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導(dǎo)讀教案(通用19篇)

字號:

    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教學進度和教學內(nèi)容。教案中的教學內(nèi)容宜簡潔明了,避免過多的文字描述和學習難度過大的內(nèi)容。教案的細節(jié)處理和板書設(shè)計都體現(xiàn)了教師的用心和敬業(yè)精神。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一
    1詳細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和《論語》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2品味孔子語錄的藝術(shù)特色。(排比的語言氣勢,比喻的形象意義,對偶的整齊形式)
    3懂得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品味孔子語錄的藝術(shù)特色。
    懂得語錄所闡述的道理。
    課前收集有關(guān)孔子和《論語》的資料。
    教學內(nèi)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策略說明
    一、揭示主題
    導(dǎo)入新課。
    1板書:先哲智慧
    “先哲”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先哲智慧”的?
    2提問:你能說出幾個先哲的例子呢?
    1齊讀板書。闡述各自觀點。
    2交流所知。
    使學生明確本單元學習內(nèi)容。
    檢查學生的感悟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
    二、信息交流,
    語文激發(fā)興趣。
    1過渡:這節(jié)課熟悉一位先哲。
    板書:孔子
    2關(guān)于孔子,你們知道些什么呢?
    3他與他弟子的智慧在哪本書中集中體現(xiàn)?板書:《論語》八則。
    4誰對《論語》有所了解?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guān)信息。
    2自由回答。
    3齊讀課題。
    4自主交流。
    加強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shù)的整合,旨在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檢驗學生的文化底蘊。
    三、自讀語錄,
    整理哲理。
    1《論語》八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請自己學習。
    2你們懂了哪些語錄,注意朗讀,最喜歡哪則,結(jié)合生活談它給你的啟示。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學八則語錄,小小組交流討論準備小組發(fā)言。
    2自主朗讀,集體交流。
    通過自學交流朗讀,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又養(yǎng)成合作學習習慣,感悟語錄中的哲理。使學生懂得學習要舉一反三,并積累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
    四、拓展學習,
    增加積累。
    1《論語》中語錄有上千條,推薦《初中文言讀本》。
    2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學習《子罕三則》,完成讀讀背背。
    2同桌交流。
    3課后另選幾則《論語》加以背誦積累。
    增加學生的積累量,不斷加強他們的文化底蘊。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二
    本文是六則語錄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讀讀、背背、議議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并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等。同時通過對內(nèi)容的探究,讓學生從我國古代文化瑰寶中獲得啟迪,受到教育。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chuàng)讀拓展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示。
    第一課時。
    (一)導(dǎo)人新課。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
    (1)齊讀,散讀;個人讀。
    (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4)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速語調(diào)。
    3討論、質(zhì)疑、析疑。
    根據(jù)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zhì)疑、析疑結(jié)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yè)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dǎo))。
    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fù)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復(fù)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jié)。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jié)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啟示啊!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nèi)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1)從文中找出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diào)什么?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又強調(diào)什么?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jīng)常溫習)。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jié)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guān)系)。
    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謙虛好學)。
    "學而不厭"(學習要不滿足不斷進取)。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歸納: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fù)習)。
    (在學生闡述這些內(nèi)容的過程中,要求能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來說,只要說得合理,老師就應(yīng)給予肯定)。
    (三)創(chuàng)讀文句,拓展創(chuàng)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二讀、個人朗讀)。
    2(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為成語,試著把它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jié)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結(jié)。
    (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讓我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從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成長,為建設(shè)祖國服務(wù)。
    (五)作業(yè)。
    課外摘錄《論語》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三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并能聯(lián)系實際談?wù)勛约旱目捶ā?BR>    2、積累文中的成語、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輝的人格魅力。
    3、認真研讀課文,了解傳統(tǒng)文化,深入思考有關(guān)個人修養(yǎng)、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的論述,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理解文意,并能聯(lián)系實際談?wù)勛约旱目捶ā?BR>    了解傳統(tǒng)文化,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人生觀。
    背誦校本教材《經(jīng)典誦讀》第三組古詩。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人物,這個人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個人就是孔子。
    還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那么,孔子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近孔子。
    1、學生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識。
    2、教師補充。
    孔子是流傳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體現(xiàn)孔子的為人和思想的就是《論語》。北大教授郭家齊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假如只讀一本書,就讀《論語》;假如要讀兩本書,那就加上《道德經(jīng)》。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頭,每個人都應(yīng)該從這個源頭中吸取養(yǎng)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部聲名遠揚的《論語》。
    教師介紹《論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流利有感情誦讀,了解大意。
    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則或幾則在小組內(nèi)讀給大家聽聽,并談?wù)劄槭裁聪矚g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詩、故事或生活中的經(jīng)歷)。
    1、學生小組交流。
    2、學生展示。教師相機指導(dǎo)。
    《論語》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經(jīng)典,也是人類文化的瑰寶。重讀經(jīng)典,哪些閃耀著智慧的話語依然鮮活如初,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論語》,你還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讀過哪些經(jīng)典名著,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忘了帶上你的感悟哦。
    學生展示交流。
    中國,是一個有著三千余年豐厚文化底蘊的國度,《論語》《詩經(jīng)》《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愿我們每位同學都能夠多閱讀這些經(jīng)典文化,感受先賢們的智慧與豪情,感受古代文人們的傲骨與詩情??傊?,這些古典文學將是你養(yǎng)心益智的好幫手,更是你運筆揮灑自如,日后步入文學殿堂的好階梯。
    背誦《論語》六則。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四
    1. 知識與能力:對《論語》十二章和補充材料中關(guān)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課內(nèi)和課外材料的研讀并聯(lián)系自身實際體會學習《論語》的現(xiàn)實意義。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中國文化經(jīng)典的底蘊,使學生經(jīng)歷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養(yǎng)。
    對《論語》十則和補充材料中關(guān)于“修身”的章句進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備怎樣的品性。
    從文本中提煉、概括“修身”的方式。
    1、孔子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鬃蛹A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并稱“四書五經(jīng)”。
    1、學生讀,其他同學聽出有誤的地方并改正。
    2、根據(jù)學案,自由誦讀。(在書上標出斷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BR>    3、老師范讀,學生評價。
    提示:從停頓、重音、語調(diào)、語速、感情等方面著眼。
    4、學生展示讀
    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章進行展示。
    1、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前六章。
    2、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3、檢測學習成果。(要求: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加點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
    來勸解他,為他排憂解難。
    不知面對這些煩惱的同學學過這一課是否有些釋懷了呢?
