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優(yōu)秀17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和參考依據。教案的編寫需要注意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小編為大家搜集了一些經典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一
    各位評委、老師: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主要講述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即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1)他在國共十年對峙的歷史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特殊地位。(長征為后人留下的長征精神,直到現(xiàn)在仍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因此,)(2)本課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及其偉大意義。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閱讀長征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示意圖的學習和運用,了解地圖所示語言;利用多媒體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將課外知識與課內知識有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發(fā)揚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級的學生對紅軍的長征應該說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學對長征的了解是通過文學作品而缺乏對長征艱苦歷程的完整學習,根據學生這一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1)教學重點:中央紅軍的長征,遵義會議極其偉大意義。2)教學難點:遵義會議的意義。
    二、教法學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討論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過程中)。
    3)、講授法、多媒體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難點。
    2、學法(有二)。
    (1)聯(lián)系比較法通過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分析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小組討論法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我從4方面來說明,導入新課,學習新課,思維拓展,鞏固練習。
    情景導入(大約3分鐘)。
    導入新課,我采用情景導入法,播放《我的長征》電影片斷,(播放)播放中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這一電影片斷展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設問: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從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2、學習新課我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入此環(huán)節(jié)后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整體感知、建構體系。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教師和學生一起做一個知識性的總結,并進一步幫助學生突破重點和難點:
    a、讀圖添圖——突破重點對中央紅軍長征這一重點的解決,我采用讀圖填圖的方法,出示長征動態(tài)路線圖,使抽象的內容直觀化,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tài)的概念并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的能力。
    b、比較分析——突破難點。
    對遵義會議這一難點的處理,我選用了對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比遵義會議前后,中央紅軍遭遇的結局的不同,得出結論。然后出示材料,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分析正確評價遵義會議,理解遵義會議的意義。
    3、教學過程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思維拓展。
    出示紀念長征的圖片,提出問題,我設計的意圖是貼近學生生活,點名紀念長征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進一步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
    4、鞏固練習。
    練習題我節(jié)選了影視資料《長征七律》。選擇這一材料有三點好處(1)渲染氣氛,升華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2)這段材料的歌詞既是鞏固練習的材料,真實材料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加以鞏固,培養(yǎng)靈活運用的能力;(3)可以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語。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xiàn)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四、板書設計。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了,重點突出,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xiàn)了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tǒng)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最大。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yōu)橄冗M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fā)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tǒng)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yǎng)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
    小結:鴉片戰(zhàn)爭以來,隨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些先進的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的落后,他們主張學習西方、抵御外侮、變革社會,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這種進步的思想引導先進的中國人不斷向西方尋找救國的道路。這種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俱進的愛國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設計。
    清朝的文化——進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庫全書》——世界最大的叢書。
    二、進步思想家——“與時俱進”
    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嚴復: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1)嚴復的思想:效仿西方,變法救國。
    (2)《天演論》及其作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舊教育制度的弊端。
    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和廢除科舉制。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三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zhàn)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xiàn)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fā)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jié)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五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fā)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并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六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yǎng):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zhàn)爭清軍戰(zhàn)敗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zhàn)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七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huán)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fā)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chuàng)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tǒng)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八
    教材內容: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產品大量涌進中國,使沿海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紛紛失去生計。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壓榨剝削,農民起義風氣云涌。洪秀全將西方的與中國民間的宗教結合創(chuàng)立了“拜上帝會”組織,從1851年初洪秀全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即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并頒布了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天京變亂”成為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859年為了振興太平天國,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成為太平天國運動后期的革命綱領。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勢,不久天京陷落,中國歷這場規(guī)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了。雖然失敗但意義深遠。本節(jié)課即介紹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過程、綱領、意義及教訓。
    一、課標要求:
    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史實,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洪秀全創(chuàng)立和宣傳拜上帝教;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太平軍勝利進軍和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太平軍的北伐、西征、東征和軍事上的全盛;天京政變的原因、經過、和影響;太平天國領導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國失敗的標志、原因和歷史意義。通過引導學生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得失。
    (2)組織學生討論《天朝田畝制度》并作出評價。
    (3)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天朝田畝制度》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其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從而培養(yǎng)學生符合社會價值和道德行為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2)通過對天京變亂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領導集團內部的斗爭造成太平天國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氣大傷,從而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三、教學過程:
    (一)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為高一新授課,學生對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識梳理和本節(jié)課的框架結構的構建,依據教學大綱和歷史考試說明,確定本課突破的教學重點是定都天京、《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著力解決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當的選擇切入點,突破難點,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對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分析,理論難度較大,若能以通俗的語言使學生接受,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站在理論高度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為以后知識的遷移打下基礎。
    (二)教具準備多媒體。
    (三)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
    復習提問導入本課。
    【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務是反侵略反封建。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問】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的是什么運動?為什么?
