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五篇)

字號: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篇一
    中國書法,是東方藝苑里的一朵奇葩.幾千年來,流傳不衰,代代都有杰出的書法家出現."全世界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示出驚人奇跡,無色具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不是詩,卻有詩歌的意境,不是舞蹈,卻有舞蹈的節(jié)奏,引人欣賞,心曠神怡."(沈尹默《書法論叢》)。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以點線為手段的一門抽象的視覺藝術.一幅好的作品,令人百看不厭,讓人獲得美的享受。
    書法到底是什么?簡言之,書法即寫毛筆字,但寫字不等于書法藝術.書法能夠產生那么大的迷人魅力,到底什么原因?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書法藝術的欣賞活動,是由欣賞者與欣賞對象兩者彼此相依而構成。
    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愿意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沒有欣賞書法藝術的眼睛和沒有欣賞音樂的耳朵一樣,再好的書法再好的音樂也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學習書法,應當把欣賞作為自己實踐的一部分。讀帖,就是結合書法實踐進行的一種欣賞活動。
    宋朝大書法家黃山谷說:“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作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BR>    書法欣賞帶有主觀色彩。所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北闶菍徝乐饔^性的生動說明。由于人們的學識修養(yǎng),性情氣質,審美情趣的差異,書法欣賞中往往出現不同的愛好,比如歐顏柳趙四大名帖,千古流傳,為歷代所肯定。但是,有的喜歡歐體的險勁美,有的喜歡顏體的渾樸美,有的喜歡柳體的挺健美,有的喜歡趙體的遒麗美,就是同一件書法作品,同一個人,隨著年齡、書法修養(yǎng)、實踐經驗乃至情緒變化,也會出現不同的審美感受。這是正?,F象,但不能片面強調有審美的主觀性而 否定書法審美的普遍共性。
    南齊著名書法家王僧虔論書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睍ㄗ髌吠L畫作品一樣,追求“形神兼?zhèn)洹?,書法欣賞也應該把“形神兼?zhèn)洹弊鳛闀ㄋ囆g評價的重要標準。
    所謂形,指的是書法的點畫、結體、筆法等。
    所謂神,是指書法的神采,風格,因此,欣賞書法應該包括:點畫線條美,美好結體造型美,章法整體美及由此而形成全幅作品風格美,這是一條主要的脈絡。隨著這一線索探索前進,書法藝術美的欣賞方法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一、點畫線條美
    漢字由點畫組成,點是線的濃縮,線是點的延伸。
    書法家利用提按、頓挫、輕重、粗細、強弱、徐疾等用筆技巧,結合用墨的枯濕濃淡等變化,使點畫線條產生富有力感和情感美。
    線條的力感
    線條的力感是線條美的主要因素之一,線條的力感美,能喚起人們心中的力量感.怎樣的線條才有力量感呢?晉代衛(wèi)夫人認為:“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筆陣圖》)所謂“筋”,就是點畫堅韌遒勁,具有彈性,所謂“骨”,就是點畫如鐵畫銀鉤,堅實有力,“筋”和“骨”都是使線條具有力感的主要因素,“顏筋柳骨”因此而成為書法用筆技巧的重要典范。構成線條力感美的因素還有“立體感和澀感”。
    米芾說:“得筆,則雖細如髭發(fā)亦圓;不得筆,則雖粗如椽亦扁?!彼f圓即立體感,有立體感的線條,深沉厚重,即使如髭絲也有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之妙。扁薄浮淺的線條,寫得再粗,也不過似隔夜油條,毫無力感可言。
    所謂澀,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惟筆方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眱?yōu)秀的書法作品,便含有這種審美意趣的追求。如“逆水行舟,舟之前進,不斷為水所阻。
    線條的情感
    線條的情感主要表現在線條的節(jié)奏感,用筆輕重徐疾、抑揚頓挫、像音樂一樣,喚起人們心中的節(jié)奏感,不同的音樂是通過音響的節(jié)奏表現,而書法則是通過線條的節(jié)奏與旋律表現。音樂是聽覺,書法是通過視覺。這種節(jié)奏感,使人產生心理上的情感活動。
    線條的呼應
    線條的呼應是使線條富有情感的重要因素。
    試想,如果各自獨立、互不關聯的線條堆積在一起,會有什么美感可言?