    通過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文章中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與掌握,希望同學們能夠?qū)W以致用,好下課!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五
    教材分析: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選文中的十則有的談求知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讀字詞、積累文言詞匯。
    2、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3、整理、積累成語、短語等語言材料。
    過程與方法目標:1、誦讀2、合作探討3、培養(yǎng)勤學好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態(tài)度人生修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揣摩文中重點語句的含義。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淺談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學情分析:語言簡練,含義深遠,因?qū)W生出次接觸文言文所以授課過程中老師要精講,學生要熟記深思牢記。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guān)孔子的有關(guān)資料。
    教具準備:朗讀磁帶、幻燈片。
    教學過程: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六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jù)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導(dǎo)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guān)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墩撜Z》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xiàn)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ǎ┪嵘?。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憾啻蔚姆词?。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lǐng)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yīng)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桑梢?;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zhuǎn)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dǎo)。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8.背誦3—5則。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七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目標3
    目標3
    預(yù)習指導(dǎo)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 罔 殆 謂哉 焉 誨
    子曰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dǎo)入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dǎo)入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dǎo)
    子曰1.教師范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子曰注意:引導(dǎo)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dǎo)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dǎo)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dǎo)背誦
    子曰八、小結(jié)
    子曰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yè)
    子曰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復(fù)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dǎo)入
    子曰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五、小結(jié)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子曰六、背誦指導(dǎo):
    子曰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七、作業(yè)
    子曰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八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jù)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導(dǎo)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guān)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墩撜Z》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xiàn)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ǎ┪嵘?。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憾啻蔚姆词 ?BR>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lǐng)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yīng)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zhuǎn)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dǎo)。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8.背誦3—5則。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九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對于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一本涵蓋了諸多核心思想和價值觀的書籍,學習《論語》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加深我們對于人生和社會的認知。在我的學習過程中,我通過一位老師的帶領(lǐng),對《論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領(lǐng)悟。在這里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學習《論語》的方法和技巧。
    要想從《論語》中得到真正的收獲,我們需要掌握學習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讀原著,多次品味,并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體驗進行思考。其次,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找到其中隱藏的思想和道理。最后,要注重實踐與經(jīng)驗,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不斷探索和改進。
    第三段:《論語》中的核心思想和價值觀。
    《論語》中的核心思想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仁愛、禮儀、忠誠、信任、自由、平等、正義等等。這些思想和價值觀為我們提供了價值取向與準則,在生活中給予我們指引和啟示。比如孔子提倡的仁愛就是我們要盡力去關(guān)心和幫助別人;他強調(diào)禮儀,則要求我們遵守社會的公共規(guī)則,從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秩序。
    第四段:《論語》對于個人發(fā)展的影響。
    個人的發(fā)展是每個人都必須關(guān)心和思考的問題。通過學習《論語》,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對于自己成長和發(fā)展有幫助的思想和方法。首先,我們要努力去積累知識和經(jīng)驗,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其次,我們要遵循良好的道德準則,認真對待自己的職業(yè)和責任,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后,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純真的心靈,堅信自己的人生付出會有回報,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
    第五段:結(jié)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論語》是一本對于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價值的書籍。通過學習和領(lǐng)悟,《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提供有效的指引和啟示。因此,我們應(yīng)該不斷加強對《論語》的學習和研究,從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和境界。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
    1、認知目標:識記本節(jié)選中的基礎(chǔ)知識(詳見《預(yù)習檢測》)。
    2、技能目標:通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翻譯見《預(yù)習檢測》)。
    3、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點理解“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為什么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1、5課時(0、5為預(yù)習檢測,達到認知、技能目標,本課時為1)。
    多媒體授課。
    啟發(fā)、探究。
    翻開《論語》,圣人孔子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我們看到了一位真誠、坦率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學生個性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在學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師者,看到了一位讓學生感到“仰而彌高,鉆之彌堅”的師者,看到了一位充滿智慧的智者,正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他堪稱“萬世師表”。
    走近他,我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內(nèi)核——仁。
    什么是仁,也許誰也無法全部解說清楚。從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夠聚在一起和平共處,這就是仁。那么怎樣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和平共處呢?那內(nèi)容可就多了。下面,我們將來了解一下仁說的倡導(dǎo)者孔子對此是怎么解說的。
    接下來,請大家集體背誦第四章節(ji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學生集體背誦。(落實背誦,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其實,文言文的語感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讀來完成。在平時,只要你想讀,敢讀,然后大聲讀,就可以讀出味道,讀出情感,讀出人生?!隘偪裾Z文”,讓我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瘋狂,領(lǐng)略文言文這塊質(zhì)樸的土地帶給我們的享受。
    3、文本解讀:
    (1)我們節(jié)選的小標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請大家聯(lián)系自身生活,談一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和這句話是相聯(lián)系的。(盡量使用實例)(整體感知文本)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guān)注我們一點,多關(guān)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guān)心過老師,關(guān)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nèi)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大家的討論中,我們大致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寬以待人的生活處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些寬容,那么每個人的世界都是燦爛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節(jié)中孔子究竟要告訴我們哪些關(guān)于“仁”的.內(nèi)容呢?請大家根據(jù)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關(guān)句子。(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樣做才能達到“仁”,施“仁”之后會怎么樣?