    【答】是太平天國運動。因為這場運動擔負著反侵略反封建的雙重任務。
    【總結過度】對,盡管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領導的起義,但是它興起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賦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揭開序幕。這節(jié)課我們去深入學習了解太平天國運動。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九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認識工業(yè)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
    1、時間:14—17世紀。2、核心思想:人文主義。
    3、影響: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4、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神曲》,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二、新航路的開辟(也叫地理大發(fā)現(xiàn))。
    1、航?;顒樱焊鐐惒及l(fā)現(xiàn)美洲新大陸,哥倫布實現(xiàn)環(huán)球航行。
    2、影響: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歐洲開始對外殖民擴張。
    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文獻:《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確立國會擁有權力。
    2、影響:在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yè)革命。
    四、美國獨立戰(zhàn)爭。
    1、文獻:《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2、影響: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了國家的獨立,促進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
    3、領導人:華盛頓,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開創(chuàng)民主政治的先河。
    五、法國大革命。
    1、文獻:《人權宣言》,宣揚自由平等、主權在民、財產權、法治原則。
    2、影響:摧毀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
    六、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工業(yè)革命的含義: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2、時間:18世紀60年代一19世紀40年代。
    3、成果: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fā)明“旅行者號”蒸汽機車(即火車)。
    七、三角貿易。
    1、: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出程: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yè)品到達非洲。中程:從非洲購買和獵取黑人達到美洲。
    歸程:從美洲帶著金銀、原料回到歐洲。
    2、影響:使非洲喪失大量人口導致貧窮和落后;加速歐洲資本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
    八、《共產黨宣言》。
    1、作者:馬克思、恩格斯。2、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九、俄國1861年改革。
    1、領導人:亞歷山大二世2、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3、影響:廢除了封建農奴制,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十、美國內戰(zhàn)(也叫美國南北戰(zhàn)爭)。
    3、影響: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美國國家統(tǒng)一,為美國資本主義更加快速發(fā)展掃除障礙。
    十一、明治維新。
    3、影響: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擺脫民族危機。
    十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時間:19世紀七十年代——20世紀初2、特點:電力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新動力機:內燃機4、發(fā)明大王:美國人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等。
    5、新交通工具:德國人卡爾本茨發(fā)明汽車;美國人萊特兄弟發(fā)明飛機。
    1、時間:2、核心思想:
    3、影響:
    4、文藝復興的先驅:——文學巨匠:——“四大悲劇”
    二、新航路的開辟(也叫)。
    1、航?;顒樱喊l(fā)現(xiàn),實現(xiàn)。
    2、影響:
    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文獻:,限制權力,確立擁有權力。
    2、影響:
    四、美國獨立戰(zhàn)爭。
    1、文獻:,宣告。
    2、影響:
    3、領導人:,領導,開創(chuàng)。
    五、法國大革命。
    1、文獻:,宣揚。
    2、影響:
    六、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1、工業(yè)革命的含義:2、時間:
    3、成果:,
    七、三角貿易。
    1、路線:
    出程:從歐洲帶著到達非洲。中程:從非洲購買和獵取達到美洲。
    歸程:從美洲帶著回到歐洲。
    影響:
    八、《共產黨宣言》。
    1、作者:2、意義:
    九、俄國1861年改革。
    1、領導人:2、性質:
    3、影響:
    十、美國內戰(zhàn)(也叫)。
    1、原因:2、文獻:和。
    5、影響:
    十一、明治維新。
    1、原因:2、性質:
    3、影響:
    十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1、時間:2、特點:,使人類進入“”
    3、新動力機:4、發(fā)明大王:
    5、新交通工具: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一
    經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合作技能和獨立探究學習的能力、但是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基礎知識和能力不扎實。大多數學生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忽視知識點的整合,課堂上缺乏歸納分析能力,這些都是教學的弊端,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二、教材內容分析。
    《歷史》八年級第二冊主要是中國近代史,歷史時空跨度大,對歷史問題的概括程度高,有歷史現(xiàn)實感和社會實踐感,思想政治性強、它繼承了《歷史》年級第一冊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線索,設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個學習單元、它總結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民經歷的兩次歷史性變革,反映了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發(fā)展過程。
    三、教學任務和目標:
    1、在八年級第二冊的歷史教學中,盡可能教給學生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知識和線索,讓學生了解所涉及的重要歷史概念。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了解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了解新中國的建國史、探險史、發(fā)展史、外交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2、繼續(xù)教授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學會總結和整合歷史知識,學會從許多歷史事物的發(fā)展中揭示歷史規(guī)律,開啟聯(lián)想和想象,自主探索,從學到會。
    3、通過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史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tǒng)、社會主義國情、領袖創(chuàng)業(yè)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具有創(chuàng)新和開拓的能力,掌握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能力。
    四、具體措施。
    1、這學期我們繼續(xù)以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率為己任,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質、思想和培養(yǎng)能力,按質按量完成教學和教育任務,讓學生掌握中國近代史。
    2、重點學習前五單元的內容,為中考打好基礎。
    3、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每一個輔導案例,教好每一節(jié)課;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4、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5、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式,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fā)和利用。
    利用學校圖書館、網絡等媒體開發(fā)教學資源、相關歷史背景資料、電影等、播放給學生觀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史料的理解。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二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yè)等在中國的出現(xiàn)及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和探究能力。
    3、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匯報、“設身處地”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三
    基礎知識:。
    歐洲殖民者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tǒng)治;海地獨立;“多洛雷斯呼聲”;西屬拉美獨立運動——玻利瓦爾、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zhàn)爭;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思想認識:。
    1.通過課文的學習,要求學生認識到殖民者的壓迫、掠奪。造成了拉丁美洲的貧窮落后,激起拉美人民的英勇抗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2.在獨立運動中,拉美人民聯(lián)合起來,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取得反殖斗爭的重大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通過分析,讓學主認識到聯(lián)合起來,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3.伊達爾哥、玻利瓦爾,圣馬丁是拉美人民反抗殖民統(tǒng)治、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英雄。
    能力培養(yǎng):。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徹底粉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guī)模的民族解放運動。推動了整個拉丁美洲的進步?;旧闲纬闪私裉炖∶乐迖业母窬?