    有情感的線條,必然是啟承分明,有呼有應、有起有止,起止適度,或斷或連,似斷還連,左右顧盼,上下呼應。這樣的線條,必然表露出書法家種種的情緒意志、胸懷風采。這種意境,必然會感染欣賞者的心理,使欣賞者獲得美的享受。
    二、結構的造型美
    欣賞一件書法作品,不可能單純去看它的線條,一般總是根據內容逐字逐句自上而下看,它的藝術性,不僅表現在點畫線條上,還表現在每個字的結構造型上。一個高明的書法家,在均衡和諧、多樣統一的美學原則下會創(chuàng)作出妙筆生輝、千姿萬態(tài)、變化無窮的優(yōu)秀書法作品.象一位優(yōu)秀的畫家用三原色畫出絢麗多彩的圖畫,象音樂家只用七個音符譜寫出美妙的樂章。象舞蹈家,只用一前一后的舞步,跳出千姿百態(tài)的舞劇。
    王羲之的《蘭亭序》28行324字中有二十個“之”字,盡管筆畫簡單,但姿態(tài)各異,極盡變化之妙,充分表現了造型美。
    三、章法整體美
    整個章法美,還應包括承上啟下、左顧右盼、參差變化、落款合理、鈐印得宜,局部美與整體美和諧統一。
    四、全幅風格美
    “風格就是人?!?---馬克思。
    清代大書法家劉熙載在《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BR>    風格是書法家精神、情感、人格、學識在書法作品中的綜合流露和反映。如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在國難家仇的情況下寫的,書家痛心疾首,悲憤填膺的情緒躍然紙上??春螅谷水a生景仰、尊崇、悲壯、豪邁的感覺。王羲之《蘭亭序》是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群賢興會”的環(huán)境氣氛中寫的,流露了書家悠閑自得,瀟灑飄逸的精神風貌,使欣賞者看后產生親切自然,輕松愉快,心曠神怡的情緒。
    在提高書法藝術美的欣賞水平,不僅要具備這些欣賞的基本常識,還要勤于實踐,加強文化及其他方面的藝術素養(yǎng),不斷積累審美經驗,一言以蔽之,如果你愿意欣賞書法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書法修養(yǎng)的人。
    書法是有雅俗之分的。不入雅,便入俗。雅者,已如上述.什么是俗呢?俗就是書匠所作的作品,缺乏感受,沒有思想,毫無個性,陳陳相因,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東施笑顰,故作姿態(tài)。大書法家何紹基總結說:“同流合污、胸無是非、或逐時好、或傍古人,是謂之俗?!?BR>    書法最忌墜入俗病,俗病難醫(yī)。無論創(chuàng)作與欣賞,總要以新為美,“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懊?,就是性格的表現”(《羅丹藝術論》)。前面所說的顏體的渾樸,歐體的險勁、柳體的挺健,趙體的遒麗,都顯示了每個人的獨特的個性。
    書法這門心靈藝術,通過筆墨形式,表現出藝術意境、思想感情,在欣賞作品時,既要用眼去“觀賞”又要用心靈去“感受”。既看又想,把自己深入角色,給眼睛灌注一點書法欣賞的功能,才能欣賞到“點線美、結體美、章法美、風格美、意境美、情感美”,讓自己獲得這份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書法藝術美的欣賞,聽起來很玄,似乎高不可攀,不可捉摸。其實我們只要隨時注意書法欣賞修養(yǎng),隨著自身條件的改善,一定能夠深入書法藝術欣賞的自由王國。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篇二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的賞析不僅是體會作品點畫、結體、章法的匠心與功力,以及師承、流派、風格,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去感受書家的氣質,情感,及其審美追求。書法家靠手和思想來創(chuàng)造,欣賞者靠眼力來挖掘發(fā)現作品點畫布白中蘊藏的生命與靈魂,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這種再創(chuàng)造成效取決于欣賞者的知識、修養(yǎng)、閱歷,心境諸因素。
    賞析書法既要對作品宏觀的把握,如氣勢、神采、布白,又要細微的觀察,如用筆、用墨、結構、線條等等。欣賞線條質量,從中可以觀察出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用筆、用墨及其筆法。其次是由線條點畫組合的漢字結構,藝術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結字、行氣、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書法的精神氣質、格調風韻。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實記錄,與作者的情感、性格、修養(yǎng)密切相關。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必須是形美神足,形神兼?zhèn)?,欣賞者就是要領會體勢,捕捉神采。
    書法藝術風格首先表現在作品獨特的整體風貌以及所造成的獨特境界,這與書法家的審美取向、藝術氣質關系最為密切。是書法家對藝術個性張揚的結果。
    書法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書法家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yǎng),個性特征、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也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氣質、精神風貌。這也是數千年歷史積淀在書法家心靈中的高能反映,體現在線條中的微妙之處,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現他個性的一些特點”。
    明確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是正確進行書法欣賞的基礎;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是進行書法欣賞的關鍵。
    一、書法的審美標準
    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這里,強調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洹?BR>    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
    (一)書法的點畫線條
    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確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jié)奏感和立體感。
    1、力量感
    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
    2、節(jié)奏感
    節(jié)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guī)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于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產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態(tài)的有規(guī)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產生了節(jié)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jié)奏感。一般而言,靜態(tài)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jié)奏感較弱,動態(tài)的書體(行書、草書)節(jié)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
    3、立體感
    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边@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歷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能發(fā)現,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側鋒用筆也隨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隨處可見。
    (二)書法的空間結構