    (重點句)。
    a、克己復(fù)禮為仁。(什么叫克己復(fù)禮。克己復(fù)禮后會怎么樣:天下歸仁。什么樣的行為是克己復(fù)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樣: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c、愛人,知人(是什么。怎樣做: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復(fù)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b、怎樣才能達到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會怎樣:天下歸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請大家結(jié)合我們找出來的句子,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施行仁后會怎么樣。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復(fù)到禮的規(guī)定。就是在平時不要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幫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使別人先通達。從字面意義的理解上看,孔子認為人在生活中不能縱放自己的欲望,而應(yīng)該以禮來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團結(jié)合作。
    4、“仁”與生活。
    正如孔子所說,其實要做到仁并不難,只要你想做。當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啟發(fā)?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來,讓我們再一次與孔子親密接觸,看看我們應(yīng)該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運用“仁”學。
    (1)克己復(fù)禮:克制自己,回復(fù)到禮的規(guī)定。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則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學樓前的山茶花開了,我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里面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得損壞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們就得抵住誘惑,這樣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對我們好一點,但很少想到自己對別人好一點。說一點最簡單的,我們總是希望老師多關(guān)注我們一點,多關(guān)心一點,多理解自己一點,可是我們可曾想過,我們是否也曾關(guān)心過老師,關(guān)注過老師,理解老師內(nèi)心的苦衷呢。也許,我們也總希望朋友多為自己做一點事,爸媽多給自己一點愛,一點理解????或許,從今天開始,當我們想到這一個的時候,希望大家都能夠想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愛人。
    仁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懂得愛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識到,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經(jīng)關(guān)注過他們,比方說為我們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衛(wèi)生默默奉獻的陳秀金老師,如為我們宿舍的安定和諧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師,如為我們學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線的門衛(wèi)老師????當你再次遇見他們時,請問一聲好,請給他們一個微笑,這樣,你就已經(jīng)是一個“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5、總結(jié):從生活到智慧,從智慧到著書立說,從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們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營養(yǎng),明天,我們雖然不能成為圣人,但我們絕對可以說我們一直正在沿著圣人為我們描繪的藍圖在建設(shè)和發(fā)展著我們的文化,再此,請讓我們再一次用真誠來朗讀這么幾句話:克己復(fù)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學們,大家心中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選修課應(yīng)該如何讀,應(yīng)該讀什么?這邊,我想說:讀好選修課,要靠手腦口;時間要用足,背誦要落實;習慣須養(yǎng)成,知識重遷移;開啟青春門,邁好人生路。
    6、作業(yè)。
    學習了本章節(jié),大家會有很多的感悟。請結(jié)合你對“仁”理解,擬一份面向全校師生的倡議書,倡議大家都能以“仁”為行動準則,積極投身到和諧一中的建設(shè)中來。
    要求:1、字數(shù)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議書的寫作要求。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一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2、能注釋,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
    3、學習古人的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
    在初步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誦讀課文。
    學習古人的學習態(tài)度。
    第一課時。
    累計74課時月日。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個生字。
    2、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3、能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能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能初步感學習古文的方法。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jié)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xù)聆聽圣賢的教誨。
    1、教師范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感染學生。
    2、教師領(lǐng)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fù)讀一句,強調(diào)字音,強調(diào)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煉,教師了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jié)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問。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并帶領(lǐng)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fā)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jié)課交流。
    第二課時。
    引導(dǎo)學生再出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課文。
    背誦課文。
    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jīng)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cè)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cè)重于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fā)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補充。
