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大全(16篇)

字號:

    讀后感是我們從閱讀中得到的一種啟發(fā)和思考,能夠為我們以后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帶來啟示。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深入挖掘作品的細節(jié)和隱含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讀后感的內(nèi)容包括對作品的整體評價、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以及對作品中涉及的主題和問題的深入分析,通過讀后感可以更好地與作者進行一種心靈的對話,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到作品所傳遞的內(nèi)涵與情感。以上是關(guān)于讀后感的一些基本介紹和寫作要點,希望對大家在寫讀后感時有所幫助。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一
    《了凡四訓(xùn)》是了凡先生自述自己行善積德改命的方法,遺訓(xùn)后人。是說,雖然別人給他算過卦,似乎命中一切早注定,但是后來在佛門高僧云谷禪師的開導(dǎo)下,他開始積極修善,又使得命運有了新的改變、提升,可謂“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好結(jié)果。所以《了凡四訓(xùn)》作為修身立命的一個特別好的典范,一直為大家所推崇。
    《華嚴經(jīng)》云:“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dāng)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zhí)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BR>    亦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xiàn)前?!?BR>    所以,我們的人生是完全可以改變的,只在于:我們千萬不要被命數(shù)所束縛。今生,無論是有病也好還是健康也好,貧困也好,富貴也好,都是上輩子種的因在今世結(jié)的果,但是只要我們現(xiàn)在好好修行,就會得到今生報或者是來世報,這對我們的心靈都是一個比較大的保證,因為人身難得,被命數(shù)所拘而無所作為,豈不可惜!
    剛才趙育松女士針對自己從小事做起來而行善,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我十分隨喜贊嘆,但也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一談自己讀《了凡四訓(xùn)》的體會:我覺得如果改變自己的命運,最重要是要修心。而關(guān)于修心,我想給大家談12個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不怨人:我們要經(jīng)常反省,找自己的毛病。善施舍、能忍辱就能了人間債。
    第二不生氣:上火是龍吟,生氣是虎嘯,人能降著住氣火才能修有所成。
    第三要認錯:學(xué)他人的優(yōu)點是“聚靈”,找他毛病是“收贓”,聚靈是收陽光,心里溫暖能夠養(yǎng)心,而收贓是存陰氣,心里陰沉就會傷身,認識自己的錯誤則能生智慧水,要隨方就圓,才能上善若水。
    第四,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風(fēng),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有對應(yīng)之處。
    第五,三界,我們講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盡情理,這和道家的三華、儒家的三綱是有相通之處的。
    第六,三性,人有天性,稟性和習(xí)性,我們要想做一個身體健康人,就必須要去習(xí)性,化秉性,圓滿天性。
    第七,三命,有說法是:人都有天命,宿命和陰命。人之性與天命是相關(guān)的,什么是天命?道義就是天命,命好全在自己,根本不在算命,我們只要有為眾人的心,不是只有為自己的心,這種心本身就是人間的天堂。
    第八,性與命,無論修命不修性,還是修性不修命,這都是修行的一個病態(tài)。性、命雙修才很重要。
    還有第九四大界、第十道,第十一立命,第十二化性等等。
    我所講的以上十二點是學(xué)了《了凡四訓(xùn)》以后又看了一本書:王鳳儀的《言行錄》,講如何修身養(yǎng)性的,而覺得可以和《了凡四訓(xùn)》結(jié)合起來,結(jié)果就讓我個人非常受益。
    最后,以《了凡四訓(xùn)》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與大家共勉: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請記?。何颐谖也辉谔?,謝謝大家!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二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dāng)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zhǔn),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痹乒榷U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彪S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xùn)》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yīng)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xiàn)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边@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xùn)》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fù)品讀《了凡四訓(xùn)》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三
    對于《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后,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著。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為他人著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為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fā)大誓愿,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才能有希望。我缺什么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fā)大誓愿,兩年內(nèi)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么區(qū)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為,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并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xiàn)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fā)誓兩年內(nèi)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偽善的表現(xiàn),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么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xué)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么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伙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jié)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jié)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幸,平淡對待,那是多么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么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局限在,我以為只是讓我們?nèi)グl(fā)愿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為了發(fā)愿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xiàn)在這已經(jīng)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么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lǐng)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四
    《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勸善書中的名片,內(nèi)容涉及四個方面的訓(xùn)誡,即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強調(diào)的是人的命運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敗完全取決于自身所作所為,所謂“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贝藭€值得一看。