    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臻g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
    1、單字的結體
    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乎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氣
    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后)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
    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tài)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態(tài)書體可字字連貫,游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節(jié)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
    3、整體的布局
    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并由此構咸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態(tài)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態(tài)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
    (三)書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吧癫蔀樯?,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神采高于“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態(tài)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書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面依賴于創(chuàng)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只有創(chuàng)作心態(tài)恬淡自如,創(chuàng)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yǎng)和審美趣味。
    二、書法欣賞的方法
    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zhèn)?,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后,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chuàng)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隨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語言、時間)順序,想象作者創(chuàng)作過程中用筆的節(jié)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將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擬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正確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將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征,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顏真卿楷書,可將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于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聯想到顏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歷史的積淀,都是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包括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審美情趣、創(chuàng)作心境、創(chuàng)作目的等等,對于正確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顏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復《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事不同,書法亦隨而異,應感之理也?!笨梢?,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創(chuàng)作心境,抑或是創(chuàng)作環(huán)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將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并將作品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確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確的欣賞方法以后,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后能劍;能讀千賦,而后能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書法欣賞的一般規(guī)律
    書法欣賞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有它本身的規(guī)律。研究和掌握這些規(guī)律,便可找到書法欣賞的途徑。
    一、書法欣賞需要反復地觀賞玩味
    書法欣賞既是一種認識活動,也就必然要遵循著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有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而這種認識過程不是進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斷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書法雖是點畫、結體、章法等具象構成,但作為藝術品欣賞時,必須透過這些現象領略其力感、情感、氣韻、風格......等所產
    生的蘊涵美,所以書法藝術又具有相當抽象的特點,這就更需要較長時期的靜觀默和反復的揣摩玩味。有時面對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無奇,細看才發(fā)現有驚人之妙,以致越想看,越看越愛看。相傳唐朝書法家歐陽詢有一次在外出途中,偶然發(fā)現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碑竟然流連忘返,不能自己。他先是站著看,然后坐著看,最后索性睡在碑下,細細看了三天才離去。
    在欣賞書法藝術過程中。還要求對不同的書家作品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其異同,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前人包括本書對著名書法作品所作的藝術特點的概括;才能作出自己恰如其分的評判;才能把自己的欣賞水平提到更高的階段。這些都需要在反復玩味之中才能獲得。
    二、書法欣賞的能動性
    書法被譽為“有情的圖畫,無聲的音樂”。書法欣賞也像美術、音樂欣賞一樣,離不開聯想和想象。袁昂《古今書評》說:“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 徽”......。這些形象的描述,顯然都是運用聯想和想象的結果。如果欣賞者僅僅像認字一樣把書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號,那就根本談不上書法美的欣賞。再者“不論石刻或是墨跡,表現于外的。動的勢,今只靜靜的形勢,今只靜靜地留在靜的形中,要使靜者復動,就得通過耽玩者想象體會的活動,方能期望它再現在眼前,于是在既定的形中,就會看到活潑地往來不定的勢。在這一瞬間,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覺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jié)奏?!保ㄉ蛞稌ㄕ搮病罚┻@說明,書法欣賞是積極的,能動的,只有這樣,視覺形象才有可能與動覺結合起來,使視覺控制轉化為動覺控制。要想通過書法欣賞來寫水平,也只有依賴于這種積極的能動的欣賞才能實現。
