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教案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添加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來豐富教案內容,提供更多的學習支持。教學反思和評估是教案編寫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一
1、加深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能應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二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請同學們把收集到的百分數展示給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綸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數真不少,看來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百分數。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讓學生交流已經知道百分數的哪些知識。
生:會讀百分數、會寫百分數……。
2、教師示范“%”和百分數的寫法。(寫百分號時,兩個圓圈要寫得小一些,以免和數字混淆)。
3、讓學生寫出幾個喜歡的百分數,并讀出來。
4、小組交流認識百分數的意義。
(1)教師提問:什么叫百分數呢?生答。
(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師解釋: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倍比關系,它的后項是一種固定的數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討論: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數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各組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5、討論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系及區(qū)別:聯系是:都可以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即都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區(qū)別是: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數,表示數時可以帶單位名稱。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它的后面不能寫單位名稱。
6、練習:下面的這些分數哪個能寫成百分數。
(1)六一班的同學中男同學的人數占48/100。
(2)一個蘋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噸,運走它的32/100。
三、鞏固應用熟練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規(guī)定時間內寫出10個滿意的百分數,結束后讓學生說出實際寫的個數是規(guī)定的百分之幾。
四、課堂小結體驗收獲。
五、課堂檢測。
(一)必做題。
1、25%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單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數叫做百分數。()。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4、百分數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完全相同。()。
(二)選做題。
選擇合適的百分數填空。2%15%120%100%0.0001%。
1、今天上課,積極舉手的同學占全班人數的()。
2、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這個單元的及格率一定會達到()。
3、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guī)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fā)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fā)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91頁例4及練習十八第1~3題?!窘虒W目標】1.通過學生觀察、探索,使學生掌握數線段的方法。2.滲透“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一定規(guī)律解決較復雜的數學問題。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窘虒W重、難點】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找到數線段的方法?!窘叹?、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游戲設疑,激趣導入。1.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吧,請你們拿出紙和筆在紙上任意點上8個點,并將它們每兩點連成一條線,再數一數,看看連成了多少條線段。(課件出現下圖,之后學生操作)2.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學生表示:太亂了,都數昏了)大家別著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評析】巧設連線游戲,緊扣教材例題,同時又讓數學課饒有生趣。任意點8個點,再將每兩點連成一條線,看似簡單,連線時卻很容易出錯。這樣在課前制造一個懸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欲望,同時又為探究“化難為簡”的數學方法埋下伏筆。二、逐層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1.從簡到繁,動態(tài)演示,經歷連線過程。師:同學們,用8個點來連線,我們覺得很困難,如果把點減少一些,是不是會容易一些呢?下面我們就先從2個點開始,逐步增加點數,找找其中的規(guī)律。師:2個點可以連1條線段。為了方便表述我們把這兩個點設為點a和點b。(同步演示課件,動態(tài)連出ab,之后縮小放至表格內,并出現相應數據,如下圖)師:如果增加1個點,我們用點c表示,現在有幾個點呢?(生:3個點)如果每2個點連1條線段,這樣會增加幾條線段?(生:2條線段,課件動態(tài)連線ac和bc)那么3個點就連了幾條線段?(生:3條線段)師:你說得很好!為了便于觀察,我們把這次連線情況也記錄在表格里。(課件動態(tài)演示,如下圖)師:如果再增加1個點,用點d表示(課件出現點d)現在有幾個點?又會增加幾條線段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動態(tài)演示連線過程)那么4個點可以連出幾條線段?(生:4個點可以連出6條線段。課件動態(tài)演示,如下圖)師:大家接著想想5個點可以連出多少條線段?為什么?(引導學生明白:4個點連了6條線段,再增加1個點后,又會增加4條線段,所以5個點時可以連出10條線段。課件根據學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圖)師:現在大家再想想,6個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呢?就請同學們翻到書第91頁,請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動手連一連,再把相應的數據填寫好。(學生動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紹連線情況,課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個點的.圖與數據)【評析】讓學生從2個點開始連線,逐步經歷連線過程,隨著點數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初步感知點數、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之間的聯系。2.觀察對比,發(fā)現增加線段與點數的關系。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在這張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引導學生明確:2個點時總條數是1,3個點時就增加2條線段,總條數是3;4個點時增加了3條線段,總條數是6;5個點時增加了4條線段,總條數是10;到6個點時增加了5條線段,總條數是15。)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五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匯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六
安靜悠遠$的意境!體會。
談這首詩所表現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誦時!教師可借助相關的圖片展示!將樂%詩和畫結合!引起學生的聯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境"$%自選一首與古琴曲關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詩!進行配樂詩朗誦!體會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教學基本要求。
音困難的問題!并能起到保護嗓音的作用"演唱"歌曲!花非花"教學基本要求。
輕柔%優(yōu)美的聲音來演。
山月(片段!先請學生聽出漁舟唱晚(演奏的樂器音色!再播放。
*!+學習雙吐音%三吐音的吹奏方法"可按教科書的學習提示進行。
一些基本的練習!雙吐。
低聲部的雙吐和三吐!尤其是連續(xù)六個雙吐音!要吹得清楚%有彈性-注意最后一句。
#$中三個雙吐音之間出現的三吐音!舌尖與舌根的移動要快"待吹。
奏熟練后!再逐步回原速!把歌曲的情緒吹出來"編創(chuàng)與活動。
歌曲有不少!如春曉(詠鵝(靜夜思(等!可作為教學的導入和學生一起重溫!唱一唱!