    1、學生放聲朗讀四則論語。
    2、學生分別背誦。
    3、全體背誦。
    1、默寫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堅持研讀《論語》,并搜集最新的有關(guān)《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學而時習之……。
    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BR>    學習態(tài)度。
    吾日三省吾身。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二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jù)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導(dǎo)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guān)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墩撜Z》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xiàn)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ǎ┪嵘?。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憾啻蔚姆词?。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lǐng)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yīng)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zhuǎn)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dǎo)。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8。背誦3―5則。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三
    《論語》作為中國古典典籍之一,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每一篇《論語》都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教誨,而不同的注釋又會帶來不同的解讀方法。在我讀完《論語》后,我頗有些感觸,這篇文章主要就是闡述一下我的讀書體會。
    第二段:理解孔子言論在當代的意義。
    在孔子的言論中,有很多思想可以引用到現(xiàn)代文化,例如在經(jīng)濟上,“欲速則不達”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銘。在人際交往上,孔子在第一章中說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具有深刻的意義。在人生道路上,尤其是職業(yè)生涯的選擇上,孔子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給了我們非常重要的啟示。了解這些言論對我們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段:掌握經(jīng)學的方式。
    在《論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對孔子的思想進行深入解讀,有助于我們形成自己在人情、事業(yè)和微言大義方面的精神面貌,也使我們在衡量世界事物時更為堅定的為自己負責。我在學習中逐漸發(fā)現(xiàn),把握經(jīng)學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孔子的思想時,我們需要理解這些言論的歷史背景、文化視角和哲學基礎(chǔ)。通過與現(xiàn)代情境進行聯(lián)系并提出新的問題,可以引導(dǎo)我們形成更加深層的理解。
    第四段:注重溫故知新。
    《論語》是一部流傳了幾千年的經(jīng)典之作,有許多人閱讀了多次,但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我們注重溫故知新,反復(fù)閱讀這個經(jīng)典,我們會認識到曾經(jīng)沒有想到過的東西,也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到對自己有啟示的辦法。通過讀書筆記,我們可以更好地記錄我們的想法及體驗。同時,筆記也為我們擴充了對讀書的理解和記憶。
    第五段:得到啟示。
    《論語》是一部富有智慧的經(jīng)典,它教給我們很多關(guān)于人類本性和社會運作的知識。在學習中,我得到了很多關(guān)于如何做一個更加有意義和快樂的人的啟示??鬃拥乃枷氤蔀榱宋业纳钚艞l和方式,我也把它們應(yīng)用到職業(yè)中去。更重要的是,我學到了做一個善良,寬容和有貢獻的社會成員是多么的有價值。
    結(jié)論。
    《論語》是一個非常有意義和漫長的學習,它教給我們很多與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哲學思想。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思想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更加成功。我們應(yīng)該注重閱讀經(jīng)典,掌握方法,從過去的智慧中受益并且應(yīng)用到現(xiàn)在。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3、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實詞意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以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引入《論語》(語錄體散文,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和介紹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圖片。)。
    論語說慍罔殆誨人不倦女識哉。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第一則:掌握“時”(按時)“說”(通“悅”,愉快)“樂”(快樂)“知”(了解)“慍”(怨恨)“君子”(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講學習方法與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不斷學習,方能牢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自求長進,不怨他人。
    第二則:掌握“溫故(溫習舊知識)而知(領(lǐng)悟)新”和“可以”(可以憑)的含義。
    講學習方法:常復(fù)舊課,領(lǐng)悟新知。
    第三則:掌握“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疲倦而無所得)的意義;
    ——講學習方法:學思結(jié)合,方有所得。
    第四則:掌握“誨”(教導(dǎo))“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這)的意思。
    ——講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第五則:掌握“謂”(稱)“恥”(以為恥)“是以”(因此)。
    ——講學習態(tài)度,要勤奮好學,謙虛好問。
    :朗讀并背誦。
    第二課時。
    第六則:掌握“識”(記)“厭”(滿足)“倦”(疲倦)。
    ——講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默記成育,積累知識,好學不止,熱情教導(dǎo)。
    第七則:掌握“三”(虛數(shù),幾個)“從”(順從,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
    ——講學習方法: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第八則:掌握“知”(懂得)“好”(喜歡,愛好)“樂”(以之為樂)。
    ——講學習態(tài)度:唯會尋學習樂趣,方能學大成。
    第九則:掌握“川”(河流)“斯”(這)。
    ——講學習態(tài)度: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惜時間,勤學不輟。
    第十則:掌握“嘗”(曾經(jīng))“寢”(睡覺)“以”(用來)“益”(好處)。
    ——講學習方法:要學思結(jié)合,親身實踐勝于空想,意同第三則。
    “而”的用法。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2轉(zhuǎn)接。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思無益,不如學也.