    三、書法欣賞帶有主觀色彩
    書法欣賞既然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就必然帶上再創(chuàng)造者的主觀色彩。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人們對這種審美的主觀性的生動說法。書法欣賞因人而異,各有所愛:有的喜歡歐體的險勁美,有的喜歡顏體的渾樸美,有的喜歡柳體的挺美,有的喜歡趙體的遒麗美......。即使同一個人,隨著年齡、文化素養(yǎng)、實踐經驗乃至情緒等變化,對同一件書法作品也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這是書法欣賞中的正?,F象。但這并不是說書法審美沒有標準;可以任何藝術都是有一定的審美標準的,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書法藝術審美的主觀性而否認書法美的普遍客觀標準。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篇三
    怎樣欣賞書法藝術 呂明飛
    書法與國畫一樣,是東方獨特的一種“美的藝術”。欣賞書法藝術,不僅可以啟發(fā)人們的思想情操和審美趣味,而對于欣賞者本身可提高其藝術之境界。
    書法不可能像繪畫那樣具體描繪現實中多種事物。然而,它的一點一畫卻能構成其特殊的藝術語言與韻律。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厭而又有嚼欖的回味,這就是人的視覺對于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體和動態(tài)美產生的感受。
    由于書法藝術于形體上分真、草、行、隸等不同書體,每種書體又有不同的風格與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氣質、藝術淵源和生活閱歷不同,所以,其風格也就迥然各異了。從欣賞的角度上說,也無絕對一致的標準。但是,大凡稱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讀者的地方,即書法的“功力”。其內涵約可包括:筆法、墨法、章法、氣韻等方面。
    功力并非只體現在點畫之中。因為書法作品大多是積字成行、積行成章、成篇的整體?!耙稽c成一畫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既要注意筆與筆之間的相互呼應,又要把部份美與整體美配合起來。至于行書、草書、則不能單從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這個與那個字,這一行與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筆力、筆勢、筆意、疏密、張弛、均衡、向背配合如何。既要從有筆墨的地方看;又要從無筆墨的地方看,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等等??傊?,一幅作品的處理,必須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相映、大小適宜、濃淡相成、伸縮有致,以達到全章貫氣的藝術效果。若在這幾方面處理不當,或松弛散亂,或雜亂無章,便會使觀者礙眼費神,不易終卷,這樣就難欣賞了。
    一般而言,楷書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字大容易散漫、字小容易拘束。所以要求楷書既端正而又流動,行草既飛動而又沉著;大字要注意緊密,小字要注意寬綽。而且要求奇正配合,即正不呆板,奇而不野,生而不僵,熟而不疲。這雖是對書寫的要求,但欣賞者也要從這些角度去審視作品的優(yōu)劣。
    藝術不是摹仿、不是拍照、不是古人技法的翻版,不少人欣賞書法作品,往往機械地追求“碑味”、“帖味”,臨摹得與前人一模一樣,其實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真跡里、碑版里,有古人特定的思想感情,這一點既學不到,也借不來。技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被“古法”所囿。欣賞時,不應該過多地挑剔他人之毛病,而應該吸收別人的長處。各人的偏愛,決不能作為藝術評價的標準,“走馬看花”更是很難品味作品的內在技法。只有細心欣賞,玩味探索,循由察變,才可以看出流派,看到運筆的技法。
    但是書法作品的欣賞和評價往往眾說不一,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紹書法藝術欣賞是很困難的,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每個人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的,也不必去強求統一的看法。至于藝術上的優(yōu)劣標準,欣賞原則還是有的。
    在欣賞一件作品時,往往有三種情況:一種是乍看很好,但禁不起多看細看;一種是初看平常,多看會覺得好起來;另一種是粗看好,細看亦好。這三種情況,根據欣賞標準,是很容易來解釋的。第一種情況是點畫、結字的基本功力還不夠扎實,徒以外貌悅人,仔細接觸就原形畢露了。第二種是基本功力好,點畫結字也扎實,禁得起仔推細敲。至于初看平常的原因,可能是章法不討好,太高深的藝術一時不易理解接受。第三種則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總之,書法欣賞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響,其中三昧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的,往往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但真正的藝術作品必有它客觀存在的價值,時間就是它最公正、最正確的鑒定者。虛假的必被歷史所淘汰,真善美的藝術是永遠富有生命力的,它必然會“如鏡磨面”,越磨越亮的!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臥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zhàn)有禮等等。這里的“禮”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傳統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關系密切。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傳統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jié)。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jié)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F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xiāng)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規(guī)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腿巳绻磉_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guī)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tài)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jié)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yǎng)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女子15歲行綰發(fā)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F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榧奘侨松拇笫?,傳統社會十分看重。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槎Y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fā)禮與合巹禮。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fā)達。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tài),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fā)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fā)自內心的恭敬,禮節(jié)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準。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現代生活中的<論語>
