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讀后感(專業(yè)19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對書中的故事和人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寫一篇出彩的讀后感需要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和連貫的語言表達,將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傳遞給讀者。以下是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希望能激發(fā)大家對閱讀的熱愛和思考的熱情。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一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逃避自由》讀后感(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擺脫束縛,獲得自由,似乎歷來是人們的本能之一,在現(xiàn)代卻成了人們的本能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以及現(xiàn)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不會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對自由方面作出相關分析,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僅以對看完本書后的所思所想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什么是自由?隨著時代的越是發(fā)展,它的概念越是讓人感到模棱兩可,它表面上是行為與意識自己做主不受約束與控制的狀態(tài),而實質卻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tǒng)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蔽医z毫不會懷疑這句話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因為在現(xiàn)代的自由確實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來自內在權威的束縛,這種權威來自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個人本身的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實是一種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對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強調一種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對于自由的滿足感反而會不斷地增加,而相反一個社會對于自由愈是不滿足那么反而說明這個社會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為這一社會的高度自由屬性使得社會本身能夠產生對于自由的不斷界定,由這不斷地界定和多種思想對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這個社會的自由標準被不斷推翻。而這個推翻的過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種對于自由的宣講。而這種不斷地自由宣講將不斷地影響自由的狀況。我上述所言的其實是由埃里克所提供的事實資料中獲得的結論,真正埃里克所做的工作其實是將中世紀基督教社會狀況下,人們對于自由的高度滿足的狀況以及其成因。同樣的還包括在納粹時期,人們對于自由滿足感的無視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也是一種對于自由滿足的表現(xiàn)。
    我個人認為因為孤獨,而使自由背后承擔著責任。某時世界上有了人類,他們起先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不知道自己和自然的區(qū)別,也就感到自身是完滿的。而后來他們與自然分離了,他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他們開始對未知充滿恐懼。就如一個嬰兒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感到恐懼的,只有當他長大,脫離了父母,自己擁有了所有的選擇權,發(fā)現(xiàn)自己要承擔如此之多,他們才會恐懼。人恐懼了,追根朔原是因為人有了自由,據(jù)弗羅姆說,自由和孤獨感成正比。在我看來,人害怕的東西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背后的責任。因為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切東西都必須自己承受,沒有他者可以介入,甚至死亡也必須自己承擔。于是問題棘手了。有少部分人選擇痛苦的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而大部分人選擇的是,消滅個體,進入集體。
    弗洛姆討論了“逃避自由”這一心理機制。面對個人的孤獨和無權力感,個人有兩種方法:即上文的逃避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第一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放棄個人的獨立自由,尋求新的束縛,來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約束。這種心理機制最顯明的表現(xiàn)是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這種“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極權主義的主要心理根源。在我看來,每個人都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所以,不要說“我們深受極權之害”,而應該說“我們就是極權主義者”。
    當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從內心擺脫了極權主義,那么這個社會還會是極權主義嗎?當每一個個體真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懺悔,真誠地面對鄰居,真誠地去愛,這個社會還會是孤寂的沙漠嗎?第二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破壞性”,摧毀外在的東西,以消除無權力的感覺。這種破壞性,往往用愛、責任、良知、愛國主義等字眼來掩飾。第三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舍己的自動適應”,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在當代社會中所用的方法:“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襲了文化模式所給予他的那種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并且變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樣。這樣,‘我’和世界之間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對孤立與無權力的恐懼感也消失了?!闭\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傳媒上推銷一種“個性”,于是大眾就紛紛追求這種“個性”,卻不知道這種“從眾心”本身就是沒有個性的表現(xiàn)。
    最后一章,弗洛姆提出他的“夢想”:在一個自由民主,人道主義的國家里,社會應該尊重人性的發(fā)展,鼓勵個人的自發(fā)感覺,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而個體應當自我認識,擺脫自由與束縛的惡性循環(huán),尋找一種積極自由的狀態(tài),發(fā)揮自己的個性,自發(fā)活動(所謂自發(fā)活動包含愛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實現(xiàn)自我,體驗到“生命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自發(fā)自動地生活”。阿倫特在公共領域的“行動”,應當可以看作一種“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弗洛姆寫道:“唯有當民主不退卻,而采取攻勢,并進一步了解以前為自由而奮斗的人,其心目中所抱的民主目標是什么的時候,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才能戰(zhàn)勝所有各種獨裁集權制度。唯有當民主能灌輸給人們一種最強烈的,對生命與真理及自由的信心,深信自由是積極而自發(fā)地實現(xiàn)個人自我,唯有這樣,民主才能戰(zhàn)勝種種虛無主義的勢力?!?BR>    首先強調一下這本《逃避自由》還是有點“重口味”的——無論是由于“逃避自由”而產生的“受虐”或“他虐”行為,以及納粹問題中的“屈服”與“極權”,都是人性中軟弱、陰暗的一面。建議不喜歡讀重口味話題、喜歡內容陽光向上的讀者就不要看這本書了。博主讀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自己在哲學、心理、政治這些領域比較文盲,而且常常覺得,我們要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才能走向光明。
    弗洛姆的這本《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被稱為是政治心理學的奠基,其中很多理論幾十年過去了仍然適用。書中觀點清晰,思路連貫,心理分析部分邏輯順暢,參考文獻列舉嚴格,語言深入淺出;雖然論據(jù)不是很充分,但是理論線索的'逐漸深入是最厲害的地方。我讀的是英文版,可能沒有了中西方語言翻譯過程中產生的差異,所以讀起來也很酣暢淋漓。但是文中難免存在觀點重復討論的情況,并且心理學“干貨”比較多,有些章節(jié)可以“速讀”。
    王小波曾經在他的書里提過,西方的文章觀點論述非常客觀、有理有據(jù),而非直接劈頭蓋臉的批評,弗洛姆也確實是對王小波產生不小的影響的人物之一。
    逃避自由的原因:自由會產生孤獨與焦慮。
    弗洛姆闡述了西方中世紀時期與現(xiàn)代社會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中世紀時期并沒有自由這個概念,因為在那段時期“個人”這個概念本身就不存在——每個人在社會秩序中很嚴格地執(zhí)行自己的角色,生活的意義就在于這個結構規(guī)整的“整體”。人們想從一個階級轉變成另一個階級幾乎是不可能,甚至物理上就沒法實現(xiàn),因為從一個城市移動到另一個城市都很難做到。中世紀的個人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全部都要循規(guī)蹈矩。雖然當時人們不擁有現(xiàn)代概念里的“自由”,但是他們也沒有隔絕和孤獨,因此,人們沒有空間或需求去對任何事情進行懷疑。中世紀的社會秩序就是自然秩序,這給了人們安全感和歸屬感。
    中世紀晚期,社會結構和人的個性開始發(fā)生改變。之前的規(guī)整和統(tǒng)一被資產、個體化經濟的萌芽、和競爭的出現(xiàn)而被削弱。西方的每個社會階層都產生了“個體化”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審美、服裝、藝術、哲學、理學。
    中世紀社會結構的逐漸瓦解的結果就是現(xiàn)代概念中“個體化“的出現(xiàn)——人類具備了更豐富的精神活動,開始對“自己”有了認知。這也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始了。其間產生了活躍的經濟模式,從而給了人們自由的感受和個體化的理解,但是由于失去了遵循“自然法則”的經濟模式,人們也失去了中世紀時期社會結構提供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更加自由了,但是也更加孤獨。
    弗洛姆分析,這種自由給人們帶來能力的提高,但同時也導致了隔絕和懷疑,而隔絕和懷疑會產生焦慮。人們眼中的世界因為沒有邊界而顯得危機重重,人們因為不再生活于一個封閉世界里的固定位置而迷失了人生的意義,并且開始被權利和資本震嚇,自己與他人之間存在競爭,因此也變得敵對和疏遠。所以人獲得了自由,但也開始受到外界威脅。文藝復興結束后,人們因為沒有資產家的財富和權力而失去了與宇宙的統(tǒng)一感,從而開始被個體的渺小和無助而包圍——天堂不再,煢煢孑立,于世獨存。新出現(xiàn)的自由注定產生了嚴重的危機感,無力感,懷疑感,孤獨感,和焦慮感。
    人類逃離自由的模式:極權主義。
    弗洛姆認為,自由讓人類感受到了渺小和無力,所以人們會愿意放棄自己的獨立而產生極端的服從或極端的統(tǒng)治,從而來填補這種渺小和無力;這種現(xiàn)象與心理學上的“受虐”和“他虐”相關,只是每個人程度不同,嚴重者會產生神經癥狀。
    受虐行為通常來源于個體在宇宙面前感受到的低微、無力、渺小。弗洛姆的分析表示,雖然受虐者會有意識地認識到這種感受的負面影響并愿意去克服,但在無意識中,他們內心的驅動只能使得他們更加感受低微與渺小,從而產生輕視自己的現(xiàn)象,而失去掌控外界的能力。這時候受虐者普遍會出現(xiàn)對外界權力、他人、組織、或自然的明顯依賴,從而失去對自己的主張,開始對外界的命令產生服從,逐漸失去自我。
    同樣,他虐行為則與受虐行為相反——他虐者看起來強大、有控制欲,似乎不會對他們控制的對象產生依賴,然而弗洛姆認為他虐者實際正需要被虐的人或事物,事實上,他虐者的力量正根植于這種掌控中,他們產生的依賴甚至是無意識的。
    弗洛姆闡述,“受虐”和“他虐”傾向都是為了幫助個體逃避無法承受的孤單感和無力感,這在心理實驗和經驗觀察中都可找到根據(jù)?!白杂伞睂κ芘罢吆退罢邅碚f是一個負面的詞匯,也即他們要獨自面對陌生、敵對的外界。這讓我想起美劇《實習醫(yī)生格雷》中的一集,一個被綁架了十年的小女孩終于逃了出來,在獲得自由后竟然會想念曾經綁架與折磨她的人——這就是人在突然面臨自由后產生了孤獨的表現(xiàn)。
    弗洛姆引用了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描述:“再也沒有人比他有更強大的需求去向他人徹底投降,并繳械出不幸的自己生來就具有的自由”。
    弗洛姆的總結。