    重點分析: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zhàn)爭。在整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南美逐漸成為斗爭的中心。兩支起義軍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對西班牙殖民者發(fā)動進攻。實現(xiàn)了配合作戰(zhàn)。先后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國。奠定了拉丁美洲信心國家的基本格局。因此南美獨立戰(zhàn)爭在整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難點分析: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在教材中并沒有完整的描述,學生分析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還有因為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不是某一個因素的作用。是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初三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所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是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zhàn)爭。
    內容較多,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在講師過程中,運用相關地圖(有條件的運用課件對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的進軍路線做詳細描述,并在進軍過程中顯示兩支部隊解放的地區(qū))這樣可以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空間感。培養(yǎng)他們史地結合的意識??梢赃m當分析南美的地形特點,體現(xiàn)起義軍在進軍過程中的艱巨性,為分析戰(zhàn)爭勝利原因打下基礎。
    難點突破方案: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
    在拉丁美洲革命一目講述完成后,提出問題拉丁美洲人民在斗爭中面對的侵略者是哪幾個?在等到學生的回答后。連續(xù)提問,面對三個對手,拉丁美洲人民仍然能夠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其原因何在?建議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從戰(zhàn)爭的性質,領袖的作用,正確的決策,各國人民的相互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幾個方面思考。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玻利瓦爾和圣馬丁領導的南美獨立戰(zhàn)爭。
    難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
    教法設計:講述法;講解法;歷史情境設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一、殖民統(tǒng)治下的拉丁美洲。
    1.歐洲殖民者掠奪金銀和開辟種植園。
    2.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影響,拉美國家民族意識與西班牙,葡萄牙矛盾尖銳.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這些給拉關人民造成深重災難與痛苦。長達300年的殖民剝削和壓迫,激化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這正是拉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
    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
    1.海地的獨立--揭開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
    早期海地被西班牙侵占。17世紀末,海地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國海上最富庶的殖民地。法國殖民者占領這兒;原來的印第安居民幾乎全被屠殺始。大批運來的黑人奴隸占海地居民90%。1789年法國大革命,海地人民在"自由、平掉、博愛"這個革命口號的激勵下,在自己領袖黑人民族英雄杜桑領導下,建立軍隊,英勇戰(zhàn)斗。起義軍熱愛自己的領袖,稱他為"盧維杜爾"(即:替大家開道路的人),在杜桑領導下,海地人民先后打敗西班牙、英國、法國侵略軍,統(tǒng)一全島,宣布獨立。法軍被迫投降。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地球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終于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誕生了。海地革命拉開了拉美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樹立了以弱勝強、小國能夠打敗大國的先例,推動了拉美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拉美獨立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中規(guī)模,影響最深的是伊達爾哥發(fā)動的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