    仟何稍為了解《論語》的人都不能否認,《論語》實際上真真切切地 活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我們口頭上的許多詞匯、格言.一般人并不考 究它的來源。但您若有興趣去仔細考察,就會發(fā)現,許多經常被我們掛在 嘴邊的詞匯、格言,原來是出自圣人之口,我們今天還在受著孔夫子的教 海呢!孔子的名言很多.單見于《淪語》,并在今天仍具有生命活力,不 斷被傳頌、使用的,就有l(wèi)oo多條。下邊,我們賂舉些例子.以示我們現 代生活與《論語》的關系。
    任重道遠?!墩撜Z》原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是孔于學生曾子的話,強調 讀書人要心胸寬廣,意志剛強,以期將來擔負社會重任。
    殺身成仁?!墩撜Z》原話是:“忠士仁人: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 仁?!敝臼咳嗜藨撚袪奚约憾扇实赖墨I身精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墩撝Z》原話。強調入要有志氣,有 獨立人格。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墩撜Z》
    見義勇為?!墩撜Z》原話是:“見義不為,無勇也?!?BR>    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原話。強調入生的最高目標是追求真理c 原話。
    “見義術為,無勇也。’ 原話。早上獲得真理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原話*指出君子、小人生活態(tài)度 的根本b別。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墩撜Z》原話。發(fā)憤起來忘記 了吃飯,快樂得忘記了憂愁,簡直個知道衰老就要到來。原是孔子講自己 發(fā)債求學、樂觀進取的人格精神c 溫良恭儉讓?!墩撜Z》原話。謙讓的立種品質。現在五字連用,和為貴?!墩撜Z》原話。原意是講孔子溫和、善良、恭敬 指人們謙恭善良的態(tài)度和修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墩撜Z》個孔子弟子曾子的話,強調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再三反省自身。
    聞過即改?!墩撜Z》原話是: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無憚 改”。強調犯了錯誤要勇于改正,有過不改,才是真正的過惜。
    而立之年不感之年?!稖S語》原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二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
    矩?!边@是孔子自述求學明道的經歷,也為人們指山廠人生之路。后人由 此而將三十歲稱“而立之年”.四十歲稱“不惑之年”。
    見賢思齊?!墩撜Z》原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白省也。”主 張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以別人的缺點為戒c 己所不欲,勿施寸“人?!墩撝Z》原話。白墨所不喜歡的,也j;要強加 給別人??子谡J為這句話值得人們終身奉行。
    見利思義?!稖S語》原話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牛之 言,亦可以為成人矣?!笨子谡J為,見到財利而想到道義,面臨危急能獻 出生命.長期窮困也不忘記平生的諾畝,就是一個完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墩撜Z》原話。學f知識,又不斷去溫習它,實踐它,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溫故而知新?!墩撜Z》原話是:“溫故而知新,kr以為師矣。”溫習舊 的知識而能從中獲得新的見解,就可以做人的老師丁。主張做學問要有自 己的創(chuàng)見。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原話。
    學而不思則圖,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原活。騙,只思考不讀書則很危險。提倡讀書思考相結合。
    三人行,必有我?guī)?。《論語》原話。強調隨時隨地虛心向別人學刁。既往不咎?!墩撜Z》原話。主張向前看。
    朽木不可雕也?!墩撜Z》原話。
    不恥下問?!墩撜Z》原話c 聽其言而觀其行?!墩撜Z》原話*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的一切言行舉動,都要以禮為標fb。
    道聽途說?!墩撜Z》原話是:“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負責任的傳布消息。
    君子不器?!墩撜Z》原話g主張人應全面發(fā)展,博學多才
    后生可畏?!墩撜Z》原話。
    不憤不啟,不徘不發(fā),舉一反三?!墩撜Z》原話是:“石憤不啟,不徘 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辈坏綄W生其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時 候不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不能明確說出的時候個啟發(fā)他;告訴他一個 角落的樣子他不能推知其他三個角落的樣子,就不急護再友教他g這是孔 子的啟發(fā)式教學原則。
    有教無類?!墩撜Z》原話。受教育不分貿賤、賢愚,機會均等。
    過猶不及。<論語》原活。過分與欠缺同樣不好h 名正言順?!墩撜Z》原話是: “名不正則言不順,吉不順則事不成*” 強調做事要師出有名。
    欲速不達?!墩撜Z》原話是:“馱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敝?張辦事要有遠大眼光;
    烏之將死,其嗚也友;人之將死,其吉也善?!稖S語》原話。將死的 人說的話是善意的.值得重視。
    工欲熒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原話。要做好工作,得先修好 工具。
    人無遠慮,必有近優(yōu)?!稖S語》原話。要人們居安思危。
    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原話。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不能固小失大:
    當仁不讓?!墩撜Z》原話是:“當化,個讓于帥。nj以不對老師講謙t1*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去做。
    既來之,則安之c《論語》原話。
    義質彬彬*《論語》原活c質,內容,文.文采 形式的統一?,F在用以形容君子儀態(tài).路于人格。
    不在其位,不謀義政?!墩撜Z》原話。
    《淪語》箴言具釘頑強的生命力,僅以上所舉這些,讀者即會有似曾 相識之感,甚或十分耳熟。足可見孔夫子其人,仍生活在我們現代人之 中.我們在很多方麗都還白覺不自覺地實踐著他的思想。不管是積極還是 消極,我們受扎夫子和他的《論語》的影響實在太深了。認真總結《論 語》對我們兩干多勺—歷史的各方面影響,弄消傳統思想的來龍去脈,清理 一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道路,是極其必要的,襯益的。特別是在當前.我們 正處在個文化的轉型期,我們整個的民族文化傳統、國民楊神面貌,都 正經歷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我們的民族文化從哪里走來,將 走向何力.應該如何去重新建設和塑造,是一‘個必須回答的重大文化課 題。研究《論語》的歷史影響、它和現代生活的關系,就是回答這一文化 課題的一項雖然微小但卻1分必要的工作。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篇四
    第三節(jié):書法藝術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期的書法的特點是各種書體同時存在,交相發(fā)展。
