畫藝術的影響下景觀設計也由形式及構造空間上開始轉變,并逐漸實現景觀設計的價值,即不僅給人以視覺享受,而且還能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
在繪畫藝術中摻雜著很多具有藝術性的元素,它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它的形成對現代園林的設計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這其中既包含外在的,即形式上的影響,也包含內在的,即設計空間結構上的影響。
2.1外在的影響。
凡是人們看著順心的,即能給人以視覺上美的享受的事物都具有很好的外在表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美化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當然這其中必須包含對美的追求,而繪畫藝術的出現恰好能夠滿足園林設計的要求。因此,繪畫藝術在外在形式上深深地影響了園林景觀設計師們的思想,最終導致園林設計外在形式上的變化。這其中主要表現為設計的對稱或者不對稱,設計的韻律及節(jié)奏等幾個方面。樣式上的統(tǒng)一理論對于園林設計是最不容易實現的,要想讓設計工作完美收尾,就必須滿足既多樣又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特別是對于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設計時,既要滿足人們視覺上的享受,即風景要多樣化,那么設計語言就要多樣化,但是在整體上又要保持統(tǒng)一性,以保障整個設計顯得不太花哨,這也是對一個設計的基本要求。然后是設計的對稱及不對稱的均衡性要求。在傳統(tǒng)園林設計中,設計師們比較注重對稱性,但是隨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又逐漸開始重視了園林設計的非對稱性。由于非對稱性更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例如視覺享受、顯得不單調乏味、并且設計中往往摻雜著動何靜相結合的事物等,因此受到了很多設計師們的強烈關注。最后是園林設計在韻律與節(jié)奏上的統(tǒng)一性。這一點很受繪畫藝術的影響,繪畫在一開始就比較注重二者的統(tǒng)一,而園林設計中恰當的利用了這一點,將設計中動態(tài)及靜態(tài)的事物完美地與時間結合了起來,最終實現園林設計中的韻律與節(jié)奏的統(tǒng)一性。
2.2內在的影響。
園林設計的空間結構對于整體設計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既要滿足居民生存的需求,又要滿足視覺上的美感。對于此,繪畫藝術中散點透視形式的空間表達給予園林設計了以很好的啟示,使得園林設計逐漸開始關注內部結構的變化。因此,園林設計師們逐漸開始推崇設計空間結構的不對稱性,從而不再延續(xù)傳統(tǒng)設計中各種元素的對稱性,而且也越來越重視空間結構中事物之間的滲透及重疊,可以說繪畫藝術對園林設計內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繪畫藝術在園林的空間表達越來越緊密,這種空間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密,而且彼此之間的滲透也越來越立體化。這種影響歸根結底就是來至于繪畫中的立體藝術,它對一些新的空間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園林藝術的設計有一定的影響。我們所知道的畢加索大畫家,他是立體派的代表,對繪畫在空間中的構建很有研究。目前,很多西方的立體主義藝術家漸漸拋棄了傳統(tǒng)的一點透視法,用多種點塊式并具有符號型的色塊來描繪,以來揭示所描述物體的實際形狀,使所表達的事物更具有立體性和觀賞性。自從繪畫中的藝術元素融入了現代園林設計中,園林設計的空間結構不再像傳統(tǒng)設計那么呆板,空間各類元素的組合看起來更具有流動性感,給人的第一感覺也比較有層次感,看著更加舒適。內部結構也不再只是簡單的對稱,而是變得更具有生機,更具有別具一格的韻味,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還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各類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繪畫藝術對園林設計的影響不僅大,而且還比較適合大眾人群的需求。
通過上述可知,繪畫藝術對現代園林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在融入了繪畫中的藝術元素以后,園林設計不僅在外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設計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且在空間結構的布置上也呈現出了獨特的神韻,尤其是表現在空間結構的不對稱性、動與靜的有機結合及各類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流動性等。正是繪畫藝術與園林設計的有機結合,使得園林設計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視覺追求,從整體上實現了設計的外在形式與內在功能的統(tǒng)一性。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
:本文對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進行了解析,園林景觀設計要與當地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要體現地域特色,因此在設計中要融入地域文化。園林景觀設計要以地域文化為素材,并進一步繼承發(fā)展地域文化。園林景觀設計在表現地域文化時要遵循獨特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對地域文化的解析包括文化元素解析、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歷史場景解析。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特征影響,并隨著它們的發(fā)展變化而逐漸形成固定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特征是獨樹一幟、歷史悠久。園林景觀設計是指運用園林和工程的技術方法,結合區(qū)域的地形、植被、建筑等進行計劃性、人為的改造。使城市景觀設計趨于合理,園林景觀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觀賞價值,又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有緊密的聯系,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素材,園林景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只有在園林景觀中融入地域文化,才能使其具有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地域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園林景觀設計包括人文藝術和自然環(huán)境,這二者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獨具特色的素材,地域的變化也會影響著園林景觀的設計,使其呈現地域特色。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對地域文化進行篩選和挖掘,從中尋找設計靈感,再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現象,使園林景觀呈現地域文化的魅力,獨樹一幟。
好的園林景觀在設計時,應該結合現代文明挖掘吸收傳統(tǒng)地域文化中的精華,從而使園林景觀極富張力,既有時代特點又有歷史韻味。游客在觀賞過程中,既能體會到獨特的地域文化,又能體會到當地歷史的發(fā)展、人們的智慧、文化思想和生產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現代化,而忽視了自身地域特色,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園林景觀是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設計時要突出地域文化,使其變得靈動、絢麗。現代文明、外來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給傳統(tǒng)地域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不利于先人精神文明和智慧結晶的傳承和發(fā)展。因此要把傳統(tǒng)地域文化融合到現代的園林景觀中,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實現傳承和發(fā)展。也能使園林景觀具有歷史感、時代感和創(chuàng)新感,豐富了其內涵,提高了其藝術價值,因此園林設計體現地域文化既是建設特色城市的要求,也是傳承發(fā)展地域文化的必然選擇。
3.1獨特性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特色,就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這樣才能豐富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使其營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氛圍。
3.2整體性原則。
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環(huán)境有密切聯系,地域環(huán)境主要包括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密不可分。園林景觀的設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要融入當地環(huán)境中,呈現協(xié)調性、一致性。
3.3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園林景觀的設計在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資源,體現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破壞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資源,且要與當地自然、人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沙掷m(xù)發(fā)展原則要求園林設計要從全局出發(fā),要合理規(guī)劃利用當地的生態(tài)資源,保護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注重對當地歷史遺跡的保護和開發(fā),使歷史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4.1文化元素解析。
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能使其呈現獨特性。但地域文化元素種類形式豐富,不能毫無選擇的堆砌在一個園林景觀上。而是要認真挑選、規(guī)劃,使其與園林景觀充分結合,相得益彰,既能呈現傳統(tǒng)地域文化,又能提高園林景觀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地域文化元素整體或一部分直接設計在園林景觀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椰樹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廣泛應用于海南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呈現出濃厚的南國風情。眉山是歷史文化名人蘇軾的故里,這里的園林景觀處處都有蘇軾的詩詞,體現了當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4.2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
除了把地域文化因素直接設計到園林景觀中,也可以把這些文化因素進行抽象、簡單化的加工,在園林景觀中只保留其抽象輪廓、視覺形體等。這種園林景觀設計使其既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又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藝術特色。如秦皇島奧體公園中的海鷗雕塑,并沒有詳細刻畫海鷗,只是用抽象的手法、流暢的線條勾畫了海鷗的大致形體。流暢的線條、簡單的造型、展開的翅膀在展現海鷗這一秦皇島海濱城市特有的事物之外,雕塑本身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種手法既使雕塑發(fā)揮了標識秦皇島海濱城市的作用,又給人帶來審美享受。
4.3歷史場景解析。
當地的歷史也是一種地域文化,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也應該融入歷史元素、歷史場景。歷史元素包括地域性的歷史事件、人物、場景,園林景觀通過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使觀賞者者聯想到具體的歷史情境,在感悟歷史的同時,也會體會到園林景觀深刻的文化內涵、濃厚的地域特色。如黑龍江的尚志公園、王府井大街的雕塑等,都是在景觀的地面、墻上、木樁等地方展現歷史場景。這些歷史場景的融入設計,使園林景觀具有特殊性,甚至成為獲得當地人歷史文化認同,吸引游客的點睛之筆。
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園林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的解析,既能增強園林景觀的內涵和藝術價值,使其具有獨特性,從整體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促進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可以直接保留完整、典型、歷史文化價值高的建筑。也可以抽取典型元素符號,用現代手法把它們融入到園林景觀中,使園林景觀既有觀賞價值、藝術特色,又展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4]杭慧.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j].工程技術:引文版,20xx(7):316.
作者:吳富榮單位:廈門貝臻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一
在城市園林景觀區(qū)域內通常情況下會設計各種人工河道、湖水等水體景觀,這些水體景觀不僅可以作為觀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經過改造后稱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國北京地區(qū)的植物園當中就建立了三個人工湖,并且通過園區(qū)內的人工河道將西山、櫻桃溝等地區(qū)的自然雨水資源收集在園區(qū)內部。這種人工湖為其周圍的植被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在種植各類植物時可直接從湖內抽提湖水進行灌溉。而當城市內的土地面積有限時,則還可以在地下構建雨水池,并通過管道引流到地面進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綠化帶種植的土壤對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強,其中雨水下滲后可以通過地下雨水池進行收集。通常情況下城市內各房屋的頂部均裝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數管道均是將雨水引入樓頂后白白流失,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利用這些引流管道,將雨水導入樓前的綠化帶當中,這樣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時綠化帶當中植被的根莖還能夠對雨水當中多余的雜志進行濾過處理,使得蓄水池當中的雨水得到凈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溝的彎曲度,這樣可以達到緩解雨水沖刷速度的目的,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還可以在綠化帶上增加臨時蓄水池、透水槽等。
在我國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區(qū)可以構建漏水型的園林景觀,建立樓水槽等,使雨水能夠與地下河水匯流。同時還可以見樓水槽的水道與園林內的蓄水池相連通,這樣就能夠保證部分水進入地下水當中,而另外部分則進入到園林雨水池當中。但是這種直接漏水的方式較土壤滲水更難控制,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降水量、蓄水池儲水功能以及凈化功能等進行核算,然后利用相應的技術對水體的質量進行控制[2]。
在園林景觀當中道路和廣場所占的面積較大,并且這部分的結構不能栽種綠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對雨水進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寬度較小,但是其長度較大,因此不能使用滲漏管道對雨水進行收集,這樣會導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應該在道路兩側建立排水斜坡,將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兩側的綠化帶當中。園林景觀當中的廣場本身覆蓋面積較大,而且在廣場上活動的人較多,因此不能在廣場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應該在其周圍的綠化帶下建立蓄水池,在廣場四周建立雨水滲漏管道,將雨水匯集到蓄水池當中。
以北京朝陽區(qū)內某公園威力,該公園在2010年時開展了園內雨水收集系統(tǒng)改造工作,并且在2012年時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統(tǒng)的建造方面,利用滲漏管道將雨水匯入到蓄水池當中,其中滲漏管道鋪設位置包括綠化帶、假山四周、主體道路等,蓄水池則位于公園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設了一片面積較大的綠地,蓄水池即在綠地之下。該公園設計師為了有效控制成本,將綠地直接設計為土壤濾過系統(tǒng),并配備有濾池。根據系統(tǒng)運行后的計算顯示,該園區(qū)內每年的年雨水儲蓄量為1.2×104m3,而園區(qū)內總用水量為1.6×104m3,也就使得自來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為園區(qū)大大節(jié)約了自來水資源。同時園區(qū)內還建立了水資源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主要以土壤濾池作為主要的凈化設備,雨水可以在滲漏和運輸的過程中得到凈化,減少了運營成本。當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當中,然后經由水泵將其提升到土壤濾池,進過凈化后就可以被運送到凈水池當中,而凈水池內也設有相應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綠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則直接被運輸到人工湖內,將人工湖內水質變差的水體更換排入到蓄水池當中,再次進行循環(huán)利用[3]。該園區(qū)不僅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同時對山體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進行利用,從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園林景觀區(qū)內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度。
5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內的生態(tài)平衡,因此其水資源的供應非常重要,應該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提升園區(qū)內對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將市政管道也接入園林當中,提升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紅軍.淺析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實現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華民居(旬刊),2012(05):102~103.
[2]付堯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大興生藥基地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3(01):108~112.
