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案下冊(8篇)

字號: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一
    教學目標:
    1、借鑒荀子有關(guān)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tài)度的論述。
    2、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xiàn)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shè)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shè)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guān)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lǐng)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_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盾髯印芬粫?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_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_?!秳駥W》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yù)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guī)()
    (5)雖有槁暴()()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君子生非異也()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jié)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diào),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yīng)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jù)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yīng)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tài)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jié)構(gòu)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dǎo)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jié)、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yīng)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tài)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dǎo)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jié)構(gòu)
    組內(nèi)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yù)習的基礎(chǔ)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nèi)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diào),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yīng)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fā)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_?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_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_,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dǎo)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diào)“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diào)了“聞?wù)哒谩薄爸虑Ю铩薄敖^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shè)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shè)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shè)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shè)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shù)
    引導(dǎo)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guān)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shù)的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shù)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shè)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fù)說明問題,強調(diào)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shè)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sh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shè)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shè)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jié)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dǎo)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dǎo)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shù)。
    5、小結(jié)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dǎo)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chǔ),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guān)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dǎo)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guān)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yè):
    1、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二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shù)風格;
    1、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2、學生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對本詩進行賞析,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難點)
    朗讀法、串講法、賞析法。
    導(dǎo)入:在我國的歷,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
    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quán)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zhuǎn)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后客死安徽當涂。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fā)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shù)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為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②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舊題。《樂府解題》云:《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jù)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nèi)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diào),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xiàn)了詩人杰出的藝術(shù)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特點。
    2、教師范讀這首詩,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詩中比較生僻的讀音和本詩的句讀
    噫吁嚱(yixūxi)魚鳧(fú)秦塞(sa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參(shēn)崢嶸(zhēngróng)
    撫膺(yīng)巉巖(chán)飛湍(tuan)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在教師范讀學生聽讀的基礎(chǔ),有學生齊聲朗讀本詩,教師檢查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讀音和句讀,在學生有失誤的地方予以糾正。在學生朗讀的基礎(chǔ),教師對本詩中比較重要的字詞予以解釋,疏通文意。
    噫吁: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跡,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回、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峰。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zhuǎn)石萬壑雷:砅,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咨嗟,嘆息。
    3、①在教師串講重要字詞,學生已經(jīng)能夠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三嘆戰(zhàn)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jié)
    結(jié)尾:主旨句三見
    ②在總體把握文章的過程中,以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為線索,鑒賞本詩。
    (1)、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李白正是這樣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
    4、在學生已經(jīng)能夠掌握全詩結(jié)構(gòu)和對文章有一定賞析的基礎(chǔ)上,探討文章的藝術(shù)風格。
    本詩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詩句,字數(shù)從堿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長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一韻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寫蜀中的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