    我們是在李老師的帶領(lǐng)之下進入到這本書中的,以前,我總認為文言文一點意思都沒有。還非常難懂,繞口??僧?dāng)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內(nèi)容時,卻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好處:用白話要說一大堆的話,用文言文一、兩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這樣一句話是我有很多感觸: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為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次風(fēng)雷之所為益也?!蔽业睦斫馐牵阂恍┬〉膲牧?xí)氣,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會引起許多事端;大的惡習(xí)要馬上徹底丟掉。如果有一絲猶豫,以后的惡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論什么惡習(xí),就馬上改掉,或許現(xiàn)在不算什么,長大后便會有居多壞事都來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馬上清除,化膿、流水,最后可能導(dǎo)致整個手會廢掉。一個小惡習(xí)會影響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訓(xùn)》讓我找到了讀文言文的樂趣,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讀多看《了凡四訓(xùn)》!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緊,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五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給兒子寫了四封家書即《了凡四訓(xùn)》,書中主要是通過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禪師的教導(dǎo)下,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善而改變原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來告誡世人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一個常人很難做到?jīng)]有胡思亂想的念頭,那就會被陰陽氣數(shù)所束縛,也就有了定數(shù)。但是一個極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運之定數(shù)就會控制不了他。
    行善,首先要有改過之心。要改過要先有發(fā)“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人,經(jīng)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賭博、賣淫等等卑劣的行為,也會失掉人格,和禽獸沒有兩樣。
    改過,還要有畏懼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頭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很隱蔽,沒有人知道。其實,這個道理古人在《掩耳盜鈴》中的道理應(yīng)該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說到這個,我想起南懷瑾大師曾經(jīng)說到的,現(xiàn)在很多人,亂搞男女關(guān)系,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在做那種事情的時候,有很多幽靈在旁邊等著投胎呢!有成千上萬的幽靈在看著你們做的事情。
    改過,最后還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們?nèi)撕芏鄷r候都比較懶惰,有了過失得過且過,沒有毅力。要改過,今天發(fā)現(xiàn)了過失,今天就要立馬去改,不可推遲到明天,因為明天又復(fù)明天了。
    也許你是一個唯物者,認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當(dāng)然不會要求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yīng)或者幽靈的存在,因為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講不清楚。我們先來做這樣一個分析,善事有分為陽善和陰德,所謂陽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謂陰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接下來你細細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會怎么樣?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陽善,今天你幫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人來拉你一把的。當(dāng)然我們做的善事主要不是為了這個,但是有些人還是有情的。再說,你做的陰德,那么沒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堅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經(jīng)到達一個很高的層次了,你的心態(tài)也相當(dāng)?shù)暮?。對人生的得與失你也不會去計較很多了,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會快樂嗎?從這兩點來說,我是贊同行善的可以改變命運的。也許我的論點或者論據(jù)不是很充分,觀點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不在于你這輩子是否轟轟烈烈,而在于有沒有意義。多行善的人生我覺得會是很有意義的。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yōu)橄嘈抛约嚎梢愿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xué)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BR>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痹S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dāng)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钡谌菑男纳细?,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dāng)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币馑际钦f因為人們有不正當(dāng)?shù)乃枷胨赃@些思想才會發(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dāng)?shù)乃枷刖筒粫栉圩约旱男撵`,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 “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痹趨^(qū)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贝送猓诜e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biāo)準(zhǔn),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比魏问挛锒加衅浒l(fā)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fā)展的極點,當(dāng)?shù)竭_極點后,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币仓挥兄t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yīng)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gòu)成的理解?!胺e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chǔ)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chǔ)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xué)》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立命” 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zhuǎn)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六