[3]吳欣,崔鵬.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為例[j].地下水,2015(05):162~165.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二
在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憑借它特有的藝術價值占有重要一席,古往今來人們寄情山水,也把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和私家園林的建造藝術融為一體,兩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相輔相成,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境。
山水畫;私家園林;文人化;豫園。
本文通過對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過程簡析,并以海上名園豫園為例,探索出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關系,對書畫藝術和造園藝術中共有的表達手法進行學習。
山水畫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和壁畫上都已有山水畫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畫《女史箴圖》和東晉顧愷之的傳世摹本《洛神賦圖》中都能體現出當時山水繪畫的技法還略為簡單樸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點,這個時期稱為中國山水畫早期孕育階段。隋朝時期,展子虔的山水畫《游春圖》頗具古意,工整細巧且色彩濃烈,開青綠山水先河,也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形成。而史料記載,漢代時私家園林已興起,建筑選址處多風景秀美,但從規(guī)模和內容形式上都還依存皇家園林的模仿建造。魏晉時期,隱逸之風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會風尚促使了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生成和普及,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園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莊園、別墅。
2.1山水畫技法變革唐朝時期社會安定,宗教繪畫逐漸趨于世俗化,中國山水畫也有所繁榮發(fā)展。這一時期有著鮮明特點的兩大繪畫流派逐漸形成,分別是青綠山水派和與之對應的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作,把中國繪畫的文學性表達了出來。畫家張躁的著名論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方面的根本原則,五代時期的荊浩將勾填、勾染畫法變成了“皴法”,中國山水畫在技法上迎來了一次大變革。到了宋代山水畫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南北方特點對比顯著,北方派雄壯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寫意園林唐代私家園林的建造規(guī)模勝于魏晉,尤其是中唐以后,詩畫藝術引入園林創(chuàng)作,寫實寫意的文人園林開始興起?!疤迫松蟹ǎ稳松猩瘛?,兩宋禪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園藝術也趨于重精神,輕形式的手法。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建造更為普及,許多文人和畫家都參與其中,他們把詩畫意境融入到園林景觀的設計創(chuàng)作中,使我國傳統(tǒng)造園藝術呈現出從自然山水園到寫意山水園的改變。北宋時期造園的技術和藝術均達到了歷代最高水平,且數量多分布廣,在內容和形式上已趨于定型。這一時期的造園手法根據山水畫主題,融入詩詞,楹聯等與園林建筑相結合,相得益彰,神形兼?zhèn)?。元、明時期的造園技法也凸顯寫意之風,并延續(xù)到清代進而發(fā)展到高潮,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園林有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留園和豫園等。
元代山水畫進入轉型時期,即用水墨代替彩色并占據了畫壇的統(tǒng)治地位,元代初期畫家趙孟頫主張書法入畫,即運用墨色深淺變化來呈現出色彩的效果。這一時期文人中普遍出現的重法輕意的美學思想,他們強調應注重繪畫意境,借景抒情,不拘泥于繪畫禮法,因此形成的文人派寫意山水畫也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代表人物著名的“元四家”。明代畫家大多沿襲前人的繪畫內容,而清代山水畫在董其昌的影響下各展所長,清初以“四畫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的在野派畫家不拘一格的畫風把清代山水畫又推向了高峰。
4.1飽滿布局和延伸空間豫園始建于1559年,占地三十余畝,園內有四十余處古代建筑,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作為私家園林它是明代江南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主要風格體現。古代私家園林一般多建造于城區(qū)近郊住宅之旁,作為人們生活起居空間的一個延續(xù)用來怡情養(yǎng)性,但用地上多受限制所以規(guī)模偏小,造景時多為平地挖池、種植花草樹木。豫園的布局因受市井用地限制采用建筑朝向園內,視野不算開闊,借景創(chuàng)作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將主要的山石景觀設置在院內的中部位置,如園中四丈高的黃石堆積大假山,其他次園和小空間分布在周圍,布局飽滿,主次分明。豫園的景觀適合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魚樂榭的花墻及半洞門所打造的延伸空間也給人以無止境的視覺感受,如山水畫般的縹緲悠遠。4.2曲直結合動靜相宜《園冶》寫道:“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苯ㄖ扔袕d堂,后有樓閣、亭軒、亭榭,游廊貫穿其中,豫園采用的小尺度造園手法,典型的建筑二層或多層樓閣設計,在水體之上,建筑屋頂的翼角高高翹起,整體輕盈玲瓏,又能避免木架結構免于雨水淋濕受潮腐爛。古典園林遵循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創(chuàng)作,復廊與方亭結合,山水相依,主要有幾種形式:潭、瀑、池、澗。豫園多以水池為中心,向心聚向的格局,水體規(guī)模不大但造型上曲折,賦有節(jié)奏感,地勢平坦中取水的流向,動中有靜,園中三曲板橋貼水而筑,建筑之上可臨水賞月,極富詩意。4.3細節(jié)造景隔墻和漏窗的組合充分反映了中國古典園林在造園手法上對景觀的處理,通過漏景借景以及隔景障景把園林景觀的多面觀賞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點與山水畫的作畫技巧如出一轍,形成若隱若現的意境,把自然景觀里的細節(jié)與畫者的主觀情感結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豫園中的5條穿云龍墻,活靈活現瓦鱗通透,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藝,充滿動感富有生機。植物造景的詩意手法把中國古典園林推向更高的藝術境界,賦予中國古典園林以鮮明的民族特色——詩情畫意。像豫園這樣的傳統(tǒng)園林在植物配置上都有著一定的秩序又不失自然,花草植物與山石的排列組合講究畫面感,錯落有致,應接不暇,顏色上相得益彰。名樹古木百年生的就有30多棵,匠人將植物和石頭組合成一幅幅山水畫,結構上高低錯落,疏密有秩,繼承了唐宋時期的造園特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的關系是互相尊重,相輔相成的,萬物皆為我所用但不為我所有,傳統(tǒng)園林景觀的造園手法和藝術傳達體現的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主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園林意境創(chuàng)作。當代設計更需要從傳統(tǒng)的理念里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以古為鑒,因地制宜地去傳承創(chuàng)新。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三
園林景觀設計的基礎就是地形,這也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地形就會有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充分利用地形的優(yōu)勢,不斷挖掘自然美景為園林景觀設計所用。地形的規(guī)劃對景點的布置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景觀設計必須根據地形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2地形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園林中的地形是具有連續(xù)性的,園林中的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地形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可以有效達到自然過渡的效果。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不僅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顯文化的歷史價值,同時還能使得文化景觀設計更富有內涵。
隨著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園林景觀設計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文化元素,通過園林景觀將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展現給大家,讓大家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到發(fā)揚和傳承。
2.2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到升華。
不同的城市都會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獨特的園林景觀反應了社會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壞境,是一個城市發(fā)展的見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實地反應人們生活狀態(tài),并且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將文化升華,使園林景觀更加具有價值。
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文化不僅可以得到有效傳承,還可以與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會交融中互相融合,將文化應用到當地的園林景觀中去,展現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景觀文化的展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從小環(huán)境融合到大環(huán)境中去。
我國文化多種多樣、歷史悠久,有著地域性、傳統(tǒng)性和文化性,同時還有著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鑒賞價值,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并傾向于選擇有效的行動。將文化應用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去,人們在對設計出來的園林景觀進行文化鑒賞的同時,也是對園林景觀藝術的肯定,從而提高園林景觀的藝術感和價值。
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在我國城市園林景觀發(fā)展道路上,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既是現代化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內在要求。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著很好的激勵和鼓舞作用。園林景觀設計是藝術的延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文化來提高景觀的文化內涵,增加景觀的鑒賞價值和意識感,同時使得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得到發(fā)揚和傳承下去,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四
民族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特定歷史時期內的人文因素和歷史因素,并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表特征。園林景觀作為古老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設計中也對這種民族文化進行挖掘和借鑒,并促使園林景觀本身的文化內涵量增加,除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外,還傳承著一定的民族文化。通過分析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可以不斷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從民族文化中尋找到新的設計思路。
民族文化屬于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現,是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不斷升華的結果。園林景觀設計者如果對民族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就會在其設計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園林景觀的外在形象氣質。民族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并不是通過幾個簡單的意象符號來體現的,更不是對民族文化的全面繼承,而是對民族文化糅合、創(chuàng)新之后的一種承載方式。
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總結歷史之后,不斷升華和藝術化的特有民族符號,在這個過程中還會衍生出許多新的意象和產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內涵性極強,對于園林景觀設計者來講,恰好可以借助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來提升園林景觀的內在氣質,使設計更加具有內涵和審美性[1]。民族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并不是通過幾個簡單的意象符號和建筑構造來實現,也并不能單純的借鑒本土民族文化體現,實際上,民族文化之間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一些本土文化雖然具有強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頭又來自于國外,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開放的、不斷變化的。此外,在采用外來文化元素時,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蓋,如景觀設計中,過分強調歐化設計,大量選用具有西方格調的植物和建筑,必然會使我國本土文化消失殆盡,不但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會使園林景觀蒙上一層過濃的商業(yè)氣息,降低園林景觀設計的內斂性。
合理運用民族元素能夠恰到好處的體現民族文化,簡單的符號羅列不僅會使人產生視覺疲勞,還會在表達方式上詞不達意,無法真正體現民族文化特征。在運用民族元素來體現民族文化時,需要講求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使人們置身其中能夠產生歷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有特殊關聯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過一一呈現的方式來體現,如十二生肖是一個整體,如果直接引用這一元素,不必做隱匿處理,只需要全部羅列出來,但是如果只選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就會使特有符號缺失,無法體現“十二生肖”的真正含義??傊?,園林景觀借助民族元素來體現民族文化,需要從整體上把握,確定主題設計思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情感態(tài)度來安排建筑、植物和擺設,避免使人產生“元素展覽”之感。雖然堆砌元素的呈現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園林景觀設計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對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顯景觀特征,如我國最初在莊園建設中,雖然一味的照搬歐式建筑,但是經過一段歷史時期后,這些莊園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優(yōu)勢,成為中國園林建筑史上的奇跡。
(一)渾然天成。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力求將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天衣無縫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渾然天成的表現手法。雖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擺設都由人為因素來控制,但是人為安排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想要體現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壞自然美感,出現過多人工開鑿的痕跡,通過民族元素與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華景觀設計,達到傳遞民族文化、溝通情感的目的。
(二)實用性。
園林景觀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賞,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還要注重人們的基本需要。園林景觀設計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是園林景觀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設計構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觀功能的實用性。對于休憩工具的設置、路燈建設、公共衛(wèi)生間建設,需要合理布置規(guī)劃,注重滿足觀賞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們使用,可以將這些工具、建筑與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又能體現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觀設計中,采用傳統(tǒng)木質建筑來搭建公共衛(wèi)生間,可以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避免過于突兀。在亭子、長廊、長椅設計中,既要考慮這些建筑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要考量其實用性,并根據實用性來安排具體的尺寸和距離,如果只注重建筑形體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實用價值,再美好的景觀設計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可以是園林景觀建設中的一種設計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國自創(chuàng)的一種構造方法,可以無限擴張景觀的表現張力,使建筑層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視覺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無限遐想的美好環(huán)境,為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意境美,我國古代園林景觀中有許多設計都是與文學元素相融合的。中華民族與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異,中國人在認知事物時,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覺,強調對有形事物的無形升華,而西方人則注重用理性的思維和邏輯意識來認知事物。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就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構造手法。為達到設計理念,一些設計者會將一些矛盾性、對抗性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盡管這并不符合景觀設計原則,但只要方法運用得當,就能夠為觀賞者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審美體驗。