邊唱電影插曲滄海一聲笑(旋律!一邊在七根橡皮筋上模擬古琴的演奏"*+還可選擇一些簡單的學生熟悉的歌曲為練習小曲!如&歌曲我和你(等"。
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較貼切。
行!表達了詞者以超然達觀的心態(tài)面對不得意的現實-第三%四句。
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似。
句的句未基本以#$為結束音!營造了#月圓之時人孤單$的情景!有著對。
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醉漁唱晚("&%古琴譜。
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
0/0個"因此學琴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記憶指法"#%琴"歌。
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優(yōu)秀者!如秋風詞(關山月(鳳求凰(極樂吟(陽關三疊(蘇。
武思君(漁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音樂典故&高山流水覓知音。
天流水(能找到宇宙中的新#知音$//$%作者介紹。
音樂%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首"主要作品有&管。
弦樂序曲懷舊(!管弦樂。
都市風光幻想曲(!清唱劇長恨歌(!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歌曲九一八(熱。
繼五年級#歡樂的村寨$的主題!感受具有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風格特點的音樂之后!本課。
趣和鮮明的彝族風格特點"歌曲以#45%67%859$三個音為主要音!
加上跳動明快的節(jié)奏以及。
音樂要素的聽辨能力和表現音樂的能力"教學目標。
一%能感受樂曲阿細跳月(和火把節(jié)(片段熱烈歡快的情緒!在聆聽中知道云南少數。
聆聽"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教學基本要求!%導入方式&*!+可從復習聆聽快樂的羅嗦(或演唱趕圩歸來啊哩哩(入手!請學生回顧彝族的民族風俗風情!然后進入樂曲主題的聆聽"。
示-還可結合本課的#活頁習題$!引導學生從音色%速度%力度和。
聽出輕快%靈巧的中間。
奏!想象音樂表現的場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題!熟悉旋律-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
器!如三角鐵!在樂段的長音處上奏一奏"$%完整聆聽樂曲!表現樂曲熱烈歡騰的情緒"可啟發(fā)學生邊聽邊用樂器伴奏%身體律動和哼唱主題等形式來表現"!&演唱"歌曲!轉圓圈"教學基本要求!%導入方式&*!+可從復習演唱歌曲月亮月光光(導入歌曲的學習"*&+也可從本課的發(fā)聲練習入手!把學生帶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幫助讀節(jié)拍的辦法!先。
些活動!如采用師生對唱或者男女生對唱的形式進行學唱!增加學生學習的情趣!感受歌曲的樂趣"。
以嘗試用輪唱的形式!把歌曲推向高潮"知識與技能教學基本要求!%發(fā)聲練習。
這是一首簡單的三聲部練聲曲!旋律逐漸下行!音量逐漸減弱!表現的意境與歌詞緊密結。
合"練習時要注意做到三個聲部之間的均衡與協調"第一聲部最后。
圍繞本課歌曲轉圓圈(主要音設計的編創(chuàng)練習!教師可先與學生一起回顧學過的類似歌。
關彝族民俗風情的相關資料!然后再在課堂上交流%分享-或者請。
有舞蹈特長的學生在課前學習。
個音即興唱前三拍!如#$!全班同學則唱后兩拍#$"。
活動目的&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認識"活動準備&。
畫出自己想象的樂器關于樂器)))*""+板胡阮揚琴畫出它的演奏動作。
用文字形容它的音色我要提出的問題""活動開始&!%播放音樂片段!學生發(fā)揮想象!在表格中畫出自己想象的樂器形狀"&%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或實物!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形狀!加深認識這些樂器"#%再次聆聽音樂片段!學生根據樂器的音色為樂器分類!師生交流后歸納小結"%觀看樂器演奏的視頻!認識樂器"以揚琴為例!觀看演奏視頻后!請學生畫出它的演奏動作并用文字表述它的聲音"。
火把節(jié)(片段選自由王西麟的云南音詩(第四樂章"云南音詩(創(chuàng)作于!.-#年!時。
地區(qū)彝族人的自稱"不少撒尼民歌中以#45$%#67$%#859$三音為重要組成音!獨具特色"這首歌曲的旋律就是以這三個音為基礎構成的!#9$音偶爾%短暫的出現只是起經過音的作用"#45$%#67$%#859$三個音互相連接組合形成連續(xù)的跳進!使音調具有活潑%跳動的特點!加上明快的節(jié)奏!音樂顯得分外的生動%活躍!富有舞蹈韻律感"。
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主要是指弓弦摩擦發(fā)音的樂器!這類樂器音色柔和!擅長演奏歌。
現力!并廣泛使用在獨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二"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中音拉奏樂器"形狀比二胡大些!張。
于左手按音的指距較寬!因此演奏起來不如二胡靈活"可獨奏或參加重奏"。
又叫#柳葉琴$!是民族樂隊中重要的高音彈撥樂器"原來流行于蘇北魯南一帶!外形如。
曲目草原放牧(選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阮。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感受統(tǒng)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tǒng)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tǒng)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tǒng)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tǒng)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tǒng)計表,進行統(tǒng)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tǒng)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tǒng)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tǒng)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tǒng)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tǒng)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tǒng)計表,并進行校對。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八
1、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2、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含義,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愛勞動、愛家庭的教育。
教學重點: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擺放的?
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呢?
分類擺放后顧客去買東西更方便。你們想不想學習怎樣分類呢?
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分類。
二、授新課
1、活動一:整理房間
(1)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園玩,可是他的媽媽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間整理好.
(2)課件出示:同學們看了亮亮的房間,你們想對亮亮說什么?
你們愿意幫幫他嗎?那么你們認為該怎樣整理房間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
你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整理嗎?(強調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應用題以它為基礎,很多復合的分數應用題也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咎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例1只涉一個數量,要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數量的一部分,屬于部分與整體的問題。在這里用線段圖幫助學生題意,明確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從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
學生對單位1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本課讓學生分清把誰看作單位1。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學生在畫線段圖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要適時指導。
1、經歷對實際問題的探究的過程,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解答。
正確地確定單位1
教學過程備注
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其中的2份。)
教師然后讓學生試著畫一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全班與教師一起畫線段圖,借助于線段圖理解題意,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為:2500=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做一做。
這是一道關于兩個量之間的,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的問題。在解答時,教師也先讓學生畫線段圖分析。
然后再獨立解答。
2、完成練習四中的部分練習。
課堂小結。
板書: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
學生已經有了對周長的認識,只是研究圓的周長需要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那么,對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這個倍數關系,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是能發(fā)現的,然后再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推導出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關鍵是引導學生能發(fā)現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3.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系和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4.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推導并總結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深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備注: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猜想:認識圓的周長
(一)激發(fā)興趣
(二)認識圓的周長
1.回憶正方形周長:
小黃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長?