    弗洛姆認為,極權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可以與神經癥的作用相比較。這種癥狀來源于無法承受的心理疾病,同時提供了一種方式來讓病人有繼續(xù)生活的可能。但是這不是快樂與個人成長的方案。極權主義并沒有解決神經疾病的根本問題。人類不斷變化的本質注定意味著人類會在可能的情況下追求更大的滿足。個體的孤獨和無力、對實現(xiàn)個人潛力的追求、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力逐漸提高的客觀事實,也是不斷變化的因素,這也構成了對自由與快樂的追求的不斷增長。而人類對自由的訴求不是形而上學的抽象力量,也不能用自然法則做解釋;它是個性化與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書中,很充分地談到了自由對于人類的意義何在,以及人類的社會性的價值。
    我們人類是社會性的群體,也正因為是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的社會,我們是不可能脫離人類的社會,所以我們逃避自由。我們現(xiàn)代人會抱怨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和苦悶,在多重的束縛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向往自由,因為人們往往會渴望那些自己缺少的東西,然而,永恒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也是不現(xiàn)實的,作為一個自由的個人,就是意味著割開與社會,與個人的聯(lián)系,即如同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那么自由的代價,便是承受著孤獨,懷疑與不安。我們逃避自由,是逃離一個人與寂靜黑暗中的不安感,我們不愿意與社會分離,社會能給我們帶來所謂的安全感,當然也會產生某種問題。
    如書中所說,“現(xiàn)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人們活在社會的維系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且時時刻刻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或影響著周遭別人的思想或者說是價值觀,人們漸漸活得不像原來的自我,逐漸偽裝成別人期望中理想的自我,人們逐漸麻木,去追求著一些原來的自己沒想要追求的東西,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倘若一個人竭盡全力和使用大量時間去獲得一個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我想那個人也不會感到多么滿足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被時代社會的潮流趨勢所左右并且不脫節(jié)于這個社會,這的確是從古至今從甚至將來的時代難題。所以,在逃避自由的同時,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人能夠,并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xiàn)實。人要學會面對不安,倘若只是一味地逃避自由,縮身于社會這個群體中,完全把自己交給社會,那只不過是社會的寄生蟲,自己無法完全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要有思想地逃避自由。
    “為了克服孤獨與無能為力感,個人便產生了放棄個性的沖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這些沖動與由此而生的新紐帶,及自我增長進程中切斷的始發(fā)紐帶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兒童永遠無法在肉體上返回母親的子宮里,同樣,個體化進程在物質上也是不能重復的。”,書中的這句話也就是說,我們享受著社會給予我們所謂自我滿足的安全感,但是這種權威與我們人類之間的沖突是不可能做到完全調和的,那么代價便是放棄力量和自我完整,但是,臣服的結果卻是物極必反的,在潛意識中這反倒是加劇了我們的不安感,同時又會使我們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
    作為地球上的一種生物,我們會有所有生物都有的一些生理需求,但是,人類之所以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生物,是因為人類有七情六欲,人們有愛恨,探求權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懼感官享樂的性格差異的沖動。這都是我們人類的社會產生了這一切,換而言之,這些東西就是社會進程的產物。社會具有壓抑功能,也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們的恐慌,焦慮,緊張的情緒都是社會的一種文化的產物。實際上,我們人類自身就是靠自己不斷奮斗努力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的成就,于是我們人類的社會史就是生生不息的。
    人誕生的時候并沒有別的動物具有相當高的本能行為機制,生來就是依靠父母與社會的幫助才養(yǎng)成后期的特定的行為模式,人忍耐因缺少本能機制所引發(fā)的所有危險和恐懼,但恰恰人是因為這種無助才能做到發(fā)展社會文化,我們人類盡管缺乏本能調節(jié)模式的弱點,但我們通過后天的學習模式來使我們自我得到進化,通過自發(fā)性的愛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來使自己和世界聯(lián)合起來,或者通過那些會破壞他的自由和他個人自身的完整性與世界的聯(lián)結方式,創(chuàng)造出人類獨有的社會文化,以此獲得人想要的安全感。
    “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們復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僅能幫助他忘記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犧牲了他個人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安全感?!闭\然,人們不想要變得孤獨失落恐慌,于是便聚集起來,組成社會,但社會不是你為了逃避自由的安居地,換種說法,不是逃離你內心的消極的場所,盡管在這社會之中,我們似乎變得不再是一個人了,然而,這代表的僅僅是我們脫離原來的個體,那么這個棲居于社會中的你是完整的本我嗎?很顯然,我們?yōu)榱怂^的安全感而放棄了我們自我的完整性,我們或許失去了太多,就像兒童長大會失去了原玉般的純真,我們人類逃避自由的代價是在昂貴?;蛟S人是不具備自由的社會屬性的,在發(fā)展的路途中卻停滯不前,也可以說自由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它被拋于整個大時代的后方,于是人們也迫于無奈將它丟棄,將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作為他們丟棄的正當理由,可悲的是人們連同自我完整性也隨之放棄,這之中包括了意志、思想甚至是欲望,如果連這些都已經丟掉的話,他就只是一臺冰冷的規(guī)則機器,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包括自己的所得所有都是別人所共同期望的,卻不是他的,結果最后他將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屬于他的而一切也都屬于他,更可悲的是這一切是悲難還是幸運他卻不能判斷,實在可憐。
    所以,人類啊,不要忘記我們究竟在逃避什么,不要忘記自己該守護的東西啊,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自我的愚蠢洱海了自己。
    這本書是弗洛姆基于對30—40年代納粹極權主義在全世界泛濫的反思而寫的,他尖銳指出納粹極權主義在社會引起狂熱追捧的心理機制——即逃避自由的機制。如果作者僅僅是分析納粹主義的話,這本書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在我看來,不會長久和深遠。很顯然,作者在動筆之前肯定也考慮到這樣的一個問題,所以在整個內容的安排和結構的設計中,專門講納粹主義的只安排了一個章節(jié),雖然每一章節(jié)都會涉及這一話題,作者試圖想要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個說理與邏輯推理過程,或者說通過分析社會中群體/個體的心理機制來進一步剖析納粹主義。
    這本書用七個章節(jié)試圖闡明四個問題,即“自由是如何產生以及產生的影響”“三種逃避自由的機制”“納粹極權主義產生的心理原因”“民主社會中逃避自由的現(xiàn)象”。
    一、自由是如何產生以及產生的影響。
    伴隨著文藝復興、大航海冒險、宗教改革、工業(yè)革命,個人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也越來越自由。而且當時資本主義發(fā)展也進一步促進了個人自由的發(fā)展。
    但是吊詭的是,個人自由的增加并沒有給人帶來更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相反,人們會選擇逃避這種自由。
    第一種是權威主義,是對外在權利的依賴與臣服,具體表現(xiàn)為施虐與受虐,并假借愛的名義。
    第二種是破壞欲,就是除掉所有與之相比是個人顯得弱小的對象。在納粹極權主義時代,新中產階級表現(xiàn)最為突出。
    第三種是機械趨同,即從眾、隨大流,個人自主思想與批判性思維的喪失。
    三、納粹主義產生的心理原因。
    區(qū)分了當時存在的心理基礎,一種是無產階級和自由資產階級的聽之任之心理,還有一種是新中產階級如何將社會地位的自卑轉移到民族自卑。
    民主社會以一種更加隱形的方式存在,這種社會很容易識別,任何一個壓抑人、否定的人的社會都存在逃避自由的現(xiàn)象。
    所以,應該怎么辦?
    作者主張發(fā)揮人的自發(fā)性,重視人的自由意志與人格(理性+情感)的發(fā)展,而這種自發(fā)性的獲得可以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
    教育呢?教育在發(fā)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作者對教育持批判的態(tài)度(好像法蘭克福學派都不怎么看好教育)。首先批判了教育扼殺了人的自發(fā)性,這種自發(fā)性最原始的表現(xiàn)是孩提時代自由表達厭惡、敵視與喜歡;作者進一步批判了教育不鼓勵原創(chuàng)性思維,灌輸式的教育,以及過分推崇知識的教育方法更加助長了逃避自由的發(fā)生。
    讀完這本書,對于我自己來說,沒有很強的個人沖擊感。
    “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逃避自由》這本書是費羅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書的名字的時候,我感到很疑惑,對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從古至今人們?yōu)闋幦∽约鹤杂傻臋嗔Ω冻隽酥T多努力,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自由與孤獨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一些關聯(lián)的。
    書中有句話是這樣的“自由雖然給他帶來了獨立與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讓他感到焦慮與無能無力”,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難免會被束縛,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規(guī)律來進行社會活動,但是當給予我們極度的自由的時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賴感臣服感便會有所減弱,雖然獨立是好的,但是難免會因為無法與社會相容而感到一種“孤獨”與“不安全感”。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賴感是我們有時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許我們在認為自己沒有自由的時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書中則提出自由會不會成為沉重的負擔,使人無法承受,因為人還有一種天生的臣服愿望。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子女對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書中也有提到胎兒與母親之間的聯(lián)結與割裂。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獨立的過程,在年幼時我們有父母的庇佑,那時候自由這個概念尚未在意識中出現(xiàn),而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的時候,我們又不斷的想要脫離開父母,想要過一種自己所謂的自由,而在完全脫離開父母的時候,我們又渴望他們的管束,希望聽見他們的叮囑,甚至希望他們對我們再次進行管教,因為我們心中對此有中天然的臣服與依賴。我們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獨感,所以不斷的想要與周遭鏈接在一起,有時候自由與孤獨原來是可以很貼近的。
    “個體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一方面為自我力量的增長,而它的另一方面則就是孤獨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長就我的理解看來,是對自由的爭取和漸變獨立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孤獨日益加深則是不可避免的。人在宏觀看來雖然與這個社會有所聯(lián)結,但在微觀看來,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自由與孤獨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嘗,爭取一種自己所謂的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在品嘗一種孤獨。
    在未讀此書前,從沒有把自由與孤獨做一個聯(lián)系,甚至覺得自由是極度美好的,但是從此書中我看到,原來自由與孤獨是貼近的,逃避自由的人實質上就是在逃避孤獨,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都會有一種天然的依賴感和臣服感。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二
    來自醫(yī)學心理學的作業(yè),同時也是自己很想整理的讀書筆記,稍作修改。
    你向往自由嗎?