(四)科學布局。
園林景觀的占地面積和所處地理環(huán)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想要更好的體現民族文化,就需要綜合考慮氣候特點、采光需要等來構建空間布局,處理好宏觀布局與細節(jié)設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現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傳統(tǒng)建筑樣式并不適合本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就會有很大難度,或者根本沒有可行性,無疑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四、結語民族文化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民族智慧,園林景觀設計想要與之結合,就需要從中提煉出精華元素來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并以此來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業(yè)氣息。園林景觀設計體現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見大,還原自然。但是運用這種設計手法時,不能毫無章法的簡單羅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設計方法入手,避免出現過于形式化的東西,從而喪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運用民族性的設計方法時,要配合當地的環(huán)境特點,注重因地制宜的體現民族文化,達到觀賞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五
:隨著景觀設計手法的不斷變換,使得公眾對于設計形式以及材料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斷加強。而耐候鋼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并被廣泛應用在了園林的景觀設計之中。本文就耐候鋼材料的特性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類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設計人員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幫助。
在園林的景觀設計中,材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任何設計都需要運用具體的材料來表現出來??偟膩碇v,材料是借助于紋理、質感、色彩以及尺度等“固有語言”來進行組合運用,從而體現出該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材料有著很大的差異性,而耐候鋼材料則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金屬材料,在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耐候鋼即是耐大氣腐蝕鋼,是一種介于普通鋼和不銹鋼之間的低合金鋼系列。一般情況下,耐候鋼是普通鋼通過添加少量銅、鎳等耐腐蝕材料形成的,并且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與普通鋼相比,耐候鋼的耐腐蝕性能更強,在自然環(huán)境下,耐候鋼可以通過鈮、鉬、磷、鈦等元素的合理添加,可以使得該鋼鐵材料在繡層和基體之間形成一層50~100μm的氧化物層,并有效阻止大氣中的氧氣以及水向鋼鐵基體中滲入,并能夠有效提升該鋼鐵材料的耐大氣腐蝕能力。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為了營造出一個紅土之州的氛圍,就在澳大利亞館的設計過程中大量采用了耐候鋼材料來作為外墻材料,這樣就能夠將耐候鋼自身的表現力充分彰顯出來,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該展館拆除之后,這些耐候鋼材料還能夠進行回收利用,從而充分符合了環(huán)保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理念。除了澳大利亞館之外,上海世博會上的智利館也應用物理一些耐候鋼材料。而上海世博會也是耐候鋼材料在國內首次的大規(guī)模應用,并使得該材料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3.1幾何造型雕塑及種植槽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耐候鋼的表面是一層銹紅色物質,其手感粗糙且質地特殊,這也就使得耐候鋼成為了一種具有著吸引力的建筑外墻材料。此外,耐候鋼還能夠與防腐木以及石材進行完美的結合,能夠在冷與暖、粗糙與細膩以及軟與硬的對比組合中,來凝聚成多種豐富的設計語境。因此,在使用耐候鋼材料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作為幾何造型塑雕和種植槽,來進行大門裝飾的構建,這樣就能夠在強烈的對比中,來彰顯出該園林設計的設計理念。
3.2用來構建簡潔的幾何造型。
耐候鋼材料具有很強的形體塑造能力,因此能夠塑造成各種豐富多彩的形狀,并在此基礎上保持著良好的整體性,這一點也是木材、石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難以達到的。因此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借助地勢以及周圍的情況來將耐候鋼材料進行折疊或者扭曲,而其超強的形體塑造能力,也使得耐候鋼材料被廣泛應用于一些簡潔幾何造型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
3.3進行空間的界定。
耐候鋼材料的強度與韌度都比較大,與一般的磚石材料相比,也不會受到嚴重的厚度限制,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一些很薄的鋼板,來對該園林空間進行清洗、準確的分割,并能夠使得該園林景觀的場地變得更加簡練而明快,并且充滿了力量。在運用耐候鋼進行空間的界定時,其不僅能夠作為整個園林空間的主角,還能夠作為該園林空間中邊界或者邊線,并進行不同空間的區(qū)分。這樣就能夠給觀眾的視覺帶來強烈的領域感,并且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劃分空間的效果。
3.4作為一種變化的時間語言。
耐候鋼板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其色彩也會受到環(huán)境以及氣候等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放置時間過久的情況下,耐候鋼板在放置久后也會從原本鮮亮的紅褐色轉變?yōu)榘档蛘呱钏{灰色,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斷老化。因此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時間的流逝,就能夠使得這充滿美感的耐候鋼以其獨特的色彩與至關來體現出藝術魅力,并能夠直接追溯到該園林場地的歷史感以及記錄時間的瞬間感,并使得這些有限的材料能夠互相“共生”從而體現出了可持續(xù)的環(huán)保設計觀。
3.5在園林小品中的應用。
園林小品作為園林環(huán)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借助于園林小品的設計,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還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借助于耐候鋼來進行園林小品的設計,不僅能夠將建筑、山水與植物有機融合在一起,還能夠通過現有的自然環(huán)境來模擬大自然的美景。在經過了人為的加工、提煉以及創(chuàng)造等流程之后,就能夠借助于耐候鋼營造出一個賞心悅目、變幻豐富的園林環(huán)境。3.6給游人提供服務利用耐候鋼還能夠制作游人進行休息以及遮陽的座椅、廊架等,還能夠建造洗手池、衛(wèi)生間或者垃圾箱等多種服務器械。利用耐候鋼的塑造能力,能夠將其塑造成各種形狀,遮陽就能夠使得該園林景觀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此外,耐候鋼能夠承受著一定的荷載,并可以在此狀況下表現有良好的完整性,這就可以利用其解決一些結構方面的難題,并且能夠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利用耐候鋼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并進一步縮短工期?,F階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也借助于耐候鋼來進行建筑外墻、園林框架、景觀橋以及垃圾箱等諸多實施的使用,這樣就能夠在確保其功能的情況下,使得該園林設計顯得更加具有特色,圖4則是在園林設計過程之中耐候鋼的具體應用。
在園林的指示說明中有著布告欄、導游圖、指路標牌以及說明牌等等,并且具有一定的指示與教育功能。比如在上海的世博會中,就曾經采用耐候鋼來作為一些場館的logo?,F階段在我國的園林設計中,一些園林景區(qū)的指示路牌也都是采用耐候鋼這種材料來制作。這樣就能夠充分利用耐候鋼自身的特殊紋理,并且能夠在園林這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下形成一種特殊的色彩。而借助于耐候鋼其自身具備的獨特色彩與質感,也會使得這些指示標*白話文*牌給游客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并能夠使得其更加容易辨認,從而使得其指示說明的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可以結合該園林的設計理念以及實際設計情況,來選用耐候鋼材料來進行指示標牌的制作,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耐候鋼自身具體鮮明色彩這一特性,從而取得一個良好的設計效果。
園林設計中的裝飾包含各類綠地中的水景、假山、花壇、雕塑、門窗以及欄桿等等。在進行園林裝飾的過程中,就能夠充分利用耐候鋼隨著時間流逝其表面的色彩與質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一點,來通過該鋼板所產生的粗糙表面使得其更富有體積感與質量感,從而體現出一種變化的時間語言,并彰顯出設計者的設計宗旨。比如在塞拉的耐候鋼雕塑中就充分運用了這一特性,而該雕塑的表面的銹蝕也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滄桑質感。此外,耐候鋼索具備的空間界定能力,也能夠根據相關的地勢條件來將其扭曲成一定的形狀,并借此形成花池或者花臺的擋板,這樣就能夠在充分節(jié)約空間這一基礎上,來盡可能的增加植物的種植數量。通過耐候鋼的合理應用,也能夠為園林的景觀設計增添別樣的風采。
園林照明一般有草坪燈、廣場燈、射燈以及景觀燈等等,在進行照明設施的設計過程中,采用耐候鋼這一材料,能夠和防腐木、玻璃以及石材等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在強烈的對比中形成豐富的設計語境。此外,將耐候鋼運用到園林照明中,耐候鋼還能夠隨著燈光的變化,而使得自身的色彩與質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體現出一種別出心裁的魅力,并彰顯出其藝術感。
耐候鋼材料作為一種特殊的。金屬材料,近年來在園林的設計過程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設計師們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還會合理應用到耐候鋼其獨特的表現力、超強的塑造能力、鮮明的空間界定能力以及變化的時間語音等諸多特性,來充分挖掘其應用效果。而且通過耐候鋼的合理應用,也能夠有效的發(fā)揮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屬性以及優(yōu)勢,并使得耐候鋼能夠成為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一抹亮麗色彩,從而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與精神體驗。
[1]秦麗娟。淺析耐候鋼在園林小品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14):174.
[2]葉中秀。耐候鋼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217.
[3]楊云。建筑幕墻中耐候鋼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8)。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一
引言:。
現代園林景觀,在其設計中,常用到的手法是軸線控制,這種手法廣范地應用著。軸線控制法有著有多的優(yōu)勢,一是能很好地表現空間的規(guī)則性,二是能很好地表現空間的控制性,三是,這種控制手法既蘊含了西方傳統(tǒng)設計,又蘊含了古典設計,從而使園林景觀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
1園林景觀與外圍環(huán)境的關系。
1.1園林與城市軸線和諧統(tǒng)一。
在城市景觀中,園林景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如何設計園林景觀,對城市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設計園林布局時,要以周圍的環(huán)境為基礎,其秩序對園林的布局是有影響的,因為園林景觀的設計的最終目的,園林空間要向城市空間擴展,要使其與城市和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為例,它的設計布局最終目的就是要與自然融為一體,通過一條軸線,將整個建筑與自然形成一體。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北京內的北部,從北京市市區(qū)的軸線上看,它處于其北面。在北京市這條中軸線上,著名的建筑不止一個,如天安門廣場、鐘鼓樓、天壇,這條軸線還是文化、歷史、政治的軸線,在整個布局中,以紫禁城為中心,從東西南北把一座城市連接起來,在世界城市建筑物中,有很多偉大的中軸線,而它,則是其中之一。奧林匹克公園拓寬了這座城市的中軸線,中軸線的北端是森林公園,從整體布局上看,中軸線和自然景觀已經形成了完美的結合,展現給世人的是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色,而它也成了中軸線的終點。
園林用地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無限的延展,在設計中,既要使園林達到美觀,又不能超越邊界線,這樣就要從多方面考慮,所要設計的園林景觀的軸線,要與以下因素聯系在一起,景觀外圍場的重要建筑物,周圍一些關鍵性的標志物的對景線,周圍自然景觀的山脊線,通過這些關聯因素,把軸線結構和景觀內外空間的關系清晰地呈現出來。通常情況下,如果想把外部景觀和中軸線進行統(tǒng)一,所采取的方法有借景色、對景等,通過這些方法,使內外部景觀融合到一起,從而改變了固有的場地在空間上的限制,這樣就使整個園林的面積得到了拓展。
“層次”指不同事物間可聯系的層級秩序。一個體系由多個元素組成,但每個元素的用途和其關鍵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就形成了突出的層次結構。一個空間因形態(tài)、質感、功能的不同,而等級結構也會有所不同。有效的組織空間結構是必須的,由此才能形成有序的空間序列。但每個空間都能通過不同的.方法進行融合,比如覆蓋、并列、滲透、穿插,從感覺上讓人感到是豐富多樣的。
2.1.1并置關系。
空間在變化和重復上如果能恰到好處,就把統(tǒng)一性突出出來,使空間具有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想要使空間擴展,軸線是最好的利用工具,通過它可以將多個空間單元進行串聯,這就達到了擴展空間的目的,從而也使序列的秩序感得到提升。
2.1.2主從關系。
在空間序列中如果要把某個景觀要點表現出來,或要展示空間的關鍵性、特定性,通常會把它的形態(tài)與位置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讓觀賞者從視覺上感到新穎和突出。如果要凸顯軸線的控制性,就需要有影響的端點。比較突出的層次關系能夠增加空間序列的秩序感。
空間序列在原理上對傳統(tǒng)視覺很重視,把重點放在了空間動態(tài)組合上,把單個的空間組織形成空間群落,其根據是空間形態(tài)特點,組建時要按不同比例,其空間群落要有規(guī)律變化。觀賞者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觀察到的景觀,在絕對不會是同一個,觀賞者在運動過程中,能夠體會到空間轉換,空間會秩序地進行連續(xù)性的變換,這就能形成有規(guī)律的序列,而軸線的設計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空間序列能夠體現出軸線的設計理念,連續(xù)性空間元素中很重要的一個就是軸線,軸線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方向性很強,通過軸線,讓觀賞者變化視覺就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觀。
3視線的引導。
3.1外景引人。
通過軸線,能讓觀賞者的視線來到一個指定的地方,通過“借景”這種方式把外部景觀引進到園林內,如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標志性的物體,或者假山等,從而使園林內的景觀更加豐富了。外景引人的方法是,運用了某一植物景觀,且它是線性形態(tài),從而使軸線的方向感得到了增強,通過這種方法,又能夠把園林內的景觀引到園林外面來。
3.2主景導向。
軸線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即通過軸線,能夠把觀賞者的視覺從園林的這個區(qū)域轉向另外一個區(qū)域,從而在視線上形成了一個交點。通常情況下,這個交點所在的位置就是園林景觀中的中心區(qū)域,園林內的很多重點景觀基本都位于處于這個中心位置之上,比如一尊雕像、有代表意義的建筑物等。多軸的軸線體系在通常情況下,也可以形成同樣的交點,例如主軸線與次軸線之間的交點等。
3.3渲染環(huán)境氛圍改變觀賞者情感。
從園林設計理念上講,采用營造景觀和空間的方式,從而達到渲染環(huán)境的目的,由此,使觀賞者的情感和心情得到改變,從中讓人們體會到設計理念。所以,在營造園林景觀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在人們的視覺和心理這兩方面體驗上,通過這種藝術形式,可以提高園林設計景觀的表現力,使環(huán)境的感染力更加突出,從而使園林景觀環(huán)境在效果上表現更加突出。軸線在構圖形式上,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特征更加的鮮明和清晰明了。構圖形式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和感受是不同的,如果構圖比較嚴謹,在感覺上,就會給人以嚴肅、穩(wěn)重的感覺,序列空間在層次上又比較鮮明,這就能把人們的情緒逐漸引發(fā)起來,有最初的序曲、開端,進人到發(fā)展,達到高潮,然后到尾聲,人們的思緒也會按照這些順序逐漸開來。
結語:。
現代化園林景觀在其設計中,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如人們的審美觀、生活方式等,軸線控制這種應用手法隨之而變得多樣、自由化了。對軸線控制手法的研究,能夠把這種控制手法的潛力進行挖掘和發(fā)揮,從而營造各種風格的園林景觀。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二
2劉赟,王嬌.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1)。
3何建順,宋希強.新加坡熱帶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初探[j].中國農學通報,2015(19)。
4陳文婧,阿麗婭阿布利孜.園林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的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12)。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三
摘要: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實踐過渡的一門重要課程。文章介紹了“嵌入式”教學相關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通過五個教學模塊進行詳細說明“嵌入式”教學策略。
風景園林專業(yè)升成一級學科后,其專業(yè)課程都面臨著升級整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及特色課程,主要是運用有觀賞價值的植物,根據其生態(tài)習性和觀賞特性,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其他造園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創(chuàng)造具有意境的優(yōu)美景觀,供人觀賞。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認識識別等基礎課程的總結,又為后續(xù)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園林工程、畢業(yè)設計等綜合性課程打下基礎。