2.認識圓的周長: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圓的周長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幣、茶葉筒、易拉罐等物品,從這些物體
中找出一個圓形來,互相指一指這些圓的周長。
(三)討論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系
1.我們要想對這兩個路程的長度進行比較,實際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樣才能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說,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哪部分有關系?正方形的周長總
是邊長的幾倍?
(四)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討論方法:剛才我們已經解決了正方形周長的問題,而圓的周長呢?
2.反饋:(基本情況)
(1)滾動--把實物圓沿直尺滾動一周;
(2)纏繞--用綢帶纏繞實物圓一周并打開;
(3)折疊--把圓形紙片對折幾次,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4)初步明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測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小結各種測量方法:(板書)轉化
曲直
4.創(chuàng)設沖突,體會測量的局限性
5.明確課題: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五)合理猜想,強化主體:
1.請同學們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系,而且總是邊長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我們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長那樣找到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小組討論并反饋。
2.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你認為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
向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再看這幅圖,
猜猜看,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倍?
(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直徑相等,直接觀察可發(fā)現,圓周長
小于直徑的四倍,因為圓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兩點間
線段最短,所以半圓周長大于直徑,即圓周長大于直徑的兩倍)
4.小結并繼續(xù)設疑:
活動二:動手操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獲取知識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應用廣角。
1、問:你在生活中發(fā)現過哪些數學問題嗎?
你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嗎?
2、完成第27題。
(1)課前預先布置學生按要求去調查。
(2)課上,讓學生分組匯報調查得到的數據。
學生根據數據計算,完成填空。
(3)分析:從這些信息中,你們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數或比表示相關的信息有什么好處?
3、完成第28題。
收集一些用百分數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4、完成第29題。
根據本校一年級的班級數,讓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讓每個小組調查一個班級的數據。
全班交流,統(tǒng)計分別知道三個應急電話號碼的人數,再讓學生按要求計算。
5、完成第30題。
(1)每位學生帶一張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硬紙板。
讀題,思考:剪去的`每個正方形的邊長應該是幾厘米?
(2)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這個紙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這個紙盒用了多少硬紙板?
這個紙盒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評價。
1、回顧自己本學期學習的表現,對照書上的幾個要求,給自己評一評,看看分別能得幾顆星。
2、在學習中,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別成功的?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經驗同大家交流一下。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二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tǒng)計圖“。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tǒng)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tǒng)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課件。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電腦課件呈現下表。
種類攝入量/克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類50。
奶類和豆類450。
魚、禽、肉、蛋等類600。
蔬菜和水果類900。
谷類1800。
2、電腦課件呈現統(tǒng)計圖(或以學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是扇形統(tǒng)計圖呢?
2、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特點。
3、即時練習。
完成課后的“說一說”。
(1)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扇形統(tǒng)計圖,讀一湊統(tǒng)計圖中的各類信息。
(2)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說信息,并計算各種成分的百分比。
匯報計算結果,訂正。
學生發(fā)言、交流。
學生匯報:條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食物的攝入量。
觀察,說出獲得的信息。
根據教師引導說出發(fā)現。
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觀察數據,發(fā)現,說出不同,說出自己的看法。
進行計算,訂正。
三、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揭題,板書課題:扇形統(tǒng)計圖。
出示課件一邊呈現扇形統(tǒng)計圖,一邊進行簡要講解,使學生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占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占總攝人量的百分之幾)。
四、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試一試”。
1、比較各項活動時間,說一說有什么不同。提出數學問題。
2、總時間是多少?各項活動時間可以怎么計算?
3、參照題目,畫一個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五、全課小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扇形統(tǒng)計圖。
能清楚地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三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抽取問題。
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一、教學例。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1)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2)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fā)現規(guī)律。
啟發(fā):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fā)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題。
(1)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同學交流,說明理由。
第2題。
(1)說一說至少取幾個,你怎么知道呢?
(2)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四
整理與復習學到的知識,試一試第1題。
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的整理和歸類。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學過的'知識和計算方法。
2、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
導學策略。
練習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儀、投影片。
導學流程設計:
教師預設。
學生活動。
一.引入。
1.問: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指名回答。
2.師生一起歸納、整理幾個單元所學內容。
3.揭示課題。
4.請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5.與同學進行交流。
二.展開(要多設計一些學生生活實際的題目,讓題目靠近學生生活。)。
1.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2.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3.與同學進行交流。
注意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三.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66練一練第1題。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
四.作業(yè)。
學生指名回答。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與同學進行交流。
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與同學進行交流。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很好。
教學心得體會: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學生更喜歡。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五
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分數乘法的意義是分數乘除法的基礎,也是整個六年級應用題學習的基礎和關鍵。而在人教版第5頁的例3中,它是從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著手進行理解和分析,在經過繁雜的把單位1按分數意義平分再平分,還要借助畫圖讓學生發(fā)現其實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這個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來的。法則的證明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的復雜的??v觀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維能力從最正統(tǒng)的思路按部就班著手進行分析與解釋,它忽略了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
有沒有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而又不難得出分數計算法則的方法?其實在學生學習分數乘法的過程中,特別是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的學習,到了后面的計算對于學生來說記得的只是它的計算法則了,我們大可以撇開分數乘法的意義,換個角度去進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學生在五年級時學過分數化小數的知識,不妨在這節(jié)里拿出來用用,從小數乘法著手進行推導,學生會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這樣進行,先講例3,把例3里的分數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如。
1、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3/5公頃,3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
學生列式:3/5*3=?