    楷書在漢代已出現,但屬隸、揩書難分時期,由于戰(zhàn)爭傳室遞及公文書寫需要,書寫要求快捷,便利,促使隸書的波勢簡略、演變?yōu)榭?;后又由于書寫人求快難免筆畫帶草,就促成了草書、行書的出現。因此,楷、行、草三種書體此時期基本定型。一、三國、兩晉書法: 代表書法家及傳世作品:
    陸機,西晉時代文學家、書法家。華亭人(上海松口)。代表作品《平復帖》,是中國古代書法名家流傳下來最早的墨跡。書法是草書中章草向今草演變時期作品,風格古樸,蒼勁有力。行筆流暢??胺Q稀世奇珍?,F藏于北京故宮。
    鐘繇(151—230),今河南長葛人,擅長、楷、行書體,尤以楷書最為著稱。被奉為“正書之祖”。
    二、東晉書法:
    是行書、草書成熟時期。
    王羲之(303—361)社會山東臨沂人,后久居會稽(紹興),官至右將軍,故稱“王右軍”,寫出傳鐘之法,博采眾長,自成一家,成為當時書法集大成者。
    宗-1《石門銘》、《張黑女墓志》 思考題:
    1、簡述中國石窟的分布
    2、簡述中國石窟藝術的主要特征
    3、簡述顧愷之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4、簡述宗大炳《畫山水序》的理論要點及其理論意義
    5、簡述王微《敘查》的理論要點及其理論意義
    6、簡述二王的書法特征及其影響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術
    隋唐五代美術總體呈現:燦爛求備,異彩紛呈的特點。首先隋代美術呈現出承上啟下的過度性特色,唐代美術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容納一些外來藝術形式,豐富發(fā)展了民族藝術宗-3規(guī)模之大,水平之高,空前絕后。
    唐墓室壁畫就其題材內容,形式風格發(fā)展上分為四期。初唐分前后兩期,盛唐與中唐和為一期,晚唐一期。第一期,題材為青龍、白虎、車馬儀仗、列載、仕女、天象等。人物長圓臉,仕女面目清秀,體態(tài)勻稱,質樸清純、衣飾簡練。造型樸實,設色簡練,總體風格延續(xù)了北朝晚期特點,尚未形成唐風。
    第二期,內容有青龍白虎、出行、儀仗、客使樓閣建筑等。人物造型追求唯美,仕女豐潤,軀體欣長,苗條,曲線柔美,窈窕婉麗,極有韻律,開始確立初唐人物造型的樣式。
    第三時期,主要內容有宅邸生活,樂舞等、家居生活氣息濃重。
    人物造型為典型的盛中唐作風,仕女顏面飽滿,體態(tài)豐碩、濃麗富貴。線條流暢飛揚、勁健靈動,設色柔麗。
    第四時期:壁畫趨簡,仕女面豐體肥,近于臃腫,衣飾寬大,濃艷富麗。
    二、石窟壁畫:
    隋唐時期,壁畫藝術繼續(xù)發(fā)展,在當時的繪畫藝術中占著主要地位。其中以莫高窟壁畫尤為突出,其隋唐五代時期的壁畫數量最豐富、水平最高,藝術成就最突出。
    宗-5有風度,構圖中運用“主大從小,尊大卑小”的原則,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畫面中表現了唐太宗運籌帷幄、氣度不凡的雄才大略。
    畫面突出人物而省略背景,使主題突出,形象鮮明。勾線細致堅實,松緊得度。設色濃重艷麗,并適當運用了暈染法,體現了初唐人物畫水平和風格特征。
    《歷代帝王圖》是反映初唐繪畫藝術水平的另一幅作品。全畫畫了十三位帝王像,加上侍從共46人。表現上同前幅作品,“主大從小”,作者力圖通對各個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和性格特征的描繪,揭示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和性格,政治作為。對于政治上有建樹的皇帝,多半威嚴肅氣勢軒昂、深沉大度。而對表現平庸無能的皇帝則表現出萎靡不展、平庸愚弱。
    尉遲乙僧
    尉遲乙僧畫與閻立本齊名,他是來自于闐(新疆和闐)的貴族,是久居長安的畫家。畫風具有西域風格。用筆緊致,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
    2、吳道子
    吳道子,早年為民間畫工,擅長宗教題材繪畫,后從民間畫工成為宮廷畫家。他繪畫造型整體感強,面部圓潤,所畫人物如“塑”,用線一改顧愷之以來的線型,創(chuàng)造了一種波折起伏,錯落宗-7肖像及宗教壁畫,尤以仕女為突出。
    周昉人物畫繼承發(fā)展張萱的藝術風格,具有“豐厚為體”、“衣裳簡致”、“彩色柔麗”的特點,由于周昉生活時代失去了開元時的盛況,社會危機日趨嚴重,故他筆下的仕女從張萱的歡愉轉向苦悶和空虛,反映了貴族生活的危困。
    傳世作品《簪花仕女圖》刻意表現宮廷仕女閑適,而又空虛無聊的生活。畫中仕女裝扮華麗,身著曳地長裙,肩披透體薄紗,在庭院中信步、賞花、異蝶。描繪工巧精致,線條圓潤流暢,著色濃麗。
    張萱、周昉所畫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種健美豐碩的體態(tài)和艷麗多資的作風,說明了唐代的審美趨向有別于魏晉時代“秀骨清像”。
    4、山水畫家及傳世作品
    隋唐時期,山水畫的發(fā)展過程歷經2個階段:第1階段為隋代及初唐時期。
    第1階段:青綠山水畫由初創(chuàng)逐漸成熟。
    第2階段為唐中晚期:除青綠山水外,又出現了“水墨渲淡”一體的山水畫。
    其中青綠的展子虔、李思訓父子為代表,水墨山水的王維,張璪為代表。
    展子虔,是北朝未到隋代的重要畫家,擅長人物畫,但主要宗-9水墨山水畫家:
    王維,被認為“有筆無墨”。以“破墨”一體著稱于世,出現了以水墨渲染為法的山水畫表現形式,故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維,山西太原人,官至尚書右丞。詩、書畫,音樂皆有所長,尤以詩、書畫更為突出。他山水畫深受吳道子和李思訓影響,畫水墨也畫青綠,但以水墨山水畫對后世影響為最大。
    王維的山水畫注重墨法表現,墨色由濃到淡,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畫還有一個特色是詩和畫的有機結合,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故蘇東坡稱贊他的藝術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被后世“文人畫”推為始祖。
    相傳有《江山雪圖》、《雪溪圖》等作品。
    中晚唐水墨畫山水繼續(xù)發(fā)展,形成強大的勢頭。代表畫家有張璪。
    張璪,工松石山水,善畫松。他作畫時滿懷激情,不拘形似,筆墨隨意縱橫,以山水破墨,以墨為色,注意墨色的濃淡、干濕的變化?!捌颇ā笔菑堅诶L畫上的創(chuàng)新。他自己認為技法不是從別人學來的,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結果。
    山水畫發(fā)展唐代,進入了一個自由的新天地,為五代兩宋山水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宗-11多以馬為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意觀察寫生,從傳世的作品有《照夜白》、《牧馬圖》。
    《照夜白》是畫玄宗的御馬,用精練而富有彈性的線勾勒后,略加渲染,一匹烈馬狂暴不安的神情躍然紙上。
    《牧馬圖》表現了馬的典型特征:肥壯高健、骨肉停勻、精神飽滿,藝術處理成黑白二騎并行,形成鮮明的色彩和虛實對比。
    韓滉,官至右丞相,善畫牛羊,由于“安史之亂”時經歷了一段逃難流亡的生活,因而對下層民眾和民俗風情了解和體驗深切,所以畫了許多農村生活的題材?!段迮D》是他的代表作品。
    《五牛圖》畫中五牛,姿勢不一,花色各異,全圖結構準確,一些細節(jié)描繪寫實逼真,呼之欲出。形象健壯有力,神氣自然生動,用筆厚動粗辣,老勁。
    《五牛圖》是傳世作品中最早的紙本作品。五、五代畫家及傳世作品
    五代時期的人物畫,發(fā)展了唐以來的世俗化傾向,但內容上沒有了唐代的歡愉升平的題材,而更多是日常生活、身邊瑣事的題材,表現的是人物內心的迷離心緒和含蓄陰柔的美。
    1、人物畫家周文矩、顧閎中
    周文矩,江蘇人,南唐宮廷畫家,李煜時任畫院翰林待詔,善畫道釋、人物及仕女。他的仕女師法周昉而更加纖麗,用筆和宗-13徐熙野逸”之異,徐黃之派相映生輝,對后世花鳥畫發(fā)展影響深遠。
    黃筌《寫生珍禽圖》,此畫為其兒子示畫范本,以雙勾填彩技法表現,畫面寫實,畫風精工富麗。
    徐熙,徐熙的師承不明顯,主要師法自然和體驗生活發(fā)揮他的獨創(chuàng)精神。技法上有別于黃體,而是“落墨有格”,即以墨勾出物象,后以不同的墨色分出凹凸,最后略加淡彩。
    徐派畫風在入松以后并不為人所崇尚,以至其孫徐崇嗣不得不改變徐派畫風,以求在北宋畫院謀取一席之地。但對之后的水墨花鳥畫的發(fā)展咱產生極大影響。
    3、山水畫家及傳世作品
    山水畫發(fā)展到五代,畫家深入地研究自然,師法自然,作品重視意境的創(chuàng)造,五代是山水畫發(fā)展的成熟時期,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派、風格各異,技法有別,共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畫。