    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fù)沓形式(又稱反復(fù)),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jié)尾各出現(xiàn)一次。這并非簡單的重復(fù),因為它每出現(xiàn)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nèi)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chǎn)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變幻莫測,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shè)想自己沿著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shè)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diào)是變了,也表現(xiàn)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著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峰絕壁,砯崖轉(zhuǎn)石,都會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云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xiàn),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學生已經(jīng)深入理解全詩的基礎(chǔ)上,再次誦讀全詩。
    六、作業(yè):背誦全詩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三
    知識和能力: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風格
    過程和方法:通過分析與大海的斗爭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不屈服于命運,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進行抗爭的精神。
    重點:對重點段落和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進行細讀,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難點:結(jié)合文中人物的經(jīng)歷和語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一課時
    第一課時(45分鐘)
    一,導(dǎo)入(2分鐘)
    “一個人生來并不是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毀滅,可就是打不敗他”相信這句話大家有所耳聞,它出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老人與?!?,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樣的人永不能被打敗。
    二、知人論世 (8分鐘)ppt
    1.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于鄉(xiāng)村醫(y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tài)度產(chǎn)生過更大的影響?!彼Q海明威為“本世紀(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著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范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發(fā)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xiàn)戰(zhàn)后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馬扎羅的雪》《喪鐘為誰而鳴》(一譯《戰(zhàn)地鐘聲》)和以“精通現(xiàn)代敘事藝術(shù)”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chuàng)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著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guān)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2.關(guān)于《老人與?!?BR>    海明威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也是當時“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繼承了馬克吐溫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一方面又在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上進行了革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1952年發(fā)表的中篇小說《老人與?!肥撬笃诘拇碜?,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特色。當年他獲得普利策獎,兩年后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返那楣?jié)并不復(fù)雜。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xù)84天沒捕著一條魚。后來,他獨自一人出門遠航,在海上經(jīng)過三天兩夜的搏斗,終于捕到一條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在歸航途中,一條條鯊魚陸續(xù)圍了上來,盡管老人奮力拼搏,但還是沒能抵擋住兇猛鯊魚的進攻,等他回到海岸時,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三、理清結(jié)構(gòu),分析寓意(30分鐘)
    1、小說節(jié)選部分共有老人與鯊魚的幾個回合的較量?對象都是什么? 明確:五個回合,分別是與鯖鯊魚斗、與星鯊魚斗、與犁頭鯊魚斗、與星鯊魚斗、與群鯊魚斗。
    2、老人與鯊魚搏斗的五個回合中,老人用到了哪些武器?結(jié)果怎樣?老人的身體狀況怎樣?大馬林魚又怎樣? (以小組形式找出答案) 第一個回合:用魚叉(丟)、繩子(斷) 老人手受傷 大馬林魚被吃掉40磅 第二個回合:刀子(鈍)、槳 老人手傷嚴重(淌血) 魚被吃掉四分之一 第三個回合:刀子(折斷) 第四個回合:短棍 手痛得厲害 半個身子被咬爛 第五個回合:短棍(丟)、舵把(折) 極疲乏(簡直喘不過氣) 僅剩殘骸
    3、從斗爭中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品質(zhì)?老人為什么說:“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明確: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nèi)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nèi)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著,人生的使命是奮斗,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zhàn),也許這些挑戰(zhàn)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他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4、斗爭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獨白,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本文除了有關(guān)老漁夫桑地亞哥與鯊魚搏斗場面的描寫,還有大量人物的內(nèi)心獨白,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nèi)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tài),通過自由聯(lián)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xiàn)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nèi)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nèi)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gòu)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保哉Z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5、從文中可知,老人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捕到了魚,但是,盡管他費盡力氣,勇敢搏斗,但是最終的結(jié)局,得到的卻是一副殘骸。你認為他是成功還是失?。?BR>    明確: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wèi)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可以說,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6、 這場斗爭僅僅是老人與鯊魚的斗爭嗎?小說有什么象征意味 明確:題目是《老人與海》,而表明上,小說是寫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經(jīng)歷,但實際上,老人的形象極具概括性,他已經(jīng)超越了一個人的存在,而成為了人生的一種象征。老人桑地亞哥就是“硬漢”的代表,大海則是人生舞臺的象征,鯊魚則是我們?nèi)松械拇煺?、厄運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們都要遇到挫折,被厄運所阻撓,只有經(jīng)歷與“鯊魚”的較量,才能成為強者,唱出最美的歌。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后遭到無可挽救的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說,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怎么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里,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了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wèi)了“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了“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么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這樣一個“硬漢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說人物。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發(fā)表的一些短篇小說里,海明威描寫了一些拳擊師、斗牛士、獵人等形象,在這些下層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種百折不撓、堅強不屈、敢于面對暴力和死亡的“硬漢子”性格,《老人與?!分猩5貋喐绲男蜗缶褪沁@種性格的發(fā)展與升華。小說中的大海和鯊魚象征著與人作對的社會與自然力量,而老人在與之進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雖敗猶榮,精神上并沒有被打敗??梢哉f,這樣一個形象,完美地體現(xiàn)了作者所說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7、人們稱海明威的作品具有“電報式風格”,在本文中,這種特點有哪些體現(xiàn)?