    2."多洛雷斯呼聲"。
    在墨西哥,殖民統(tǒng)治力量較強,階級矛盾尖銳。長期被奴役的印第安人和混血種人對西班牙統(tǒng)治者懷有無比的仇恨。19世紀初,拿破侖率軍侵入西班牙,西屬美洲殖民地人民趁機起義。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多洛雷斯鎮(zhèn)的神父伊達爾哥敲響了當地教堂的鐘聲,集合當地人民,提出符合人民利益的進步綱領,大大激發(fā)了墨西哥人民的革命熱情,喚起人民的斗志。以"多洛雷斯呼聲!,為標志的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開始了。起義軍與西班牙殖民軍展開了戰(zhàn)斗。1811年伊達爾哥被敵人俘虜、英勇就義,但他得到了人民對他的尊敬。人民把他發(fā)出"多洛雷斯呼聲"的日子一9月16日定為墨西哥獨立尊他為"墨西哥獨立之父",永遠懷念他的偉大功勛。1822年成立墨西哥聯(lián)邦共和國。
    3.南美的獨立運動。
    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南美獨立運動》示意圖邊演示邊講述。
    北部主要是愛國者玻利瓦爾領導的獨立戰(zhàn)爭。玻利瓦爾出生在委內瑞拉-個土生白人貴族的家庭,從小熱愛祖國,在求學時就下定決心要打碎殖民者加在人民身上的鎖鏈。在打擊西班牙殖民軍的戰(zhàn)斗中,他宣布要廢除奴隸制,解放黑人奴隸。答應在革命后給一切參軍的戰(zhàn)士分配土地。貧苦大眾踴躍參軍,革命力量迅速發(fā)展。他由海地進人委內瑞拉,跋涉千里、越過冰凍的安第斯山.取得波耶加戰(zhàn)役的勝利,解放波哥大城,結束了西班牙在哥倫比亞的殖民統(tǒng)治。回師解放委內瑞拉,再向西進,到厄瓜多爾,最后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南部,圣馬丁在阿根廷訓練軍隊,率軍越過白雪皚皚的安第斯山,突然出現(xiàn)在智利平原,1818年智利獨立。接著圣馬丁又從海上進軍,同秘魯人民配合、解放利馬。1821年。秘魯宣布獨立,但當時那一帶還有2萬殖民軍待消滅。
    中部的戰(zhàn)斗是玻利瓦爾和圣馬丁協(xié)同共戰(zhàn)的。在打擊西班牙殖民軍的過程中,他們相互支援,共同對敵,玻利瓦爾尤其強調拉美各國之間的團結,他說:"在一起,我們是不可戰(zhàn)勝的。"這正說明聯(lián)合起來,反對外敵是戰(zhàn)勝敵人的重要因素。戰(zhàn)斗中,他們艱苦頑強、百折不撓,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人民這樣歌頌玻利瓦爾"解放者啊,整個世界,和平的世界,曾產生在你的手中。是啊,由你的血產生了和平,生出了莊稼,長出了谷穗",尊敬地稱他為"南美的解放者";圣馬丁也獲得"祖國之父"的尊稱。
    1822年圣馬丁和玻利瓦爾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會晤,商討清除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的最后據點。關于這次會晤,圣馬丁曾向玻利瓦爾說:"美洲將不會忘記我們兩人相互擁抱的這一天"。
    4.葡屬巴西的獨立。
    三、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拉丁美洲革命沉重打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tǒng)治,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到1826年,拉丁美洲國家基本獨立。
    【鞏固小結】。
    拉丁美洲這一政治格局的出現(xiàn),源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tǒng)治。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自己的努力,打碎了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成為這一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突出事件。如果把他和北美獨立戰(zhàn)爭放到一起看的話,那么整個美洲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課后作業(yè)】對照美洲地圖找出拉丁美洲新興國家的相應的位置。
    板書設計:
    第19課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一、背景。
    1.歐洲殖民者掠奪金銀和開辟種植園。
    2.民族意識增強。
    3.美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二、經過。
    1.海地的獨立——揭開拉丁美洲獨立戰(zhàn)爭的序幕。
    2.“多洛雷斯呼聲”
    3.南美的獨立運動。
    4.葡屬巴西的獨立。
    三、拉丁美洲新興國家。
    探究活動。
    制作歷史小畫報。
    1.目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搜集材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現(xiàn)代媒體手段學習的能力.
    2.上網查找資料:拉丁美洲包括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是在何時獨立的?現(xiàn)在狀況如何?
    3.根據搜集的材料,繪制拉丁美洲的歷史小畫報.