    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是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創(chuàng)造了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畫;董源和他的學生巨然,是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表現平淡,天真的江南風光。
    荊浩注重筆法的變化,又不忽略水墨的靈活運用,在水墨山水畫皺、擦、點、染的筆墨技巧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代表作品宗-15第二節(jié) 雕塑 石窟雕塑:
    1、陵墓雕塑: 昭陵六駿:
    六駿學雕表現的是唐太宗戎馬生涯的六匹坐騎,閻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的 上方有唐太宗撰文、歐陽詢書寫的贊文。其中兩件于1914年被盜運美國。
    六駿全部為高浮雕,構圖簡潔明確,輪廓清晰爽朗,空間關系和諧,塊面結構豐富。
    2、隋唐墓俑
    隋唐是繼秦漢以后中國古代墓俑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期,作品數量巨大,唐三彩俑是其中最富時代特色的墓俑。
    隋唐俑富有多彩,形神兼?zhèn)?,通常為黃、綠、白三色,故所謂“三彩俑”(分別用含銅、鐵、鉆等元素的礦物質的釉料著色)。
    3、石窟雕塑 隋代石窟造像:
    一般以1佛、2弟子、2菩薩的組合形式為主。佛像的特征為頭顱方圓、肉髻寬扁、薄唇廣額,立像胸腹微凸、坐像正襟端生。整體造型“大頭、短足”,神情蘊含了人世的氣息。
    唐代是中國佛教藝術空前的興盛繁茂時期——盛唐之境。龍宗-17盛唐時期,書家在空前繁榮的社會經濟和充滿創(chuàng)造精神的文藝思想影響下,書法像詩一樣,直抒胸臆??癫菥哂羞@種功能。在盛唐書風大變,完成縱草變狂草的過程。代表人物有張旭和懷素。歷史上稱“張旭為顛,懷素為狂”。
    書壇巨靈:顏真卿
    顏初字褚體,后從張旭得筆法,正楷端莊大度、氣勢開張,為后世學書的典范。
    代表作有:“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行書有“祭侄季明文稿”。
    自創(chuàng)書體的柳公權
    柳是唐代最后一為大書家,初學王書,后學顏歐、獨創(chuàng)出“柳體”,柳體用筆骨力深注,爽利快捷,以方為主,輔之心圓,結體縱長取勢,左右均衡,中密外疏。
    代表作:“玄秘塔碑”。五代書法:
    五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書壇較為清冷,書家及傳世作品極少見,書法風格出現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轉折。
    主要書家:楊凝式,書法突破唐人法度,創(chuàng)造出楷兼行,行兼草的風范。
    思考題:
    宗-19第一節(jié) 繪畫
    一、畫家與傳世作品
    1、山水畫: 北宋山水畫:
    中國的道、儒思想滲入影響山水(儒、道互補、儒為入世、道為出世)。
    山水畫有“臥游”之說,提倡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陰陽五行與道密切相關,因而出現水墨山水。山水很早出現,但在宋期時間內并不成熟,屬“大器晚成”而持久。
    宋代山水畫以寫實為主,此時山水朝深度和廣度發(fā)展,畫家仍在表現山水的雄偉和秀美之中,總結出了完整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使宋代山水畫成為山水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極端。北宋已達到頂峰,而后即往寫意發(fā)展,歷經北宋——南宋——元的發(fā)展變化,出現了程式,并漸漸走向寫意。
    北宋時期,以李成、范寬等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家,用寫實的筆法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山水景色,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作;北宋中后期有郭熙等卓有成就的畫家。郭熙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與透視方法、對山水畫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李成《讀碑窠石圖》,(藏于日本大阪美術館),《晴巒蕭寺圖》。
    宗-21
    溪山樓觀圖(北宋)燕文貴
    宗-23范寬,初學荊浩、李成,后入終南、太華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師法自然,終成大家。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圖》,作品構圖大膽,頂天立地的大山,極具質量感,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效果。畫風嚴謹寫實,筆法雄渾老硬,墨色厚重沉穩(wěn),為山水畫不朽之作。
    宗-25郭熙,師法李成,晚年有自己獨創(chuàng),把北方山水畫派推向新的水平,成為北宋山水畫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早春圖》,遠景峰巒高聳,中景樓閣隱現,瀑布高懸,山路行人匆匆,細微地表現出早春氣息,意境深遠。
    郭熙又是美術理論家,著有《林泉高致集》,成為山水畫理論進入成熟期的標志。北宋后期山水畫壇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作品的主題和形式也隨之分野,成就主要體現在青綠和水墨兩個方面。
    宗-27趙伯駒,承唐代李思訓畫風又有新創(chuàng),作品失傳。王詵,近法李成,郭熙一改唐代青綠山水之濃艷而為雅致清逸,代表作品《煙江疊嶂圖》
    米家山水:
    即米芾,米友仁父子獨創(chuàng)的風格迥異的山水畫,其畫風脫盡古人法規(guī),多作江南平遠景色,山石不作輪廓,用清水筆潤澤出大貌,再以淡墨渲染,然后皴出層次,用濃墨或焦墨橫點疊垛。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對后世文人畫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宗-29表現手法,截取場景的一角、一個局部,畫面空出大片空白。構圖簡潔、主題鮮明、意境深遠。
    李唐:是位全能畫家,融北方山水諸大家于一身,后長期生活在南方、畫風有所變化。代表作品《萬壑松風圖》,畫面山峰突兀、飛爆鳴泉,松林茂盛,給人以雄偉壯麗的感覺。筆墨能依據物象的形態(tài),肌理的不同而不同、變化,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宗-31馬遠、夏圭并稱“馬、夏”,又以“馬一角、夏半邊”著稱。其貢獻主要表現在對若干畫法程式的總結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
    馬遠、祖孫幾代均為畫院畫家。山水畫取法李唐,但能自出新意。作品多為“一角”之景,構圖別具一格,代表作品《踏歌圖》,完全突破北宋的全景構圖山石承李唐的大斧劈皺,氣勢奇雄,具有鮮明的特色。
    宗-33
    金遼山水基本承襲北方山水畫派。
    代表畫家有武元直《赤壁圖卷》(臺北故宮藏)
    宗-35
    宗-37
    云橫秀嶺圖軸(元)高克恭 “元四家”及傳世作品。
    “元四家”黃公望、吳鎮(zhèn)、倪贊、王蒙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畫家,他們形成了當時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他們廣泛吸取王代、北宋水墨畫的成就,充分發(fā)揮筆墨在繪畫中的藝術效果,突出山水畫的文化韻味。強調以書入畫,倡導詩、書、畫的融合為一,開創(chuàng)了“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新局面,對明、清兩代宗-3940
    吳鎮(zhèn),號梅花道人,為人“抗簡孤潔”,一生不仕。是地道隱士也。所作山水多為“漁隱山水”,作品均以江南是山水為背景,在平靜的湖光山色的穿插漁夫悠游自得的形象。吳鎮(zhèn)作畫也吸收董巨,又變通其法,用筆凝練堅實,晚年畫筆趨于粗率,不甚經意。代表作品《雙松圖》。
    吳鎮(zhèn)作畫用墨最佳,被歷代推為用墨為佳,畫中墨氣淋漓,層次、虛實極佳,意境深遠。
    宗-41
    倪贊,宋元鎮(zhèn)、號云林子,出身富豪家庭,山水多取材太湖,如作“一江兩岸”式的構圖,初宋董源、后字荊、關,創(chuàng)“折帶皺”,以枯筆居多。代表作品《江亭山色圖》。
    倪贊作品極富特色,個性突出。以干筆,叩為主,風格冷浚,畫面符號特征明顯。
    漁莊秋霽圖軸
    宗-43
    葛宗-45