    明確:
    (1)結(jié)構(gòu)上的單純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節(jié)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單一而鮮明。本文中直接出場的人物只有老漁夫桑地亞哥一個,情節(jié)也主要是圍繞大馬林魚的捕獲以及因此而引來的與鯊魚之間的搏斗,可謂單純而集中。海明威曾經(jīng)對《老人與?!返脑暹M行了兩百多次的校閱,正如他自己所說,“《老人與海》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么長,小說里有村莊中的每個人物,以及他們怎么謀生,怎樣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過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贅語,刪去了所有別人寫過的東西,刪去了解釋、討論,甚至議論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清除了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使小說單純而集中。
    (2)避免使用過多的描寫手法,避免過多地使用形容詞,特別是華麗的辭藻,盡量采用直截了當?shù)臄⑹龊蜕鷦吁r明的對話,因此,句子簡短,語匯準確生動。在塑造桑地亞哥這一形象時,他的筆力主要集中在真實而生動地再現(xiàn)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景上。鯊魚的來勢兇猛,老人的沉著迎戰(zhàn),機敏矯捷,都寫得生動逼真。如寫鯊魚出現(xiàn)的情形,“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沖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xiàn)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有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示在讀者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復(fù)錘煉的日常用語,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對大海的描寫粗獷簡潔,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讀來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3)鮮明生動的動作描寫和簡潔的對話。海明威善于從感覺、視覺、觸覺著手去刻畫形象,將作者、形象與讀者的距離縮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總是把它們凝結(jié)在簡單、迅速的動作中,蘊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簡潔的對話中,由讀者自己去體會。如寫老人與鯊魚搏斗的場面:“老頭兒用魚叉攮到鯊魚頭上的時候,他聽得出那條大魚身上皮開肉綻的聲音?!边@種描寫本來都是老人的所見所聞,但讀者讀來便會過電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樣的感覺,同驚懼,同緊張,同喜悅。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讓讀者去如實地吸取印象”,而“不擠到對象與讀者之間去礙事”,他要讓對象與讀者直接溝通,這也是這篇小說的場景描寫如此震撼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4)著力追求一種含蓄、凝練的意境。海明威曾經(jīng)以冰山來比喻創(chuàng)作,說創(chuàng)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應(yīng)該隱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隱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鮮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闊大,他還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蘊涵深意。
    【作業(yè)布置】(2分鐘)
    課后讀海明威的《老人與?!穼?00字左右的感想
    【板書設(shè)計】(3分鐘)
    老人 → 硬漢精神 大海 → 人生舞臺 鯊魚 → 挫折厄運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四
    1、 感知父親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體會父愛
    學生演講楊麗娟的故事。
    (學生討論對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楊麗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認為楊父是一位不負責任的父親,他對女兒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愛。)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愛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們從父親困頓前行的背影中,體會到父親的那份深沉厚實的愛;而劉鴻伏的《父親》,又為我們刻畫了父親的那份苦澀而溫馨的愛。
    今天我們來一同學習劉鴻伏的《父親》
    1、 理清思路
    通過預(yù)習,我們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寫了三個生活片段,分別是:
    接通知書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別
    2、 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形象呢?請大家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父親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呢?把你的感動寫下來。
    a、 父親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喜歡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鄉(xiāng)鄰朋友……
    父親以兒子為榮
    b、 第二自然段
    全體朗讀。
    作用:用了五個排比句,寫了父親幾幅勞動生活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凄美的氣氛。贊美了父親的勤勞、堅強、容易滿足和質(zhì)樸,同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著腳在大雪里跋涉,在貓頭鷹的啼叫里荷薪而歸,披蓑戴笠地在風雨中勞作,僅僅表現(xiàn)他的勤勞嗎?這里面有著窮苦和艱辛?。?BR>    c、 父親說過:人是土物,離不開泥土的。
    明確:愛這片土地,他生于斯,長于斯,勞動于斯,乃至長眠于斯。土地賦予了他堅韌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這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詩《三代》:
    爺爺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經(jīng)融入進了勞動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點。
    d、父親頭上裹著青頭巾,腰間圍著黑包袱,一身只有走親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確:重視這趟遠行,鄭重其事,然而我們還是從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嚴重有的只是好奇與驚訝,感動與憐憫。
    e、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見父親的兩鬢已鉆出絲絲白發(fā),而他曾經(jīng)扛過竹木、扛過巖石也挑過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時已顯得佝僂了。望著青頭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親的背影,我的心一陣戰(zhàn)栗。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衰老感到難過和心疼,同時心中感受到一種重擔。
    此處可以與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斷相比較,讓學生找異同。
    3、 那么如此偉大無私的父愛,作者感受到了嗎?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發(fā)了你的共鳴呢?請找出有關(guān)作者感悟的語句,各抒己見。
    a、 父親啊,即使我手中的筆使得如你那根肉紅的扁擔一樣得心應(yīng)手,面對故鄉(xiāng)蒼涼的山影里你漸漸凋謝的白發(fā),我又能寫些什么呢?