    六小結(jié)本課成語。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蒷、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原則: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jù)上下文,選用恰當?shù)脑~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論語。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t虛誠實勤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老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fù)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fù)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五
    1.掌握文言實詞的解釋。
    2.學習在翻譯文言句子時適當補充的方法。
    3.通過學習語錄,學習一些學習方法和為人的道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文所選八則,內(nèi)容上可分為兩部分,前四則側(cè)重于“為學”,后四則側(cè)重于“修身”,兩者又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密不可分的。
    1.《論語》是記錄()的書,共()篇,是()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合稱“四書”。
    2.孔子,名(),字()。()國陬邑人,()末期()家、()家。
    3.注音說慍罔殆誨知好省。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個“知”有的解釋為“知道,懂”,有的解釋為“智慧”,你更傾向于哪種理解?結(jié)合語境說明理由。
    (5)課文中含有的孔子的為學思想有哪些?對你而言,最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是什么?結(jié)合相關(guān)的學習經(jīng)歷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6)曾子選擇了“為人謀”“與朋友交”“傳”三方面作為每日多次自省的內(nèi)容,對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為重要的?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
    了解出自《論語》中的其他成語,并積累掌握,學會運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保ā稙檎罚?。
    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已經(jīng)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保ā栋速罚?BR>    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文質(zhì)彬彬:“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
    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队阂病罚?。
    嚴肅地對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保ā妒龆罚?。
    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
    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dǎo)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用一定的禮節(jié)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xiàn)在的人呢?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
    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保ā额仠Y》)。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保ā额仠Y》)。
    怎樣才是達呢?品質(zhì)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愿意對別人退讓。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保ā稇梿枴罚?。
    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保ā缎l(wèi)靈公》)。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BR>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于師?!保ā缎l(wèi)靈公》)。
    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陽貨》)。
    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聽途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保ā蛾栘洝罚?。
    聽到道路傳言就四處傳播,這是應(yīng)該革除的作風。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保ā蛾栘洝罚?BR>    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jīng)得著了,又怕失去。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整天吃飽了飯,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學而優(yōu)則仕:“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保ā蹲訌垺罚?BR>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背誦并默寫《〈論語〉八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論語〉八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背誦。
    3、學習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點: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實詞意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以宋代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引入《論語》(語錄體散文,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和介紹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圖片。)。
    二、正字音,朗讀。
    論語說慍罔殆誨人不倦女識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第一則:掌握“時”(按時)“說”(通“悅”,愉快)“樂”(快樂)“知”(了解)“慍”(怨恨)“君子”(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講學習方法與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不斷學習,方能牢固,遠道而來,切磋促進,自求長進,不怨他人。
    第二則:掌握“溫故(溫習舊知識)而知(領(lǐng)悟)新”和“可以”(可以憑)的含義。
    講學習方法:常復(fù)舊課,領(lǐng)悟新知。
    第三則:掌握“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疲倦而無所得)的意義;
    ――講學習方法:學思結(jié)合,方有所得。
    第四則:掌握“誨”(教導(dǎo))“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這)的意思。
    ――講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第五則:掌握“謂”(稱)“恥”(以為恥)“是以”(因此)。
    ――講學習態(tài)度,要勤奮好學,謙虛好問。
    四討論: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討論從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啟示?
    五作業(yè):朗讀并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fù)習提問背誦。
    二分析。
    第六則:掌握“識”(記)“厭”(滿足)“倦”(疲倦)。
    ――講學習方法與學習態(tài)度:默記成育,積累知識,好學不止,熱情教導(dǎo)。
    第七則:掌握“三”(虛數(shù),幾個)“從”(順從,學習)“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
    ――講學習方法: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第八則:掌握“知”(懂得)“好”(喜歡,愛好)“樂”(以之為樂)。
    ――講學習態(tài)度:唯會尋學習樂趣,方能學大成。
    第九則:掌握“川”(河流)“斯”(這)。
    ――講學習態(tài)度: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惜時間,勤學不輟。
    第十則:掌握“嘗”(曾經(jīng))“寢”(睡覺)“以”(用來)“益”(好處)。
    ――講學習方法:要學思結(jié)合,親身實踐勝于空想,意同第三則。
    三小結(jié)“而”的用法。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2轉(zhuǎn)接。
    四總結(jié)有哪些是講學習方法,哪些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BR>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思無益,不如學也.
    六小結(jié)本課成語。
    七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蒷、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九總結(jié)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jù)上下文,選用恰當?shù)脑~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十、板書。
    論語。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扫D―謙虛誠實勤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謙虛老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fù)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fù)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七
    《論語》中有為人之理,求學之途,為政之法。所以我選修了《論語導(dǎo)讀》。但求能修身養(yǎng)性,改正自己身上諸多當代國人之通?。豪绾谜f臟癖,怠慢他人,不敬父母,重利而不好禮義。我相信,只有孔子之學最適合此時的我。
    學生有志于學習孔孟,并非一時興起。