    很遺憾,這個“公論”是錯誤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真正的自由,或者說他們都只是“葉公好龍”式的向往自由而已。當他們遇到了真正決定性的時刻——我是否要成為一個“自由的人”的時候,就當下而言,許多人做出了放棄自由的決定。
    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逃避機制”。
    《圣經》里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亞當,夏娃偷吃了上帝的“智慧之果”的故事。在美好的伊甸園里,亞當和夏娃,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的生物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上帝的“培養(yǎng)皿”里。他們無憂無慮,甚至沒有一點自我意識,他們就是這個“培養(yǎng)皿”的有機的一部分。但是在伊甸園里有一株生長著能分辨善惡的智慧之樹。在蛇的誘惑下,夏娃偷吃了“智慧之果”,并且欺騙亞當一同吃下了“智慧之果”。、這個果實讓人類從此和其他的動物區(qū)分開來——人類有了自我意識,不在把自身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獨立的,自由的一部分(就邏輯而言,這個地方使用自由一詞似乎有些不妥,但是自由應該是最好的詞匯了。)。
    于是人類開始擁有了自由的概念和意識。
    《圣經》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人與自由的基本關系。人類逃脫了伊甸園“培養(yǎng)皿”的束縛,他獲得的一定意義上的自由,我把它定義為消極自由,但是這不是真正的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是指:人得以擺脫束縛,無拘無束。積極自由是指:人能自由地發(fā)展。
    亞當和夏娃離開了伊甸園,并且再也回不到那個“美好的”伊甸園,他們獲得了自由,但是卻對自身的渺小感到了恐懼,對自身的前途感到了迷茫,他們開始有了羞恥之心,用樹葉做了衣服,開始意識到了人與人的不同,開始感覺到了自身的存在。
    想想一個小嬰兒,她會從降生,成長,到老去,死亡。她的人生過程就像《圣經》中的亞當夏娃——她的始祖一樣。她在剛剛降生的時候,就像一只小獸,和世界上其他的動物沒有什么不同,無比地眷戀生養(yǎng)她的父母,仿佛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紐帶聯(lián)系著她和她的世界(也包括了她的父母。)。她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在她看來,這世界的其他人和她自身沒有任何區(qū)別。
    直到有一天,也許是清晨,她突然醒來,審視著自己的身體,搖晃著手指,突然就笑著說:“嘿,瞧你自己,這手指,也就是這樣罷了,不難看,但是也沒有別人好看?!?BR>    就在這個清晨,她開始和自己降生以來的“初始紐帶”漸漸分離,和這個世界的其他東西分離開了,于是她就有了自我意識。
    于是我們可以知道:自由是人的成長的必然產物,它同時也是所有成長的基本前提。
    但是,人們在獲得自由之后,往往并沒有像人們所預想的一樣,開始變成更加偉大而有力量。很多時候,獲得自由的人恰恰對自身產生了焦慮,而開始質疑這種自由本身的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這個原因是很簡單的,在人類獲得自我意識和自由之初,人類通過“始發(fā)紐帶”和自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始發(fā)紐帶”給予了人類安全感和人生導向,它們使人類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精神的“伊甸園”里。但是當人類開始成長并且斬斷了這些“始發(fā)紐帶”之后,人類的力量可能并沒有隨之而變得強大,這種安全感和力量變化的不平衡,導致人類開始變得焦慮。人類便開始質疑自由的存在意義,有的人便開始逃避自由。
    看到這里我們可以稍微總結一下,以便接下來的討論:
    以前文的小女孩為例,隨著她的生長發(fā)育,并且伴隨著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有意無意間,她逐漸開始斬斷自己的“始發(fā)紐帶”,從而擁有了自我意識和自由。
    前文我們已經提到:“初始紐帶”一旦切斷便無法修復,人類是回不到自己原來的“伊甸園”中的。這個命題的闡釋顯而易見,我們不再討論。
    所以,在現(xiàn)實中,人們都作出了自己的選擇,有的人能夠忍受孤獨,繼續(xù)在個性化的道路上前進,但是也有的人選擇逃避自由,建立了新的紐帶關系。
    在上個世紀,德國法西斯在希特勒的帶領下在歐洲大陸興風作浪,成千上萬的人為了高貴的“日耳曼民族”獻出了自己的自由,這其實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四百年的宗教信仰被破除,人們忽然之間獲得的前所未有的自由,自身卻缺乏了足夠的力量,于是大家瘋狂地逃避自由,和德國法西斯建立了新的紐帶關系,世界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埃里?!じヂ迥方o我們的答案是:愛,以及創(chuàng)造。是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發(fā)展,健全自身獨特的個性,自我,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潛能。
    補充:
    原來的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現(xiàn)在想來,當代社會越發(fā)關注“自由”命題,應該也是有許許多多的現(xiàn)世的因素,姑且妄言一二。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當代社會的競爭也愈加激烈。很顯然,競爭對手之間的關系必須以人和人之間的漠不關心為基礎。狗則,任何一個就會寸步難行,無法完成其經濟任務——相互斗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放棄了從內心追求真正的自我,人體驗到的是自己,像是在市場上待售的商品,他的目的不過是在市場上成功地拍賣自己并獲得好價錢。人們過度熱衷于追逐物質財富,迷戀于感官享受,就陷入了精神的貧乏。弗洛姆概括道:“盡管擁有物質的繁榮,政治經濟的自由,可是精神上,20世紀似乎比19世紀病的更加嚴重?!?BR>    參考文獻:
    [1]e.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2]e.弗洛姆.愛的藝術[m].孫依依,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6.[3]劉強,韋娟娟.論現(xiàn)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三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以及現(xiàn)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不會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對自由方面作出相關分析,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僅以對看完本書后的所思所想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什么是自由?隨著時代的越是發(fā)展,它的概念越是讓人感到模棱兩可,它表面上是行為與意識自己做主不受約束與控制的狀態(tài),而實質卻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tǒng)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蔽医z毫不會懷疑這句話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因為在現(xiàn)代自由確實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來自內在權威的束縛,這種權威來自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個人本身的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
    他談到,自由的帷幕拉開歐洲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那時人沒有競爭,不感到孤獨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屬之感,卻唯獨沒有自由,人們卻為此抗爭,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宗教改革接踵而來,其結果可想而知。表面上,人們的抗爭勝利了,但是他們勝利的果實變成了牢籠再次把他們束縛了,而這次的束縛比以前也更加牢固。其原因在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使個人無法正常適應而與發(fā)展,個人面對冷酷無情的經濟競爭變得力不從心。因此,一個個無能為力的個人產生了并把他們束縛在了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的狀態(tài)。有人會問,自由為何會產生在歐洲,我想我前面已經提到是資本的主義的發(fā)展開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源于資本的積累,資本的積累在歐洲始于掠奪。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開拓成了一條康莊大道,到了現(xiàn)代,自由似乎發(fā)展到了巔峰。在這極度自由的空間與時間里,人們時刻注意并充分發(fā)揮著自己的個性,更積極進取,更有責任心,更加享受自由這肥碩的果實,然而,大部分人對這份果實是無福消受的,我所說的的大部分人所指向的是逃避自由的人,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越來越冷漠人際關系無法正常適應,他喪失了自己的個性,變得跟大部分人毫無差別,乃致用放大鏡也無法找出他與他們的不同點,甚至,他被同化并消失在了人群里。接下來我將引入弗洛姆所提到的“逃避自由”心理機制,即逃避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四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書中,很充分地談到了自由對于人類的意義何在,以及人類的社會性的'價值。
    我們人類是社會性的群體,也正因為是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的社會,我們是不可能脫離人類的社會,所以我們逃避自由。我們現(xiàn)代人會抱怨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和苦悶,在多重的束縛下我們會不自覺地向往自由,因為人們往往會渴望那些自己缺少的東西,然而,永恒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也是不現(xiàn)實的,作為一個自由的個人,就是意味著割開與社會,與個人的聯(lián)系,即如同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那么自由的代價,便是承受著孤獨,懷疑與不安。我們逃避自由,是逃離一個人與寂靜黑暗中的不安感,我們不愿意與社會分離,社會能給我們帶來所謂的安全感,當然也會產生某種問題。
    如書中所說,“現(xiàn)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人們活在社會的維系的生活中,不可避免且時時刻刻地受到他人的影響或影響著周遭別人的思想或者說是價值觀,人們漸漸活得不像原來的自我,逐漸偽裝成別人期望中理想的自我,人們逐漸麻木,去追求著一些原來的自己沒想要追求的東西,我們可以仔細思考一下,倘若一個人竭盡全力和使用大量時間去獲得一個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我想那個人也不會感到多么滿足的充實感和幸福感,我們要知道,一個人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被時代社會的潮流趨勢所左右并且不脫節(jié)于這個社會,這的確是從古至今從甚至將來的時代難題。所以,在逃避自由的同時,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人能夠,并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xiàn)實。人要學會面對不安,倘若只是一味地逃避自由,縮身于社會這個群體中,完全把自己交給社會,那只不過是社會的寄生蟲,自己無法完全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要有思想地逃避自由。
    “為了克服孤獨與無能為力感,個人便產生了放棄個性的沖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這些沖動與由此而生的新紐帶,及自我增長進程中切斷的始發(fā)紐帶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兒童永遠無法在肉體上返回母親的子宮里,同樣,個體化進程在物質上也是不能重復的?!?,書中的這句話也就是說,我們享受著社會給予我們所謂自我滿足的安全感,但是這種權威與我們人類之間的沖突是不可能做到完全調和的,那么代價便是放棄力量和自我完整,但是,臣服的結果卻是物極必反的,在潛意識中這反倒是加劇了我們的不安感,同時又會使我們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