    b、 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
    c、 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yǎng)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歷都當作奮進的風帆。
    父親的生活經(jīng)歷、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父親對我的愛都是翻開的日歷,都是我奮進的動力,我將憑借這些動力珍惜每一分鐘來提升自己。
    請以“感謝父親”為開頭表達你對父親的感謝,每個人說一句,準備一分鐘。
    也可以仿寫第二段
    也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他和父親的故事
    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份偉大的父愛!銘記父愛,我們今天的學習會更有動力,我們?nèi)松钠聲懙酶忧宄屯昝馈?BR>    讓我們在這首崔京浩的《父親》中結(jié)束今天的課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五
    賞析課
    1.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2。 通過誦讀、品味、賞析,體會主人公在分別時復(fù)雜、微妙而豐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3、通過解讀文本,欣賞優(yōu)美曲詞,領(lǐng)略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魅力。
    1、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鑒賞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誦技巧。
    2、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斷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詞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內(nèi)心情感的能力。
    1.理解《西廂記》歌頌愛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題。
    2.體驗人物際遇和內(nèi)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通過對曲詞的誦讀,解讀文本,分析崔鶯鶯復(fù)雜的情感世界,把握、鑒賞女主人公的藝術(shù)形象。重點賞讀四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代戲曲文學的能力。
    情境教學法、討論分析法,講授法、誦讀法等
    :借助多媒體進行文字圖片投影、flash片斷欣賞
    《長亭送別》,歷來被稱為情景交融的典范,離愁別恨的絕唱。本折戲原題為《哭宴》。因此,本節(jié)課,我試圖以“教師范讀和引導(dǎo)學生品味相結(jié)合”為主要策略,以崔鶯鶯的眼淚為突破口,以寫淚的的手法為橋梁,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讓學生通過誦讀,去感受崔鶯鶯的眼淚,進而走進她那復(fù)雜的情感世界,實現(xiàn)“課堂有讀書聲”、“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說話”的宗旨。并以此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古典戲曲的范式,想嘗試著引導(dǎo)、啟發(fā)學生,對“淚”作進一步的課外延伸探討,讀寫結(jié)合,自己動手,通過寫淚來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世界,實現(xiàn)文本的價值,讓學生在讀、賞、練的過程中體味閱讀的快樂。
    (一)古琴音樂背景 (幻燈片一)
    (二)教師導(dǎo)入新課 (幻燈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寫離別的詩句導(dǎo)入。
    (三)相關(guān)劇情介紹 (幻燈片三)
    普救寺一見傾心,救佳人張珙退兵。
    母命難違相思苦,紅娘牽線訂終身。
    長亭古道慘別離,金榜題名良緣成。
    (四)概括本折戲的劇情
    本折戲為四幕:㈠長亭路上;㈡長亭餞宴;㈢臨行叮囑;㈣依依送別。
    (五)明確本節(jié)課的切入點 (幻燈片4) “透過淚眼解離愁--走進崔鶯鶯的情感世界’’。
    (六)學生自讀,找出在《長亭送別》里有哪些含淚的曲詞?(學生找后,教師明確)。(幻燈片5)
    (七)賞析曲詞[端正好]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
    2、誦讀指導(dǎo)
    學生齊讀;教師點評;指名(或推薦)誦讀,教師點評。教師引導(dǎo):
    這是鶯鶯在往長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們要注意體會,她與張生在長亭分別是一種什么情緒呢?我們首先要把握好基調(diào),讀出悲愁的情味,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語速的快慢、語調(diào)的高低、音節(jié)的輕重、語氣的強弱等問題。