2、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3/5公頃,3/4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
引導學生想數量關系:
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小時數=一共可耕地的公頃數。
列式:3/5*3/4=。
1、讓學生嘗試計算并自由發(fā)言自己的想法。
師生齊小結:3/5*3表示有3個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頃)。
2、而3/5*3/4則可以化成小數進行計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數的結果化成分數)。
讓學生猜猜,中間的計算過程是可以怎樣填寫。
補充完整:3/5*3/4=3*3/5*4=9/20。
學生嘗試完成并板書:1/2*1/5=1*1/2*5=1/10。
5/8*1/4=5*1/8*4=5/32(這道題稍繁雜)。
通過對以上式子的觀察從而得出結論: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如例題中的3/5*3,其實也可以用以上法則進行計算。
過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數3化成分數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則進行計算了。
如:3/9*2/7=。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去做,
第一種方法:是把分數化成小數(保留兩位小數)。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種方法:是用分數乘法的法則去做。
3/9*2/7=3*2/9*7=6/63=00952。
這樣進行教學雖然有其局限性,如分類數的選擇就有講究,必須是能化成有限小數的,二是化成小數然后再化成分數這個過程不是每個小數化分數都很容易。故而這樣的分數也不是很隨意的能找到,而對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乘法就很難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有效的驗證,當然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舉一知十進行推理,從而得出計算法則。這樣做的基礎是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舊知出發(fā)正向遷移至新的知識中去。這是可行的。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六
1、認識鐘面和時間單位時、分,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并學會時間的兩種寫法;知道1時=60分。
2、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育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3、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魁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這一理念,本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課標》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方法經驗等。本課利用學生已認識了整鐘點,生活中對時、分的無意識感知,讓學生在非整時的認識產生疑問:“要怎么樣認讀呢?”在教學時、分的關系時產生了“為什么1時=60分呢?”使學生產生內需,萌發(fā)探索的動機,從而誘導學生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2、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時、分的進率及正確認讀鐘面上的幾時幾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勢必叵殺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特地安排了“闖關奪寶”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及學習數學的快樂。
3、增添童話色彩。
低個級學生都是比較活潑、可愛型的,因此問題情境的設置應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闖關奪寶”、“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
時、分的認識。
小白兔和媽媽一起逛鐘店……。
(出示鐘店畫面)。
1、師:時鐘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帶回家呀!
2、小結:
要表示時間,就要用到時間單位“時、分”。
(板書:時、分)。
2、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a、有兩根針;
b、有12個數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學生自己小結。
1、師:看來鐘面上的知識還真不少,那把鬧鐘帶回家,不會看也沒用??!
2、讓同學說說平時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鐘的。
3、點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4、引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5、感知1分鐘。
師:既然大家都會看時間,那闖關肯定是沒問題,有沒有信心呢?
第一關:幫時鐘爺爺念念數。
1、出示鐘面模型。
2、要求先讀一讀,再把它們寫下來。
3、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闖關。
第二關:給可愛的小鬧鐘找伙伴。
1、出示圖片。
2、小組討論后反饋。
第三關:山羊伯伯的一天。
1、剛才我們經歷了一分鐘,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幾個一分鐘,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齊讀每一個時刻,小組討論后完成表格的時間填寫。
4、小組反饋。
師宣布闖關成功,并出示獎品。
由學生自主完成,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七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質性。
發(fā)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多媒體課件。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和6: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60:40。
內項:6o。
外項: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60:40。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fā)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fā)現。
(3)匯報你的發(fā)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fā)現。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60/40。
3.。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1/4:1/10。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一
1、加深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理解,能應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2、進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二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請同學們把收集到的百分數展示給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綸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數真不少,看來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很廣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百分數。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讓學生交流已經知道百分數的哪些知識。
生:會讀百分數、會寫百分數……。
2、教師示范“%”和百分數的寫法。(寫百分號時,兩個圓圈要寫得小一些,以免和數字混淆)。
3、讓學生寫出幾個喜歡的百分數,并讀出來。
4、小組交流認識百分數的意義。
(1)教師提問:什么叫百分數呢?生答。