    作為地球上的一種生物,我們會有所有生物都有的一些生理需求,但是,人類之所以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生物,是因為人類有七情六欲,人們有愛恨,探求權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懼感官享樂的性格差異的沖動。這都是我們人類的社會產生了這一切,換而言之,這些東西就是社會進程的產物。社會具有壓抑功能,也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們的恐慌,焦慮,緊張的情緒都是社會的一種文化的產物。實際上,我們人類自身就是靠自己不斷奮斗努力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的成就,于是我們人類的社會史就是生生不息的。
    人誕生的時候并沒有別的動物具有相當高的本能行為機制,生來就是依靠父母與社會的幫助才養(yǎng)成后期的特定的行為模式,人忍耐因缺少本能機制所引發(fā)的所有危險和恐懼,但恰恰人是因為這種無助才能做到發(fā)展社會文化,我們人類盡管缺乏本能調節(jié)模式的弱點,但我們通過后天的學習模式來使我們自我得到進化,通過自發(fā)性的愛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來使自己和世界聯(lián)合起來,或者通過那些會破壞他的自由和他個人自身的完整性與世界的聯(lián)結方式,創(chuàng)造出人類獨有的社會文化,以此獲得人想要的安全感。
    “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們復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僅能幫助他忘記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犧牲了他個人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安全感?!闭\然,人們不想要變得孤獨失落恐慌,于是便聚集起來,組成社會,但社會不是你為了逃避自由的安居地,換種說法,不是逃離你內心的消極的場所,盡管在這社會之中,我們似乎變得不再是一個人了,然而,這代表的僅僅是我們脫離原來的個體,那么這個棲居于社會中的你是完整的本我嗎?很顯然,我們?yōu)榱怂^的安全感而放棄了我們自我的完整性,我們或許失去了太多,就像兒童長大會失去了原玉般的純真,我們人類逃避自由的代價是在昂貴?;蛟S人是不具備自由的社會屬性的,在發(fā)展的路途中卻停滯不前,也可以說自由已經不能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它被拋于整個大時代的后方,于是人們也迫于無奈將它丟棄,將更好的生存與發(fā)展作為他們丟棄的正當理由,可悲的是人們連同自我完整性也隨之放棄,這之中包括了意志、思想甚至是欲望,如果連這些都已經丟掉的話,他就只是一臺冰冷的規(guī)則機器,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包括自己的所得所有都是別人所共同期望的,卻不是他的,結果最后他將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屬于他的而一切也都屬于他,更可悲的是這一切是悲難還是幸運他卻不能判斷,實在可憐。
    所以,人類啊,不要忘記我們究竟在逃避什么,不要忘記自己該守護的東西啊,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自我的愚蠢洱海了自己。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是永遠逃避不了心里的內疚的。放下書本,我輕輕地嘆了口氣。心想:林林怎么一點也沒有集體榮譽感!這種人可真虛偽!我漸漸對林林有了不好的看法。啊!我想到了——我也逃避過!慚愧,內疚,后悔,傷心……各種各樣的滋味全部涌上心頭,原來,我竟然也是喜歡找借口逃避的人!事情是這樣的.:
    過年時,因為家里要來許多客人,所以大年夜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辛苦的勞動。我負責的是掃地。我一聽,急了,因為家里面積很大,唉,要掃到猴年馬月才能掃完呀!于是,我就動起歪腦筋來——裝病。我躺在床上喊肚子疼,信以為真的爸爸媽媽馬上叫我停止了勞動,繼續(xù)休息。我裹著柔和的被子,心中充滿了“勝利”的喜悅:哈!我不用勞動啦!我躺在床上,注視著忙碌的爸爸媽媽,看著他們的汗水匯成了小溪。突然,心里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好自私,找了一個逃避勞動的理由,獲得休息。更嚴重的是,我雖然心懷愧疚,但是竟還是躺倒了吃晚飯!
    想到這里,我的心已經壓了一塊大石頭,愈發(fā)痛恨自己,責問自己為什么要逃避。的確,家庭大掃除我是逃避掉了,但是,心里的內疚永遠也逃避不掉!我決定,我一定要鼓起勇氣,去和爸爸媽媽說聲“對不起”。
    逃避,是一種害怕的表現(xiàn),逃避,是一種膽小的表現(xiàn),逃避,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我相信,逃避只能讓人更痛苦,所以,以后,我也不會再逃避了!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六
    弗洛姆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相結合,深入剖析了獲得自由后的'現(xiàn)代人生存的尷尬境狀,揭示了引發(fā)這種現(xiàn)象的深刻的社會及心理原因.他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入手,對于人的生存的內在矛盾性及現(xiàn)代人不斷爭取、獲得自由后,卻又不斷發(fā)生異化、逃離自由的心理機制進行了深層的解析與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奠定發(fā)展健全人格、健全社會的基礎的自由觀.
    作者:任麗杰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哈爾濱,150080刊名:理論觀察英文刊名:theoreticobservation年,卷(期):2007“”(5)分類號:b089.1關鍵詞:弗洛姆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七
    《逃避自由》這本書是費羅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書的名字的時候,我感到很疑惑,對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從古至今人們?yōu)闋幦∽约鹤杂傻臋嗔Ω冻隽酥T多努力,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書以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自由與孤獨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一些關聯(lián)的。
    書中有句話是這樣的“自由雖然給他帶來了獨立與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讓他感到焦慮與無能無力”,對于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樣的,我們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難免會被束縛,因為我們需要一個規(guī)律來進行社會活動,但是當給予我們極度的自由的時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賴感臣服感便會有所減弱,雖然獨立是好的,但是難免會因為無法與社會相容而感到一種“孤獨”與“不安全感”。
    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賴感是我們有時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許我們在認為自己沒有自由的時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書中則提出自由會不會成為沉重的`負擔,使人無法承受,因為人還有一種天生的臣服愿望。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子女對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書中也有提到胎兒與母親之間的聯(lián)結與割裂。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獨立的過程,在年幼時我們有父母的庇佑,那時候自由這個概念尚未在意識中出現(xiàn),而在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開始逐漸形成的時候,我們又不斷的想要脫離開父母,想要過一種自己所謂的自由,而在完全脫離開父母的時候,我們又渴望他們的管束,希望聽見他們的叮囑,甚至希望他們對我們再次進行管教,因為我們心中對此有中天然的臣服與依賴。
    我們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獨感,所以不斷的想要與周遭鏈接在一起,有時候自由與孤獨原來是可以很貼近的?!皞€體化進程日益加劇的一方面為自我力量的增長,而它的另一方面則就是孤獨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長就我的理解看來,是對自由的爭取和漸變獨立的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孤獨日益加深則是不可避免的。人在宏觀看來雖然與這個社會有所聯(lián)結,但在微觀看來,他就是一個獨立的人,自由與孤獨也都需要自己去一一品嘗,爭取一種自己所謂的自由的同時也意味著在品嘗一種孤獨。
    在未讀此書前,從沒有把自由與孤獨做一個聯(lián)系,甚至覺得自由是極度美好的,但是從此書中我看到,原來自由與孤獨是貼近的,逃避自由的人實質上就是在逃避孤獨,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都會有一種天然的依賴感和臣服感。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八
    在宇宙中,人生而孤獨。為了擺脫這種孤獨感,許多個體寧愿放棄寶貴的自由,而組成或大或小的團體。此謂:逃避自由。
    在叔本華眼中,脫離人群的天才,是具有強大的心力的。
    有時候,身處一個群體久了,難免放棄一些自身的價值觀——有的時候是時間打磨了性格的棱角,有時這純粹是為了適應集體化的生活。好比一個新兵,總是要受到欺負;而等到新兵熬成老兵,也覺得理所應當去欺負后來的新兵。
    群體化的力量,有的時候很可怕。群體,有時是醞釀“平庸之惡”的場所;群體,有的時候是沒有邏輯的。
    為了一份安全感,多少人逃避自由,選擇群體,而最終卻走向了安全感的異化。群體的反面是個體,作為群體的一員,很容易將自己的情緒與少數(shù)的個體對立起來。如此,很多時候,群體依托著安全感的基石,為外界帶去了不穩(wěn)定因素,給少數(shù)派造成了不安全的感受,從而使得群體自身走向了安全感與自由的反面。此謂“安全感的異化”。
    在逃避自由的同時,進入群體,意味著接受某種標簽。接受標簽,意味著接受分類,意味著接受社會倫理價值體系的“規(guī)訓”。
    在波普文化語境下,工業(yè)大生產帶來了千人一面的社會化平庸。接受規(guī)訓,從某種程度上,是個體走向波普文化的一種退讓。
    個人讓渡出了自身的某些自由權利,換取一份安全感。某種意義上,這很類似于個人將自由權讓渡給國家。只是前者的讓渡,更加充斥著一種表面上的“民主”——因為接受個人權利讓渡的,是集體,而作為集體一部分的個體,是擁有部分個人權利分攤的。更何況,群體下的個體,也會接受他人的.那份權利讓渡的平均數(shù)??此泼裰鞴?。但是這樣的權利大雜燴,帶來的勢必是個體意識的泯滅??此茡碛泻艽笞灾鳈嗬c掌控權的個體,實則是集體主義機器的一顆螺絲釘。
    如是,漢娜·阿倫特意義上的“平庸之惡”,便成為了可能。
    這,就是逃避自由的風險。集體行動的邏輯,從來是暗流洶涌的。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九
    擺脫束縛,獲得自由,似乎歷來是人們的本能之一,在現(xiàn)代卻成了人們的本能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以及現(xiàn)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不會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對自由方面作出相關分析,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僅以對看完本書后的所思所想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什么是自由?隨著時代的越是發(fā)展,它的概念越是讓人感到模棱兩可,它表面上是行為與意識自己做主不受約束與控制的狀態(tài),而實質卻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tǒng)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蔽医z毫不會懷疑這句話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因為在現(xiàn)代的自由確實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來自內在權威的束縛,這種權威來自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個人本身的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
    由于自由的感受其實是一種界定,因此如果越少對于自由界定或者越是強調一種低限度的自由,那么對于自由的滿足感反而會不斷地增加,而相反一個社會對于自由愈是不滿足那么反而說明這個社會的自由程度更加高,正是因為這一社會的高度自由屬性使得社會本身能夠產生對于自由的不斷界定,由這不斷地界定和多種思想對于自由不等界定,使得這個社會的自由標準被不斷推翻。而這個推翻的過程的作用正是另外一種對于自由的宣講。而這種不斷地自由宣講將不斷地影響自由的狀況。我上述所言的其實是由埃里克所提供的事實資料中獲得的結論,真正埃里克所做的工作其實是將中世紀基督教社會狀況下,人們對于自由的高度滿足的狀況以及其成因。同樣的還包括在納粹時期,人們對于自由滿足感的無視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也是一種對于自由滿足的表現(xiàn)。