“嵌入式”教學的界定風景園林專業(yè)課程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尤其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植物景觀設計的整體把握,直到畢業(yè)了還對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彌補這些都顯得很關鍵。本次教學方法是將與其相關的教學信息融入“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教學新方法,是一種借鑒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yè)開展“嵌入式”教學。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嵌入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對涉及到相關知識的理論點、實踐內容知識或者相關專家進課堂等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理論研究前沿的問題及實踐內容通過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課程當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打破固定的思維,使學生在學校課堂中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直觀地感受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是天津城建大學風景園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課程的基礎上改革和擴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訂風景園林培養(yǎng)方案的時候重新制訂了新的教學大綱,是風景園林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從原有的24課時,擴展到64學時,并從以往的純理論講解擴展到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在新的培養(yǎng)方案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在大三開設,在學習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學應用在這門課程上,既然是對以往的理論知識的一個總結,又可以對新的知識有大體的認識,為新的課程打下伏筆。
3.1課程現階段的問題。
3.1.1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夠很多學生在聽講或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對之前講的內容一知半解,如對植物形態(tài)不了解,“張冠李戴”;在選擇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設計,往往會出現南方的樹種;有的應該是適宜種植在陰面的植物,就在沒有遮蔭的陽面地方出現,學生普遍缺乏對植物動態(tài)欣賞的把握,這都是由于學生對之前知識儲備量不足造成的。3.1.2學生對空間關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學生對于空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夠正確處理植物和空間之間的關系,設計的時候缺乏層次感。3.1.3學生圖紙表達不規(guī)范,表達效果不理想學生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終交圖的時候卻與當時的設想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在最終表現的時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在課程當中應該“嵌入”相關的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3.1.4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課時較少以往24學時的教學理論占主要課時,只有最后的4學時是對學生下達任務書,布置結課作業(yè),結課作業(yè)往往是針對某一花園或小區(qū)居住花園的植物景觀設計,在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導致作業(yè)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嵌入式”教學來解決,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嵌入(如園林樹木學、植物生態(tài)學、設計初步等理論知識)、空間關系的嵌入和實踐能力的嵌入來貫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學策略。
筆者針對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內容重新進行的脈絡清理,把課堂教學分成五個模塊,在課堂上始終以理論教學為主線,見表1,以知識點(相關理論內容)的嵌入、實際項目(實踐課程)的嵌入為主要途徑,提出五大模塊,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嵌入的內容:通過作業(yè)來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模塊一,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的種類、習性和識別,這一模塊把園林樹木和花卉學的內容嵌入在里面,通過校外實踐識別常見的園林植物,來強化這部分內容,最后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調研報告;模塊二,主要在“嵌入”美術基礎、設計基礎及風景園林藝術原理,把課程重點放在對種植設計和對形式美法則的應用上,從植物形狀、大小、顏色、質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組合的形式美法則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這樣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能夠更感性地把植物設計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上,這部分考查要求學生運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層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觀案例調查分析的ppt;模塊三,主要是講解植物造景的生態(tài)學應用,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嵌入”光、溫度、濕度等植物生態(tài)學的內容,通過學生課下查找網絡及書籍資料,來獲取植物生態(tài)設計的案例,以課上匯報的方式來進行考核這部分內容;模塊四,是把學生分組,為天津市近幾年比較成熟的公園和新建的廣場、居住區(qū)小游園等空間進行測繪,并以組為單位進行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的繪制,這一模塊是通過“嵌入”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和城市規(guī)劃原理,使學生在做小項目的時候從宏觀規(guī)劃考慮出發(fā)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選擇的內涵和文脈;模塊五,是最后一個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考慮到課時的限制,由教師提供一塊規(guī)劃好的場地,由學生進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現場之后,這就要求學生對植物的布局和種類選擇進行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布置任務書階段就介入,通過對任務書的解讀更好地理解場地的設計,之后通過功能分區(qū)的設計、景點的規(guī)劃、植物的選擇等進行討論說明,完成植物景觀設計,最后通過“園林工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嵌入,使學生有意識的讓設計達到施工圖的標準,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植物設計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實施。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對“嵌入式”教學的探索,為系統(tǒng)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寬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并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和實踐能力,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邵鋒,包志毅,寧惠娟,謝云,鄭鋼。風景園林專業(yè)“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10,02:96-98+101.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四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建筑規(guī)劃中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實現共融的具體途徑,以期為我國房屋建筑與環(huán)境的規(guī)劃工作作出微薄貢獻。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豐富,對于所居住房屋的環(huán)境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房屋建筑規(guī)劃中,有機融合園林景觀設計對于提升居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為人類經濟生活的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也使自然環(huán)境遭到了了空前的破壞。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向往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在購買房屋時將建筑園林景觀納入到購房條件之中。相較于發(fā)達國家,我國建筑規(guī)劃園林景觀設計的起步尚晚,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逐步深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居民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對房屋環(huán)境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做到有機融合勢在必行。
對建筑進行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在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應將生態(tài)設計作為設計的主題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房屋建筑的園林景觀間接反映了人們的精神層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了人們的理想追求。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園林景觀成為人們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一方精神憩園。所以,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建筑生態(tài)規(guī)劃是一項基本內容,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方向。
園林景觀設計工作的重點是:設計人員應按照實際需求將建筑規(guī)劃理念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同時將這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首要考慮的是節(jié)能減排設計,將循環(huán)利用資源與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融入到設計當中,以此將建筑及外部環(huán)境運行中的資源消耗進行有效控制,盡量將消耗降至最低。隨著資源的日趨緊缺,在建筑規(guī)劃及園林景觀設計中,設計者們越來越注重于資源的有效合理運用,以生態(tài)設計為原則,并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率,最終使建筑與景觀效果融為一體。此外,在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設計人員應致力于改善自然系統(tǒng)生態(tài)功能及保護環(huán)境的設計目標。在園林景觀設計時,應將建筑的環(huán)保功能置于第一位。比如,在選擇園林植物時,應選擇具有環(huán)保作用的植物,同時做到有效運用這類植物。并根據植物特點,合理營造園林植物群落,由此達到自然和諧的景觀效應。
若要實現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設計共融,必須具備科學的指導理念。首先,應從全局角度出發(fā),可根據該區(qū)域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融入一些創(chuàng)新策略。由此實現建筑與園林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其次,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個性化特征的體現必不可少,在實際設計時,注意學習國外的先進設計經驗,從中吸取精華,因地制宜,設計出具備獨有特色的現代建筑的園林景觀。
2.4嚴格遵循共融設計的基本原則。
隨著當代人們對生活居住環(huán)境品質需求的提升,現代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實現共融問題是必然發(fā)展趨勢。如上文所述,在共融設計中,必須注重建筑的生態(tài)規(guī)劃與設計。根據自然生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平等看待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設計兩者的功能及作用,由此實現園林景觀的可持續(xù)化發(fā)展。必須注意的是,在現代園林設計中,園林設計者應將資源循環(huán)利用置于首要位置,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法以及園林藝術,將建筑規(guī)劃和園林景觀設計有機融合起來,以體現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在現代生活節(jié)奏逐步加快的社會背景下,宜人的園林景觀是人們忙碌生活之余的精神憩園。因此在房屋建筑規(guī)劃工作中,應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擺在首位,實現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的共融。同時,建筑規(guī)劃與園林景觀共融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發(fā)展下的必然要求,相關設計人員應據此目標,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前提下,力求創(chuàng)新,以期設計出具備特色的、優(yōu)秀的園林景觀作品。
[2]楊安沛.試論城市規(guī)劃中融合特色園林景觀設計方法[j].現代園藝,20xx,(12).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五
摘要: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從基礎理論知識到實踐過渡的一門重要課程。文章介紹了“嵌入式”教學相關的教學內容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通過五個教學模塊進行詳細說明“嵌入式”教學策略。
風景園林專業(yè)升成一級學科后,其專業(yè)課程都面臨著升級整合,“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作為風景園林專業(yè)的必修課程及特色課程,主要是運用有觀賞價值的植物,根據其生態(tài)習性和觀賞特性,將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其他造園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創(chuàng)造具有意境的優(yōu)美景觀,供人觀賞。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認識識別等基礎課程的總結,又為后續(xù)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園林工程、畢業(yè)設計等綜合性課程打下基礎。
“嵌入式”教學的界定風景園林專業(yè)課程有著很強的操作性,尤其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程,很多學生都缺乏對植物景觀設計的整體把握,直到畢業(yè)了還對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彌補這些都顯得很關鍵。本次教學方法是將與其相關的教學信息融入“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教學新方法,是一種借鑒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yè)開展“嵌入式”教學。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嵌入式”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對涉及到相關知識的理論點、實踐內容知識或者相關專家進課堂等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理論研究前沿的問題及實踐內容通過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課程當中,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打破固定的思維,使學生在學校課堂中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為直觀地感受園林植物景觀設計。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是天津城建大學風景園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課程的基礎上改革和擴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訂風景園林培養(yǎng)方案的時候重新制訂了新的教學大綱,是風景園林專業(yè)重要的專業(yè)必修課程之一,從原有的24課時,擴展到64學時,并從以往的純理論講解擴展到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在新的培養(yǎng)方案中,“園林植物景觀設計”這門課在大三開設,在學習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學應用在這門課程上,既然是對以往的理論知識的一個總結,又可以對新的知識有大體的認識,為新的課程打下伏筆。
3.1課程現階段的問題。
3.1.1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夠很多學生在聽講或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對之前講的內容一知半解,如對植物形態(tài)不了解,“張冠李戴”;在選擇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設計,往往會出現南方的樹種;有的應該是適宜種植在陰面的植物,就在沒有遮蔭的陽面地方出現,學生普遍缺乏對植物動態(tài)欣賞的把握,這都是由于學生對之前知識儲備量不足造成的。3.1.2學生對空間關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學生對于空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夠正確處理植物和空間之間的關系,設計的時候缺乏層次感。3.1.3學生圖紙表達不規(guī)范,表達效果不理想學生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終交圖的時候卻與當時的設想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在最終表現的時候有點“力不從心”,所以在課程當中應該“嵌入”相關的內容,來提高學生的表現能力。3.1.4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課時較少以往24學時的教學理論占主要課時,只有最后的4學時是對學生下達任務書,布置結課作業(yè),結課作業(yè)往往是針對某一花園或小區(qū)居住花園的植物景觀設計,在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導致作業(yè)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嵌入式”教學來解決,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嵌入(如園林樹木學、植物生態(tài)學、設計初步等理論知識)、空間關系的嵌入和實踐能力的嵌入來貫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學策略。