    教師范讀:(我試著給大家朗讀一下,請同學們再用心感受,用心體會。)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幻燈片6)3、賞析意境
    問題一:為什么要這樣讀呢?明確:把握意境,進而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
    問題二:(提問)那么,[端正好]這支曲詞,共描繪了哪些意象呢?明確:分別是碧天
    白云,黃花滿地,西風陣陣,北雁南飛,霜林如血,離人落淚。
    問題三: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xx在《沁園春 長沙》中描繪的是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該怎么讀?明確:描繪了秋景的遼闊、絢爛,點出了萬物競上,生機蓬勃的景象。所以我們在讀時就應(yīng)該是激昂,高亢的語調(diào)
    問題四:同樣是秋景,為什么這里不能那樣讀呢?你能從哪些關(guān)鍵的字詞談?wù)勀愕母惺軉??明確:
    (1)緊,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隨著離別的來臨一次比一次更強烈。
    (2)染,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離人眼如滴血之泉,淚如黃河之水。
    (3)可見,“黃花”“西風”“孤雁”“霜林”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凄清蕭瑟之景。在這樣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別,此情此景,我們可以用學過的有一句詞來表達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 幻燈片 7)
    總結(jié): 此曲將秋景與人的心情巧妙地聯(lián)在了一起,營造了凄涼的景,難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鶯鶯內(nèi)心的悲情,為全折戲奠定了一個感情的基調(diào)。由此我們就知道了本折戲的“戲眼”就是:淚――總是離人淚。
    4、學生再讀
    5、唱段欣賞 (幻燈片8)
    (八)解讀崔鶯鶯的“淚”
    第一步:教師引導(dǎo)學生賞析[滾繡球],領(lǐng)悟崔鶯鶯的“淚”。
    1、問題:情人的離別,總是恨滿愁腸,而鶯鶯的離別與一般情人的離別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淚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
    2、指名誦讀[滾繡球],教師對誦讀稍加指點。
    3、品析:
    明確: 恨
    領(lǐng)悟情感:從劇情介紹可知,鶯鶯和張生,歷經(jīng)波折,方能結(jié)合,可昨夜母親剛剛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離,此情此景,鶯鶯怎能不黯然傷神? 所以,“淚”表現(xiàn)了鶯鶯不愿、不忍分別的內(nèi)心傷痛。
    第二步:學生分組品讀,領(lǐng)悟崔鶯鶯的“淚”。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再從崔鶯鶯的淚水里找出鶯鶯復(fù)雜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組,每組討論一個曲詞,并確定好中心發(fā)言人。
    3、明確任務(wù):
    (1)先自讀本組的曲詞,找出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
    (2) 品析“淚”中 ,傳達出鶯鶯內(nèi)心怎樣復(fù)雜的感情?
    (3)這種復(fù)雜的感情,在本折戲的其它曲詞里能夠得到印證嗎? (幻燈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篇,不要將眼淚從特定的場景、情境中抽繹出來,一定要聯(lián)系劇情的發(fā)展,聯(lián)系整折戲甚至是整部戲的內(nèi)容。前后左右同學自由組成學習小組,選好首席發(fā)言人,并在討論中做好記錄。
    5、 學生自讀,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dǎo)
    6、 第三步:展示學習結(jié)果,走進崔鶯鶯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請一位女生朗讀。讀后,老師指導(dǎo)、范讀。
    (2)歸納:怨
    (3)總結(jié):這眼淚里,包含了崔鶯鶯的兩重恨,對母親的怨恨,對俗門第觀念的憤恨。鶯鶯含著眼淚坐在飯桌旁,此恨綿綿無絕期?。。ㄍ队埃簻I:忠于愛情,鄙視功名,怨恨世俗觀念) (幻燈片10)
    (4)學生再讀曲詞:
    2、[耍孩兒]
    (1) 歸納:憂
    (2)總結(jié):這叫“中”亦憂,不“中”亦憂,崔鶯鶯憂心如焚。這眼淚中,包含了鶯鶯對婚姻前途深深的擔憂。這是鶯鶯對張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淚 對愛人的擔憂,內(nèi)心憂愁,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幻燈片11)
    3、[一煞]
    (1)歸納:思
    (2)總結(jié):這是寫鶯鶯臨別之際的肝腸寸斷及想象與張珙別后的場景。這真是: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平洲(投影:淚:相思之苦,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幻燈片12)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鶯鶯:美麗善良、多愁多情、忠于愛情、鄙視功名、悲情女性。 (幻燈片13)