    我個人認為因為孤獨,而使自由背后承擔著責任。某時世界上有了人類,他們起先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不知道自己和自然的區(qū)別,也就感到自身是完滿的。而后來他們與自然分離了,他們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他們開始對未知充滿恐懼。就如一個嬰兒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感到恐懼的,只有當他長大,脫離了父母,自己擁有了所有的選擇權,發(fā)現(xiàn)自己要承擔如此之多,他們才會恐懼。人恐懼了,追根朔原是因為人有了自由,據(jù)弗羅姆說,自由和孤獨感成正比。在我看來,人害怕的東西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背后的責任。因為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切東西都必須自己承受,沒有他者可以介入,甚至死亡也必須自己承擔。于是問題棘手了。有少部分人選擇痛苦的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而大部分人選擇的是,消滅個體,進入集體。
    弗洛姆討論了“逃避自由”這一心理機制。面對個人的孤獨和無權力感,個人有兩種方法:即上文的逃避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第一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放棄個人的獨立自由,尋求新的束縛,來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約束。這種心理機制最顯明的表現(xiàn)是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這種“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極權主義的主要心理根源。在我看來,每個人都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所以,不要說“我們深受極權之害”,而應該說“我們就是極權主義者”。
    當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從內心擺脫了極權主義,那么這個社會還會是極權主義嗎?當每一個個體真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懺悔,真誠地面對鄰居,真誠地去愛,這個社會還會是孤寂的沙漠嗎?第二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破壞性”,摧毀外在的東西,以消除無權力的感覺。這種破壞性,往往用愛、責任、良知、愛國主義等字眼來掩飾。第三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舍己的自動適應”,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在當代社會中所用的方法:“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襲了文化模式所給予他的那種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并且變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樣。這樣,‘我’和世界之間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對孤立與無權力的恐懼感也消失了。”誠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傳媒上推銷一種“個性”,于是大眾就紛紛追求這種“個性”,卻不知道這種“從眾心”本身就是沒有個性的表現(xiàn)。
    最后一章,弗洛姆提出他的“夢想”:在一個自由民主,人道主義的國家里,社會應該尊重人性的發(fā)展,鼓勵個人的自發(fā)感覺,鼓勵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而個體應當自我認識,擺脫自由與束縛的惡性循環(huán),尋找一種積極自由的狀態(tài),發(fā)揮自己的個性,自發(fā)活動(所謂自發(fā)活動包含愛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實現(xiàn)自我,體驗到“生命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自發(fā)自動地生活”。阿倫特在公共領域的“行動”,應當可以看作一種“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
    在本文的最后,弗洛姆寫道:“唯有當民主不退卻,而采取攻勢,并進一步了解以前為自由而奮斗的人,其心目中所抱的民主目標是什么的時候,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民主才能戰(zhàn)勝所有各種獨裁集權制度。唯有當民主能灌輸給人們一種最強烈的,對生命與真理及自由的信心,深信自由是積極而自發(fā)地實現(xiàn)個人自我,唯有這樣,民主才能戰(zhàn)勝種種虛無主義的勢力?!?BR>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以及現(xiàn)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
    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不會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對自由方面作出相關分析,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僅以對看完本書后的所思所想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什么是自由?隨著時代的越是發(fā)展,它的概念越是讓人感到模棱兩可,它表面上是行為與意識自己做主不受約束與控制的狀態(tài),而實質卻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tǒng)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蔽医z毫不會懷疑這句話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因為在現(xiàn)代自由確實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來自內在權威的束縛,這種權威來自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個人本身的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
    他談到,自由的帷幕拉開歐洲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那時人沒有競爭,不感到孤獨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屬之感,卻唯獨沒有自由,人們卻為此抗爭,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宗教改革接踵而來,其結果可想而知。表面上,人們的抗爭勝利了,但是他們勝利的果實變成了牢籠再次把他們束縛了,而這次的束縛比以前也更加牢固。其原因在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使個人無法正常適應而與發(fā)展,個人面對冷酷無情的經濟競爭變得力不從心。因此,一個個無能為力的個人產生了并把他們束縛在了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的狀態(tài)。有人會問,自由為何會產生在歐洲,我想我前面已經提到是資本的主義的發(fā)展開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源于資本的積累,資本的積累在歐洲始于掠奪。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開拓成了一條康莊大道,到了現(xiàn)代,自由似乎發(fā)展到了巔峰。在這極度自由的空間與時間里,人們時刻注意并充分發(fā)揮著自己的個性,更積極進取,更有責任心,更加享受自由這肥碩的果實,然而,大部分人對這份果實是無福消受的,我所說的的大部分人所指向的是逃避自由的人,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越來越冷漠人際關系無法正常適應,他喪失了自己的個性,變得跟大部分人毫無差別,乃致用放大鏡也無法找出他與他們的不同點,甚至,他被同化并消失在了人群里。接下來我將引入弗洛姆所提到的“逃避自由”心理機制,即逃避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
    是他的,到頭來他將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是他的而一切也都是他的,更可悲的是這一切是可悲還是可幸他卻不能判斷,如同我們一樣。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一
    自卑、自我認同感低、社交恐懼、對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些都是具有回避型人格者最經常遇到的困擾,它們就像一個個魔咒,時刻環(huán)繞在我們的腦海中,不管怎么努力,好像都沒有辦法將它們擺脫掉。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回避型人格的一面,只不過有的人嚴重一點,有的人癥狀輕一點,有的人克服了,而有的人深陷其中,且痛苦不堪。他們一邊心安理得地逃避現(xiàn)實,一邊卻焦慮不安地渴望成功。
    曾經在網(wǎng)上看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我們能像豬一樣懶,但卻沒有辦法像豬一樣懶得心安理得。
    這就是回避型人格者最大的痛苦!
    每個人本質上都渴望變得更好,變得更加成功,但同時每個人又都不希望遇到挫折,不想與痛苦針鋒相對。兩種欲望相爭,且互不相讓,結果就是人會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痛苦。而且一個人的人格中,回避型占比越大,他的焦慮感和痛苦感就會越嚴重!
    那怎么樣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我最近在讀的這本《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么》可能會對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有所幫助。
    心理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曾說過:“一切防御機制,都是我們?yōu)樘颖芡纯喽蜃约喝龅闹e?!?BR>    人之所以會選擇逃避,就是因為我們面對的事情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了,被冒犯了,我們的身體或心理覺得痛苦了。
    但是,逃避并不能解決問題,就像該書的作者所說,逃避只是一顆暫時的止痛片。它雖然能讓我們暫時不需要面對那些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難題,但是它并沒有辦法把問題解決,等”藥效”過后,疼痛依舊會存在,甚至比之間更加讓人痛徹心扉。
    所以,回避型人格者想要自救,首先要做的,其實就是把自己習慣回避的應對方式,改成刻意面對。而想要達到這一點,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先弄明白自己的防御機制,弄明白自己當初回避了怎樣的痛苦、麻煩、挑戰(zhàn)。
    只有真正弄明白自己在害怕什么,才有可能做到要求自己嘗試去面對那些自己害怕、總是想回避的東西,才有可能消除我們舊有的應對模式,最終讓自己回到可以自由選擇的狀態(tài)里。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二
    現(xiàn)代人在幻覺下生活,他自以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東西,而實際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東西。
    一個人能夠,并且應該讓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夠接納不安全的現(xiàn)實。
    現(xiàn)代人生活在這樣一種錯覺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實上他追求的,不過是別人期望他去追求的東西罷了。
    為了克服孤獨與無能為力感,個人便產生了放棄個性(inspaniduality)的沖動,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這些沖動與由此而生的新紐帶及自我增長進程中切斷的始發(fā)紐帶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兒童永遠無法在肉體上返回母親的子宮里,同樣,個體化進程在物質上也是不能重復的。此類企圖必然帶有臣服特征,其中權威與臣服于它的兒童之間的基本沖突永遠不會消除口兒童可能在意識上感到安全和滿足,但在潛意識里,他卻認識到其代價便是放棄力量與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結果是物極必反:既加劇了兒童的不安全感,同時又制造了敵視與叛逆情緒。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義隨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
    人降生時并沒有動物所具有的適應某些行為的機制,人對父母的依賴比任何動物都多,對環(huán)境的反應能力也比受自發(fā)本能行為調節(jié)的動物差得多。他忍受著因缺乏本能機制所引發(fā)的所有危險和恐懼。但人的這種無助恰恰奠定了人發(fā)展的基礎。人在生物學上的弱點,恰是人類文化產生的條件。