筆者針對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對“園林植物景觀設計”課程內容重新進行的脈絡清理,把課堂教學分成五個模塊,在課堂上始終以理論教學為主線,見表1,以知識點(相關理論內容)的嵌入、實際項目(實踐課程)的嵌入為主要途徑,提出五大模塊,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學內容和嵌入的內容:通過作業(yè)來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模塊一,要求學生掌握植物的種類、習性和識別,這一模塊把園林樹木和花卉學的內容嵌入在里面,通過校外實踐識別常見的園林植物,來強化這部分內容,最后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調研報告;模塊二,主要在“嵌入”美術基礎、設計基礎及風景園林藝術原理,把課程重點放在對種植設計和對形式美法則的應用上,從植物形狀、大小、顏色、質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組合的形式美法則等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這樣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能夠更感性地把植物設計提升到藝術的層次上,這部分考查要求學生運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層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觀案例調查分析的ppt;模塊三,主要是講解植物造景的生態(tài)學應用,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嵌入”光、溫度、濕度等植物生態(tài)學的內容,通過學生課下查找網絡及書籍資料,來獲取植物生態(tài)設計的案例,以課上匯報的方式來進行考核這部分內容;模塊四,是把學生分組,為天津市近幾年比較成熟的公園和新建的廣場、居住區(qū)小游園等空間進行測繪,并以組為單位進行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的繪制,這一模塊是通過“嵌入”景觀規(guī)劃設計原理和城市規(guī)劃原理,使學生在做小項目的時候從宏觀規(guī)劃考慮出發(fā)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選擇的內涵和文脈;模塊五,是最后一個也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考慮到課時的限制,由教師提供一塊規(guī)劃好的場地,由學生進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現場之后,這就要求學生對植物的布局和種類選擇進行設計,讓學生在項目布置任務書階段就介入,通過對任務書的解讀更好地理解場地的設計,之后通過功能分區(qū)的設計、景點的規(guī)劃、植物的選擇等進行討論說明,完成植物景觀設計,最后通過“園林工程”相關理論知識的嵌入,使學生有意識的讓設計達到施工圖的標準,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樣的植物設計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中實施。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對“嵌入式”教學的探索,為系統(tǒng)的教學和實踐教學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寬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并學以致用,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拓展了知識面和實踐能力,調動和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邵鋒,包志毅,寧惠娟,謝云,鄭鋼。風景園林專業(yè)“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農學卷,2010,02:96-98+101.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六
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每個地區(qū)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都必須要考慮當地的地域文化,將地域文化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凸現地域文化的特色,還可以增加園林景觀的內涵,增強其文化底蘊,展現其獨特魅力。
園林景觀是在我國傳統(tǒng)園林理論和園林藝術的基礎上,融合美學、建筑、動植物、文學等多種知識而產生的建筑藝術,它是自然、文化、地理、人文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園林景觀的設計不能僅僅是單純的建筑設計,還應該將地域文化滲透于其中,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和獨特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可以通過園林景觀體現出來。
園林景觀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統(tǒng)一,其設計素材主要來源于當地生活和當地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因為地域的不同,設計的方法和對象也不相同。地域文化是基于該地域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習俗逐漸形成的,是地域內人們思想的高度統(tǒng)一。每個城市的園林景觀設計,都應該符合當地的文化。地域文化所包涵的生活習俗、文化積淀和風土人情等,都可以增加園林景觀創(chuàng)作素材。另外,對于園林景觀設計師來說,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都可以為其創(chuàng)作提供靈感,這也是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素材的又一種表示。比如,在崇明綠島四季景觀設計方案中,“綠野仙蹤”景觀的設計靈感就來源于崇明島蔥郁的樹林和曲徑通幽的獨特美感;“壽舞夕陽”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當地沉穩(wěn)質樸的沙巖景墻和高大茂盛的銀杏木。
園林景觀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些文化氛圍來源于地域文化并且反映出地域文化。園林景觀具有獨特的魅力,給人以直接的感受,人們在欣賞園林景觀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受到園林景觀所蘊含的文化氣息的熏陶。建筑是一種藝術,每個城市的建筑都與該地的地理位置、土質情況、水源情況等相契合。園林景觀作為一種建筑,從其構造來說,也反映出該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園林景觀的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將地域文化與現代建設理念相融合呈現給大眾。
在園林景觀建設中植入地域文化,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第一,在自然條件上。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形、氣候、土壤、動植物、水利等方面,這些都會影響到地域內建筑的設計與構造,所以,園林景觀中運用地域文化,要綜合考慮該地域的自然條件。第二,在人文歷史上。人文歷史是城市千百年來形成的印記,象征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環(huán)境。園林景觀設計要突出其文化內涵,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域歷史,將地域文化用現代建筑藝術表現出來,增加園林景觀的魅力。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植入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手法。首先,抽取地域文化中優(yōu)秀的因素進行設計。地域文化有好壞之分,優(yōu)良的文化是園林景觀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落后的文化也會對園林景觀設計造成不好的影響。其次,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園林景觀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切不可在建設中破壞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促進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另外,在建設過程中不能浪費資源。最后,科學合理地將地域文化與現代建筑理念和手法融合在一起。地域文化的運用不是單純地運用,而是依靠現代建筑手法,從而形成園林景觀設計獨特的風格。
總之,地域文化與現代園林景觀設計關系密切,二者不可分離。園林景觀的設計需要重視地域文化的運用,既繼承傳統(tǒng),又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促進園林景觀建設和地域文化建設的綜合發(fā)展。
1郭永久。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xx(11)。
2曾艷娟。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研究[j].房地產導刊,20xx(7)。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七
園林景觀設計所要遵循的原則大致有構園有法、功能明確、因地制宜、掇山理水、順勢通暢、植物造景等。
1.2設計要點。
園林景觀設計的要點就是做到美觀、適用、經濟的辯證統(tǒng)一且綜合性較強,這三者相互依存且不可分割并根據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類型、不同的性質存在的差異而有所側重相輔相成。
1.3設計要求。
園林景觀設計的相關要求有烘托相稱、平衡相宜、有目的的對比照應、有節(jié)奏變化的聯絡、有力的畫面鎮(zhèn)定、適度的強調加深、藏露結合的逗引引導、高雅含蓄的暗示隱喻等。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綠化植物常見的分類有喬木類、灌木類、藤本類、竹類、水生植物以及多桿香樟等,舉例來說大喬木有榔榆、樸樹、重陽木、白臘、國槐、毛白楊、懸鈴木、銀杏等,而中喬木有枇杷、木瓜、紅楓、櫻花等,而小喬木則有碧桃、紅葉李、梅花等;大灌木有榆葉梅、紫玉蘭、珊瑚樹、蚊母樹等,中灌木有貼梗海棠、麻葉繡球、黃楊、金葉女貞、小葉女貞、南天竹等;小灌木有紫葉小檗、金絲桃等;藤本類有金銀花、爬山虎、五葉地錦、木香、紫藤等;復軸混生竹有箬竹、苦竹、茶稈竹等,合軸叢生竹有佛勝竹、鳳尾竹等,單軸散生竹有斑竹、紫竹、毛竹、青竹等;水生植物有蘆葦、菖蒲、水蔥、藕、睡蓮等。就觀賞性來說又分為觀形類、觀枝干類、觀葉類、觀花類、觀果類等,舉例來說觀形植物有黃山松、鋪地柏、垂柳、合歡、五角楓、白皮松、雪松等;觀枝干植物有竹子、梅花、梧桐、櫻花、杏等;觀葉植物有紅葉李、楓香、金錢松、棕櫚、七葉樹、女貞等;觀花植物有玉蘭、木槿、紫丁香、牡丹、玫瑰等;觀果植物有金銀木、南天竹、山楂、木瓜、石榴等。而各式各樣的綠色植物在對周圍空氣進行凈化的同時,也各有千秋帶給人美的享受提升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性,而植物綠化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如下:
2.1花葉結合。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需要結合觀葉與觀花植物從而對觀賞期作一定的延長,例如紅葉李有著紫紅的葉色且在秋季會變紅,與觀花植物進行組合搭配可以相得益彰且可以作為主景置于顯要的位置上供人觀賞。而常綠的樹種其觀賞的效果也存在差異,例如樟子松是淺綠泛黃而云杉則是灰綠色,通過對色度對比較大的樹種進行選擇搭配會使得觀賞效果更佳。
2.2層次分明。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就美學的角度來說要做到層次分明,從分層配置到色彩搭配都需要采用不同高度、花色、葉色的植物,為了使觀賞期得到一定的延長也可以分層配置不同花期的植物種類。
2.3四季過渡。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要避免雷同和單調,要體現四季變化即春日繁花似錦而盛夏綠樹成蔭,秋日葉色多變而寒冬銀裝素裹使自然的美能夠融入其中并向世人展示。因此植物綠化要根據季節(jié)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配置,例如早春的時候配置丁香、連翹、榆葉梅、山桃等,而晚春的時候配置海棠、玫瑰、薔薇等;在初夏的時候配置紫薇、野蘋果等;在秋季的時候配置山里后、觀果海棠、五角楓、火炬等;在冬季的時候配置云杉、油松等。而總體的植物配置效果應當是四季有綠而三季有花,在林木的配置中也是多以灌木和喬木為主且多鋪設草坪。
2.4生態(tài)效益。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植物綠化造景除了是對園林形式美的追求,更要注重借此使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實現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使周圍環(huán)境的污染情況有所改善從而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率作有效的降低,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園林景觀空間彈性的部分就是植物綠化,它是一種視覺的藝術給人以無限的美的享受,也是硬質景觀軟化劑是原價景觀設計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使景觀的效果達到最佳,就必須對植物造價的技術性、經濟性、時間性、藝術性、科學性等做到充分考慮和有機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大自然無窮的魅力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八
在城市園林景觀區(qū)域內通常情況下會設計各種人工河道、湖水等水體景觀,這些水體景觀不僅可以作為觀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經過改造后稱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國北京地區(qū)的植物園當中就建立了三個人工湖,并且通過園區(qū)內的人工河道將西山、櫻桃溝等地區(qū)的自然雨水資源收集在園區(qū)內部。這種人工湖為其周圍的植被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在種植各類植物時可直接從湖內抽提湖水進行灌溉。而當城市內的土地面積有限時,則還可以在地下構建雨水池,并通過管道引流到地面進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綠化帶種植的土壤對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強,其中雨水下滲后可以通過地下雨水池進行收集。通常情況下城市內各房屋的頂部均裝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數管道均是將雨水引入樓頂后白白流失,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利用這些引流管道,將雨水導入樓前的綠化帶當中,這樣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時綠化帶當中植被的根莖還能夠對雨水當中多余的雜志進行濾過處理,使得蓄水池當中的雨水得到凈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溝的彎曲度,這樣可以達到緩解雨水沖刷速度的目的,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還可以在綠化帶上增加臨時蓄水池、透水槽等。
在我國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區(qū)可以構建漏水型的園林景觀,建立樓水槽等,使雨水能夠與地下河水匯流。同時還可以見樓水槽的水道與園林內的蓄水池相連通,這樣就能夠保證部分水進入地下水當中,而另外部分則進入到園林雨水池當中。但是這種直接漏水的方式較土壤滲水更難控制,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降水量、蓄水池儲水功能以及凈化功能等進行核算,然后利用相應的技術對水體的質量進行控制[2]。
在園林景觀當中道路和廣場所占的面積較大,并且這部分的結構不能栽種綠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對雨水進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寬度較小,但是其長度較大,因此不能使用滲漏管道對雨水進行收集,這樣會導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應該在道路兩側建立排水斜坡,將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兩側的綠化帶當中。園林景觀當中的廣場本身覆蓋面積較大,而且在廣場上活動的人較多,因此不能在廣場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應該在其周圍的綠化帶下建立蓄水池,在廣場四周建立雨水滲漏管道,將雨水匯集到蓄水池當中。
以北京朝陽區(qū)內某公園威力,該公園在時開展了園內雨水收集系統(tǒng)改造工作,并且在時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統(tǒng)的建造方面,利用滲漏管道將雨水匯入到蓄水池當中,其中滲漏管道鋪設位置包括綠化帶、假山四周、主體道路等,蓄水池則位于公園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設了一片面積較大的綠地,蓄水池即在綠地之下。該公園設計師為了有效控制成本,將綠地直接設計為土壤濾過系統(tǒng),并配備有濾池。根據系統(tǒng)運行后的計算顯示,該園區(qū)內每年的年雨水儲蓄量為1.2×104m3,而園區(qū)內總用水量為1.6×104m3,也就使得自來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為園區(qū)大大節(jié)約了自來水資源。同時園區(qū)內還建立了水資源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主要以土壤濾池作為主要的凈化設備,雨水可以在滲漏和運輸的過程中得到凈化,減少了運營成本。當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當中,然后經由水泵將其提升到土壤濾池,進過凈化后就可以被運送到凈水池當中,而凈水池內也設有相應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綠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則直接被運輸到人工湖內,將人工湖內水質變差的水體更換排入到蓄水池當中,再次進行循環(huán)利用[3]。該園區(qū)不僅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同時對山體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進行利用,從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園林景觀區(qū)內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度。
5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內的生態(tài)平衡,因此其水資源的供應非常重要,應該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提升園區(qū)內對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將市政管道也接入園林當中,提升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紅軍.淺析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實現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華民居(旬刊),(05):102~103.