    (十)課外延伸,讀寫結(jié)合
    練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自己,或者我們的親友,師長,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時,憂傷時,自責時,痛苦時,高興時,都會流下情感的淚花,那么,請你設(shè)定一個情境,用簡單的幾句話,寫出自己或他人曾經(jīng)流下的淚,注意 : 通過寫淚來寫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如母親的淚,父親的淚,同學的淚,老師的淚。) (幻燈片14)
    (十一)結(jié)束授課:欣賞弘一法師李叔同先生,根據(jù)《長亭送別》的意境,創(chuàng)作的歌曲《送別》。
    (十二)附:板書設(shè)計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六
    1、 了解劇本文所展示的矛盾沖突及沖突的性質(zhì),進而弄清沖突發(fā)展的過程;
    2、通過品味富有個性化、動作性的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態(tài)及其個性特點;
    3、 品味戲劇臺詞的豐富的內(nèi)涵,透析它們的言外之意;
    學會揣摩戲劇語言,初步了解人物復(fù)雜個性。
    如何引導(dǎo)學生構(gòu)建對戲劇語言的個性化解讀
    課時:4課時
    上世紀60年代,有一位年輕的日本作家訪問中國,他專程登門拜訪了劇作家曹禺先生,并表達了這樣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寫出像您的《雷雨》那樣的杰作來?!?這位日本作家是誰呢?他就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雷雨》是曹禺在中學時期開始構(gòu)思,在大學畢業(yè)時完成的話劇處女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部年輕的作品,成為大江先生眼里“豐碑”式的巨著呢?
    1、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完成了處女作多幕劇《雷雨》,一年后,時任《文學季刊》編委的巴金在編輯部的故紙堆里發(fā)現(xiàn)了它,并感動得為它掉下了激動的眼淚。它的發(fā)表立刻引起了中國劇壇的強烈震動。從1935年在日本東京第一次演出以來,我國許多重要劇團都競相排演,并相繼拍成電影、電視連續(xù)劇。繼《雷雨》之后,作家又寫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劇本。解放后,有《膽劍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劇本。
    2、介紹戲劇的基本知識
    語言、人物與戲劇沖突是構(gòu)成一個劇本的三要素。其中,語言是劇本的基礎(chǔ),是第一要素。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人物語言也叫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動作的外觀。舞臺說明是一種敘述性語言,用來說明人物的動作、心理、布、環(huán)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戲劇和情節(jié)。
    3、梳理全劇情節(jié)
    學生畫一張作品人物關(guān)系圖,了解全劇情節(jié)。
    4、《雷雨》為題的作用
    作家在談到寫作意圖時說,《雷雨》是在“沒有太陽的日子里的產(chǎn)物”,“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舊社會的昏暗、腐惡,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独子辍肥俏业牡谝宦暽胍?,或許是一聲呼喊”。
    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jié)都和雷雨有關(guān)。同時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里,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
    引入:提供鑒賞人物視角
    “在戲劇中,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的是語言,戲劇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實現(xiàn)?!薄诟駹枴睹缹W》
    “我確實太喜歡曹禺劇本中的語言了,每次讀曹禺先生的劇本,總有一種既親切又新鮮的感覺,他那色彩明麗而又精練生動的語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guī)нM一個奇妙的藝術(shù)世界,給予我無限的喜悅?!薄X谷融《令人憧憬和癡迷的藝術(shù)境界——關(guān)于〈雷雨〉欣賞答問錄》下面,讓我們進入一個個具體的語言場景,解讀《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癡迷”的藝術(shù)世界。
    (一)學生初讀,談對周樸園的印象
    周樸園在文學界是倍受爭議的人物,大家探究:周樸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對魯侍萍的情感是真還是假?