    個體化進程是一個力量增長和個人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但同時又是一個喪失與別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其中兒童與他人越來越分離的過程。這種日益加劇的分離可能導致寂寞的孤立,產生緊張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如果兒童能夠發(fā)展內心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的話,也有可能與他人建立一種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關的關系。發(fā)展內心的力量和創(chuàng)造力是與世界建立新型關系的前提。
    雖然人人都有諸如饑、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異的那些沖動,如愛恨、貪求權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懼感官享樂等,都是社會進程的產物。人的傾向,最美好亦或是最丑惡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創(chuàng)造人的社會進程的產物。換言之,社會不但具有壓抑功能,而且有創(chuàng)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慮都是一種文化產物;實際上,人自身就是人類不斷奮斗的最重要創(chuàng)造物和成就,其記錄便稱之為歷史。
    動物發(fā)展程度越低,它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它的所有活動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為機制的控制,某些昆蟲的社會化組織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動物的發(fā)展程度越高,它的行為模式的靈活性就越大,出生時的結構調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這種發(fā)展的頂點。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動物中最無助的。他對自然的適應基本以學習過程為基礎,而不是受本能的決定。
    人的行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決定,他不得不在內心里權衡可能的行為模式,他開始思考;他改變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從完全被動的消極適應變?yōu)榉e極的主動適應,他開始生產;他發(fā)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過程中,離它越來越遠。他開始朦朧地意識到自我或其群類與自然不同;他漸漸明白了自己的悲劇命運: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還發(fā)現(xiàn),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終歸宿。
    正如經濟制度的特定性決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為決定整個性格結構的首要因素,因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迫使人接受他生存的環(huán)境。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三
    什么是自由?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它表面上是一種無統(tǒng)治、無束縛的狀態(tài),而本質上應是自我的真實存在。自由,是一個人能夠真正意識到自我的獨立存在,能夠表達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人從母體脫落出生后,雖然已成為一個物質上的獨立個體,但他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他尚且沒有擺脫對“始發(fā)紐帶”的依賴,他還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逐步獲得“自由”。而這種自由并非和某些生理特征一樣隨著個體的發(fā)育自然出現(xiàn),它要求個體在充分認識自我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自我。然而,很多人沒有完成這一點。這并非因為他們沒有為爭奪自由而努力,而是因為他們誤解了自由,最終使得他們害怕那種獲得“自由”后的孤獨、隔離。他們竭力逃避,并形成幾種固定的機制?!皺嗤髁x”便是很好的例子。在一部分人力求臣服權威的同時,還有一部分人渴求權力,他們蔑視無權者,希望通過通知他們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當然,這部分人也要臣服于一定的權威,他們心中的權威往往是更高層的統(tǒng)治者或者直接是上帝、神靈或道德。希特勒之邦的行為恰恰印證了這一點。為了充分理解“自由”的涵義,我們還可以將其追溯至古老的神話。據(jù)傳說,遠久以前,并不存在人、鬼、神的區(qū)別,他們都幸福地、無差異地生活在伊甸園當中。后來,亞當、夏娃和撒旦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們偷吃了伊甸園中的圣果。雖然他們被“打入”人間和地域,但是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追求自由的開始,自由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從社會和人群開始存在起,經過了多種社會制度的更替和宗教形式的改革。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從未放棄對自由、民主的向往與追求,他們渴望擺脫現(xiàn)存統(tǒng)治權力的束縛與壓迫。而當他們真正取得某種意義上的革命的勝利時,獲得權力角度的自由時,他們卻又感到孤獨和孤立,這種感覺嚇壞了他們,足以使他們焦慮與回避。為了從新獲得一種安全感和依賴感,他們被迫臣服于新的權威。就是這樣,隨著社會的輪替,人們不斷重復著他們“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的奮斗。
    人類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為了克服這種孤獨與焦慮,弗洛姆認為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服從”,即放棄個人的獨立性,服從于某種權威。這一種方法我們不妨稱之為“逃避自由”。還有另一種方法是在不否定個人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性地與人類及自然自動自發(fā)地建立關系,去愛、去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這種方法我們不妨稱之為“自我實現(xiàn)”。弗洛姆認為,“服從”的方法會導致如下的困境:“服從的結果與當初想要服從的目的正好相反:服從增加了兒童的不安全感。同時,產生了敵意與反抗,而這種反抗是更令人驚嚇的,因為反抗的對象正是兒童所依賴的人?!痹谀撤N程度上,“服從”的方法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因此,弗洛姆推崇的是第二種方法。
    以這個觀點出發(fā),弗洛姆對中世紀進行了重新認識。在我們普通人的心目中,中世紀是黑暗的代名詞。然而弗洛姆看到問題的另一面,中世紀雖然缺少個人自由,但那時的人沒有競爭,不感到孤獨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屬之感。文藝復興高呼人的解放,但解放的只是貴族和上層知識分子。而對于廣大群眾,失去的是安全和保障,得到的是不安全和孤獨的自由。他們的真實感覺是:“天堂永遠地失去了,個人孤獨地面對著這個世界――像一個陌生人投入一個無邊際而危險的世界?!备ヂ迥凡灰陨蠈又R分子而自居,而把自己代入為普通群眾,這種“關注平民”的視角正是我想也正是他的反思所在。
    來說,就是用工作來麻痹自己。對于新教教義,弗洛姆令人吃驚地說道:“新教教義摧毀了人對上帝之無條件慈悲的信心;它教人輕視和不信任自己與他人;它使人成為工具,而不是目的?!备ヂ迥愤€批評了路德對人自尊和價值的貶低,以及加爾文對兩種人(得救的人和永受譴責的人)的劃分。新教,在弗洛姆看來,更多的是帶有貶義特征。韋伯和弗洛姆都認為新教對資本主義的倫理有貢獻,但弗洛姆認為這種資本主義存在很大局限性。
    弗洛姆在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于增加人類自由的巨大貢獻的同時,他也指出,資本主義同時也使個人在社會中感到孤獨,無意義和無權力。在此意義上,他區(qū)分了兩種自由,他說:“我們不僅要保留和增加傳統(tǒng)以來即有的自由,同時也要設法獲得新的自由。這種新的自由要能使我們充分地認清我們自身,從而對自己、對人生都能具有充分信心?!备ヂ迥酚终f道:“判斷自由之實現(xiàn)的唯一標準是,個人是否主動而積極地參預決定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事務”。這兩種自由概念的區(qū)分與伯林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之分是不相同的。柏林的自由側重個人形式上的權利,弗洛姆的自由側重實質上的自由狀態(tài)。舉個例子,一個年青人在disco舞廳里嘣迪放縱,在權利意義上可以說是自由的,但在精神意義上是不自由的。
    縛,來代替其已失去的原始約束。這種心理機制最顯明的表現(xiàn)是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心理基礎是“虐待狂與被虐待狂”。這種“逃避自由”的方式是極權主義的主要心理根源。在我看來,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點“虐待狂與被虐待狂”的特征,每個人都企圖服從與支配他人。所以,不要說“我們深受極權之害”,而應該說“我們就是極權主義者”。當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從內心擺脫了極權主義,那么這個社會還會是極權主義嗎?當每一個個體真誠地面對自己,真誠地懺悔,真誠地面對鄰居,真誠地去愛,這個社會還會是孤寂的沙漠嗎?第二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破壞性”,摧毀外在的東西,以消除無權力的感覺。這種破壞性,往往用愛、責任、良知、愛國主義等字眼來掩飾。第三種“逃避自由”的心理機制是“舍己的自動適應”,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在當代社會中所用的方法:“個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襲了文化模式所給予他的那種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并且變得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樣。這樣,‘我’和世界之間的矛盾就消失了,然后,對孤立與無權力的恐懼感也消失了?!闭\如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看到的,傳媒上推銷一種“個性”,于是大眾就紛紛追求這種“個性”,卻不知道這種“從眾心”本身就是沒有個性的表現(xiàn)。
    動包含愛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實現(xiàn)自我,體驗到“生命只有一個意義,那就是自發(fā)自動地生活”。阿倫特在公共領域的“行動”,應當可以看作一種“實現(xiàn)自我”的方式。今日,人們倒不是由于貧窮而痛苦,最痛苦的莫過于,他已成為一個大機器中的小齒輪,他的生活是空虛的,失去了它的意義。惟有當我們不退卻,而采取攻勢,并進一步了解以前為自由而奮斗的人,其心目中所抱的目標是什么的時候,我們有對對生命與真理及自由的信心,深信自由是積極而自發(fā)地實現(xiàn)個人自我,惟有這樣,我們才能戰(zhàn)勝種種虛無主義的勢力。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四
    作為一個AI語言模型,我沒有自己的情感與體驗,也沒有逃避自由這種行為。然而,我可以根據(jù)文獻及使用者經驗,盡可能地為你切實呈現(xiàn)這個話題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分析。
    逃避自由,又叫做緊張性自由,是在個人面對生活的共同難題時,普遍地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都會采取避免面對自由選擇的方式來應對不確定性和壓力,從而產生種種不良后果。例如,一個人放棄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而選擇了穩(wěn)定而壓抑的工作,或者步入一段不幸的戀愛關系中,也是一種逃避自由的表現(xiàn)。這種避免自由選擇的行為,實則是為了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因此必然含有一定的風險。
    第二段:逃避自由的原因是什么?
    在面對自由選擇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感到強烈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因此就會采取逃避的決策來降低自己的心理壓力。具體地說,造成逃避自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念導致個人對于選擇性變得難以承受。
    2.對未知事物的不適應和恐懼。
    3.缺乏自信,并且認為自己無法面對選擇將導致的錯誤和責任。
    4.對社會的反饋信心不足,怕被人批判和冷落。
    第三段:逃避自由為什么會給我們帶來不良后果?