(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師解釋: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倍比關系,它的后項是一種固定的數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討論:百分數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數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各組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5、討論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系及區(qū)別:聯系是:都可以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即都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區(qū)別是: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數,表示數時可以帶單位名稱。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它的后面不能寫單位名稱。
6、練習:下面的這些分數哪個能寫成百分數。
(1)六一班的同學中男同學的人數占48/100。
(2)一個蘋果重27/100千克。
(3)一堆煤重87/100噸,運走它的32/100。
三、鞏固應用熟練掌握。
(1)完成p78“做一做”(2)在規(guī)定時間內寫出10個滿意的百分數,結束后讓學生說出實際寫的個數是規(guī)定的百分之幾。
四、課堂小結體驗收獲。
五、課堂檢測。
(一)必做題。
1、25%的計數單位是(),它有()個這樣的單位。
2、分母是100的分數叫做百分數。()。
3、一杯牛奶重25%千克。()。
4、百分數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完全相同。()。
(二)選做題。
選擇合適的百分數填空。2%15%120%100%0.0001%。
1、今天上課,積極舉手的同學占全班人數的()。
2、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這個單元的及格率一定會達到()。
3、大海撈針的可能性是()。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guī)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扇绻钊脬@研教材,其實會發(fā)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fā)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四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91頁例4及練習十八第1~3題?!窘虒W目標】1.通過學生觀察、探索,使學生掌握數線段的方法。2.滲透“化難為易”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一定規(guī)律解決較復雜的數學問題。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探索規(guī)律的能力?!窘虒W重、難點】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找到數線段的方法?!窘叹?、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游戲設疑,激趣導入。1.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游戲吧,請你們拿出紙和筆在紙上任意點上8個點,并將它們每兩點連成一條線,再數一數,看看連成了多少條線段。(課件出現下圖,之后學生操作)2.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學生表示:太亂了,都數昏了)大家別著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評析】巧設連線游戲,緊扣教材例題,同時又讓數學課饒有生趣。任意點8個點,再將每兩點連成一條線,看似簡單,連線時卻很容易出錯。這樣在課前制造一個懸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欲望,同時又為探究“化難為簡”的數學方法埋下伏筆。二、逐層探究,發(fā)現規(guī)律。1.從簡到繁,動態(tài)演示,經歷連線過程。師:同學們,用8個點來連線,我們覺得很困難,如果把點減少一些,是不是會容易一些呢?下面我們就先從2個點開始,逐步增加點數,找找其中的規(guī)律。師:2個點可以連1條線段。為了方便表述我們把這兩個點設為點a和點b。(同步演示課件,動態(tài)連出ab,之后縮小放至表格內,并出現相應數據,如下圖)師:如果增加1個點,我們用點c表示,現在有幾個點呢?(生:3個點)如果每2個點連1條線段,這樣會增加幾條線段?(生:2條線段,課件動態(tài)連線ac和bc)那么3個點就連了幾條線段?(生:3條線段)師:你說得很好!為了便于觀察,我們把這次連線情況也記錄在表格里。(課件動態(tài)演示,如下圖)師:如果再增加1個點,用點d表示(課件出現點d)現在有幾個點?又會增加幾條線段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動態(tài)演示連線過程)那么4個點可以連出幾條線段?(生:4個點可以連出6條線段。課件動態(tài)演示,如下圖)師:大家接著想想5個點可以連出多少條線段?為什么?(引導學生明白:4個點連了6條線段,再增加1個點后,又會增加4條線段,所以5個點時可以連出10條線段。課件根據學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圖)師:現在大家再想想,6個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呢?就請同學們翻到書第91頁,請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動手連一連,再把相應的數據填寫好。(學生動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紹連線情況,課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個點的.圖與數據)【評析】讓學生從2個點開始連線,逐步經歷連線過程,隨著點數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初步感知點數、增加的線段數和總線段數之間的聯系。2.觀察對比,發(fā)現增加線段與點數的關系。師:仔細觀察這張表格,在這張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引導學生明確:2個點時總條數是1,3個點時就增加2條線段,總條數是3;4個點時增加了3條線段,總條數是6;5個點時增加了4條線段,總條數是10;到6個點時增加了5條線段,總條數是15。)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五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匯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fā)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六
安靜悠遠$的意境!體會。
談這首詩所表現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誦時!教師可借助相關的圖片展示!將樂%詩和畫結合!引起學生的聯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其中的意境"$%自選一首與古琴曲關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詩!進行配樂詩朗誦!體會古代文人的氣質與情感"。
聆聽"歌曲!但愿人長久"教學基本要求。
音困難的問題!并能起到保護嗓音的作用"演唱"歌曲!花非花"教學基本要求。
輕柔%優(yōu)美的聲音來演。
山月(片段!先請學生聽出漁舟唱晚(演奏的樂器音色!再播放。
*!+學習雙吐音%三吐音的吹奏方法"可按教科書的學習提示進行。
一些基本的練習!雙吐。
低聲部的雙吐和三吐!尤其是連續(xù)六個雙吐音!要吹得清楚%有彈性-注意最后一句。
#$中三個雙吐音之間出現的三吐音!舌尖與舌根的移動要快"待吹。
奏熟練后!再逐步回原速!把歌曲的情緒吹出來"編創(chuàng)與活動。
歌曲有不少!如春曉(詠鵝(靜夜思(等!可作為教學的導入和學生一起重溫!唱一唱!
邊唱電影插曲滄海一聲笑(旋律!一邊在七根橡皮筋上模擬古琴的演奏"*+還可選擇一些簡單的學生熟悉的歌曲為練習小曲!如&歌曲我和你(等"。
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較貼切。
行!表達了詞者以超然達觀的心態(tài)面對不得意的現實-第三%四句。
再現了第一部分的旋律!似。
句的句未基本以#$為結束音!營造了#月圓之時人孤單$的情景!有著對。
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醉漁唱晚("&%古琴譜。
和音位的一種記譜法"我國現存唯一的文字譜是碣石調.幽蘭(!
0/0個"因此學琴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記憶指法"#%琴"歌。
作品很多!其中不乏優(yōu)秀者!如秋風詞(關山月(鳳求凰(極樂吟(陽關三疊(蘇。
武思君(漁歌(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音樂典故&高山流水覓知音。
天流水(能找到宇宙中的新#知音$//$%作者介紹。
音樂%清唱劇等各種體裁樣式的音樂作品共.首"主要作品有&管。
弦樂序曲懷舊(!管弦樂。
都市風光幻想曲(!清唱劇長恨歌(!合唱曲抗敵歌(旗正飄飄(!歌曲九一八(熱。
繼五年級#歡樂的村寨$的主題!感受具有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風格特點的音樂之后!本課。
趣和鮮明的彝族風格特點"歌曲以#45%67%859$三個音為主要音!