    高中時,學歷史,書上說,洋務(wù)運動時期,保守派反對引進西方文化,反對派代表人物倭仁說“以忠信為甲胄,以禮儀為干櫓”,“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quán)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認為引進西方技術(shù)是“夷華夏”,我心想,此人大愚,愚不可及,身居高位,禍國殃民。國都要忘了,還管什么孔孟,什么人心?儒學豈能救國?(數(shù)年后,我才知,倭仁之長子在太平天國運動時為清朝殉國,八國聯(lián)軍入京,其闔家又以死殉國)。
    而后學到新文化運動,書上說: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蔡元培等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科學旗幟,痛斥禮教制度,控告吃人的舊社會。偏激者甚至呼吁打倒孔家店,廢除漢字。每每讀到這些文字都令我愕然,莫非中國人真不如洋人,中國之儒學遠遜西方新哲學?中國的漢唐盛世,究竟算什么?中國浩瀚的經(jīng)典到底算什么?苦于知識面有限,學習風氣所影響,雖有問,久不得解,亦未嘗求于師長。高三,在繁忙的學習中,在一次語文考試中,一篇現(xiàn)代文閱讀《“現(xiàn)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論局限》牢牢吸引了我,我始知有現(xiàn)代新儒家,有熊十力,有牟宗三,有馮友蘭,儒學未絕。所以我開始留心于新儒家。之后在背書時,讀了《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雖不明曉夫子之大道,然為之折服。
    高中畢業(yè)后,進入了大學,我就先讀了一點《大學》,想知道為什么是大學,大學何謂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庇凶⑨專骸按髮W,大人之學?!蹦菚r的我深受觸動,我暗想::父母不求我有五車之學,不求我日后能有高官俸祿,皆說我不善于生財之道,那我一生所求為何?或唯有德行。于是,有志于夫子之道。
    是時,我有諸多疑問,困惑最大的是儒家之于當今中國的意義(牟宗三先生認為國學在中國淪為材料),以及仁義禮信對我的意義。
    為此,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和文章:
    陳獨秀曾撰文《孔子之道與現(xiàn)代生活》,他寫道:“西俗于成年之子,不甚責善,一任諸國法與社會之制裁。而孔子之道則曰:‘父母怒不悅,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酥袊杂小敢铀?,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諺也。”認為父子之道不適于今;此外“西洋婦女獨立自營之生活,自律師醫(yī)生以至店員女工,無不有之。而孔子之道則曰:‘男女授受不親’;‘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婦人,從人者也?!巧w以夫為婦綱,為婦者當然被養(yǎng)于夫,不必有獨立生活也?!笨鬃犹岢姆蚱拗啦贿m于今。
    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時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人士看來:所謂名教,所謂禮教,都是用以別尊卑,明貴賤的階級制度。不利于國人人格之獨立。與西方自由平等獨立之說截然不同。中國文化在整體上較西方文化惡劣?!拔餮竺褡逡詰?zhàn)爭為本位,惡侮辱寧死斗,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惡斗死寧忍辱”,東方文化是卑劣無恥的文化性格,因此被征服。此外尊家長、尊元首的忠孝,是損壞個人獨立自尊之人格的罪魁禍首。
    然學生竊以為:禮之用,和為貴。上下尊卑系出于禮,夏有夏禮,周有周禮,禮與時易,自古以來,禮有法之作用,法無禮之人性。今無禮樂,蓋無周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不好斗,寧忍讓,亦是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二者皆出于本心,出于本性,有何不可?理應(yīng)如此!
    據(jù)我所知,不論是新文化運動還是文革時期,對孔孟之道的抨擊,都直指三綱五常,認為孔孟之道是歷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百姓、愚化民眾的思想武器。在我看來,他們的批孔更多的不是因為對儒家文化有了新的深究而是為宣揚他們的思想主張掃清障礙,前者是為扭轉(zhuǎn)國勢,喚醒民眾下的一記猛藥,但是不破不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不批孔,科學民主難以迅速得到普通民眾的接受。后者則是帶有濃厚政治目的愚昧行為,一些知識鄙陋之人大肆諷刺中國人拜奉了幾千年的至圣先師,足以貽笑大方之家。子曰“主忠信”,但《孝經(jīng)》中有道:“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說夫子之忠道是愚忠者,不知有《孝經(jīng)》也。
    眾所周知正是因為孔孟忠君愛國之思想,才有了蘇武放羊的傳奇,才有了顏真卿天下第一行書《祭侄文稿》的問世,才有了岳武穆的精忠報國,才有了上自殷周的伯夷、叔齊下到明清劉周武、王國維的以身殉國。蓋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為中國數(shù)千年獨有之壯舉哉,仁人志士,眾所尊重,既如此,為什么不尊重教之以忠孝的孔孟呢。此外,也正是因為有孝道,中國獨有的家族情節(jié),桑梓情結(jié)才牢牢地拴住了每一個中國人,讓華夏兒女,九州大地渾然一體。
    所以說,孔孟之道必有其可取之處,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儒家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齊家之法治國平天下,內(nèi)圣外王,內(nèi)為本,由內(nèi)及外,內(nèi)圣方能外王。是故儒家首重修身齊家。在當下中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盛行,各種光怪陸離現(xiàn)象層出不窮。應(yīng)當不為外物所惑,堅守本心,諸葛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通過半個學期的《論語》學習,我明白了許多夫子的哲理:
    “吾之道一以貫之”——唯忠恕而已。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兼容包并,亦為夫子之道。
    “君子不器”——君子當無所莫、無所適,習理、從文、健體、缺一不可。
    “慎言慎行,祿在其中矣”——大放厥詞的官員、政府不足信。
    “人之過也,各于其黨”?!?BR>    一部《論語》,只能初窺孔子之學,半個學期的《論語》學習,帶給我最多的,或許不是多么高深的夫子之道,而是一顆堅定的求知問道的心。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BR>    陽明先生說過:知行合一。不知,何以行,今我知何以行,當踐行之。知而不行謂之不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BR>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八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chuàng)讀拓展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人新課。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1)介紹孔子??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1)齊讀,散讀;個人讀。(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4)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速語調(diào)。
    3討論、質(zhì)疑、析疑。
    根據(jù)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zhì)疑、析疑結(jié)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yè)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dǎo))。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fù)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復(fù)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jié)。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jié)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啟示啊!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上節(jié)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nèi)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1)從文中找出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diào)什么?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又強調(diào)什么?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jīng)常溫習)。
    0'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論語導(dǎo)讀教案篇十九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十二章的內(nèi)容,就可以發(fā)現(xiàn)新版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表現(xiàn)了對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為例,這是《論語》的首章,也是編選《論語》者不會缺少的一章。這一章從表面上來看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方法、交友的原則及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但實際上,這一句都是在圍繞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個主題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無求于人則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對這句話的進一步闡釋。那么如何“正己”呢?這需要時時警惕,事事用心,無時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要做到時時警惕,自然要“學而時習之”,此處的“時”,朱熹釋為“鳥數(shù)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而程頤釋為“重習也”,均強調(diào)了學習不可中斷。而“有朋自遠方來”則表現(xiàn)了這種追求的影響力,正如朱熹所言“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清劉寶楠的《正義》中明確指出“朋”指同門,并引用《中庸》“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庇纱丝梢?,追求高尚的品德,不僅是指對自身品德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影響他人,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這一章,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所強調(diào)的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圍繞這一追求所展現(xiàn)的方法與態(tài)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這一主題同樣也在其它各章體現(xiàn)了出來——以往我們將之作為學習方法闡述的內(nèi)容均不能單純地視作對知識的學習,更應(yīng)體現(xiàn)為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對自身經(jīng)歷的敘述,對顏回的贊頌則體現(xiàn)出了高尚品德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孔子還通過自身的感受體現(xiàn)了高尚品德帶給人的自豪感。