    雖然逃避自由會使人感到更加穩(wěn)定,安全和自在,可是它畢竟是種“逃避”,是擺脫現(xiàn)實,逃避自己的選擇和責任。這種行為帶來的后果是:
    1.生活質量下降,個人價值變得模糊、不清晰。
    2.沒有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愿望,無法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
    3.面對難題時,缺乏應對能力,并無法適應現(xiàn)實中的變化。
    為了徹底擺脫逃避自由的陰影,我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1.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愛好,找到自己的內在動力,積極面對挑戰(zhàn)。
    2.發(fā)揚自己的實踐精神,積極探索世界,勇敢地做出決定和選擇。
    3.建立內在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保持開放心態(tài),不斷尋求認知和思想上的提升。
    第五段:總結和展望。
    逃避自由必然會給我們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但如果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和選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通過模糊、壓抑的人生生活不再有必要。相反,當我們主動地進行自我管理,開闊自己的思維,面對挑戰(zhàn)時,會產生貫穿人生的意義和幸福感。我們應該珍惜并享受自由,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空間,打破束縛自己的枷鎖,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多彩。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五
    剛拿到這本書看到書名時,腦子里突然間蹦出來2016年的日本電視劇《逃避雖然可恥,但很有用》,我很喜歡這部劇,劇中的森山實粟和津琦是一對“合約夫妻”,因為兩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而產生了感情,女主角森山實粟勇敢且可愛,但男主角津琦確實一個自卑、沒信心的it男,他花錢請來實粟做“合約夫妻”假結婚就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圓滿”,而不用因為年齡大了還沒妻子被鄰居嘲笑。
    可他沒有想到,浪漫可愛的實粟會走進他的心理,但他因為自卑卻選擇了逃避,逃避實粟的感情、逃避擁有實粟的美好生活。在實粟跟他表白卻還在說“逃避雖然可恥,但很有用”。
    看到這里時,真替漂亮可愛的實粟難過,同時也覺得男主真的懦弱在面對自己其實也很喜歡的實粟時,卻無法做到勇敢表白或是接受實粟。其實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習慣逃避的人?!柑颖堋惯@個次,說來很輕巧,卻也會讓人失去很多。
    李國翠在《習慣逃避》中就教人們如何去避開“習慣逃避”,獲得一種新的人生轉變,打開一個新的世界進程。全書從“別做那只逃避的鴕鳥”、“走出自我設限的牢籠”、“最好的關系,是親近地保持距離”、“向內看的人,才是清醒的”4個大章節(jié)展開對于生活中常見的“習慣逃避”狀況進行詳解和改進方法。
    我記得亦舒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把任何一種生活方式視作逃避手法,必然失望。讀書、結婚、移民、退休……均不例外。生活是這般無可奈何,非得抖擻精神來逐日鄭重應付不可,沒有的其他法子了?!?BR>    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時,會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
    同事的咄咄逼人時,總覺得自己逃避一下也許就沒關系了,可總有人把你后退的空檔做為了逼近的步伐,你還在安慰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挫折中,你總是逃避,總也不會勇敢起來“又當又立”,你就是那只遇到危險只會將腦袋買在砂石中間的鴕鳥,腦袋安全了,可身體卻在飽受風霜。
    人總會在心里去思考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所成時,也許你真的就一無所成。可李國翠在《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么》書里寫到,人都有無限潛能,最大區(qū)別在于,你是選擇困住自己,還是愿意給自己機會去接受挑戰(zhàn)。
    當你受到傷害時,會筑起高墻,免得再被傷害一次,但是你不能在心的周圍筑起一座內在的墻。如果你愛自己原來的樣子,愛自己內在或者外在天生的美,人們就會被你吸引,然后也看見你的美。
    人生不設限,是一切開始的前提。無所畏懼,勇敢地去跨越新的高度,人生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因為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問題+問題,就再也無法去解開了。走出自己所建筑的牢籠,是你最應該做的事。
    亞里士多德也說過“優(yōu)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碑斈銓ⅰ傲晳T逃避”改變成為習慣面對時,你就可以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
    一個優(yōu)秀的人,他應該是敢直言面對問題,面對現(xiàn)實,面對困難挫折的,他應該是敢于拼搏、足夠勇敢的。逃避只是一種害怕,害怕自己不行、害怕尷尬、害怕沒能力、害怕失敗,但失敗本就是成功之母,一再逃避只會讓自己畏畏縮縮,成為一只鴕鳥。生活中逃避完全沒用,也只有上進才能活出熱氣騰騰的美好來,最后送上村上春樹一句話:我或許敗北,或許迷失自己,至少我有值得等待,值得追求的東西。
    當你遇到值得追求的東西,請你一定勇敢去追求,而不是選擇逃避。生活已經萬般無奈,當請勇敢加油哦。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六
    擺脫束縛,獲得自由,似乎歷來是人們的本能之一,在現(xiàn)代卻成了人們的本能之一。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從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和人性結構三者相互影響的總體探討了自由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以及現(xiàn)代人因極度自由而產生的無能為力感而逃避自由的方式。他指出人類從自然,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在獲得自我意識、個人化、自我發(fā)展的同時,卻又陷入了一種“日益的孤獨”,產生一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這種無權力和焦慮的感覺,使得人們逃避自由(需要事先說明的是,我不會從社會歷史的角度對自由方面作出相關分析,這是我力所不能及的,而僅以對看完本書后的所思所想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
    什么是自由?隨著時代的越是發(fā)展,它的概念越是讓人感到模棱兩可,它表面上是行為與意識自己做主不受約束與控制的狀態(tài),而實質卻如弗洛姆所說的:“人的意志,良心,理性征服了人的自然傾向,建立起其個人對自然的部分統(tǒng)治,這似乎成了自由的本質?!蔽医z毫不會懷疑這句話的準確性與合理性,,因為在現(xiàn)代的自由確實受到了外在的或是更多來自內在權威的束縛,這種權威來自倫理道德,法律以及自己的良心等等,而尤其重要的是來自個人本身的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他指出,自由的帷幕拉開歐洲黑暗時代的中世紀,那時人沒有競爭,不感到孤獨和孤立,有安全感和相屬之感,卻唯獨沒有自由,人們?yōu)榇硕範?,文藝復興和中世紀宗教改革接踵而來,表面上,人們的抗爭勝利了,但是其結果他們勝利的果實變成了牢籠再次把他們束縛了,而這次的束縛比以前也更加牢固。其原因在于,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使個人無法正常適應而與發(fā)展,因此,一個個無能為力的個人產生了并把他們束縛在了無能為力感與孤獨感的狀態(tài)??隙ㄓ腥藭?,自由為何會產生在歐洲,我想我前面已經提到是資本的主義的發(fā)展開拓了自由的道路,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源于資本的積累,資本的積累在于掠奪。經過幾個世紀的發(fā)展,通向自由的道路被開拓成了一條康莊大道,到了現(xiàn)代,自由發(fā)展到了巔峰。在這極度自由的空間與時間里,人們時刻注意并充分發(fā)揮著自己的個性,更積極進取,更有責任心,更加享受自由這肥碩的果實,然而,大部分人對這份果實是無福消受的,我所說的的大部分人所指向的是逃避自由的人,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越來越冷漠人際關系無法正常適應,他喪失了自己的個性,變得跟大部分人毫無差別,以致用放大鏡也無法找出他與他們的不同點,甚至,他被同化并消失在了人群里。
    接下來我將引入弗洛姆所提到的“逃避自由”心理機制,即逃避自由和自我實現(xiàn)。逃避自由是以消極的方式面對自由,而這種消極我認為在于個人的不安全感不存在感與自我否定。權威主義,很好的權威主義例子便是阿道夫希特勒,他臣服于有權者,就像二戰(zhàn)之前對英法為首是瞻,入侵波蘭后卻看到了英法的軟弱無能便對之藐視,藐視無權者。需要說明的是,臣服者臣服于權威以得到安全和被臣服者主宰弱者以展示自己的力量,這二者之間的是一種病態(tài)的受虐--施虐關系,究其本質它們是一種共生的關系,即二者緊密相連,相互生存,誰也離不開誰;破壞欲,破壞外在權威以驅逐難以忍受的個人無能為力感與孤立,與自身之外的世界相比,我感到無能為力,為了避免這種感情,我可以摧毀世界。
    可以肯定,如果我成功驅逐了它,我仍然孤立,但我的孤立是光榮偉大的孤立,其中,我自身之外的權力都無法將我擊碎,因此我體驗到了成就與滿足。這就不難理解家庭暴力事件的頻繁出現(xiàn),在龐大而復雜的社會關系里,我感到微不足道,在家庭里我卻能有一種滿足,在絕望后最后的滿足;機械趨同,放棄自己的個性,服從于更大的集體以克服自身的無能為力與孤獨,可以明確的是,集體后面代表的是文化,個體的共同期待成為的文化按照集體的標準將個人塑造成集體所期待的人,可以說,我們的文化實質是一種模型,個人是模型下的機器(請原諒我在此把人比作機器,而人還擁有了太多的欲望)。
    生活中的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他附屬于一個強大的集體,他變能體驗到這個集體的榮耀,盡管他在這個集體里微不足道。正如顧客和商家,顧客走進獨立商人開的零售店時受到重視,他個人的購買對店主至關重要,他像個重要人物那樣受到接待,別人要揣摩他的意愿,買東西的行為使得他很重要,也很有尊嚴,甚至體驗到了滿足。顧客對大商店的感覺是何等不同!輝煌的建筑、眾多的雇員以及玲瑯滿目的商品給他深刻的印象。與這些相比,他覺得自己渺小、很不重要。
    作為一個個人,他對大商店無足輕重。作為一位“顧客”是重要的,商店不想失去他,因為這意味著有些地方出了錯,而且意味著商店將以同樣的原因失去其他顧客。作為一個抽象的顧客他很重要,作為一個具體的顧客則無重要性可言,沒人會對它的到來感到高興,更沒人特別關注他的意愿。但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具體的顧客,他體驗到了作為抽象顧客的榮耀。因此,這就不難解釋為何總有纏繞不休的人選擇放棄個人的完整性以趨同于集體,它能使個人暫時成功驅逐孤獨感與無能為力感。弗洛姆針對這種消極的自由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我們堅信有這種積極的自由存在,即,自由的擴大的過程并非惡性循環(huán),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獨,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慮重重,獨立但又是人類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自由的獲得要靠自我的實現(xiàn),要靠的人應該是他自己?!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堅信人是有自由的,并且認為獲得自由的方式卻是自我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概念由人本主義馬斯洛提出,他指出自我實現(xiàn)是指:人都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只有當人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并表現(xiàn)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
    然而馬斯洛同樣也承認能夠自我實現(xiàn)的人是相當少的,這是否這也說明了弗洛姆其實也認為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享受自由,而自由這種普遍的意識狀態(tài)是很難實現(xiàn)的。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七
    逃避自由指的是某些人因為個人的恐懼和不自信,寧愿沉迷于物質或者虛榮之中而不去承擔責任和面對挑戰(zhàn)。即便是被壓迫和束縛的境遇,也給他們帶來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生活上的滿足。這類人有時會固執(zhí)地依賴于某個群體或某個人來指引自己的人生,或者是把自己的人生徹底交托給別人去安排。
    逃避自由的表現(xiàn)形式是多樣而復雜的。其中,一個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輕信和追逐權貴或偶像。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社會矛盾和競爭加劇的時代背景下,一些人更容易被來自權力和成功者的迷惑所吸引,以此為奮斗目標,沉浸在一種虛幻和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同時,也有一部分人會選擇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等方式中來逃避自由,這些電子產品吸引眼球的地方,成為了這些人最終逃避自由的重要渠道。
    逃避自由的行為表面看起來可以換來短暫的安慰,但事實上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是不真實的,只會是心靈的一廂情愿。自由是個復雜而深遠的概念,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也一直在不斷試圖回答自由的基本問題。當我們能夠沒有恐懼的面對自由,正視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收獲。在逃避自由的過程中,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善待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探求屬于自己的本真。
    第五段:結語。
    總之,逃避自由殊非長久之計,人類作為理性生命應該擁有選擇自由的權利、迎接挑戰(zhàn)和軍冕堂皇的力量。不要讓自己的想象或恐懼束縛自己,人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自由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所在。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八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論的前提假設,作為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弗氏在這個問題上修正綜合了兩者的理論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傳統(tǒng)的性惡論,認為人具有反社會傾向,人與社會的關系基本上是沖突對立的。社會在滿足人的某些無法消除的生物沖動(drives)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盡可能地凈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這些基本沖動;而且只有當社會有效地壓抑了人的這些自然沖動時,被壓抑的沖動才會變成變成具有文化價值的奮斗動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礎,他用“升華”一詞來表示這種由壓抑而成為文明行為的奇妙轉變。這樣,在弗洛伊德那里,對人的壓抑與社會文明的進步是成正比的,即“壓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經癥的危險也就越大)”。(詳見p11-12)。
    馬克思認為人與社會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個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現(xiàn)實的個人”,即社會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個人的存在”又是“社會存在物”;同時,馬克思從政治經濟的角度理解人與社會關系,認為人在本質上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綜合,這里人的社會性與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會性理論上有明顯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與綜合——弗氏認為:“社會進程的基本單位是個人、個人的欲望與恐懼、激情與理性、選擇善惡的傾向。要認識社會進程的動力,就必須認識運作于個人內部的心理進程之動力,正如要認識個人,就必須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環(huán)境里加以考察”。(p5)在這里,弗洛姆明顯表達了兩種含義,前者可以說是弗洛伊德意義上的,后者可以說是馬克思意義上,但這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了作者的一個有機的揚棄和整合。
    (二)人的個體化進程——人是如何自由的?