[2]付堯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大興生藥基地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01):108~112.
[3]吳欣,崔鵬.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為例[j].地下水,(05):162~165.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九
現代景觀設計自從加入了繪畫的藝術元素無論是在空間視覺上還是在構造方法上都與傳統(tǒng)的設計形式產生了很大的區(qū)別,具體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空間形式更加朝著流動性方向發(fā)展。以往在園林設計中沒有加如繪畫的藝術元素,使得景觀設計空間形式相對單一,繪畫藝術的加入讓園林設計師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傳統(tǒng)設計中的建筑物設計一般都傾向于中央透視法,但是這樣建造出來的建筑物給人的感覺會顯得比較密閉,而繪畫藝術而加入影響了這一構造手法,使建筑物的構造形式從空間上發(fā)生了變化,并且逐漸向著流動性及連續(xù)性方向發(fā)展。第二,景觀設計的平面布局想著抽象化方向發(fā)展。在繪畫元素的影響下,景觀設計師正逐漸朝著抽象化的平面布局方向發(fā)展。在以往的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更加注重設計經管的對稱性,但是這樣就顯得不獨具一格,甚至會給人以嚴肅感。但是在繪畫藝術的影響下,設計師們開始注重居民的心理感受,在設計中逐漸加入了一些曲線元素,朝著給人以娛樂放松的設計方式發(fā)展。第三,景觀設計的形式與功能逐漸相適應。繪畫在印象派階段開始就逐漸關注表現形式的新穎感,繪畫師們也都追求著能讓繪畫形式由客觀朝向主觀方向發(fā)展。因此在繪畫藝術的影響下景觀設計也由形式及構造空間上開始轉變,并逐漸實現景觀設計的價值,即不僅給人以視覺享受,而且還能滿足居民的各種需求。
在繪畫藝術中摻雜著很多具有藝術性的元素,它能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它的形成對現代園林的設計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然這其中既包含外在的,即形式上的影響,也包含內在的,即設計空間結構上的影響。
2.1外在的影響。
凡是人們看著順心的,即能給人以視覺上美的享受的事物都具有很好的外在表現,園林景觀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美化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當然這其中必須包含對美的追求,而繪畫藝術的出現恰好能夠滿足園林設計的要求。因此,繪畫藝術在外在形式上深深地影響了園林景觀設計師們的思想,最終導致園林設計外在形式上的變化。這其中主要表現為設計的對稱或者不對稱,設計的韻律及節(jié)奏等幾個方面。樣式上的統(tǒng)一理論對于園林設計是最不容易實現的,要想讓設計工作完美收尾,就必須滿足既多樣又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特別是對于一個規(guī)模較小的設計時,既要滿足人們視覺上的享受,即風景要多樣化,那么設計語言就要多樣化,但是在整體上又要保持統(tǒng)一性,以保障整個設計顯得不太花哨,這也是對一個設計的基本要求。然后是設計的對稱及不對稱的均衡性要求。在傳統(tǒng)園林設計中,設計師們比較注重對稱性,但是隨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又逐漸開始重視了園林設計的非對稱性。由于非對稱性更能夠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例如視覺享受、顯得不單調乏味、并且設計中往往摻雜著動何靜相結合的事物等,因此受到了很多設計師們的強烈關注。最后是園林設計在韻律與節(jié)奏上的統(tǒng)一性。這一點很受繪畫藝術的影響,繪畫在一開始就比較注重二者的統(tǒng)一,而園林設計中恰當的利用了這一點,將設計中動態(tài)及靜態(tài)的事物完美地與時間結合了起來,最終實現園林設計中的韻律與節(jié)奏的統(tǒng)一性。
2.2內在的影響。
園林設計的空間結構對于整體設計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既要滿足居民生存的需求,又要滿足視覺上的美感。對于此,繪畫藝術中散點透視形式的空間表達給予園林設計了以很好的啟示,使得園林設計逐漸開始關注內部結構的變化。因此,園林設計師們逐漸開始推崇設計空間結構的不對稱性,從而不再延續(xù)傳統(tǒng)設計中各種元素的對稱性,而且也越來越重視空間結構中事物之間的滲透及重疊,可以說繪畫藝術對園林設計內在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繪畫藝術在園林的空間表達越來越緊密,這種空間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緊密,而且彼此之間的滲透也越來越立體化。這種影響歸根結底就是來至于繪畫中的立體藝術,它對一些新的空間理論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園林藝術的設計有一定的影響。我們所知道的畢加索大畫家,他是立體派的代表,對繪畫在空間中的構建很有研究。目前,很多西方的立體主義藝術家漸漸拋棄了傳統(tǒng)的一點透視法,用多種點塊式并具有符號型的色塊來描繪,以來揭示所描述物體的實際形狀,使所表達的事物更具有立體性和觀賞性。自從繪畫中的藝術元素融入了現代園林設計中,園林設計的空間結構不再像傳統(tǒng)設計那么呆板,空間各類元素的組合看起來更具有流動性感,給人的第一感覺也比較有層次感,看著更加舒適。內部結構也不再只是簡單的對稱,而是變得更具有生機,更具有別具一格的韻味,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還能滿足人們精神上的各類需求。由此可以看出,繪畫藝術對園林設計的影響不僅大,而且還比較適合大眾人群的需求。
通過上述可知,繪畫藝術對現代園林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在融入了繪畫中的藝術元素以后,園林設計不僅在外在形式上與傳統(tǒng)設計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且在空間結構的布置上也呈現出了獨特的神韻,尤其是表現在空間結構的不對稱性、動與靜的有機結合及各類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流動性等。正是繪畫藝術與園林設計的有機結合,使得園林設計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視覺追求,從整體上實現了設計的外在形式與內在功能的統(tǒng)一性。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
:本文對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進行了解析,園林景觀設計要與當地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要體現地域特色,因此在設計中要融入地域文化。園林景觀設計要以地域文化為素材,并進一步繼承發(fā)展地域文化。園林景觀設計在表現地域文化時要遵循獨特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對地域文化的解析包括文化元素解析、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歷史場景解析。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特征影響,并隨著它們的發(fā)展變化而逐漸形成固定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特征是獨樹一幟、歷史悠久。園林景觀設計是指運用園林和工程的技術方法,結合區(qū)域的地形、植被、建筑等進行計劃性、人為的改造。使城市景觀設計趨于合理,園林景觀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觀賞價值,又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務。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有緊密的聯系,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素材,園林景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只有在園林景觀中融入地域文化,才能使其具有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地域文化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園林景觀設計包括人文藝術和自然環(huán)境,這二者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獨具特色的素材,地域的變化也會影響著園林景觀的設計,使其呈現地域特色。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可以對地域文化進行篩選和挖掘,從中尋找設計靈感,再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現象,使園林景觀呈現地域文化的魅力,獨樹一幟。
好的園林景觀在設計時,應該結合現代文明挖掘吸收傳統(tǒng)地域文化中的精華,從而使園林景觀極富張力,既有時代特點又有歷史韻味。游客在觀賞過程中,既能體會到獨特的地域文化,又能體會到當地歷史的發(fā)展、人們的智慧、文化思想和生產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現代化,而忽視了自身地域特色,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園林景觀是一個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設計時要突出地域文化,使其變得靈動、絢麗。現代文明、外來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給傳統(tǒng)地域文化帶來了嚴重的沖擊,不利于先人精神文明和智慧結晶的傳承和發(fā)展。因此要把傳統(tǒng)地域文化融合到現代的園林景觀中,使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實現傳承和發(fā)展。也能使園林景觀具有歷史感、時代感和創(chuàng)新感,豐富了其內涵,提高了其藝術價值,因此園林設計體現地域文化既是建設特色城市的要求,也是傳承發(fā)展地域文化的必然選擇。
3.1獨特性原則。
園林景觀設計要體現地域特色,就要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在景觀設計中體現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這樣才能豐富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使其營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氛圍。
3.2整體性原則。
文化的形成與當地的環(huán)境有密切聯系,地域環(huán)境主要包括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密不可分。園林景觀的設計要遵循整體性原則,要融入當地環(huán)境中,呈現協(xié)調性、一致性。
3.3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園林景觀的設計在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資源,體現地域文化的同時,不能破壞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資源,且要與當地自然、人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沙掷m(xù)發(fā)展原則要求園林設計要從全局出發(fā),要合理規(guī)劃利用當地的生態(tài)資源,保護當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注重對當地歷史遺跡的保護和開發(fā),使歷史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4.1文化元素解析。
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能使其呈現獨特性。但地域文化元素種類形式豐富,不能毫無選擇的堆砌在一個園林景觀上。而是要認真挑選、規(guī)劃,使其與園林景觀充分結合,相得益彰,既能呈現傳統(tǒng)地域文化,又能提高園林景觀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地域文化元素整體或一部分直接設計在園林景觀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椰樹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廣泛應用于海南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呈現出濃厚的南國風情。眉山是歷史文化名人蘇軾的故里,這里的園林景觀處處都有蘇軾的詩詞,體現了當地濃厚的文化底蘊。
4.2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
除了把地域文化因素直接設計到園林景觀中,也可以把這些文化因素進行抽象、簡單化的加工,在園林景觀中只保留其抽象輪廓、視覺形體等。這種園林景觀設計使其既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又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藝術特色。如秦皇島奧體公園中的海鷗雕塑,并沒有詳細刻畫海鷗,只是用抽象的手法、流暢的線條勾畫了海鷗的大致形體。流暢的線條、簡單的造型、展開的翅膀在展現海鷗這一秦皇島海濱城市特有的事物之外,雕塑本身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種手法既使雕塑發(fā)揮了標識秦皇島海濱城市的作用,又給人帶來審美享受。
4.3歷史場景解析。
當地的歷史也是一種地域文化,因此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也應該融入歷史元素、歷史場景。歷史元素包括地域性的歷史事件、人物、場景,園林景觀通過雕刻、繪畫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使觀賞者者聯想到具體的歷史情境,在感悟歷史的同時,也會體會到園林景觀深刻的文化內涵、濃厚的地域特色。如黑龍江的尚志公園、王府井大街的雕塑等,都是在景觀的地面、墻上、木樁等地方展現歷史場景。這些歷史場景的融入設計,使園林景觀具有特殊性,甚至成為獲得當地人歷史文化認同,吸引游客的點睛之筆。
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園林景觀設計中對地域文化的解析,既能增強園林景觀的內涵和藝術價值,使其具有獨特性,從整體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促進傳統(tǒng)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設計園林景觀時,可以直接保留完整、典型、歷史文化價值高的建筑。也可以抽取典型元素符號,用現代手法把它們融入到園林景觀中,使園林景觀既有觀賞價值、藝術特色,又展現出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4]杭慧.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j].工程技術:引文版,20xx(7):316.