    4.在教室展出,學生自己平分.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四
    1.1腔腸動物的特征。
    身體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1.2水螅。
    運動:身體只有上下,不分左右,輻射對稱,利于捕食和防御。
    消化:內胚層圍成消化腔,與口相通,食物和消化后的殘渣都由口進出。
    防御:外胚層有刺細胞,藏有刺絲和毒液,是攻擊和防御利器。
    生殖:長出芽體,芽體長成小水螅后,從母體脫落,獨立生活。
    1.3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食用:海蜇,營養(yǎng)價值高。
    環(huán)保:珊瑚礁形成島嶼加固海岸,海洋生物的棲息場所和庇護地。
    2.扁形動物。
    2.1扁形動物的特征。
    身體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2.2渦蟲(前端三角形,有黑色眼點感光)。
    運動:身體兩側對稱,有前后、左右、背腹,感官集中于前端,能先感知外界刺激,還有專門的運動器官,更有效的運動、捕食、防御。
    消化:腹面有口,口內有咽,咽可伸出口外,捕食,食物腸內消化,殘渣由口排出。
    2.3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多數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消化器官簡單,甚至無,生殖器官發(fā)達,威脅人和動物的健康。
    3.線形動物。
    3.1線形動物的特征。
    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肛門。
    3.2蛔蟲。
    運動:沒有專門的運動器官,靠身體彎曲和伸展緩慢蠕動。
    保護:體表有密不透水的角質成。
    生殖:生殖器官發(fā)達。
    3.3線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蛔蟲病威脅人體健康,蛔蟲病的傳染形式,預防感染:注意個人衛(wèi)生,管理好糞便。
    4.環(huán)節(jié)動物。
    4.1環(huán)節(jié)動物的特征。
    身體呈圓筒形,由彼此相似的體節(jié)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4.2蚯蚓。
    體形特征:長圓筒形,許多相似環(huán)節(jié),身體前部有環(huán)帶。
    運動:分節(jié)使軀體運動靈活,體壁有發(fā)達肌肉,與剛毛配合完成運動。
    消化:腸壁有發(fā)達的肌肉,可以蠕動,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
    繁殖:環(huán)帶腺細胞分泌蛋白質和黏液,形成蛋白質環(huán)在環(huán)帶外面,有1-3個受精卵,從蚯蚓身體脫落,形成卵繭,受精卵在卵繭內發(fā)育為小蚯蚓。
    4.3沙蠶。
    生活在海洋中,兩側有突起,突起有剛毛,這些突起稱為疣足,用于爬行和游泳。
    4.4蛭。
    生活在水田、溝渠、池沼和潮濕的森林中,吸附在人蛙,家畜及人的皮膚上,吸食血液。
    4.5環(huán)節(jié)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5.軟體動物。
    5.1軟體動物的特征(動物界第二大類群)。
    身體柔軟,外有外套膜,大多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5.2雙殼類:河蚌、文蛤、扇貝等。
    運動:足。
    攝食:吸水管吸水,并攝取水中食物顆粒。
    排泄:排水管排水,并排出食物殘渣。
    呼吸:利用鰓與水流交換進行氣體交換。
    5.3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水產養(yǎng)殖、食用、藥用、裝飾。
    作為寄生蟲的寄主傳播疾病。
    6.節(jié)肢動物。
    6.1節(jié)肢動物的特征(動物界第一大類群)。
    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jié)。
    代表動物:鼠婦、蟬、蝴蝶、蚊、蠅、蝦械等。
    6.2昆蟲的結構特征。
    昆蟲是節(jié)肢動物中種類最多。
    基本特征: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等。
    6.3蝗蟲的結構特征。
    頭部:一對觸角——感覺。
    三個單眼(辨明暗),一個復眼(許多小眼,主要作用)。
    口器——攝食。
    腹部:三對足——跳躍。
    兩對翅——飛行。
    內臟器官。
    (觸角和足是附肢,分節(jié))。
    體表:氣門——呼吸。
    外骨骼(幾丁質,蛋白質),較硬——保護,防止水分蒸發(fā)(外骨骼限制生長,會定期蛻皮,直至發(fā)育為成蟲)。
    6.4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蝦、蟹等作為其他動物和人的食物。
    蜜蜂蝴蝶等傳播花粉。
    蝎、蜈蚣等作為藥材。
    果蠅作為實驗材料。
    蚊子叮咬傳播疾病。
    7.魚。
    7.1魚的種類。
    脊椎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淡水魚1000多種,海水魚種。
    7.2魚的主要特征。
    脊柱——支撐整個身體。
    體表有鱗片,鱗片表面有黏液——保護身體。
    7.3與人類的關系。
    魚類養(yǎng)殖、捕撈。
    長期過度捕撈和水污染等,魚類面臨著嚴重威脅。
    8.兩棲動物。
    8.1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
    青蛙將卵產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幼體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
    8.2代表動物。
    青蛙、蠑螈、蟾蜍、大鯢等。
    8.3青蛙的主要特征。
    幼體蝌蚪,有尾,用鰓呼吸,水中生活,
    眼后有鼓膜——感知聲波。
    頭部前段鼻孔——呼吸時氣體進入。
    前肢短小——支撐身體。
    后肢發(fā)達,趾間有蹼——跳躍、劃水。
    肺結構簡單,不發(fā)達——呼吸。
    皮膚x,分泌黏液,皮膚內布滿毛細血管,——氣體交換,輔助呼吸。
    8.4與人類的關系。
    農田害蟲的天敵,保護農作物。
    環(huán)境污染,水域減少,它們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脅。
    因此,要保護環(huán)境,禁止亂捕亂殺。
    9.爬行動物。
    9.1爬行動物的特征。
    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
    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肺呼吸,陸地產卵,卵表面有堅硬外殼。
    9.2代表動物。
    蜥蜴、揚子鱷、蛇、龜、鱉等。
    9.3蜥蜴的主要特征。
    頭部后有頸——靈活轉動,尋找食物,發(fā)現(xiàn)敵害。
    四肢短小——不能跳躍,可貼地迅速爬行。
    皮膚干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保護身體,減少水分蒸發(fā)。
    肺比青蛙發(fā)達,氣體交換能力強——只靠肺呼吸(適應陸地生活)。
    受精卵較大——養(yǎng)料充足含水分。
    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在陸地環(huán)境發(fā)育成幼蜥。
    9.4與人類的關系。
    入藥。
    捕食害蟲。
    10.鳥。
    10.1鳥的主要特征。
    視覺發(fā)達——疾飛中捕食。
    有喙無齒——喙啄取食物,食量大,消化能力強。
    肺呼吸,氣囊輔助——呼吸作用旺盛(吸氣時一部分氣體進入氣囊,呼氣時,氣囊里的氣體返回肺內,進行氣體交換)。
    心跳快,體溫高而恒定。
    產卵繁殖,卵有堅硬外殼,起保護作用。
    飛行特點:
    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翼上有大型羽毛——翼搏擊空氣可平穩(wěn)滑翔或振翅高飛。
    骨骼輕、薄、堅固,有些骨中空,可減輕體重。
    胸骨有龍骨突,(供動翼肌的作用)胸肌發(fā)達——牽動兩翼完成飛行。
    10.2恒溫動物與變溫動物。
    恒溫動物——體溫不會隨環(huán)境溫度變化而變化,鳥。
    變溫動物——體溫隨環(huán)境變化而改變,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
    10.3與人類的關系。
    捕食害蟲。
    食物來源。
    觀賞。
    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