    (二) 進入具體語言情境
    情境一
    樸:(沉思)無錫?嗯,無錫(忽而0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xiàn)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 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解讀步驟:
    1、 “我們”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暗示兩人有過不尋常的關(guān)系)
    2、通過貫穿全戲的時間概念“三十年前”(讓學生找出第一場戲中“三十年前”共出現(xiàn)12次)來深入了解周、魯兩人特殊的關(guān)系。
    教師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確寫出的人物關(guān)系表
    周樸園――某煤礦公司董事長,五十五歲。周繁漪--其妻,三十五歲。周萍--其前妻魯侍萍生子,年二十八。周沖--繁漪生子,年十七。魯貴--周宅仆人,年四十八。魯侍萍--其前妻,某校女傭,年四十七。魯大海--侍萍與前夫周樸園之子,煤礦工人,年二十七。魯四鳳--魯貴與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從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奧妙嗎?
    明確:魯侍萍被周家趕走是發(fā)生在27年前。
    問:那作者為什么反復(fù)強調(diào)30年前,難道是作者記錯了嗎?
    提供解讀視角:
    凡是你不想記憶的東西,你總是會忘記的。 ——(奧地利)弗洛伊德
    周、魯確實存在過真實的愛情。因為對他們而言,27年前是一個悲慘的時刻,根據(jù)弗洛伊德的推論,他倆潛意識里都記住的是30——27之間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們對話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是“三十年前”這個時間概念,并不是作者記錯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關(guān)于“洋火”
    問:樸 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答案很明確:“是的”。按理說,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① 有意識:魯主動地以無錫引起了兩人的對話,當然希望這場有關(guān)往事的談話能持續(xù)下去,所以,有意識地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fā)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shù)乃季S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jié),而單單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與點火、點燈有關(guān)的情景。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總要關(guān)窗戶,所以室內(nèi)經(jīng)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shù)那榫?。如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的繡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當時尚小的周萍,其樂融融,其情溫馨。用“我們”一詞是那樣的自然,實在是情不自禁啊。
    對周、魯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所以會說,無錫是個好地方。
    可是,這段甜蜜的愛情沒能維持多久,因為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而導(dǎo)致兩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過渡到情境二
    魯:哭?哼,我的眼淚早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經(jīng)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解讀步驟:
    1、 女生讀,男生點評。
    2、 體驗“你們”與“你”在表情達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們”一詞共出現(xiàn)多少次?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你們”一詞反復(fù)出現(xiàn)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對象除周樸園以外,還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現(xiàn)的“老太太”。故事發(fā)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緒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會里,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是不被傳統(tǒng)認可的。周魯二人的關(guān)系正如,《紅樓夢》中的寶玉和晴雯,《家》中覺慧與鳴鳳的關(guān)系。再看周樸園30年前的處境,他也不過20多歲的小伙子,在上面還有老頭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你們”一詞傳遞出來當時拋棄魯?shù)牟恢皇侵?,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BR>    3、 教師提供相關(guān)材料:
    “魯侍萍被周家趕走,周樸園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不可違的時代,他又是沒有辦法阻止的。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BR>    ——曹禺《雷雨》創(chuàng)作回顧
    點撥: “何況在趕走之前,周家始終未讓他與魯侍萍見上一面?!弊髡叩难a充很重要,那么,當周樸園后來得知侍萍被趕走,有沒有行動呢?(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我看見她河邊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絕命書。”這句話,想象周樸園當時沿著河失魂落魄地發(fā)瘋一般地尋找,感受周樸園內(nèi)心極度痛苦狀)
    情境三
    周樸園:你靜一靜。把腦子放清醒點。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么?你看這些家具都是你從前頂喜歡的東西,多少年我總是留著,為著紀念你。
    周樸園: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總記得。一切都照著你是正式嫁過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為生萍兒,受了病,總要關(guān)窗戶,這些習慣我都保留著,為的是不忘你,彌補我的罪過。
    解讀步驟:
    1、討論:這兩段話你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
    真實:保留舊物三十年,保持舊習慣三十年;另外吃齋念經(jīng)三十年,對現(xiàn)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經(jīng)是心如死灰了?!霸?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蔽覀兯坪蹩吹降氖且粋€愛得深、痛得切的周樸園。
    虛偽:周樸園的懷念是虛偽的,他主要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罪過,掩蓋他不光彩的過去,維護他在家庭中的威嚴,顯示周家是個體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會上的地位。
    他現(xiàn)在年紀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驁難馴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時有孤獨寂寞的感覺,“他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經(jīng)常咀嚼的一種情感了。這既可填補他那丑惡空虛的心靈,又可顯示他的多情、高貴。”
    “人是怎樣獲得一個靈魂的?通過往事?!薄罢潜挥H切愛撫著的無數(shù)往事使靈魂有了深度和廣度,造就了一個豐滿的靈魂?!薄車健稌r光村落里的往事》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七
    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并了解這些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三課時