加上跳動明快的節(jié)奏以及。
音樂要素的聽辨能力和表現音樂的能力"教學目標。
一%能感受樂曲阿細跳月(和火把節(jié)(片段熱烈歡快的情緒!在聆聽中知道云南少數。
聆聽"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教學基本要求!%導入方式&*!+可從復習聆聽快樂的羅嗦(或演唱趕圩歸來啊哩哩(入手!請學生回顧彝族的民族風俗風情!然后進入樂曲主題的聆聽"。
示-還可結合本課的#活頁習題$!引導學生從音色%速度%力度和。
聽出輕快%靈巧的中間。
奏!想象音樂表現的場景!然后再哼唱或吹奏主題!熟悉旋律-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打擊樂。
器!如三角鐵!在樂段的長音處上奏一奏"$%完整聆聽樂曲!表現樂曲熱烈歡騰的情緒"可啟發(fā)學生邊聽邊用樂器伴奏%身體律動和哼唱主題等形式來表現"!&演唱"歌曲!轉圓圈"教學基本要求!%導入方式&*!+可從復習演唱歌曲月亮月光光(導入歌曲的學習"*&+也可從本課的發(fā)聲練習入手!把學生帶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幫助讀節(jié)拍的辦法!先。
些活動!如采用師生對唱或者男女生對唱的形式進行學唱!增加學生學習的情趣!感受歌曲的樂趣"。
以嘗試用輪唱的形式!把歌曲推向高潮"知識與技能教學基本要求!%發(fā)聲練習。
這是一首簡單的三聲部練聲曲!旋律逐漸下行!音量逐漸減弱!表現的意境與歌詞緊密結。
合"練習時要注意做到三個聲部之間的均衡與協調"第一聲部最后。
圍繞本課歌曲轉圓圈(主要音設計的編創(chuàng)練習!教師可先與學生一起回顧學過的類似歌。
關彝族民俗風情的相關資料!然后再在課堂上交流%分享-或者請。
有舞蹈特長的學生在課前學習。
個音即興唱前三拍!如#$!全班同學則唱后兩拍#$"。
活動目的&在活動中加深學生對民族樂器的認識"活動準備&。
畫出自己想象的樂器關于樂器)))*""+板胡阮揚琴畫出它的演奏動作。
用文字形容它的音色我要提出的問題""活動開始&!%播放音樂片段!學生發(fā)揮想象!在表格中畫出自己想象的樂器形狀"&%教師出示樂器的圖片或實物!學生對照自己所畫的形狀!加深認識這些樂器"#%再次聆聽音樂片段!學生根據樂器的音色為樂器分類!師生交流后歸納小結"%觀看樂器演奏的視頻!認識樂器"以揚琴為例!觀看演奏視頻后!請學生畫出它的演奏動作并用文字表述它的聲音"。
火把節(jié)(片段選自由王西麟的云南音詩(第四樂章"云南音詩(創(chuàng)作于!.-#年!時。
地區(qū)彝族人的自稱"不少撒尼民歌中以#45$%#67$%#859$三音為重要組成音!獨具特色"這首歌曲的旋律就是以這三個音為基礎構成的!#9$音偶爾%短暫的出現只是起經過音的作用"#45$%#67$%#859$三個音互相連接組合形成連續(xù)的跳進!使音調具有活潑%跳動的特點!加上明快的節(jié)奏!音樂顯得分外的生動%活躍!富有舞蹈韻律感"。
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主要是指弓弦摩擦發(fā)音的樂器!這類樂器音色柔和!擅長演奏歌。
現力!并廣泛使用在獨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二"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中音拉奏樂器"形狀比二胡大些!張。
于左手按音的指距較寬!因此演奏起來不如二胡靈活"可獨奏或參加重奏"。
又叫#柳葉琴$!是民族樂隊中重要的高音彈撥樂器"原來流行于蘇北魯南一帶!外形如。
曲目草原放牧(選自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阮。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七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tǒng)計意識,感受統(tǒng)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tǒng)計圖,知道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tǒng)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tǒng)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tǒng)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tǒng)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tǒng)計表,進行統(tǒng)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tǒng)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tǒng)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繩。
踢毽。
其他。
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tǒng)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tǒng)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tǒng)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tǒng)計表,并進行校對。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八
1、讓學生通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初步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2、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含義,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
3、教師可以適時地向學生滲透愛勞動、愛家庭的教育。
教學重點: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養(yǎng)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教學難點:學會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逛過超市嗎?里面的物品是怎么擺放的?
為什么要這樣擺放呢?
分類擺放后顧客去買東西更方便。你們想不想學習怎樣分類呢?
那么今天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分類。
二、授新課
1、活動一:整理房間
(1)有個叫亮亮的小朋友很想去公園玩,可是他的媽媽有要求:要他先把自已的房間整理好.
(2)課件出示:同學們看了亮亮的房間,你們想對亮亮說什么?
你們愿意幫幫他嗎?那么你們認為該怎樣整理房間呢?(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組匯報
你能說說為什么要這樣整理嗎?(強調同一類的要放在一起)
課件演示整理過程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學習用品?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九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分數應用題中最基本的,不僅分數除法應用題以它為基礎,很多復合的分數應用題也是在它的基礎上擴展的。因此,使學生掌握這咎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具有重要的意義。例1只涉一個數量,要求一個數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數量的一部分,屬于部分與整體的問題。在這里用線段圖幫助學生題意,明確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從而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解答方法。
學生對單位1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已經掌握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本課讓學生分清把誰看作單位1。借助線段圖分析題意,學生在畫線段圖時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教師要適時指導。
1、經歷對實際問題的探究的過程,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確地解答。
2、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
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地解答。
正確地確定單位1
教學過程備注
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占其中的2份。)
教師然后讓學生試著畫一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全班與教師一起畫線段圖,借助于線段圖理解題意,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為:2500=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做一做。
這是一道關于兩個量之間的,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的問題。在解答時,教師也先讓學生畫線段圖分析。
然后再獨立解答。
2、完成練習四中的部分練習。
課堂小結。
板書: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
學生已經有了對周長的認識,只是研究圓的周長需要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那么,對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這個倍數關系,學生通過測量、計算是能發(fā)現的,然后再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推導出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時,關鍵是引導學生能發(fā)現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倍數關系。
1.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能力。
3.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系和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4.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推導并總結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深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備注: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猜想:認識圓的周長
(一)激發(fā)興趣
(二)認識圓的周長
1.回憶正方形周長:
小黃狗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長?