    11.哺乳動物。
    11.1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體表被毛,鯨等少數退化——保溫,維持一定的體溫,是恒溫動物。
    胎生,哺乳——后代在優(yōu)越的營養(yǎng)條件下成長,提高成活率。
    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撕咬、切斷、咀嚼食物,提高攝食和消化能力。
    高度發(fā)達的神經系統(tǒng)和感覺器官——靈敏感知外界,并作出反應。
    11.2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食物來源。
    皮毛。
    導盲犬,警犬,軍馬等。
    危害農、林、牧業(yè)。
    傳播疾病。
    面對動物瀕臨滅絕,要采取保護措施。
    面對動物帶來的危害要合理防控。
    12.動物的運動。
    12.1動物的運動形式。
    蚯蚓蠕動、魚游泳、鳥飛行、哺乳動物的行走、奔跑、跳躍等。
    12.1運動系統(tǒng)的組成。
    骨、關節(jié)、肌肉。
    骨與骨通過關節(jié)相連成骨骼。
    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
    12.2關節(jié)的結構。
    12.3骨、關節(jié)和肌肉的協(xié)調配合。
    神經傳來刺激——骨骼肌收縮——骨繞關節(jié)活動——軀體相應部位產生運動。
    12.4運動系統(tǒng)。
    12.5運動的意義。
    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繁殖后代等。
    13.動物的行為。
    13.1先天性行為。
    動物生來就有,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可以使得動物能適應環(huán)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13.2學習行為。
    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的行為。
    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動物的學習行為可以讓它們更好地適應復雜的環(huán)境變化。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
    13.3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14.社會行為。
    14.1社會行為的特征。
    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
    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群體形成等級。
    14.2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動作、聲音、氣味都可以傳遞信息。
    14.3信息交流的意義。
    動物之間取得聯(lián)系。
    在群體覓食、御敵、繁衍后代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14.4動物間信息交流的應用。
    14.5社會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有利于獲得食物。
    戰(zhàn)勝天敵侵略。
    有效保證物種繁衍。
    14.6探究螞蟻的通訊。
    15.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5.1維持生態(tài)平衡。
    15.2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
    15.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利:蜜蜂采蜜等幫助傳粉、傳播種子。
    弊:蝗災等。
    16.細菌和真菌。
    16.1分布。
    分布:分布廣,空氣、水、土壤,生物體內或體表等。
    菌落: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
    16.2細菌的發(fā)現(xiàn)和種類。
    發(fā)現(xiàn):巴世德鵝頸瓶實驗。
    種類:按細菌不同形態(tài)分為球菌(葡萄球菌)、桿菌(枯草桿菌)和螺旋菌(迂回螺菌)。
    16.2細菌的結構。
    具有細胞的一般結構,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核區(qū),核質x,沒有核膜包被(原核細胞),有細胞壁,有些有莢膜(保護作用)和鞭毛(運動)。
    原核細胞:像細菌這樣只有核區(qū)的細胞稱為原核細胞。
    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
    16.3細菌的生殖。
    依靠分裂進行生殖。
    芽孢:細菌休眠體,幫助細菌度過不良環(huán)境。
    16.4真菌的結構。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含線粒體等細胞器)、細胞核等。
    真菌的細胞核的核質由核膜包被,屬于真核細胞。
    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
    青霉的結構:直立菌絲和營養(yǎng)菌絲(吸收營養(yǎng)物質)。
    16.5真菌的生殖。
    通過產生孢子來繁殖后代。
    16.6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引起患病。
    細菌:鏈球菌——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等。
    真菌:手癬、足癬等,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等。
    與動植物共生。
    地衣、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等。
    16.7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酵母菌:制作饅頭面包。
    乳酸菌:制作酸奶。
    醋酸菌:制醋。
    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內的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她們的生長和繁殖。
    疾病防治:抗生素。
    清潔能源和環(huán)境保護:甲烷菌生成甲烷,凈化污水等。
    17.病毒。
    17.1病毒的種類。
    非常微小,一般用納米表示大小。
    根據感染生物的不同: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如t4噬菌體);植物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動物病毒(腺病毒)。
    17.2病毒的結構。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構成。
    不能獨立生活,只能侵入其他生物細胞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繁殖:靠自己的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制造新的病毒。
    17.3與人類的關系。
    導致人類、動物和植物患病,是一些疾病的病原體。
    醫(yī)藥研制,疫苗。
    農業(yè)生產,生物殺蟲劑。
    18.生物的分類。
    18.1分類的依據。
    18.2生物分類的等級。
    生物分類的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18.3種。
    種是生物分類等級中最基本的分類單位,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最密切的。
    18.4不同種的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19.生物多樣性。
    19.1生物多樣性的含義。
    生物種類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物種類多樣性實質上是基因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措施)。
    19.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
    物質滅絕速度加快,許多動植物處于瀕危狀態(tài)。
    19.3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環(huán)境污染、自然災害頻發(fā),外來物種入侵等。