以此為綱,不僅可以把這十二章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也可以與前面幾篇課文相呼應(yīng)——如果說前面幾篇文章表現(xiàn)了在老師的引導(dǎo)下,我們認識到了不同一般的學習收獲,那么這一篇則表現(xiàn)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學習的最高目標?!墩撜Z》中所體現(xiàn)出的中國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學習本文,應(yīng)遵循化難為易,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起始階段無需將“而”“之”“于”“其”等文言虛詞的含義講得抽象而難懂,學生可以翻譯,了解區(qū)別就可以了。而對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過老師穿插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驗講相關(guān)的故事,讓他們在具體的內(nèi)容中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無需講得過深,從字型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能夠釋讀全文就可以了。
    1、通過結(jié)合注釋、分析字形、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義。
    2、通過結(jié)合事例、編講故事把握各章所蘊含哲理。
    3、通過結(jié)合背景,歷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參考書目:《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
    學生收集一些有關(guān)孔子的材料。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于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說,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xiàn)的異獸,怎能出現(xiàn)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并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边@首被后世稱為《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么,孔子為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嘆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jù)自己收集的材料發(fā)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后,孔子預(yù)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著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嘆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yù)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jié)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才離去??鬃尤ナ篮?,曾經(jīng)涌現(xiàn)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為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鬃拥穆暶粌H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世界。西方曾經(jīng)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說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生無權(quán)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quán)??墒?,當時那些權(quán)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為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為后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xiàn)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shù)據(jù)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shù)量僅次于《圣經(jīng)》,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于古書,《論語》被稱為出現(xiàn)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dǎo)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xiàn)了孔子所倡導(dǎo)的人格修養(yǎng)有哪些具體內(nèi)容,他的治學態(tài)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么?這些內(nèi)容又是如何體現(xiàn)出“仁”的內(nèi)涵。
    學習方法:
    (1)配合音樂,讀出古文韻味。
    (2)結(jié)合注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將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昂酢?,一般在問句結(jié)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jù)上下文而定?!耙印薄霸铡薄耙病辈环g,“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把伞庇袝r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jīng)有解釋了。
    (2)“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nèi)容根據(jù)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nèi)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yè))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yōu)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而”“其”在文中出現(xiàn)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jù)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xiàn)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qū)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習方法:
    (1)以關(guān)鍵字為核心,結(jié)合字型理解含義。
    (2)結(jié)合具體故事,深入淺出,理解各章含義。
    (3)結(jié)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說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為核心,圍繞首章內(nèi)容,引導(dǎo)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yǎng),具體的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提示:
    (1)“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diào)了什么內(nèi)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后一個問句說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為什么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里的“而”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后順序??醇坠俏闹械摹皩W”,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為,還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結(jié)構(gòu),地基等等內(nèi)容)也就是說,學習需要領(lǐng)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xiàn)了“學”的重要性。領(lǐng)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diào)了什么?(反復(fù)練習鉆研),因此翻譯成了“復(fù)習”。為什么這一內(nèi)容需要按時復(fù)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松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痹又敝辽淖詈笠豢虇l(fā)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有朋自遠方來”。為什么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為一朋,缺一不可,說明兩者的關(guān)系是什么樣的?(親密無間)“友”為兩只手,也可以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么?(誠信)因此,“朋”說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并且親密無間的。那么他們?yōu)槭裁磿湃慰鬃幽?“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xiàn),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為什么?(物以類聚)??鬃泳褪恰傍P凰”,這些人因為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隨他。大家說,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贊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人不知而不慍”。這里的“而”需要翻譯為“卻”,語義發(fā)生了轉(zhuǎn)折。他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jīng)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zhì)疑,孔子說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于道之謂達(得志),窮于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為)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nèi)省而不改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蔡之厄(災(zāi)難),于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說過,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著。而這些人也構(gòu)成了中國的脊梁。