2.認識圓的周長: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圓的周長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個同學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幣、茶葉筒、易拉罐等物品,從這些物體
中找出一個圓形來,互相指一指這些圓的周長。
(三)討論正方形周長與其邊長的關系
1.我們要想對這兩個路程的長度進行比較,實際上需要知道什么?
2.怎樣才能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那也就是說,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哪部分有關系?正方形的周長總
是邊長的幾倍?
(四)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討論方法:剛才我們已經解決了正方形周長的問題,而圓的周長呢?
2.反饋:(基本情況)
(1)滾動--把實物圓沿直尺滾動一周;
(2)纏繞--用綢帶纏繞實物圓一周并打開;
(3)折疊--把圓形紙片對折幾次,再進行測量和計算;
(4)初步明確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測量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3.小結各種測量方法:(板書)轉化
曲直
4.創(chuàng)設沖突,體會測量的局限性
5.明確課題:
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五)合理猜想,強化主體:
1.請同學們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系,而且總是邊長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我們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長那樣找到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呢?小組討論并反饋。
2.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你認為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
向大家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再看這幅圖,
猜猜看,圓的周長應該是直徑的倍?
(正方形的邊長和圓的直徑相等,直接觀察可發(fā)現,圓周長
小于直徑的四倍,因為圓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兩點間
線段最短,所以半圓周長大于直徑,即圓周長大于直徑的兩倍)
4.小結并繼續(xù)設疑:
活動二:動手操作,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獲取知識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應用廣角。
1、問:你在生活中發(fā)現過哪些數學問題嗎?
你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嗎?
2、完成第27題。
(1)課前預先布置學生按要求去調查。
(2)課上,讓學生分組匯報調查得到的數據。
學生根據數據計算,完成填空。
(3)分析:從這些信息中,你們知道了什么?
用百分數或比表示相關的信息有什么好處?
3、完成第28題。
收集一些用百分數或比表示的信息,在小組里交流。
4、完成第29題。
根據本校一年級的班級數,讓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讓每個小組調查一個班級的數據。
全班交流,統(tǒng)計分別知道三個應急電話號碼的人數,再讓學生按要求計算。
5、完成第30題。
(1)每位學生帶一張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硬紙板。
讀題,思考:剪去的`每個正方形的邊長應該是幾厘米?
(2)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
找一找:這個紙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算一算:
制作這個紙盒用了多少硬紙板?
這個紙盒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6、完成第31題。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二、自我評價。
1、回顧自己本學期學習的表現,對照書上的幾個要求,給自己評一評,看看分別能得幾顆星。
2、在學習中,你覺得自己在哪些方面特別成功的?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經驗同大家交流一下。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二
課本第57——58頁“扇形統(tǒng)計圖“。
1、通過實例,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tǒng)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tǒng)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認識扇形統(tǒng)計圖,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
課件。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電腦課件呈現下表。
種類攝入量/克占總攝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類50。
奶類和豆類450。
魚、禽、肉、蛋等類600。
蔬菜和水果類900。
谷類1800。
2、電腦課件呈現統(tǒng)計圖(或以學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什么樣的統(tǒng)計圖是扇形統(tǒng)計圖呢?
2、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特點。
3、即時練習。
完成課后的“說一說”。
(1)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扇形統(tǒng)計圖,讀一湊統(tǒng)計圖中的各類信息。
(2)說一說,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說信息,并計算各種成分的百分比。
匯報計算結果,訂正。
學生發(fā)言、交流。
學生匯報:條形統(tǒng)計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種食物的攝入量。
觀察,說出獲得的信息。
根據教師引導說出發(fā)現。
從扇形統(tǒng)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觀察數據,發(fā)現,說出不同,說出自己的看法。
進行計算,訂正。
三、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揭題,板書課題:扇形統(tǒng)計圖。
出示課件一邊呈現扇形統(tǒng)計圖,一邊進行簡要講解,使學生了解扇形統(tǒng)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占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占總攝人量的百分之幾)。
四、鞏固升華。
完成課后“試一試”。
1、比較各項活動時間,說一說有什么不同。提出數學問題。
2、總時間是多少?各項活動時間可以怎么計算?
3、參照題目,畫一個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和同學進行交流。
五、全課小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書設計:
扇形統(tǒng)計圖。
能清楚地反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三
1、使學生能理解抽取問題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決有關簡單的問題。
2、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抽取問題。
理解抽取問題的基本原理。
一、教學例。
1、猜一猜。
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幾個球。
2、實驗活動。
(1)一次摸出2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有可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2)一次摸3個球,有幾種情況?
結果:一定能摸出2個同色的球。
3、發(fā)現規(guī)律。
啟發(fā):摸出球的個數與顏色種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不難發(fā)現:只要摸出的球比它們的顏色種數多1,就能保證有兩個球同色。
二、做一做。
第1題。
(1)獨立思考,判斷正誤。
(2)同學交流,說明理由。
第2題。
(1)說一說至少取幾個,你怎么知道呢?
(2)如果取4個,能保證取到兩個顏色相同的球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十二第1、3題。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四
整理與復習學到的知識,試一試第1題。
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的整理和歸類。
學習目標。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以前學過的'知識和計算方法。
2、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
導學策略。
練習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投影儀、投影片。
導學流程設計:
教師預設。
學生活動。
一.引入。
1.問: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指名回答。
2.師生一起歸納、整理幾個單元所學內容。
3.揭示課題。
4.請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5.與同學進行交流。
二.展開(要多設計一些學生生活實際的題目,讓題目靠近學生生活。)。
1.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2.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3.與同學進行交流。
注意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三.綜合應用。
投影出示p66練一練第1題。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最后,教師講解。
三.總結。
四.作業(yè)。
學生指名回答。以前幾個單元我們一起學習了哪些知識?