作者:吳富榮單位:廈門貝臻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一
在城市園林景觀區(qū)域內通常情況下會設計各種人工河道、湖水等水體景觀,這些水體景觀不僅可以作為觀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經過改造后稱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國北京地區(qū)的植物園當中就建立了三個人工湖,并且通過園區(qū)內的人工河道將西山、櫻桃溝等地區(qū)的自然雨水資源收集在園區(qū)內部。這種人工湖為其周圍的植被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在種植各類植物時可直接從湖內抽提湖水進行灌溉。而當城市內的土地面積有限時,則還可以在地下構建雨水池,并通過管道引流到地面進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綠化帶種植的土壤對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強,其中雨水下滲后可以通過地下雨水池進行收集。通常情況下城市內各房屋的頂部均裝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數管道均是將雨水引入樓頂后白白流失,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該利用這些引流管道,將雨水導入樓前的綠化帶當中,這樣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時綠化帶當中植被的根莖還能夠對雨水當中多余的雜志進行濾過處理,使得蓄水池當中的雨水得到凈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溝的彎曲度,這樣可以達到緩解雨水沖刷速度的目的,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還可以在綠化帶上增加臨時蓄水池、透水槽等。
在我國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區(qū)可以構建漏水型的園林景觀,建立樓水槽等,使雨水能夠與地下河水匯流。同時還可以見樓水槽的水道與園林內的蓄水池相連通,這樣就能夠保證部分水進入地下水當中,而另外部分則進入到園林雨水池當中。但是這種直接漏水的方式較土壤滲水更難控制,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降水量、蓄水池儲水功能以及凈化功能等進行核算,然后利用相應的技術對水體的質量進行控制[2]。
在園林景觀當中道路和廣場所占的面積較大,并且這部分的結構不能栽種綠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對雨水進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寬度較小,但是其長度較大,因此不能使用滲漏管道對雨水進行收集,這樣會導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應該在道路兩側建立排水斜坡,將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兩側的綠化帶當中。園林景觀當中的廣場本身覆蓋面積較大,而且在廣場上活動的人較多,因此不能在廣場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應該在其周圍的綠化帶下建立蓄水池,在廣場四周建立雨水滲漏管道,將雨水匯集到蓄水池當中。
以北京朝陽區(qū)內某公園威力,該公園在2010年時開展了園內雨水收集系統(tǒng)改造工作,并且在2012年時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統(tǒng)的建造方面,利用滲漏管道將雨水匯入到蓄水池當中,其中滲漏管道鋪設位置包括綠化帶、假山四周、主體道路等,蓄水池則位于公園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設了一片面積較大的綠地,蓄水池即在綠地之下。該公園設計師為了有效控制成本,將綠地直接設計為土壤濾過系統(tǒng),并配備有濾池。根據系統(tǒng)運行后的計算顯示,該園區(qū)內每年的年雨水儲蓄量為1.2×104m3,而園區(qū)內總用水量為1.6×104m3,也就使得自來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為園區(qū)大大節(jié)約了自來水資源。同時園區(qū)內還建立了水資源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主要以土壤濾池作為主要的凈化設備,雨水可以在滲漏和運輸的過程中得到凈化,減少了運營成本。當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當中,然后經由水泵將其提升到土壤濾池,進過凈化后就可以被運送到凈水池當中,而凈水池內也設有相應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綠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則直接被運輸到人工湖內,將人工湖內水質變差的水體更換排入到蓄水池當中,再次進行循環(huán)利用[3]。該園區(qū)不僅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同時對山體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進行利用,從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園林景觀區(qū)內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度。
5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內的生態(tài)平衡,因此其水資源的供應非常重要,應該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提升園區(qū)內對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時將市政管道也接入園林當中,提升雨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紅軍.淺析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設計與施工中實現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華民居(旬刊),2012(05):102~103.
[2]付堯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大興生藥基地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為例[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3(01):108~112.
[3]吳欣,崔鵬.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觀設計研究———以西北大學長安校區(qū)為例[j].地下水,2015(05):162~165.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二
在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憑借它特有的藝術價值占有重要一席,古往今來人們寄情山水,也把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和私家園林的建造藝術融為一體,兩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相輔相成,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意境。
山水畫;私家園林;文人化;豫園。
本文通過對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展過程簡析,并以海上名園豫園為例,探索出兩者之間的聯系和相互關系,對書畫藝術和造園藝術中共有的表達手法進行學習。
山水畫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兩千多年前的絲織品和壁畫上都已有山水畫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畫《女史箴圖》和東晉顧愷之的傳世摹本《洛神賦圖》中都能體現出當時山水繪畫的技法還略為簡單樸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點,這個時期稱為中國山水畫早期孕育階段。隋朝時期,展子虔的山水畫《游春圖》頗具古意,工整細巧且色彩濃烈,開青綠山水先河,也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形成。而史料記載,漢代時私家園林已興起,建筑選址處多風景秀美,但從規(guī)模和內容形式上都還依存皇家園林的模仿建造。魏晉時期,隱逸之風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會風尚促使了山水畫和山水園林的生成和普及,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園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莊園、別墅。
2.1山水畫技法變革唐朝時期社會安定,宗教繪畫逐漸趨于世俗化,中國山水畫也有所繁榮發(fā)展。這一時期有著鮮明特點的兩大繪畫流派逐漸形成,分別是青綠山水派和與之對應的以吳道子為代表的作,把中國繪畫的文學性表達了出來。畫家張躁的著名論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繪畫創(chuàng)作方面的根本原則,五代時期的荊浩將勾填、勾染畫法變成了“皴法”,中國山水畫在技法上迎來了一次大變革。到了宋代山水畫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南北方特點對比顯著,北方派雄壯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寫意園林唐代私家園林的建造規(guī)模勝于魏晉,尤其是中唐以后,詩畫藝術引入園林創(chuàng)作,寫實寫意的文人園林開始興起?!疤迫松蟹ǎ稳松猩瘛?,兩宋禪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園藝術也趨于重精神,輕形式的手法。這一時期的私家園林建造更為普及,許多文人和畫家都參與其中,他們把詩畫意境融入到園林景觀的設計創(chuàng)作中,使我國傳統(tǒng)造園藝術呈現出從自然山水園到寫意山水園的改變。北宋時期造園的技術和藝術均達到了歷代最高水平,且數量多分布廣,在內容和形式上已趨于定型。這一時期的造園手法根據山水畫主題,融入詩詞,楹聯等與園林建筑相結合,相得益彰,神形兼?zhèn)?。元、明時期的造園技法也凸顯寫意之風,并延續(xù)到清代進而發(fā)展到高潮,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園林有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留園和豫園等。
元代山水畫進入轉型時期,即用水墨代替彩色并占據了畫壇的統(tǒng)治地位,元代初期畫家趙孟頫主張書法入畫,即運用墨色深淺變化來呈現出色彩的效果。這一時期文人中普遍出現的重法輕意的美學思想,他們強調應注重繪畫意境,借景抒情,不拘泥于繪畫禮法,因此形成的文人派寫意山水畫也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代表人物著名的“元四家”。明代畫家大多沿襲前人的繪畫內容,而清代山水畫在董其昌的影響下各展所長,清初以“四畫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為代表的在野派畫家不拘一格的畫風把清代山水畫又推向了高峰。
4.1飽滿布局和延伸空間豫園始建于1559年,占地三十余畝,園內有四十余處古代建筑,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作為私家園林它是明代江南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主要風格體現。古代私家園林一般多建造于城區(qū)近郊住宅之旁,作為人們生活起居空間的一個延續(xù)用來怡情養(yǎng)性,但用地上多受限制所以規(guī)模偏小,造景時多為平地挖池、種植花草樹木。豫園的布局因受市井用地限制采用建筑朝向園內,視野不算開闊,借景創(chuàng)作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將主要的山石景觀設置在院內的中部位置,如園中四丈高的黃石堆積大假山,其他次園和小空間分布在周圍,布局飽滿,主次分明。豫園的景觀適合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魚樂榭的花墻及半洞門所打造的延伸空間也給人以無止境的視覺感受,如山水畫般的縹緲悠遠。4.2曲直結合動靜相宜《園冶》寫道:“凡園圃立基,定廳堂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苯ㄖ扔袕d堂,后有樓閣、亭軒、亭榭,游廊貫穿其中,豫園采用的小尺度造園手法,典型的建筑二層或多層樓閣設計,在水體之上,建筑屋頂的翼角高高翹起,整體輕盈玲瓏,又能避免木架結構免于雨水淋濕受潮腐爛。古典園林遵循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創(chuàng)作,復廊與方亭結合,山水相依,主要有幾種形式:潭、瀑、池、澗。豫園多以水池為中心,向心聚向的格局,水體規(guī)模不大但造型上曲折,賦有節(jié)奏感,地勢平坦中取水的流向,動中有靜,園中三曲板橋貼水而筑,建筑之上可臨水賞月,極富詩意。4.3細節(jié)造景隔墻和漏窗的組合充分反映了中國古典園林在造園手法上對景觀的處理,通過漏景借景以及隔景障景把園林景觀的多面觀賞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點與山水畫的作畫技巧如出一轍,形成若隱若現的意境,把自然景觀里的細節(jié)與畫者的主觀情感結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豫園中的5條穿云龍墻,活靈活現瓦鱗通透,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藝,充滿動感富有生機。植物造景的詩意手法把中國古典園林推向更高的藝術境界,賦予中國古典園林以鮮明的民族特色——詩情畫意。像豫園這樣的傳統(tǒng)園林在植物配置上都有著一定的秩序又不失自然,花草植物與山石的排列組合講究畫面感,錯落有致,應接不暇,顏色上相得益彰。名樹古木百年生的就有30多棵,匠人將植物和石頭組合成一幅幅山水畫,結構上高低錯落,疏密有秩,繼承了唐宋時期的造園特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伺c自然的關系是互相尊重,相輔相成的,萬物皆為我所用但不為我所有,傳統(tǒng)園林景觀的造園手法和藝術傳達體現的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主張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園林意境創(chuàng)作。當代設計更需要從傳統(tǒng)的理念里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以古為鑒,因地制宜地去傳承創(chuàng)新。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三
園林景觀設計的基礎就是地形,這也是園林景觀設計的必要條件。不同的地形就會有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充分利用地形的優(yōu)勢,不斷挖掘自然美景為園林景觀設計所用。地形的規(guī)劃對景點的布置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景觀設計必須根據地形的特點,因地制宜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2地形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
園林中的地形是具有連續(xù)性的,園林中的各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園林景觀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地形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可以有效達到自然過渡的效果。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文化不僅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見證。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顯文化的歷史價值,同時還能使得文化景觀設計更富有內涵。
隨著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園林景觀設計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文化元素,通過園林景觀將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展現給大家,讓大家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到發(fā)揚和傳承。
2.2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到升華。
不同的城市都會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獨特的園林景觀反應了社會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壞境,是一個城市發(fā)展的見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實地反應人們生活狀態(tài),并且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將文化升華,使園林景觀更加具有價值。
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文化不僅可以得到有效傳承,還可以與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會交融中互相融合,將文化應用到當地的園林景觀中去,展現給人們一種全新的視覺享受。景觀文化的展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漸從小環(huán)境融合到大環(huán)境中去。
我國文化多種多樣、歷史悠久,有著地域性、傳統(tǒng)性和文化性,同時還有著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鑒賞價值,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并傾向于選擇有效的行動。將文化應用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去,人們在對設計出來的園林景觀進行文化鑒賞的同時,也是對園林景觀藝術的肯定,從而提高園林景觀的藝術感和價值。
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在我國城市園林景觀發(fā)展道路上,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文化內涵,既是現代化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內在要求。我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著很好的激勵和鼓舞作用。園林景觀設計是藝術的延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文化來提高景觀的文化內涵,增加景觀的鑒賞價值和意識感,同時使得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得到發(fā)揚和傳承下去,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發(fā)展。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四