    《了凡四訓(xùn)》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xué),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說法很反感。后來云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或者想著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蛘咧烙羞^,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qū)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jié)果反而是使他的結(jié)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1、與人為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為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舍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為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為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著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著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zé)抱怨發(fā)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溫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dāng)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說:“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為我先生的行為,讓后續(xù)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七
    我親愛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從身邊做起。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了凡四訓(xùn)》,雖未讀完,深有感觸,受益良多。好的東西,想和身邊親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議兩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話,可以試著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話,您可以嘗試去堅持一下。能堅持一段時間,您可以嘗試堅持下去,堅持更長的時間。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會受益匪淺,乃致終身。
    一是節(jié)約糧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動物,戒一種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樣樣種種,都是從天地自然索取而來,而無一回報。谷物糧食乃天地自然,給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賜。我之淺見,珍惜糧食,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對自然的回報。而對食物的浪費,其實是生活中最容易發(fā)生的小過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讓這種損耗福報的小過失,成為累積福德的善舉。狗、牛、羊,戒一種肉。全素艱難,戒一種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個生命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動物雖死,但被殺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體內(nèi)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終會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損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貧,與寡母相依。少年時遇一老者為其算命,五十三歲終,無子。中年時遇一禪師,禪師說: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會被生命定數(shù)拘束而無法超越。極善之人,福德隨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數(shù)不定。極惡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隨其行惡而曰趨折損,所以命數(shù)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絲毫不差。聽了禪師之語后,發(fā)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復(fù)又發(fā)愿三千件、一萬件。如此力行向善,命運得改,安然度過五十三歲,并得一子。在六十九歲寫下此書以警示兒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如何趨吉避兇,讓不好的事情遠離自己,就是從身邊的小善累積起來而獲得的。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處。午飯時讓兒子吃完粒米,不剩絲毫。隨后兒子上學(xué)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應(yīng)該勸告身邊親近的人,而寫此信,如有冒犯請您諒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八
    去年暑假熱播的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與《了凡四訓(xùn)》所提倡“命自我求,福自我作”的觀念相契合。少年的我們,大都承認命運的存在,我們擁有青春,充滿活力,我們大聲說著:“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里,我才不信所謂的命中注定!”但當(dāng)我們受挫時,我們會感傷地說:“命中有時終須有,無時,爭也不是自己的?!贝_切地說,我們有著積極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但因不了解人的遭遇是怎么回事而陷入困窘的局面?!读朔菜挠?xùn)》這本書,首先用了凡先生切身改命的事實,取信于讀者,然后授予“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最后以“謙德之效”再予印證。
    我們現(xiàn)在讀書,以后進入社會工作,終究是為了更好的幸福的生活。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nèi)绾吻蟾_h難呢?“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备倪^必備三心:知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知恥是自覺,知道自己的過失并羞愧,“知恥而后勇”。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何以不懼?勇猛心,是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普通人大都知道自己的一部分過錯,但因循退縮,積習(xí)難改,而賢者“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當(dāng)下就改。我們年輕人,更應(yīng)說來就來,青春活力,更當(dāng)奮然振作,當(dāng)下改過,與賢者看齊。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以理服人,以理悅心。現(xiàn)世,人心多嘈雜,爭吵之論,不絕于耳,“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步惟無益,且有害也。”倒不如“聞謗而不怒,雖饞焰熏天,如舉火焚室,終將自息?!贝死砑让鳎膼偡?,過將自止。過有千端,惟心而造,亦由心改,但當(dāng)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當(dāng)下清凈。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狈矠樯贫酥?,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我們常聽言:你做好事有什么用,又沒有人識你的好。天地鬼神實共鑒之,若無人稱贊,但留陰德。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鄙朴猩茍螅瑦河袗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善行無窮,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條,余略述三四耳。與人為善,“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飾之。”現(xiàn)在的我們,大都缺乏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卻又有著挑刺的敏覺。與人相處不好,就是因為別人有不稱我意的行為,雖不立即形于表,但心中暗暗記了一筆。待日久,愈積愈多,一朝發(fā)泄和氣失。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有時,偶一遇之,速為解救。以我所見所聞,錦上添花,繁不勝數(shù);雪中送炭,寥寥無幾,不落井下石者,亦是少數(shù)。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被人避而遠之,或因己內(nèi)德不修,或因人有憂懼……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蔽鹨陨菩《粸?,或借錢財少數(shù),于你并無難處,何不舍財作福?甚或舉手之勞,何不為之?敬重尊長,“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xí)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蔽矣X得敬重尊長,首要的是敬重我們的父母,父母生養(yǎng)我們,他們是我們頭頂上的那柄傘,為我們遮風(fēng)擋雨。父母之恩,無以為報,但敬重、柔聲待之、友愛姊妹,略報一二。