    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文人畫興起后在人物畫領域的代表。他創(chuàng)造了脫盡鉛華而純以墨線勾勒塑造形象的畫法,即“白描”。從此改變了北宋人物畫造型傳統,豐富了元明清人物畫的發(fā)展。代表作品《五馬圖卷》、《臨韋偃牧放圖》。
    ②減筆人物畫與代表畫家梁楷。
    減筆畫法是南宋梁楷獨創(chuàng)的。是以墨代色,用筆簡練,筆墨淋漓,姿態(tài)生動,將水墨畫推向了新的高峰,開中國寫意人物畫之先河。
    梁楷,宋王南渡后,流落杭州,他生性狂放,嗜酒,自號“梁風子”,他師承李公麟,雖畫有《八高僧故事圖》等寫實作品。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獨創(chuàng)“減筆畫”,傳世作品有《潑墨仙人圖》、《李白行呤圖》等。
    ③風俗畫的杰作《清明上河圖》
    兩宋時期反映社會發(fā)展和城鄉(xiāng)現實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此期的風俗畫杰作。
    張擇端,山東東武人,安徽宗時為宮廷畫家,《清明上河圖》,為卷本淡設色,描繪了北宋都域汴京的盛況,全畫以全景長卷式表現,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人物神態(tài)、神情各異,注重 戲劇性表現,構圖疏密有致,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變化。全面分為三段,前段是城郊景色,宗-47
    宗-49-49
    如何欣賞書法藝術作品篇五
    細節(jié)管理促發(fā)展 書法教育見成效
    靖宇縣實驗小學書法教育經驗材料
    書法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開展書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字,了解中國文字文化,而且可以培養(yǎng)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教育學生繼承漢字文化和漢字書寫文化是小學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寫好漢字,這既是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我校歷來十分重視學生書法能力的培養(yǎng),將書法教育納入到教學和德育工作的體系中,并將工作做細做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樹立榜樣——加強書法的師資培訓
    書法教育要想抓出實效,就要有一支素質過硬、業(yè)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因此,學校加大了對教師基本功訓練的力度。凡在崗45歲以下教師均參加粉筆字和鋼筆字的訓練。鼓勵45歲以上教師主動參與。學校安排具有書法特長的教師定期進行指導培訓。粉筆字每天一次,鋼筆字每周一次,根據每個教師上交的練功作業(yè)每天按時打分考核,成績直接與教師責任制掛鉤,教師的鋼筆字作品裝入教師專業(yè)成長檔案。并要求教師上課板書和批改作業(yè)時,必須書寫端正、標準,率先垂范。為提高教師練功的積極性,學校將教師的粉筆字練功板掛在走廊里,既方便教師之間互相比較學習,又能督促教師能夠認真書寫,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成“人人練字,人人成才”的良好風氣。
    二、夯實基礎——抓好低年級寫字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不同年段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書寫要求,基礎年段的書法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寫字基礎,我們在一、二年級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書法指導。
    1、“雙姿”訓練力求實效。良好的坐姿和寫字姿勢是學生寫好字的前提。因此,每逢新生入學,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都會不遺余力地對學生正確書寫姿勢的教育,發(fā)現姿勢不正,立即糾正。學校隨機抽查,跟蹤記錄學生“雙姿”鞏固情況。深入班級聽課,學生的書寫姿勢也是考察教師的重點內容之一。持之以恒,就在學生心中牢固樹立了“端姿正勢、認真學習”的意識。
    2、課堂教學加強指導。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以識字和寫字為主,我們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教學中必須要有書寫指導,除了必要的范寫和常規(guī)性的指導之外,還要加強總體性、針對性、、規(guī)律性和差異性的指導,使學生對漢字書寫形成全面的認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為提高寫字訓練的實效,我們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每周增加一節(jié)寫字課,教師結合學生寫字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專門指導,提高學生的整體書寫水平。
    3、課外輔導及時跟進。學生的書寫水平要想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提高,僅靠課內的指導和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利用課余時間參加書法特長班輔導,來提高學生的寫字質量。并通過不定期的書法競賽,為有書法特長的孩子提供體驗成功的機會,也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獲得進步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寫字的欲望,愛上寫字。
    三、培養(yǎng)習慣——營造良好的書寫氛圍
    “積極的心理暗示有助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我們?yōu)閷W生設計了富有激勵意義的書法作業(yè)本——“小小書法家”,每當學生拿出作業(yè)本開始寫字時,便會受到扉頁上五個大字的視覺刺激,產生要當書法家的心理定勢,在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下,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小書法家,寫字,就是在創(chuàng)造書法作品。我們還鼓勵教師打破寫字練字的單調格式,提倡個性化的布局,安排學生感興趣的書寫內容,這樣,寫字不再枯燥乏味,反而變成了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作業(yè)本也變成了記載進步和榮譽的作品集。通過這種積極的引導和熏陶,使學生克服惰性,不斷獲得動力,將寫好字內化為對自我的要求,不斷提高寫字的質量。
    四、有效評價——形成積極的考核機制
    學生的注意力不易長久保持,但學生強烈的榮譽感能夠有效延長注意力的時限。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們制定了書法考級方案。采取班級選送和自愿報名相結合的方式參加考級,分三個級別“初級”、“中級”“高級”,每個級別有不同的要求。在公平公正評選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規(guī)定,如一二年段全員過初級,初級過關,可自愿報名參加中級和高級的考核。學校對每個級別的過關者都頒發(fā)級別證書,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項措施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練好書法的積極性,同時又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臺,使書法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特長、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方面實實在在發(fā)揮了功效。
    五、孕育傳統——凝聚學校的文化特色
    由于學校重視書法教育,并從指導的細節(jié)、管理的細節(jié)入手,形成了一套富有實效的操作模式。學生的書寫能力普遍較強,在縣內同級學校中名列前茅。學生的書法作品在各級各類比賽中也頻頻獲獎。良好的書寫習慣和端正優(yōu)美的書法特色已經成為實小學生的名片,成為實小學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斷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