民族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特定歷史時期內的人文因素和歷史因素,并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表特征。園林景觀作為古老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在設計中也對這種民族文化進行挖掘和借鑒,并促使園林景觀本身的文化內涵量增加,除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外,還傳承著一定的民族文化。通過分析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民族文化,可以不斷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創(chuàng)新能力,并從民族文化中尋找到新的設計思路。
民族文化屬于精神層面的價值體現,是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不斷升華的結果。園林景觀設計者如果對民族文化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就會在其設計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園林景觀的外在形象氣質。民族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并不是通過幾個簡單的意象符號來體現的,更不是對民族文化的全面繼承,而是對民族文化糅合、創(chuàng)新之后的一種承載方式。
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總結歷史之后,不斷升華和藝術化的特有民族符號,在這個過程中還會衍生出許多新的意象和產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內涵性極強,對于園林景觀設計者來講,恰好可以借助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來提升園林景觀的內在氣質,使設計更加具有內涵和審美性[1]。民族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體現并不是通過幾個簡單的意象符號和建筑構造來實現,也并不能單純的借鑒本土民族文化體現,實際上,民族文化之間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一些本土文化雖然具有強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頭又來自于國外,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開放的、不斷變化的。此外,在采用外來文化元素時,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蓋,如景觀設計中,過分強調歐化設計,大量選用具有西方格調的植物和建筑,必然會使我國本土文化消失殆盡,不但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體現,更會使園林景觀蒙上一層過濃的商業(yè)氣息,降低園林景觀設計的內斂性。
合理運用民族元素能夠恰到好處的體現民族文化,簡單的符號羅列不僅會使人產生視覺疲勞,還會在表達方式上詞不達意,無法真正體現民族文化特征。在運用民族元素來體現民族文化時,需要講求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使人們置身其中能夠產生歷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有特殊關聯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過一一呈現的方式來體現,如十二生肖是一個整體,如果直接引用這一元素,不必做隱匿處理,只需要全部羅列出來,但是如果只選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就會使特有符號缺失,無法體現“十二生肖”的真正含義??傊?,園林景觀借助民族元素來體現民族文化,需要從整體上把握,確定主題設計思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情感態(tài)度來安排建筑、植物和擺設,避免使人產生“元素展覽”之感。雖然堆砌元素的呈現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園林景觀設計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對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顯景觀特征,如我國最初在莊園建設中,雖然一味的照搬歐式建筑,但是經過一段歷史時期后,這些莊園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優(yōu)勢,成為中國園林建筑史上的奇跡。
(一)渾然天成。
中國園林景觀設計力求將自然景觀與人為景觀天衣無縫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渾然天成的表現手法。雖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擺設都由人為因素來控制,但是人為安排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構建一個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想要體現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壞自然美感,出現過多人工開鑿的痕跡,通過民族元素與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華景觀設計,達到傳遞民族文化、溝通情感的目的。
(二)實用性。
園林景觀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賞,因此,園林景觀設計不僅需要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還要注重人們的基本需要。園林景觀設計中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是園林景觀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設計構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觀功能的實用性。對于休憩工具的設置、路燈建設、公共衛(wèi)生間建設,需要合理布置規(guī)劃,注重滿足觀賞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們使用,可以將這些工具、建筑與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滿足人們基本需求,又能體現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觀設計中,采用傳統(tǒng)木質建筑來搭建公共衛(wèi)生間,可以與周圍環(huán)境相融合,避免過于突兀。在亭子、長廊、長椅設計中,既要考慮這些建筑物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也要考量其實用性,并根據實用性來安排具體的尺寸和距離,如果只注重建筑形體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實用價值,再美好的景觀設計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可以是園林景觀建設中的一種設計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國自創(chuàng)的一種構造方法,可以無限擴張景觀的表現張力,使建筑層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創(chuàng)造過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視覺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無限遐想的美好環(huán)境,為實現園林景觀設計的意境美,我國古代園林景觀中有許多設計都是與文學元素相融合的。中華民族與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異,中國人在認知事物時,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覺,強調對有形事物的無形升華,而西方人則注重用理性的思維和邏輯意識來認知事物。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就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構造手法。為達到設計理念,一些設計者會將一些矛盾性、對抗性的事物結合在一起,盡管這并不符合景觀設計原則,但只要方法運用得當,就能夠為觀賞者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審美體驗。
(四)科學布局。
園林景觀的占地面積和所處地理環(huán)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想要更好的體現民族文化,就需要綜合考慮氣候特點、采光需要等來構建空間布局,處理好宏觀布局與細節(jié)設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現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傳統(tǒng)建筑樣式并不適合本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就會有很大難度,或者根本沒有可行性,無疑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四、結語民族文化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民族智慧,園林景觀設計想要與之結合,就需要從中提煉出精華元素來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并以此來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業(yè)氣息。園林景觀設計體現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見大,還原自然。但是運用這種設計手法時,不能毫無章法的簡單羅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設計方法入手,避免出現過于形式化的東西,從而喪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運用民族性的設計方法時,要配合當地的環(huán)境特點,注重因地制宜的體現民族文化,達到觀賞性與實用性的統(tǒng)一。
園林景觀設計論文題目篇十五
:隨著景觀設計手法的不斷變換,使得公眾對于設計形式以及材料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斷加強。而耐候鋼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并被廣泛應用在了園林的景觀設計之中。本文就耐候鋼材料的特性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分類闡述,希望能夠為相關設計人員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幫助。
在園林的景觀設計中,材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任何設計都需要運用具體的材料來表現出來??偟膩碇v,材料是借助于紋理、質感、色彩以及尺度等“固有語言”來進行組合運用,從而體現出該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材料有著很大的差異性,而耐候鋼材料則作為一種極具特色的金屬材料,在現代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耐候鋼即是耐大氣腐蝕鋼,是一種介于普通鋼和不銹鋼之間的低合金鋼系列。一般情況下,耐候鋼是普通鋼通過添加少量銅、鎳等耐腐蝕材料形成的,并且有著良好的使用性能。與普通鋼相比,耐候鋼的耐腐蝕性能更強,在自然環(huán)境下,耐候鋼可以通過鈮、鉬、磷、鈦等元素的合理添加,可以使得該鋼鐵材料在繡層和基體之間形成一層50~100μm的氧化物層,并有效阻止大氣中的氧氣以及水向鋼鐵基體中滲入,并能夠有效提升該鋼鐵材料的耐大氣腐蝕能力。
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上,為了營造出一個紅土之州的氛圍,就在澳大利亞館的設計過程中大量采用了耐候鋼材料來作為外墻材料,這樣就能夠將耐候鋼自身的表現力充分彰顯出來,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在該展館拆除之后,這些耐候鋼材料還能夠進行回收利用,從而充分符合了環(huán)保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理念。除了澳大利亞館之外,上海世博會上的智利館也應用物理一些耐候鋼材料。而上海世博會也是耐候鋼材料在國內首次的大規(guī)模應用,并使得該材料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3.1幾何造型雕塑及種植槽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耐候鋼的表面是一層銹紅色物質,其手感粗糙且質地特殊,這也就使得耐候鋼成為了一種具有著吸引力的建筑外墻材料。此外,耐候鋼還能夠與防腐木以及石材進行完美的結合,能夠在冷與暖、粗糙與細膩以及軟與硬的對比組合中,來凝聚成多種豐富的設計語境。因此,在使用耐候鋼材料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其作為幾何造型塑雕和種植槽,來進行大門裝飾的構建,這樣就能夠在強烈的對比中,來彰顯出該園林設計的設計理念。
3.2用來構建簡潔的幾何造型。
耐候鋼材料具有很強的形體塑造能力,因此能夠塑造成各種豐富多彩的形狀,并在此基礎上保持著良好的整體性,這一點也是木材、石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難以達到的。因此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可以借助地勢以及周圍的情況來將耐候鋼材料進行折疊或者扭曲,而其超強的形體塑造能力,也使得耐候鋼材料被廣泛應用于一些簡潔幾何造型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
3.3進行空間的界定。
耐候鋼材料的強度與韌度都比較大,與一般的磚石材料相比,也不會受到嚴重的厚度限制,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于一些很薄的鋼板,來對該園林空間進行清洗、準確的分割,并能夠使得該園林景觀的場地變得更加簡練而明快,并且充滿了力量。在運用耐候鋼進行空間的界定時,其不僅能夠作為整個園林空間的主角,還能夠作為該園林空間中邊界或者邊線,并進行不同空間的區(qū)分。這樣就能夠給觀眾的視覺帶來強烈的領域感,并且能夠起到一個良好的劃分空間的效果。
3.4作為一種變化的時間語言。
耐候鋼板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其色彩也會受到環(huán)境以及氣候等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放置時間過久的情況下,耐候鋼板在放置久后也會從原本鮮亮的紅褐色轉變?yōu)榘档蛘呱钏{灰色,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斷老化。因此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時間的流逝,就能夠使得這充滿美感的耐候鋼以其獨特的色彩與至關來體現出藝術魅力,并能夠直接追溯到該園林場地的歷史感以及記錄時間的瞬間感,并使得這些有限的材料能夠互相“共生”從而體現出了可持續(xù)的環(huán)保設計觀。
3.5在園林小品中的應用。
園林小品作為園林環(huán)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借助于園林小品的設計,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還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借助于耐候鋼來進行園林小品的設計,不僅能夠將建筑、山水與植物有機融合在一起,還能夠通過現有的自然環(huán)境來模擬大自然的美景。在經過了人為的加工、提煉以及創(chuàng)造等流程之后,就能夠借助于耐候鋼營造出一個賞心悅目、變幻豐富的園林環(huán)境。3.6給游人提供服務利用耐候鋼還能夠制作游人進行休息以及遮陽的座椅、廊架等,還能夠建造洗手池、衛(wèi)生間或者垃圾箱等多種服務器械。利用耐候鋼的塑造能力,能夠將其塑造成各種形狀,遮陽就能夠使得該園林景觀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此外,耐候鋼能夠承受著一定的荷載,并可以在此狀況下表現有良好的完整性,這就可以利用其解決一些結構方面的難題,并且能夠在園林設計的過程中,利用耐候鋼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并進一步縮短工期?,F階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也借助于耐候鋼來進行建筑外墻、園林框架、景觀橋以及垃圾箱等諸多實施的使用,這樣就能夠在確保其功能的情況下,使得該園林設計顯得更加具有特色,圖4則是在園林設計過程之中耐候鋼的具體應用。
在園林的指示說明中有著布告欄、導游圖、指路標牌以及說明牌等等,并且具有一定的指示與教育功能。比如在上海的世博會中,就曾經采用耐候鋼來作為一些場館的logo?,F階段在我國的園林設計中,一些園林景區(qū)的指示路牌也都是采用耐候鋼這種材料來制作。這樣就能夠充分利用耐候鋼自身的特殊紋理,并且能夠在園林這一個大的環(huán)境下形成一種特殊的色彩。而借助于耐候鋼其自身具備的獨特色彩與質感,也會使得這些指示標*白話文*牌給游客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并能夠使得其更加容易辨認,從而使得其指示說明的功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相關設計人員可以結合該園林的設計理念以及實際設計情況,來選用耐候鋼材料來進行指示標牌的制作,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耐候鋼自身具體鮮明色彩這一特性,從而取得一個良好的設計效果。
園林設計中的裝飾包含各類綠地中的水景、假山、花壇、雕塑、門窗以及欄桿等等。在進行園林裝飾的過程中,就能夠充分利用耐候鋼隨著時間流逝其表面的色彩與質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一點,來通過該鋼板所產生的粗糙表面使得其更富有體積感與質量感,從而體現出一種變化的時間語言,并彰顯出設計者的設計宗旨。比如在塞拉的耐候鋼雕塑中就充分運用了這一特性,而該雕塑的表面的銹蝕也會給人們帶來一種滄桑質感。此外,耐候鋼索具備的空間界定能力,也能夠根據相關的地勢條件來將其扭曲成一定的形狀,并借此形成花池或者花臺的擋板,這樣就能夠在充分節(jié)約空間這一基礎上,來盡可能的增加植物的種植數量。通過耐候鋼的合理應用,也能夠為園林的景觀設計增添別樣的風采。
園林照明一般有草坪燈、廣場燈、射燈以及景觀燈等等,在進行照明設施的設計過程中,采用耐候鋼這一材料,能夠和防腐木、玻璃以及石材等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并且能夠在強烈的對比中形成豐富的設計語境。此外,將耐候鋼運用到園林照明中,耐候鋼還能夠隨著燈光的變化,而使得自身的色彩與質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而體現出一種別出心裁的魅力,并彰顯出其藝術感。
耐候鋼材料作為一種特殊的。金屬材料,近年來在園林的設計過程中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設計師們在進行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還會合理應用到耐候鋼其獨特的表現力、超強的塑造能力、鮮明的空間界定能力以及變化的時間語音等諸多特性,來充分挖掘其應用效果。而且通過耐候鋼的合理應用,也能夠有效的發(fā)揮出其自身所具有的屬性以及優(yōu)勢,并使得耐候鋼能夠成為園林景觀設計中的一抹亮麗色彩,從而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與精神體驗。
[1]秦麗娟。淺析耐候鋼在園林小品設計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6(14):174.
[2]葉中秀。耐候鋼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217.
[3]楊云。建筑幕墻中耐候鋼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