    《了凡四訓(xùn)》,一則以圣賢之行讓我反觀自省,明晰過錯;二則明理,以理禁事,心悅服,現(xiàn)于行,由此可改過;三則鼓勵了我,長這么大,所見所聞所感,對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有了疑惑,書中解了我的疑惑,我將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去幫助他人。改過、積善,非一時之行,是一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九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后要記得寫讀后感。
    立命之學(xué)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jīng)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chuàng)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nèi)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xué)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后各種經(jīng)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fàn)?,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于是,袁黃失去了奮斗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jīng)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后,發(fā)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zhuǎn)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shù)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shù)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數(shù)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shù)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yōu)樨氋v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nèi)心,只要從心里去求福,沒有感應(yīng)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后代永世造福。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xùn)》,如同凝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于人們有不正當(dāng)?shù)乃枷氩艜l(fā)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biāo)準(zhǔn),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后。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zāi)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yīng)。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yè)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yīng)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因此,要培養(yǎng)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dǎo)人的身心。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dāng)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fā)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fā)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yǎng)育、組織的培養(yǎng)、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fā)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guī)章制度,這是鐵規(guī),須深知觸碰各項規(guī)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xùn)慘痛。
    第三要發(fā)勇心。有過當(dāng)下就改,不必遲疑。發(fā)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dāng)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一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得告誡書,被稱為“中國歷史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書”。這本書中,了凡先生以畢生的學(xué)問和修養(yǎng),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兒子不要被命運束縛,命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
    這本書包含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方”四訓(xùn)。這里主要說了,了凡先生自幼喪父,母親讓他棄學(xué)從醫(yī),學(xué)醫(yī)可以養(yǎng)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聽從了母親的意見。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孔先生告訴了凡先生命里為官,并告訴他“你縣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學(xué)考可以考第九名?!钡诙炅朔蚕壬s考,結(jié)果孔先生的話都一一應(yīng)驗??紫壬€告訴了凡先生,他以后是個大官,五十三歲那年因病而終,可惜沒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話。知道自己五十三歲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無所求,無所思了。每個人生下來都不是圣人,哪里沒有過錯的呢?了凡先生決定從今天起改掉過錯,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時,減免稅負,關(guān)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兒子,而且還活到了七十多歲。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就是說樂于助人,好施舍的人,這樣才能把壞的'命運變成好的命運。了凡先生告誡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為一個小學(xué)生更要學(xué)會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樂于助人;德心我認為就是做一個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會亂丟垃圾,我絕對不會亂扔垃圾,現(xiàn)在40度的高溫,清潔工爺爺奶奶們冒著酷暑,在烈日下清掃大街,我請求所有人不要再隨地亂扔垃圾,有的開車的叔叔阿姨會把垃圾隨手扔在大馬路的中間,他們就沒有德心,清潔工們會冒著生命危險去撿垃圾,只要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給別人一份愛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飯,我絕對不會浪費糧食,在學(xué)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為,在山區(qū)偏遠的農(nóng)村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大的孩子中午都沒飯吃,我希望可以盡我小小的力量幫助到他們;孝心,就是知道孝順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guī)У竭@個世界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師教我們學(xué)習(xí)知識,上課認真聽講,不讓老師操心。
    日日謙善,日日進步;這個是我以后必須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邊的每個人都能讀懂這本書,并明白書中的真諦。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二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算過命的經(jīng)歷,不管是自己去算,還是父輩拿著我們生辰八字替我們?nèi)ニ忝?,這種現(xiàn)象從古至今都十分的普遍。同時我們在生活中也常能見到很多人在感概自己的故事時都會補上一句臺詞:這就是命吧!