    1.人的個體化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察。
    第一,從人類社會的歷史角度看,弗洛姆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于他在與自然世界的一體化狀態(tài)中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與周圍的自然及人相分離的實體之時。個體化指的是“個人日益從原始紐帶中脫穎而出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現(xiàn)代歷史上從宗教改革至今的幾個世紀達到巔峰。(詳見p20)。
    第二,從動植物種類演化角度看,人類歷史的特點也可以說是一個個體化和自由不斷加深的過程。弗洛姆認為:“動物發(fā)展程度越低,它對自然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它的所有活動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為機制的控制,某些昆蟲的社會化組織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動物的發(fā)展程度越高,它的行為模式的靈活性就越大,出生時的結構調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這種發(fā)展的頂點。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動物中最無助的。他對自然的適應基本以學習過程為基礎,而不是受本能的決定”。也就是說,“當本能的固定行為的缺乏超過一定限度時,當對自然的適應不再有強制特征時,當行為模式不再受先天的機制限制時,人便開始存在了。換言之,人的存在與自由自始便是密不可分的”。(詳見25)。
    2.母親與嬰兒關系、伊甸園故事的象征性意味。
    質性的,因為它們是常人發(fā)展的一部分;它們意味著缺乏個體性,但同時又賦予個人以安全和導向。它們是聯(lián)結母與子、原始共同體成員與其部落及自然或中世紀人與教會及其社會階級的紐帶?!膳咛サ秸嬲娜说南鄬ν蝗晦D變,還有連結母子的臍帶被割斷,標志著嬰兒獨立于母體。(p20-21)。
    3.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封建社會的解體與個體化的高潮。
    中世紀是“人的覺醒”的時代,這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從宗教的角度看,人的解放和覺醒就顯得更加明顯。與天主教傳統(tǒng)相比,路德和加爾文理論體系的最大特點是,他們剝奪了教會的權威,賦予人在宗教事務中的獨立性,人不用通過教會就可以和上帝建立聯(lián)系。這樣一來,個體的信仰及救贖就完全成為“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其中負全責的是個人,而絕對不是一個能給予他無法親自得到的東西的權威”。作者認為,這一特點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政治和精神自由進步發(fā)展的一個源泉,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國家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當然,根據(jù)自由的辯證特點,新教所帶來的現(xiàn)代自由的另一方面是它帶給個人的孤立與無能為力。這里存而不論)。
    53(三)自由的二律背反——自由對人意味著什么以及人為什么逃避自由?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提出的一個基本的哲學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jù)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沖突(或通俗地說,一個原因同時產生兩個矛盾的結果)。
    自由的二律背反指的是自由一方面使人獲得了獨立感和主體意識,另一方面又使人沒有安全感、陷入孤立,并使人產生逃避自由的沖動(這兩個結果是同一原因造成的,且同時為真,但又是互相矛盾的)。關于自由的這一命題是本書的重點,也是弗洛姆反反復復地在多處提到的一點。
    (四)逃避機制:權威主義和機械趨同——人是如何逃避自由的?
    1.受虐—施虐沖動、權威主義人格與納粹主義的心理學分析。
    (1)權威主義的逃避機制。
    第一,定義。
    第二,受虐沖動與施虐沖動。
    第三,受虐紐帶與始發(fā)紐帶。
    (2)上述逃避機制的一種應用——對納粹主義的分析。
    第一,納粹主義——一個政治經濟問題還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第二,納粹主義的社會階級基礎及其性格結構。
    第三,納粹意識形態(tài)的心理學特征——以希特勒及《我的奮斗》為例。
    2.機械趨同、個體的泯滅與現(xiàn)代民主。
    (1)機械趨同。
    (3)現(xiàn)代民主體制下的個人。
    通過與他人的期望趨同,不與眾不同,這些對自己個性的疑問便悄無聲息了,人也獲得了某些安全。然而,代價實在太昂貴了。放棄自發(fā)性與個性,其結果是生命受阻。從心理角度講,盡管人仍是個活生生的生物體,但他已成了一個機器人,在情感和心智上已經死亡。雖然還活著.可他的生命卻像沙子一樣從指縫里溜走了。掩藏在現(xiàn)代人滿足與樂觀主義表面之下的是深深的痛苦不幸。
    逃避自由讀后感篇十九
    自由,乃吾心向往之,而不能久得。逛卓越網(wǎng)時偶然看得《論自由》一書,介紹說此書主要解決個人與社會控制的關系問題,遂買下并決意靜心讀之。然至今,只讀了引論,有一點淺想,記之成陋文,望通讀后看到此文不會成笑話。
    穆勒云,“雖有民主,而操縱力之國民,與權力所加之國民,實非同物?!贝嗽捘酸槍λ^的民主國家而言。理論上的民主乃掌權者與被治者是一體的,因此國家的好惡就是人民的好惡,然而,實際中的掌權者與被管者不可能是一體,“人民的好惡”并不是整個國家的好惡,只是其中多數(shù)人的好惡,況且多數(shù)人的好惡也不是最多數(shù)人的好惡,或者實際上所謂的“多數(shù)人”只是少數(shù)人,這樣的政治體制就容易造成人民與人民之間相互劫持。
    穆勒感嘆道:“太白之豪暴,且無異于專制之一人?!逼鋵崳缢菇y(tǒng)治較專制更殘暴。因為專制是讓人民明白地看到它的武斷專權,而這樣的統(tǒng)治是在暗地里施加百姓于“暴力”,表面卻打著民主的旗幟。拿蘇聯(lián)的無產階級專政來說,最后就流為了斯大林式的少數(shù)人專制:政治上控制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權力,人民卻沒有監(jiān)督黨和政府的權力;經濟上它可以“衛(wèi)星上天”,卻不能滿足公民基本生活需求;思想文化上進行高度壟斷,書報檢查制度剝奪了公民的言論自由和創(chuàng)作自由,作家經常遭意識形態(tài)恫嚇。
    據(jù)索爾尼仁琴在《古拉格群島》中引用俄國刑法專家的統(tǒng)計,沙皇1876——1905年的30年間共處死486人,被斯大林在1930——1953年所謂23年中處以極刑的人是沙皇的一千多倍。此種“專制”無人民自由的國家,表面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實則是將國囚禁起來,里面的潰爛終會蔓延至表面的浮華。因而為國治理者,應當為民之權益謀事,萬不可將自己當做人民代表,卻把為自己謀權當成是在為人民謀權。
    自由之初義乃不為外物所拘牽,無勝義也無劣義。有個性的人大多事上不為外物所牽,正如穆勒所說,個性就是個人具有獨立意志,根據(jù)自己的經驗、知識、性格與利益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而不是根據(jù)他人、社會、傳統(tǒng)和習俗作出判斷。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活得自由個性,他們特立獨行、不怕孤立、敢說老實話、敢向社會大多數(shù)的專制權威挑戰(zhàn),他們比其他人更不能適應社會準備下的模子。自由個性之人是理想主義者,是孩子也是老者,是推動社會不斷完善的先驅力量,這樣的力量要影響他人,必得將思想觀點形成輿論,要形成輿論就得有發(fā)言權。但是社會暴虐的目的就是要摧折人的個性以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其首先禁絕的即言論自由。
    《禮記》中說“情欲信,詞欲巧”,便是要提醒人們說話時態(tài)度要堅定,但是說話的方式則要非??蜌?、非常婉轉,自由個性之人當這樣才能讓當權者聽得進去。
    穆勒在《論自由》一書中說,言論自由為一切自由的根本。同時,又認為我們認為“真理”的,我們認為“是”的,我們認為“最好”的,不一定就是那樣的。正因為人類不是“不可能錯誤的”,因此需要容忍異己才能實現(xiàn)自由。比如,岳飛抗金之時自然認為自己是正義的,然而對于金人而言岳飛是滅國者是自己的敵人,金人認為自己才是正義的。那么,到底誰才是對的、是正義的?我們無從判斷。社會中也常常有人認為自己的正確的,因此帶著“正義的火氣”殘酷地摧毀了另一個可能是正確的思想或事物,這樣也摧毀了別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