    (4)這一章分成三段話,表面上看講了學習方法,交友原則和個人修養(yǎng),但核心卻只有一個,是什么?(表達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修養(yǎng)人格的最重要內(nèi)容,這一修養(yǎng)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夠影響遠人??鬃尤绾涡摒B(yǎng)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這是人格修養(yǎng)的基礎(chǔ),那么,孔子及他的學生們又圍繞這一點補充了哪些原則呢?(學生列舉相關(guān)語句,老師指出其中的關(guān)鍵字含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語義很虛的轉(zhuǎn)折,可不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睆?,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惫?,舊的知識。新,新的見解??梢?,可以憑借。為,成為。而,表示先后關(guān)系,可不譯,也可譯為“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表轉(zhuǎn)折,“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逼?,其中?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懇切。近,當前。其,這。而,表并列,可以譯為“并且”。
    (5)“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體是一只眼睛,而一個箭頭直射眼睛,說明什么?(要注意觀察自己)看清別人的弱點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點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內(nèi)容與前面孔子所說的內(nèi)容有什么相同?(強調(diào)了對別人、對朋友要講誠信,學習的知識要反復(fù)復(fù)習)“傳”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兩個人傳遞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被密封了起來,說明非常重要。這個字本來指傳遞信件,也可以引申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須不能遺失,就需要人們手把手傳遞,少了一個人都傳遞不到目的地。同樣,我們的學習也要按時,不能有一天懈怠?!皽毓识隆币徽轮校肮省敝概f的知識,“新”指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什么溫習舊知就會得到新體會呢?我們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樹木的旁枝,以便它長出新枝來。學習也同樣如此,我們對舊知識,要如同給大樹修枝一樣來整理它,就會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新知識也會如樹木般長出新枝來?!盀椤钡募坠俏模侵赣檬譅看笙蟮谋亲?,使大象成為馴服的家畜。同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老師,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八肌弊謴淖膩砜?,是由頭與心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來,頭與心均能誕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頭腦至心,貫穿不絕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從篆文來看,人陷在羅網(wǎng)之中,沒有一個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學習不思考學習的意義,只能讓自己被大量的知識纏繞起來,無法掙脫?!按钡淖闹敢粋€人站在了高臺之上,四周無依無靠,那你說會有什么感覺?(恐懼)因此文中解釋為有害的。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就會有許多害處?!吧啤钡淖挠伞把颉迸c“言”組成,原意是指吉祥,這里就是指人的優(yōu)點好處。子夏的話與上文有什么聯(lián)系?(補充說明了學習的內(nèi)容應(yīng)廣博,學習的態(tài)度應(yīng)誠實,還要多提問,多思考,是學習的基礎(chǔ))(學生活動: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說小故事解讀這些內(nèi)容)。
    補充材料: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nèi)容了?!笨鬃诱f:“我已經(jīng)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lǐng)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边^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jīng)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xù)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啊?!边^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升華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tǒng)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這。樂,樂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鼻?,彎曲。其,這。
    (7)在這幾句中,“樂”字反復(fù)出現(xiàn)。我們看甲骨文與篆文中的“樂”,均是表現(xiàn)了樂器。音樂需要聲音純正,需要音符和諧,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持續(xù)的樂趣。那這一特點如何體現(xiàn)在這幾句話中呢?(顏回“不改其樂”,孔子視富貴如浮云,均是因為他們的立身純正,因此他們的生活盡管窮困,但卻是和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為自己的樂趣,他堅信這種道德必然實現(xiàn),因此即使生活窮困也不會后悔。)。
    補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興,問子路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說:“也許我們還不夠仁吧?人們不能相信我們;也許我們還不夠有智慧吧?人們不肯去推行我們的道。”孔子說:“是這樣的嗎?由,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怎么會有伯夷、叔齊?如果智者的道一定會得到推行,怎么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讓子貢(端木賜)進來,問子貢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為何不稍加貶損呢?”孔子說:“賜,良農(nóng)能種植谷物卻不一定能收獲谷物,良工的技藝高明卻不一定能順應(yīng)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為世俗所容?,F(xiàn)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為世所容。賜,你的志向并不遠大呀!”子貢出來了,孔子讓顏回進去,問顏回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雖然這樣,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恥辱;道已大修而不為天下所用,那是諸侯的恥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笑著說:“不錯啊,顏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錢的話,我可以給你做管家呀?!?BR>    (8)孔子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會生氣,那他就不會難過嗎?面對重重打擊,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列舉相關(guān)語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奪,奪取。
    (9)“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讀為拾階而上,但我從這句話同樣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可以比作流水,走過的道路是不能回頭的,因此我們要珍惜這隨時而逝的時光??鬃拥耐砟暌苍?jīng)感嘆,說如果自己五十歲就學習《易》,則可以終身無大過了。五十歲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還在學習,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皧Z”字的古文寫作鳥兒從手中飛走,鳥兒是有生命的,就帶有沖破的意義了。換而言之,“奪”字所表現(xiàn)的是指用強力奪取。這種力量大到可以從千軍萬馬中奪取統(tǒng)帥,但卻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意志??梢?,孔子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無所畏懼。
    補充材料:
    在宋國時,宋國大夫桓魋欲殺孔子??鬃诱f:“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現(xiàn)出了一種大勇。
    5、體會精神(歸納上文所學內(nèi)容,總結(jié)感受)。
    (1)在我們學習了上述的內(nèi)容之后,大家總結(jié)一下孔子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的具體內(nèi)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人格修養(yǎng):永不松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guān)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
    治學態(tài)度:善學善思,時時溫習舊知。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2)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為什么?(可結(jié)合具體的故事來說)。
    (3)總結(jié):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堅韌的個性,他堅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們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圍,后人們也因此將他視為“萬世師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偉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