    解釋什么叫修齊治平。精煉意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抖Y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里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shù)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jīng)》同樣重要的“經(jīng)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jīng)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通過注釋闡發(fā)己意,并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fù)科舉,官方規(guī)定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于《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tǒng)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BR>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lǐng),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lǐng)?!洞髮W》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gòu)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gòu)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發(fā)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議論結(jié)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xiàn)。
    1、第一段:經(jīng)文部分,提出三綱八目。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暗馈钡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使動詞,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使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興旺發(fā)達。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研究萬事萬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
    (13)厚:重視。?。狠p視。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第二段:解釋如何“誠其意”。
    (1)誠其意:使意念真誠。
    (2)毋:不要。
    (3)惡(wù)惡(è)臭(xiù):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xiàn)代單指臭(chòu)味的含義寬泛。
    (4)好(hào)好(hǎ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ǎo)色,美女。
    (5)謙(qiè):通“慊”,滿足。
    (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茍。
    (7)閑居:即獨處。
    (8)厭然:掩蓋的樣子。
    (9)掩:遮掩,掩蓋。
    (10)著:顯示。
    (11)中:指內(nèi)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從反面說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頤認為應(yīng)為“心”。(2)忿懥(zhì):憤怒。
    4、第四段:從反面說明如何“修身”和“齊家”。
    (1)之:對于。辟:偏頗,偏向。
    (2)哀矜:同情,憐憫。
    (3)敖,驕傲。惰:怠慢。
    (4)碩:大,茂盛。
    5、第五段:解釋“齊家”和“治國”。
    (1)悌(ti):指弟弟應(yīng)該絕對服從哥哥。
    (2)慈:指父母愛子女。
    (3)機:作用。
    (4)僨(fèn):敗壞。
    (5)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的兩位領(lǐng)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為是圣君的代表。
    (6)帥:同“率”,率領(lǐng),統(tǒng)帥。
    (7)桀(jié):夏最后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最后一位君主。二人被認為是暴君的代表。
    (8)諸:”之于”的合音。
    (11)?。杭此〉???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馑际钦f,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dǎo)的恕道。
    (12)喻:使別人明白。
    6、第六段:解釋“治國”和“平天下”。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作老人看待。
    (2)長長:尊重長輩。
    (3)恤:體恤,周濟。孤,孤兒,古時候?qū)V赣啄陠适Ц赣H的人。
    (4)倍:通“背”,違背。
    (5)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guī)則。
    (10)此:乃,才。
    1、“修齊治平”四者的關(guān)系如何?要達到身修,需經(jīng)過哪些步驟?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學》中對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要求,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齊家是指善于處理好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的關(guān)系,它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chǔ)。
    治國和平天下是齊家的擴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個步驟?!案裎镏轮本褪且ㄟ^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的過程,為下一步誠意、正心奠定基礎(chǔ)?!罢\意”指的是在修養(yǎng)自身的過程中,能夠做到誠實、不自欺。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的偏向。這四個步驟依次做來,就可以達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條目關(guān)系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修身
    齊家、治國、平天下
    2、《大學》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guān)系,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guān)系: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guān)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luò)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guān)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guān)系,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jié)構(gòu),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xiàn)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xiàn)了儒家重視注重內(nèi)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nèi)省的修養(yǎng)方法。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仍然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nèi)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guān)系符合人倫道德,并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yè)、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高二語文教案下冊篇八
    1、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2)或師焉,或不焉
    2、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指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
    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
    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
    今義:表目的。或結(jié)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
    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小學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gòu)
    3、 一詞多義
    (1)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動詞,傳授)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
    (3)道 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