    中國人的骨子里總有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然而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又積極地大喊口號“我命由我不由天,事在人為”.所以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始終沒弄清楚,命由天定跟自我改變的關(guān)系。命運是什么?人的命運真的已經(jīng)注定了嗎?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怎么改呢?直到我有幸讀到《了凡四訓(xùn)》這本一書,才終于找到了答案。
    《了凡四訓(xùn)》是我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來教戒自己兒子袁天啟,內(nèi)容分為四個章節(jié),于是叫《了凡四訓(xùn)》,也作為家訓(xùn)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了凡四訓(xùn)》不僅揭示了命運的真相,提出了明辨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也指明積善改過的具體方法及積善謙虛的種種效驗,同時還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學(xué)中偉大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三
    《了凡四訓(xùn)》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nèi)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jīng),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dāng)作佛經(jīng)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xùn)》,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chuàng)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边@是《了凡四訓(xùn)》中關(guān)于“立命之學(xué)”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chuàng)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chuàng)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dāng)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zhǔn),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彼卮鹫f:“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痹乒榷U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彪S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xiàn)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xùn)》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奔词钦f,如果能發(fā)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xué)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dāng)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dāng)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病_^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xùn)》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yīng)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xiàn)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边@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于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tài)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兑捉?jīng)》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jīng)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縱覽《了凡四訓(xùn)》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復(fù)品讀《了凡四訓(xùn)》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并能發(fā)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dāng)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四
    《了凡四訓(xùn)》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xùn)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dāng)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并現(xiàn)身說法,結(jié)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jīng)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該書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影響較大,此白話繪圖本的出版當(dāng)有助于閱讀了解,于個人品德修養(yǎng)與世道人心改善或許不無小補?!读朔菜挠?xùn)》的四訓(xùn)分別為:《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第二篇改過之法》、《第三篇積善之方》《第四篇謙德之效》。
    第一章立命之學(xué):說的是命由天定,但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第二章改過之法:從心理,環(huán)境,方法三個方面講述如何改過,心理上要有羞恥心、恐懼心和勇氣;環(huán)境上要有身邊好友親人的時時提醒,以及鬼神的暗中監(jiān)督;方法上改變動機最重要,改變信念次之,實在不行就強制改變行為。
    第三章積善之方:首先通過十個小故事讓我們理解善惡的特性,包括真假、端曲,半滿,真假,大小是非等,然后提出實踐性很強的十個行動建議: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舍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第四章謙德之效:說的是幾個關(guān)于謙虛、謹慎、立志、分享的故事。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五
    《了凡四訓(xùn)》深為曾國藩、稻盛和夫等東方哲學(xué)家的推崇厚愛,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為人入世最樸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敬天畏人、積善修德!
    書中講了君子要立命、改過、積善、謙徳!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nèi)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內(nèi)??;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nèi)外雙失,故無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聞而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幡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莶辉诖螅叭酥笨梢?。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篇十六
    我在高中時讀的《了凡四訓(xùn)》,當(dāng)時就對其中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觀點有深深的認同感。長期以來,我總是對這世界上的種種不公平很深的厭惡,因為我自己也因為戶口和其他原因遭受到了種種我自認為不公平的待遇。我真的不愿意承認這些不公平與生俱來。對不公平的思慮使我成天神魂顛倒。因而《了凡四訓(xùn)》給我提供了思想的出路。
    《了凡四訓(xùn)》告訴我們,命運雖有定數(shù),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改變命運的辦法,就是去行善,就是去布施。
    也許你會不同意這個說法。很多惡人也是家財萬貫啊,對吧。但是我想說,即使這是不對的,我信它至少沒有壞處:一旦我相信了這個觀點,那么我便不會再作惡。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惡果會作用在我自己身上,因而,社會會少一些作惡的人。
    按照佛家的說法,行善,即布施,有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三種。法布施是將善知識傳授給他人,讓他人心生歡喜。財布施,顯而易見,就是將自己的財富貢獻給他人。最后的無畏布施,是安慰眾生,是他們脫離對事物的恐懼。
    行善看似很簡單,分類也的的確確很簡單。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對行善踐行卻告訴我,行善并不是那么容易。原來我總是以為,給別人講講題,幫他們答疑解惑,便是行善,便是布施,而且還是果報最多的法布施。作為學(xué)習(xí)比較好的我來說,這也不難。但是隨著學(xué)習(xí)負擔(dān)的加重,加上進入清華后排名的落差,讓我很難適應(yīng)。我找不到行善的機會了。
    真的沒有了么?
    還是,我的我執(zhí)心讓我必須要比別人強,才有時間,才有心情,去布施?
    然而布施不是居高臨下的。
    進入清華以后,我的我執(zhí)嚴重到連和他人交流都有問題的地步。我經(jīng)常獨自一人,經(jīng)常在腦海里翻山倒海一樣想著自己的事。我太自命不凡了,然而在一群優(yōu)秀的人里,我失去了自己的站位。我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但愿意識到會加速問題的解決吧。
    最后我想引用我們高中化學(xué)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們以一個平凡人的心態(tài)去做事情,那么你什么事情都能做好。