    19.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途徑。
    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
    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提高公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
    生物實驗題怎么答。
    第一步:仔細閱讀題目,畫出關鍵詞,弄清生物實驗的原理、實驗中材料的使用、實驗中的變量、現(xiàn)象及預測實驗結果等等。
    第二步:確定并理解實驗變量。
    在生物實驗過程中,變量是指可被操縱的特定因素或條件。據其在實驗中的作用,可分為兩類:實驗變量與反應變量:實驗變量,也稱為自變量,指實驗中由實驗者操縱的因素或條件。反應變量,又稱因變量,指實驗中由于實驗變量引起的變化和結果。通常實驗變量是原因,反應變量是結果,二者具有因果關系。實驗的目的在于獲得和解釋這種前因后果。比如:教材中探究溫度和濕度對霉菌生長的影響!
    無關變量:指實驗中除實驗變量外的影響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果的因素或條件。設計時,注意無關變量要相同且適宜,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
    第三步:分析實驗的現(xiàn)象及預測的結果進行答題!注意運用準確的生物語言回答。
    一在生物實驗設計中,學生一般在時間、溫度、物質的量上難以做到準確的量化描述,故盡可能用“定性”的語言表達,在實驗步驟表述中巧用下列詞語:如“一段時間”、“適宜的溫度”、“適量的”、“一定量的”、“等量的”、“相同條件下”、“適宜條件”等。
    二注意避免“詞不達意”。例如:有些學生描述為“分別在甲、乙兩試管中加入a、b物質”,如此表達則有歧義,準確的描述應為“在甲試管中加入a物質,乙試管中加入b物質?!?BR>    初中生物大題解題方法。
    認真審題。審題是閱讀題干、弄清題意的過程。準確、充分感知題目信息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審題一般分為兩步:一是準確挖掘已知條件,二是分析已知條件的內涵,全面準確地找到題干中的已知條件。在審題時要盡量做到穩(wěn)、準、慢,盡量挖掘一切對解題有效的信息,尤其是注意那些關鍵性和限制性的文字,避免解題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建立試題與教材知識間的聯(lián)系。生物簡答題的命題仍然是以基礎知識的考查為主,著重體現(xiàn)“題在書外,理在書中”的命題思想。解題時要以問題為中心,以教材基礎知識為依據,將所學知識與試題要求準確鏈接,并進行重組整合。
    準確作答。作答時首先要寫答題提綱,理清答案要點和步驟,然后再根據理清的思路把答案要點用生物學術語完整、準確地書寫出來。答題時要做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語言規(guī)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潔。
    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生物學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規(guī)律是培養(yǎng)科學思維方法、完成探究性實驗的基礎。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五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睆募ぐl(fā)學生的目的出發(fā),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fā)思維的目的。力圖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六
    style="color:#125b86">
    戊戌變法
    掌握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討論探索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教學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tǒng)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它為中國近代企業(yè)積累了經驗,培養(yǎng)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tǒng)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xù)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guī)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良的愛國傳統(tǒng),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chuàng)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yè)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fā)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yè)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yōu)槭裁从X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xù)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蹦闶欠裢膺@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tǒng)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部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案篇十七
    style="color:#125b8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四庫全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魏源的進步思想、《海國圖志》編寫的目的和主要內容、嚴復其人、嚴復譯著《天演論》的內容和影響、清末教育制度變革的情況。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清末愛國思想出現(xiàn)的背景,分析其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愛國的、進步的。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時候,嚴復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并譯著《天演論》,宣傳生物進化觀點和社會進步理論,引導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是符合歷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會動蕩不安,民族危機日益深重,魏源、嚴復等人能夠順應歷史潮流,主張向西方學習,這種勵志圖強,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本課是“清朝的文化”中關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國文化狀況以及傳統(tǒng)文化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變化很有幫助。清朝末年,社會腐朽、落后,國家主權不斷淪喪,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愛國的思想家們不甘落后,勇于革新進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會黑暗之時,在我國思想文化界呈現(xiàn)出一些鮮活進步的現(xiàn)象。
    重點分析。
    本課重點是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積極倡導者,他編寫的《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愛國和進步的意義,啟導著中國知識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這是當時中國思想界的新動向。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運動興起,嚴復正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思想家,他所宣傳的社會進步理論,打擊了封建勢力,啟發(fā)中國知識界去探索西方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尋找救國之路。