學生把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寫下來。
與同學進行交流。
根據學到的知識,請學生提問題。
學生自己嘗試解決。
與同學進行交流。
先4人小組中討論,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特別要說清思考過程。
教學反思。
達標情況分析:很好。
教學心得體會: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學生更喜歡。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五
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和分數乘法的意義是分數乘除法的基礎,也是整個六年級應用題學習的基礎和關鍵。而在人教版第5頁的例3中,它是從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著手進行理解和分析,在經過繁雜的把單位1按分數意義平分再平分,還要借助畫圖讓學生發(fā)現其實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十份,而這個十份就是把分母相乘而得來的。法則的證明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的復雜的??v觀教材的編排思路與意圖,它是按照成人的思維能力從最正統(tǒng)的思路按部就班著手進行分析與解釋,它忽略了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
有沒有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而又不難得出分數計算法則的方法?其實在學生學習分數乘法的過程中,特別是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的學習,到了后面的計算對于學生來說記得的只是它的計算法則了,我們大可以撇開分數乘法的意義,換個角度去進行思考。大家都知道學生在五年級時學過分數化小數的知識,不妨在這節(jié)里拿出來用用,從小數乘法著手進行推導,學生會很快接受和掌握。
可以這樣進行,先講例3,把例3里的分數改成可以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如。
1、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3/5公頃,3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
學生列式:3/5*3=?
2、一臺拖拉機每小時耕地3/5公頃,3/4小時可耕地多少公頃?
引導學生想數量關系:
每小時耕地的公頃數*小時數=一共可耕地的公頃數。
列式:3/5*3/4=。
1、讓學生嘗試計算并自由發(fā)言自己的想法。
師生齊小結:3/5*3表示有3個3/5相加即。
3/5+3/5+3/5=3*3/5=9/5(公頃)。
2、而3/5*3/4則可以化成小數進行計算。
3/5*3/4=0.6*0.75=0.45即。
3/5*3/4==9/20(把小數的結果化成分數)。
讓學生猜猜,中間的計算過程是可以怎樣填寫。
補充完整:3/5*3/4=3*3/5*4=9/20。
學生嘗試完成并板書:1/2*1/5=1*1/2*5=1/10。
5/8*1/4=5*1/8*4=5/32(這道題稍繁雜)。
通過對以上式子的觀察從而得出結論: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如例題中的3/5*3,其實也可以用以上法則進行計算。
過程如下:3/5*3=3/5*3/1=3*3/5*1=9/5。
把整數3化成分數形式3/1就可以用以上法則進行計算了。
如:3/9*2/7=。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去做,
第一種方法:是把分數化成小數(保留兩位小數)。
3/9*2/7=033*0286=009438。
第二種方法:是用分數乘法的法則去做。
3/9*2/7=3*2/9*7=6/63=00952。
這樣進行教學雖然有其局限性,如分類數的選擇就有講究,必須是能化成有限小數的,二是化成小數然后再化成分數這個過程不是每個小數化分數都很容易。故而這樣的分數也不是很隨意的能找到,而對于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乘法就很難用這樣的方法去進行有效的驗證,當然這里使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舉一知十進行推理,從而得出計算法則。這樣做的基礎是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從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舊知出發(fā)正向遷移至新的知識中去。這是可行的。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六
1、認識鐘面和時間單位時、分,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并學會時間的兩種寫法;知道1時=60分。
2、引導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教育學生遵守時間,珍惜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
3、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魁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這一理念,本設計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數學學習活動:
1、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在情景中生疑引探。
《課標》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和方法經驗等。本課利用學生已認識了整鐘點,生活中對時、分的無意識感知,讓學生在非整時的認識產生疑問:“要怎么樣認讀呢?”在教學時、分的關系時產生了“為什么1時=60分呢?”使學生產生內需,萌發(fā)探索的動機,從而誘導學生主動探索,體驗成功。
2、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時、分的進率及正確認讀鐘面上的幾時幾分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若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勢必叵殺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特地安排了“闖關奪寶”活動,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及學習數學的快樂。
3、增添童話色彩。
低個級學生都是比較活潑、可愛型的,因此問題情境的設置應注意童趣化,如“小白兔闖關奪寶”、“山羊伯伯的一天”等。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快樂成長。
時、分的認識。
小白兔和媽媽一起逛鐘店……。
(出示鐘店畫面)。
1、師:時鐘有什么作用,你想把它帶回家呀!
2、小結:
要表示時間,就要用到時間單位“時、分”。
(板書:時、分)。
2、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a、有兩根針;
b、有12個數字;
c、有大格,有小格。
3、學生自己小結。
1、師:看來鐘面上的知識還真不少,那把鬧鐘帶回家,不會看也沒用??!
2、讓同學說說平時在生活中是如何看鐘的。
3、點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4、引出時間的兩種寫法。
5、感知1分鐘。
師:既然大家都會看時間,那闖關肯定是沒問題,有沒有信心呢?
第一關:幫時鐘爺爺念念數。
1、出示鐘面模型。
2、要求先讀一讀,再把它們寫下來。
3、小組討論,并推薦代表闖關。
第二關:給可愛的小鬧鐘找伙伴。
1、出示圖片。
2、小組討論后反饋。
第三關:山羊伯伯的一天。
1、剛才我們經歷了一分鐘,那山羊伯伯的一天里有好幾個一分鐘,它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出示山羊伯伯的一天。
3、全班齊讀每一個時刻,小組討論后完成表格的時間填寫。
4、小組反饋。
師宣布闖關成功,并出示獎品。
由學生自主完成,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教案篇十七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質性。
發(fā)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多媒體課件。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和6: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60:40。
內項:6o。
外項: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60:40。
外內內外。
項項項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fā)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
(2)與同學交流你的發(fā)現。
(3)匯報你的發(fā)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舉例說明,檢驗發(fā)現。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60/40。
3.。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1/4: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