    難點分析。
    本課難點是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本目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生對《天演論》是什么樣的著作并不了解,嚴復翻譯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特別是《天演論》所宣傳的思想是什么?在當時為何能產生巨大影響?這都需要把嚴復的思想同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聯(lián)系起來考慮,這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重點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國圖志》:這是本課重點之一。結合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分析魏源等人開明思想出現(xiàn)的原因。然后,教師簡介魏源的生平,引導學生看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主要圍繞魏源思想產生的背景、《海國圖志》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要讓學生領會魏源思想的愛國性。
    難點突破方案。
    嚴復和《天演論》: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引導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情況,指出嚴復在中國近代的地位,結合小字,對嚴復的生平作一簡單介紹。然后指導學生看書,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分析嚴復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嚴復力主維新變法,救亡圖存。
    關于《天演論》及其進化論的觀點,教師可以介紹該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指導學生閱讀書中小字部分,著重指出嚴復翻譯此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為19世紀末期的維新變法運動搖旗吶喊。最后,點明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重要意義。
    教法建議。
    導入新課:教師可以提問上節(jié)課有關科學技術的內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國依然落后挨打,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愛國思想家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尋找救國之路。由此導入新課。
    《四庫全書》:引導學生掌握該書的性質、分類以及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書中插圖和小字部分學生自學,不作要求。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思想家魏源、嚴復的思想。
    難點:嚴復譯著《天演論》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提問:清朝末年,我國出現(xiàn)了哪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清朝末年,我國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這不能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進步思想家們意識到中國的落后,主張學習西方,變革社會。從而引出新課。
    二、《四庫全書》:
    性質:這是清朝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叢書,也是世界上的一部叢書。
    分類和意義: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共收錄各類書籍3000多種,近8萬卷,保存了十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清政府為了鞏固統(tǒng)治,實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刪改、銷毀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的書籍,也是祖國文化遺產遭到很大破壞。
    三、魏源和《海國圖志》。
    1.簡介魏源的生平。
    2.《海國圖志》:學生閱讀書中相關內容后,教師指出:《海國圖志》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一部專著,也是介紹和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著作。這部書編寫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即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響:組織學生討論:魏源的思想有什么進步性?產生了什么影響?
    魏源主張向西方學習,表明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先進人物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后,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過來,開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現(xiàn)實問題,啟迪人們通過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四、嚴復和《天演論》。
    1.簡介嚴復:引導學生回憶嚴復在維新變法運動期間,就在天津主辦《國聞報》,宣傳變法的史實。結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嚴復是我國近代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
    2.嚴復思想形成的背景:提問:嚴復生活的時代和魏源生活的時代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嚴復主張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是與19世紀末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維新變法思想高漲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不斷深化的結果。
    3.《天演論》及其影響:為了介紹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嚴復一生翻譯了大量西方學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論》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看書討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觀點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論。嚴復翻譯《天演論》的真實目的在于以進化論為思想武器,論證變法維新的合理性,通過變法使社會由落后變?yōu)橄冗M是自然之理,抨擊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錯誤觀點。很顯然,嚴復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封建保守思想進行了有利的抨擊,啟發(fā)中國知識界探索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為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師指導,以學生自學為主)。
    1.背景:傳統(tǒng)科舉制度的弊端在于脫離社會實際,培養(yǎng)不出有用的人才。鴉片戰(zhàn)爭以后,受西方的影響,新式學堂紛紛建立,教育改革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時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03年,張之洞等奏準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05年,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